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顶管内入式排水管道四通管件的利记博彩app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排水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顶管内入式排水管道四通管件。包括竖直的主体,所述主体的上下分别开口且在开口处分别设有接口,所述主体的中部内径大于开口处的内径形成缓冲腔,主体侧壁上设有两个与主体相通的支管,两个支管入口方向相反,所述支管沿主体侧壁的切线方向与主体相接且与缓冲腔连通,且分别位于主体的两侧,主体内由上部的开口处向下设有一个内管,所述内管顶部与主体固连,底部位于支管入口的下方,所述缓冲腔的上部内壁间隔设有与支管方向相配的弧形引流板,所述内管的外壁设有与引流板相配的助流板。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避免了主体内漩流的发生,降低了水流产生的噪声。
【专利说明】一种顶管内入式排水管道四通管件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排水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顶管内入式排水管道四通管件。
【背景技术】
[0002]现有技术中的排水管道大部分存在零部件较多,大部分采用螺纹与胶水相结合的固定方式,一方面牢固度相对不佳,另一方面胶水存在二次污染及其它的副作用,同时现在的结构,在水过多时,会出现排水不畅,出现堵塞的现象。
[0003]中国专利200810100257.9,公开一种建筑排水用漩流降噪接头,包括接头主体,主体的上、下有主立管接口和侧面有横支管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接头主体包括横支管连接体、上主立管连接体和下主立管连接体,下主立管连接体呈圆台状的漏斗型,在漏斗型内有下导流套,下导流套的内壁制有螺旋筋乙,横支管连接体外径大于上、下主立管接口的外径,横支管接口经螺旋导流水道与横支管连接体相连。此结构为零部件过多,造成接口牢固度相对不佳,同时在使用时导流效果相对不足,会出更堵塞现象。另外由于其主体内对水流引导不足,导致容易引起旋流,增加噪音。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为堵塞以及容易造成噪音等,提供了一种顶管内入式排水管道三通管件。
[0005]为了达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顶管内入式排水管道四通管件,包括竖直的主体,所述主体的上下分别开口且在开口处分别设有接口,所述主体的中部内径大于开口处的内径形成缓冲腔,主体侧壁上设有两个与主体相通的支管,两个支管入口方向相反,所述支管沿主体侧壁的切线方向与主体相接且与缓冲腔连通,且分别位于主体的两侧,主体内由上部的开口处向下设有一个内管,所述内管顶部与主体固连,底部位于支管入口的下方,所述缓冲腔的上部内壁间隔设有与支管方向相配的弧形引流板,所述内管的外壁设有与引流板相配的助流板。
[0007]缓冲腔和内管的设计可以避免支管内的水流与主管的水流产生干涉,从而避免导致旋流增加噪声。内管的底部位置位于支管入口下方,可以跟不上避免支管内的水流对主管水流的干涉,避免噪声的产生。缓冲腔内壁的引流板可以引导支管内出来的水流在缓冲腔内逐渐改变方向,由侧面进入逐渐转变为向下,避免水流直接撞击支管导致声音过大的现象发生。同时,内管外壁的助流板可以与引流板一起进行引导作用,提高降噪的效果。
[0008]助流板螺旋环绕在内管的外壁上。
[0009]两个支管的入口设置成方向相反,从而当支管沿主体侧壁的切线方向与主体相接且与缓冲腔连通时,两个支管进入主体内的水流产生的干涉较小,二者的水流可以在主体内形成交互的旋转。并在引流板的引导作用下共同到达主体下部,以最小的稳定失衡状态流出主体下部,从而降低了噪声的发生。
[0010]优选的,所述内管直径与主体上部开口的内径相同。内管直径过大过小都会导致主体上部进来的水流产生变化,从而增加水流的旋流发生,因此保证内管与主体入口的内径一直,才能保证稳定的水流。
[0011]优选的,所述引流板的间距大于支管的半径。引流板的间距过小,会对水流产生阻力,并破坏水流的稳定性。该间距最佳为支管的半径和直径之间。
[0012]优选的,所述助流板的高度低于引流板,且其高度为0.5-1.5cm。高度过低作用不明显,高度过高对水流阻力明显。
[0013]优选的,所述缓冲腔的下部内壁间隔设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的上部为弧形,且其弧形的方向与支管的切入方向相配,导流板的下部为直线形,且延伸至主体的下部开口处,导流板的下部垂直于该处主体外壁的切线,导流板的上部倾斜,且与该处主体外壁的切线呈60-80度。
[0014]由于支管内的水流进入缓冲腔后,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不稳定现象,因此导流板可以辅助水流方向逐渐与主体的出口方向一致,从而保证水流流出主体后,具备一定的稳定性。导流板由上部的弧形过度到下部的直线型,可以逐渐改变水流的方向,尽可能减低水流稳定性的影响,从而达到降噪的目的。而导流板的上部倾斜,也是为了达到逐步过渡的目的,而下部与主体外壁切线垂直可以保证多个导流板在主体下部实现对水流的准确引导,减少水流在主体下部的旋转现象。
[0015]优选的,所述引流板向下延伸与导流板相接,且引流板与导流板相对应。引流板向下延伸至导流板与导流板相接后,使得二者成为一体,这样的设置对支管出来的水流的引导作用更加明显,能够逐步地将支管内的水流引导至主体下部,最大程度地降低支管内水流的漩涡发生。
[0016]优选的,所述支管的切入方向为斜向下,且切入方向与水平的夹角为5-15度。支管以一定角度与主体相接,可以使得水流的进入方向发生变化,从而利于水流向下进入。同时,引流板与支管的切入方向相配时,支管内的水流受到的引导作用最明显。
[0017]优选的,底部位置位于支管入口的下方l-3cm处。
[0018]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结构简单,2避免了主体内漩流的发生,3降低了水流产生的噪声。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1]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2]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示意图;
[0023]图5是本实用新型主体下部关于导流板下部的剖视图;
[0024]图6是本实用新型主体下部关于导流板上部的剖视图。
[0025]图中:1主体,2接口,3缓冲腔,4支管,5内管,6引流板,7助流板,8导流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以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
[0027]—种顶管内入式排水管道四通管件,如图1和图4所示,包括竖直的主体1,所述主体1的上下分别开口且在开口处分别设有接口 2,所述主体1的中部内径大于开口处的内径形成缓冲腔3,主体1侧壁上设有两个与主体1相通的支管4,两个支管4入口方向相反,所述支管4沿主体1侧壁的切线方向与主体1相接且与缓冲腔3连通,且分别位于主体1的两侦牝支管4的切入方向为斜向下,且切入方向与水平的夹角为5-15度。主体1内由上部的开口处向下设有一个内管5,内管5直径与主体1上部开口的内径相同,内管5顶部与主体1固连为一体,内管底部位于支管4入口的下方l-3cm处,所述缓冲腔3的上部内壁间隔设有与支管4方向相配的弧形引流板6,引流板6的间距大于支管4的半径,所述内管5的外壁设有与引流板6相配的助流板7,助流板7的高度低于引流板6,且其高度为0.5-1.5cm。
[0028]缓冲腔3的下部内壁间隔设有导流板8,所述导流板8的上部为弧形,且其弧形的方向与支管4的切入方向相配,导流板8的下部为直线形,且延伸至主体1的下部开口处,如图5和图6所示,导流板8的下部垂直于该处主体1外壁的切线,导流板8的上部倾斜,且与该处主体1外壁的切线呈60-80度。如图3所示,所述引流板6向下延伸与导流板8相接,且引流板6与导流板8相对应。
【权利要求】
1.一种顶管内入式排水管道四通管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竖直的主体(1),所述主体(O的上下分别开口且在开口处分别设有接口(2),所述主体(I)的中部内径大于开口处的内径形成缓冲腔(3),主体(I)侧壁上设有两个与主体(I)相通的支管(4),两个支管(4)入口方向相反,所述支管(4)沿主体(I)侧壁的切线方向与主体(I)相接且与缓冲腔(3)连通,且分别位于主体(I)的两侧,主体(I)内由上部的开口处向下设有一个内管(5),所述内管(5)顶部与主体(I)固连,底部位于支管(4)入口的下方,所述缓冲腔(3)的上部内壁间隔设有与支管(4)方向相配的弧形引流板(6),所述内管(5)的外壁设有与引流板(6)相配的助流板(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顶管内入式排水管道四通管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5)直径与主体(I)上部开口的内径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顶管内入式排水管道四通管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板(6)的间距大于支管(4)的半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顶管内入式排水管道四通管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助流板(7)的高度低于引流板(6),且其高度为0.5-1.5c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顶管内入式排水管道四通管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腔(3)的下部内壁间隔设有导流板(8),所述导流板(8)的上部为弧形,且其弧形的方向与支管(4)的切入方向相配,导流板(8)的下部为直线形,且延伸至主体(I)的下部开口处,导流板(8)的下部垂直于该处主体(I)外壁的切线,导流板(8)的上部倾斜,且与该处主体(I)外壁的切线呈60-80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顶管内入式排水管道四通管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板(6)向下延伸与导流板(8)相接,且引流板(6)与导流板(8)相对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顶管内入式排水管道四通管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管(4)的切入方向为斜向下,且切入方向与水平的夹角为5-15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顶管内入式排水管道四通管件,其特征在于,底部位置位于支管(4)入口的下方l-3cm处。
【文档编号】F16L41/03GK204083613SQ201420379098
【公开日】2015年1月7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10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10日
【发明者】俞来明, 郁巨华 申请人:杭州宏升塑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