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差速器壳体的利记博彩app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差速器壳体,所述差速器壳体通过滚动轴承同变速箱转动连接;主减速齿轮同所述差速器壳体固定连接,并将所述差速器壳体分成左侧差速器壳体和右侧差速器壳体两部分;所述左侧差速器壳体的内壁上设置有左螺旋槽;所述右侧差速器壳体的内壁上设置有右螺旋槽;所述左螺旋槽与所述右螺旋槽的螺旋方向相反。本技术方案,能够解决驱动轴与差速器壳体的磨损烧蚀;解决差速器行星齿轮和锥齿轮在差速器中的失效;改善差速器在差速过程中,锥齿轮调整垫片的异常磨损;并能够形成完整的变速箱润滑油流通体系,改善差速器及相关零部件在极限工况下的润滑与散热。
【专利说明】一种差速器壳体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变速箱领域,是指车辆用差速器,特别是指一种改良的差速器壳体。
现有技术
[0002]差速器是一种能使同一驱动桥的左右车轮或两驱动桥之间以不同角速度旋转并传递转矩的机构。随着B级车和C级车的越来越普及,差速器所需承担的扭矩越来越大。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发现,传统差速器壳体的结构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失效形式,如差速器壳体内孔与驱动轴之间的干磨烧蚀;如差速器行星齿轮和锥齿轮因润滑不足导致的断裂等坐寸ο
[0003]为改善差速器在运转过程中的润滑和散热问题,一些优秀差速器会在差速器壳体内孔增加各种形式的凹槽,但这些结构并未形成油路的流通,效果不甚明显。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对现有的差速器壳体的改进技术方案,解决驱动轴与差速器壳体磨损烧蚀的问题;解决差速器行星齿轮和锥齿轮在差速器中失效的问题;改善差速器在差速过程中,锥齿轮调整垫片的异常磨损;形成完整的变速箱润滑油流通体系,改善差速器及相关零部件在极限工况下的润滑与散热问题。
[0005]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6]一种差速器壳体,所述差速器壳体通过滚动轴承同变速箱转动连接;主减速齿轮同所述差速器壳体固定连接,并将所述差速器壳体分成左侧差速器壳体和右侧差速器壳体两部分;
[0007]所述左侧差速器壳体的内壁上设置有左螺旋槽;
[0008]所述右侧差速器壳体的内壁上设置有右螺旋槽;
[0009]所述左螺旋槽与所述右螺旋槽的螺旋方向相反。
[0010]所述左螺旋槽的数量至少为两条,且螺旋方向相同。
[0011]所述右螺旋槽的数量至少为两条,且螺旋方向相同。
[0012]所述左侧差速器壳体的端部设置有左端面油槽;所述左端面油槽的数量至少等于所述左螺旋槽的数量,且每条所述左螺旋槽与一个所述左端面油槽连通。
[0013]所述右侧差速器壳体的端部设置有右端面油槽;所述右端面油槽的数量至少等于所述右螺旋槽的数量,且每条所述右螺旋槽与一个所述右端面油槽连通。
[0014]所述左侧差速器壳体和所述右侧差速器壳体上均设置有径向出油孔。
[0015]所述出油孔位于所述左侧差速器壳体内壁的一端在所述左螺旋槽内。
[0016]所述出油孔位于所述右侧差速器壳体内壁的一端在所述右螺旋槽内。
[0017]所述出油孔的数量与所述左螺旋槽和所述右螺旋槽总和数量相等。
[001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9]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驱动轴与差速器壳体的磨损烧蚀问题;解决差速器行星齿轮和锥齿轮在差速器中的失效问题;改善差速器在差速过程中,锥齿轮调整垫片的异常磨损;形成完整的变速箱润滑油流通体系,改善差速器及相关零部件在极限工况下的润滑与散热问题。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实用新型差速器壳体剖视及润滑油导流图;
[0021]图2为本实用新型差速器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通过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以下的实施例仅是示例性的,仅能用来解释和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解释为是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
[0023]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差速器壳体,差速器壳体通过滚动轴承3同变速箱2转动连接;主减速齿轮I同差速器壳体固定连接,并将所述差速器壳体分成左侧差速器壳体41和右侧差速器壳体42两部分。在此左侧和右侧是相对概念,需要时可以进行调换并不影响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实施。
[0024]主减速齿轮I同至少两个锥齿轮5及行星齿轮6组成差速机构;所述左侧差速器壳体41和所述右侧差速器壳体42分别对应一个所述锥齿轮;所述锥齿轮5与所述左侧差速器壳体41或所述右侧差速器壳体42之间均设置有调整垫片7。以上为差速器壳体的现有技术,因此仅做简单的说明,而不进行详细介绍。这是因为,本申请的改进技术点是在左侧差速器壳体和右侧差速器壳体两部分。
[0025]如图1所示,左侧差速器壳体41的内壁上设置有左螺旋槽411 ;右侧差速器壳体42的内壁上设置有右螺旋槽421 ;左螺旋槽411与右螺旋槽421的螺旋方向相反。从右往左看,若主减齿轮I在前进档是顺时针旋转,则左螺旋槽411为右旋,右螺旋槽421为左旋;反之,若主减齿轮I在前进档是逆时针旋转,则左螺旋槽411为左旋,右螺旋槽421位右旋,如此方能保证左螺旋槽或右螺旋槽具有吸油作用。
[0026]如图2所示,左螺旋槽411的数量至少为两条,且螺旋方向相同。左侧差速器壳体41的端部设置有左端面油槽413 ;左端面油槽413的数量至少等于所述左螺旋槽411的数量,且每条所述左螺旋槽与一个所述左端面油槽连通,这样的结构有利于润滑油进入到左螺旋槽中。在本申请的其它实施例中,可以不设置有左端面油槽也能够实现本申请的目的,但不是最优选择。
[0027]右螺旋槽421的数量至少为两条,且螺旋方向相同。右侧差速器壳体42的端部设置有右端面油槽423 ;所右述端面油槽423的数量至少等于所述右螺旋槽421的数量,且每条所述右螺旋槽与一个所述右端面油槽连通。这样的结构有利于润滑油进入到右螺旋槽中。在本申请的其它实施例中,可以不设置有右端面油槽也能够实现本申请的目的,但不是最优选择。
[0028]如图1和图2所示,左侧差速器壳体41和右侧差速器壳体41上均设置有径向出油孔(412,422)。出油孔412位于左侧差速器壳体41内壁的一端在左螺旋槽411内。出油孔422位于右侧差速器壳体42内壁的一端在右螺旋槽421内。出油孔的数量与所述左螺旋槽和所述右螺旋槽总和数量相等。出油孔分布在左螺旋槽和右螺旋槽上,具有导流的作用,每个螺旋槽均分布一个出油孔。
[0029]润滑油流向原理:润滑油从变速箱壳体出油口 21流出后,一部分润滑油对圆锥滚子轴承进行润滑,另外一部分聚集在差速器壳体左端面油槽或右端面油槽内,被差速器壳体内对应的左螺旋槽或右螺旋槽吸入,吸入的润滑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从出油孔流出,这样能够加速润滑油的流速,提高润滑效果,另一部分流入到差速器锥齿轮的端面,分别对锥齿轮的调整垫片和锥齿轮与行星齿轮的啮合面进行润滑。
[0030]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限定。
【权利要求】
1.一种差速器壳体,所述差速器壳体通过滚动轴承同变速箱转动连接;主减速齿轮同所述差速器壳体固定连接,并将所述差速器壳体分成左侧差速器壳体和右侧差速器壳体两部分;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侧差速器壳体的内壁上设置有左螺旋槽; 所述右侧差速器壳体的内壁上设置有右螺旋槽; 所述左螺旋槽与所述右螺旋槽的螺旋方向相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速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螺旋槽的数量至少为两条,且螺旋方向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速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右螺旋槽的数量至少为两条,且螺旋方向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速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差速器壳体的端部设置有左端面油槽;所述左端面油槽的数量至少等于所述左螺旋槽的数量,且每条所述左螺旋槽与一个所述左端面油槽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速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右侧差速器壳体的端部设置有右端面油槽;所述右端面油槽的数量至少等于所述右螺旋槽的数量,且每条所述右螺旋槽与一个所述右端面油槽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速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差速器壳体和所述右侧差速器壳体上均设置有径向出油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差速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油孔位于所述左侧差速器壳体内壁的一端在所述左螺旋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差速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油孔位于所述右侧差速器壳体内壁的一端在所述右螺旋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差速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油孔的数量与所述左螺旋槽和所述右螺旋槽总和数量相等。
【文档编号】F16H57/04GK204004284SQ201420469444
【公开日】2014年12月10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19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19日
【发明者】李昌华, 李丹, 郭应清, 陈伟, 寇仁杰 申请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