本发明涉及汽车变速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
背景技术:
汽车变速器,是一套用于来协调发动机的转速和车轮的实际行驶速度的变速装置,用于发挥发动机的最佳性能。变速器可以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在发动机和车轮之间产生不同的变速比,通过换挡可以使发动机工作在其最佳的动力性能状态下。传统的手动变速器使用一台离合器,当换挡时,驾驶员须踩下离合器踏板,使不同挡的齿轮做出啮合动作,而动力就在换挡期间出现间断,令输出表现有所断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了解决了上述手动变速器操作复杂、无法提供连续动力输出的缺陷问题,提供了一种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该变速器基于手动变速器而又不是自动变速器,除了拥有手动变速器的灵活性及自动变速器的舒适性外,还能提供无间断的动力输出。
本发明所要求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包括发动机、输入轴、离合器,所述输入轴与发动机相连,所述离合器与输入轴相连,所述离合器包括第一离合器、第二离合器,所述输入轴包括外传动轴、内传动轴,第一 离合器与内传动轴相连,第二离合器与外传动轴相连;有第一中间轴通过齿轮与内传动轴相连,有第二中间轴通过齿轮与外传动轴相连,换挡挡位通过齿轮分别与第一中间轴、第二中间轴相连;所述换挡挡位之间连接有同步器,有输出轴通过齿轮与输入轴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外传动轴为空心轴,所述内传动轴为实心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中间轴与1、3、5奇数挡、倒挡相连,所述第二中间轴与2、4、6偶数挡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4挡与倒挡之间连接有第一同步器。
进一步地,所述3挡与4挡之间连接有第二同步器。
进一步地,所述2挡与6挡之间连接有第三同步器。
进一步地,所述1挡和5挡之间连接有第四同步器。
本发明有益效果是:一种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该变速器基于手动变速器,除了拥有手动变速器的灵活性及自动变速器的舒适性外,还能提供无间断的动力输出;具有操作方便和比手动变速器更好的燃油经济性的特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变速器结构简图;
相关元件符号说明:
1、发动机;2、第一离合器;3、第二离合器;4、外传动轴;5、内传动轴;6、第一中间轴;7、第二中间轴;8、输出轴;9、第一同步器;10、第二同步器;11、第三同步器;12、第四同步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结合图1所示,一种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包括发动机1、第一离合器2、第二离合器3、外传动轴4、内传动轴5、第一中间轴6、第二中间轴7、输出轴8、第一同步器9、第二同步器10、第三同步器11、第四同步器12。
一种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包括发动机1、输入轴、离合器,输入轴与发动机相连,离合器与输入轴相连。离合器包括第一离合器2、第二离合器3,输入轴包括外传动轴4、内传动轴5,第一离合器2与内传动轴5相连,第二离合器3与外传动轴4相连。有第一中间轴6通过齿轮与内传动轴5相连,有第二中间轴7通过齿轮与外传动轴4相连。换挡挡位通过齿轮分别与第一中间轴6、第二中间轴7相连;换挡挡位之间连接有同步器。有输出轴8通过齿轮与输入轴相连。
外传动轴4为空心轴,内传动轴5为实心轴。第一中间轴6与1、3、5奇数挡、倒挡相连,第二中间轴7与2、4、6偶数挡相连。4挡与倒挡之间连接有第一同步器9;3挡与4挡之间连接有第二同步器10;2挡与6挡之间连接有第三同步器11;1挡和5挡之间连接有第四同步器12。
具体实施时,两个并排布置的离合器分别和内传动轴和外传动轴相连接,实心的内传动轴通过第一中间轴连接1、3、5奇数挡和倒挡,空心的外传动轴通过第二中间轴连接2、4、6偶数挡。两个离合 器各自负责1根传动轴的啮合动作,发动机的引擎动力便会由其中1根传动轴不间断地传送动力,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配有4个同步器,由液压换挡机构控制进行挡位的切换。汽车在某一挡位运行时,下一挡位齿轮已经挂上但与相应的离合器一起处于空转状况。换挡过程通过两个离合器的切换而实现。当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运行时,1个离合器控制的1组齿轮被啮合,而临近挡位的齿轮已被啮合,但此时控制该组挡位的离合器仍处于分离状态,当换挡时,当前离合器分离,同时另1个离合器结合,在整个换挡期间能确保有1组齿轮将动力输出,不会出现动力中断的状况。
本发明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该变速器基于手动变速器,除了拥有手动变速器的灵活性及自动变速器的舒适性外,还能提供无间断的动力输出;具有操作方便和比手动变速器更好的燃油经济性的特点。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