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用减震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辆用减震器,包括有活塞杆和阻尼管,所述阻尼管中填充有阻尼液,所述活塞杆的一端能滑动地穿设在所述阻尼管中,所述活塞杆的另一端延伸在所述阻尼管外,其中:所述阻尼管的开口端设置有第一静触片,所述活塞杆延伸在阻尼管外的一端上设置有第二静触片,所述第一静触片到第二静触片的距离大于活塞杆在所述阻尼管中的最大往复距离,所述第一静触片和第二静触片上连接有报警机构,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便于推广,旨在提供一种可以在减震器损坏的第一时间就报警的车辆用减震器。
【专利说明】—种车辆用减震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车零部件,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减震器。
【背景技术】
[0002]减震器,减震器主要用来抑制弹簧吸震后反弹时的震荡及来自路面的冲击。在经过不平路面时,虽然吸震弹簧可以过滤路面的震动,但弹簧自身还会有往复运动,而减震器就是用来抑制这种弹簧跳跃的。减震器太软,车身就会上下跳跃,减震器太硬就会带来太大的阻力,妨碍弹簧正常工作。在关于悬挂系统的改装过程中,硬的减震器要与硬的弹簧相搭配,而弹簧的硬度又与车重息息相关,因此较重的车一般采用较硬的减震器。与引震曲轴相接的装置,用来抗衡曲轴的扭转震动(即曲轴受汽缸点火的冲击力而扭动的现象)。
[0003]现有技术中,在专利号为CN201320293007.8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说明书中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减震器,它包括填充有阻尼液的阻尼管,在活塞杆侧的工作区和远离活塞杆的工作区之间形成的旁路,分离活塞,外壳连接部分,模块外壳包括至少一个可塑性变形区域,通过至少一个可塑性变形区域,外壳连接部分被拧紧在所述模块外壳上。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的问题,该实用新型目的是产生具有振幅选择性阻尼装置的减震器,其中阻尼装置能够以有利成本制造的简单构造。具体地,阻尼装置应该具有外壳,其能够相对于活塞杆以高位置准确性安装减震活塞。
[0004]这种减震器在弹簧、阻尼装置损坏失效之后无法立即发现并加以更换,就可能会导致车辆地盘因震动过大而损坏,在颠簸大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导致翻车。
实用新型内容
[000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在阻尼损坏的时候自动报警的减震器。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车辆用减震器,包括有活塞杆和阻尼管,所述阻尼管中填充有阻尼液,所述活塞杆的一端能滑动地穿设在所述阻尼管中,所述活塞杆的另一端延伸在所述阻尼管外,其中:所述阻尼管的开口端设置有第一静触片,所述活塞杆延伸在阻尼管外的一端上设置有第二静触片,所述第一静触片到第二静触片的距离大于活塞杆在阻尼管中的最大往复距离,所述第一静触片和第二静触片上连接有报警机构,该报警机构包括有两块压力传感器,一块设置在第一静触片上,另一端设置在第二静触片上,且两者正对设置,在压力传感器上通过导线连接着扬声器和电源。
[000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所述车辆用减震器未处于压缩状态时,所述第一静触片到第二静触片的距离大于所述活塞杆在车辆减震器处于压缩状态时进入阻尼管的最大距离,所述第一静触片与第二静触片不会抵触,所述报警机构不工作,当所述车辆减震器损坏时,所述阻尼管失去阻尼力,所述活塞杆进入阻尼管的距离变长,所述第一静触片与第二静触片互相抵触并对所述压力传感器产生压力信号,所述压力传感器接收压力信号后使所述扬声器发出报警。
[0008]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报警机构中设置有报警灯。
[000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所述车辆减震器损坏报警时,报警灯亮起,从视觉效果上起到其实效果,防止所述扬声器因车辆运行噪声过大而不能很好的起到报警作用。
[0010]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静触片与第二静触片设置为银触片。
[00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静触片的耐腐蚀、耐磨损效果更好,避免在长期使用后,所述静触片被腐蚀、磨损。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在减震器上设置了报警装置,通过两块正对设置且分别设置在活塞杆和阻尼管上的触片,在减震器出现压缩行程过大,即减震弹簧损坏、阻尼管失效时,两块触片贴合触发报警机构来达到报警的效果,时刻监视减震器安全性能,在减震器失效的第一时间发出警报,大大增加了减震器的安全性能。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实用新型车辆用减震器实施例的示意图。
[0014]附图标记:1.活塞杆;2.阻尼管;3.第一静触片;4.第二静触片;5.扬声器;6.报警机构;7.弹簧;8.压力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15]参照图1对本实用新型车辆用减震器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0016]一种车辆用减震器,包括活塞杆I和阻尼管2,所述阻尼管2呈圆筒形设置且所述阻尼管2中填充有阻尼液,其工作原理是当车架(或车身)和车桥间震动而出现相对运动时,减震器内的活塞杆I上下移动,阻尼管内的油液便反复地从一个腔经过不同的孔隙流入另一个腔内,此时孔壁与油液间的摩擦和油液分子间的内摩擦对震动形成阻尼力,使汽车震动能量转化为油液热能,再由减震器吸收散发到大气中,在油液通道截面和等因素不变时,阻尼力随车架与车桥(或车轮)之间的相对运动速度增减,并与油液粘度有关,所述活塞杆I与阻尼管2同轴设置,所述活塞杆I的一端套设在阻尼管2中,所述活塞杆I可在阻尼管2中做往复运动,所述活塞杆I的另一端延伸在所述阻尼管2外,所述活塞杆I和阻尼管2外还套设有弹簧7,所述弹簧7负责削减冲击,阻尼管2则负责减震,其中,所述阻尼管2的开口端设置有第一静触片3,所述活塞杆I在阻尼管2外的一端上设置有第二静触片4,所述第一静触片3到第二静触片4的距离大于活塞杆I在阻尼管2中的最大往复距离,所述第一静触片3和第二静触片4上连接有报警机构6,该报警机构6包括有两块压力传感器8,所述压力传感器8优选设置为压电式压力传感器8,压电式压力传感器8原理基于压电效应,压电效应是某些电介质在沿一定方向上受到外力的作用而变形时,其内部会产生极化现象,同时在它的两个相对表面上出现正负相反的电荷。当外力去掉后,它又会恢复到不带电的状态,这种现象称为正压电效应。当作用力的方向改变时,电荷的极性也随之改变。相反,当在电介质的极化方向上施加电场,这些电介质也会发生变形,电场去掉后,电介质的变形随之消失,这种现象称为逆压电效应,压电式压力传感器8的种类和型号繁多,按弹性敏感元件和受力机构的形式可分为膜片式和活塞式两类,膜片式主要由本体、膜片和压电元件组成,压电元件支撑于本体上,由膜片将被测压力传递给压电元件,再由压电元件输出与被测压力成一定关系的电信号,这种传感器的特点是体积小、动态特性好、耐高温等,所述压力传感器8 —块设置在第一静触片3上,另一端设置在第二静触片4上,且两者正对设置,在压力传感器8上通过导线连接着扬声器5和电源,在所述车辆用减震器未处于压缩状态时,所述第一静触片3到第二静触片4的距离大于所述活塞杆I在车辆减震器处于压缩状态时进入阻尼管2的最大距离,所述第一静触片3与第二静触片4不会抵触,所述报警机构6不工作,当所述车辆减震器损坏时,所述阻尼管2失去阻尼力,所述活塞杆I进入阻尼管2的距离变长,所述第一静触片3与第二静触片4互相抵触并对所述压力传感器8产生压力信号,所述压力传感器8接收压力信号后产生电信号传递给单片机,单片机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优选采用结构简单的FM8PE53-8S0P型单片机,由所述单片机控制所述扬声器5发出报警。
[0017]所述报警机构上还串联设置有报警灯6,当所述车辆减震器损坏报警时,报警灯6亮起,从视觉效果上起到其实效果,防止所述扬声器5因车辆运行噪声过大而不能很好的起到报警作用。
[0018]所述第一静触片3与第二静触片4设置为银触片,使所述静触片的耐腐蚀、耐磨损效果更好,避免在长期使用后,所述静触片被腐蚀、磨损。
[0019]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用减震器,包括有活塞杆和阻尼管,所述阻尼管中填充有阻尼液,所述活塞杆的一端能滑动地穿设在所述阻尼管中,所述活塞杆的另一端延伸在所述阻尼管外,其特点是:所述阻尼管的开口端设置有第一静触片,所述活塞杆延伸在阻尼管外的一端上设置有第二静触片,所述第一静触片到第二静触片的距离大于活塞杆在所述阻尼管中的最大往复距离,所述第一静触片和第二静触片上连接有报警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减震器,其特征是:所述报警机构中设置有报警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减震器,其特征是:所述第一静触片与第二静触片设置为银触片。
【文档编号】F16F9/16GK204041819SQ201420511942
【公开日】2014年12月24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5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5日
【发明者】陈元慧 申请人:温州市泽瑞机车部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