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支撑装置、显示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支撑装置、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通过该支撑装置可缓冲背壳自身的向前向下的内应力,增加背壳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所述支撑装置,包括底座、位于所述底座的上表面上的至少一个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至少包括与待支撑的背壳相接触的支撑部;其中,所述支撑部包括:面向所述背壳的接触面;所述接触面包括平行于所述背壳所在平面的第一子区和与所述第一子区远离所述上表面一侧相交的第二子区、且所述第二子区沿远离所述背壳所在平面的方向倾斜;位于所述第一子区和所述第二子区相交处的第一固定部和位于所述第二子区的第二固定部。用于支撑装置以及包括该支撑装置的显示装置的制备。
【专利说明】一种支撑装置、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支撑装置、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在显示装置中,需要通过背壳来承载相应的显示部件及电路系统,并支撑与显示 部件及电路系统相匹配的一些配套的结构件,因此,背壳是显示装置中尤为重要的结构件, 其自身的结构稳定性和强度将影响到整个显示装置的外观和可靠性。
[0003] 由于显示装置的整体结构逐渐趋于大尺寸和超薄化的发展,相应地,背壳的整体 厚度也越薄、且尺寸也越大。这就使得背壳的结构稳定性和整体强度降低,容易发生整体翘 曲凹陷,影响显示装置的外观和可靠性。
[0004] 例如,在现有技术中,背壳通常是是通过如图1所示的支撑装置01中的锁附螺丝 孔02及相应的锁附螺丝来固定并支撑背壳及背壳承载的相应部件。相应的,如图2(a)和 图2(b)所示,背壳03与图1中所示的支撑装置01相接触的区域为图2(a)和图2(b)中的 虚线框,其中,背壳03上与锁附螺丝相对应处将产生支点,选取背壳上的任意质点A作为分 析对象,可以将远离地面方向的其中一个支点定义为受力点(图中标记为&),将靠近地面 方向的其中一个支点定义为支撑点(图中标记为B 2)。
[0005] 在图2(a)中可以看出,由于质点A受到向下的重力G,重力G相对于支撑点B2的 方向及其垂直方向上可以分解成两个分力Π 和f2。其中,Π 将产生力矩有向下旋转运行 的趋势。
[0006] 同理,在图2 (b)中也可以看出,质点A受到的重力G产生的分力Π 同样会产生力 矩,从而使得背壳整体有向前旋转运行的趋势。
[0007] 基于此,可以分析出整个背壳相对于支撑点氏而言有向前向下的内应力,而随着 背壳尺寸越大,厚度越薄,背壳内部所受到的内应力将同步增大。如图3所示,随着显示装 置使用时间的增加,背壳03在内应力持续作用下,材料将逐步老化,背壳03将产生向内部 的凹陷变形;并且,参考图1所示,由于背壳与支撑装置相接触,背壳中的内应力能过接触 作用在支撑装置上,使支撑装置和背壳成为一体,受到向下向前的应力从而产生向前倾的 趋势,严重影响显示质量。
[0008] 针对上述问题,现有技术往往是通过选用原材价格更为昂贵的高强度材料,来达 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背壳内部的应力集中现象,这就使得背壳的原材和相应地制备加工成 本显著增加。
[0009] 基于此,如何更有效地保持大尺寸、超薄化背壳的整体结构稳定性和强度是本领 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10]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支撑装置、显示装置,通过该支撑装置可缓冲背壳 自身的向前向下的内应力,增加背壳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 toon]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12]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支撑装置,包括底座,所述支撑装置还包 括位于所述底座的上表面上的至少一个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至少包括与待支撑的背壳相接 触的支撑部;其中,所述支撑部包括:面向所述背壳的接触面;所述接触面包括平行于所述 背壳所在平面的第一子区和与所述第一子区远离所述上表面一侧相交的第二子区、且所述 第二子区沿远离所述背壳所在平面的方向倾斜;位于所述第一子区和所述第二子区相交处 的第一固定部和位于所述第二子区的第二定固定部。
[0013] 优选的,所述支撑部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子区的多个凹槽,所述凹槽的开口方向 均面向所述背壳;所述支撑部还包括连接相邻的所述凹槽的多个加强筋。
[0014] 优选的,所述支撑部还包括远离所述上表面的第一侧面、且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 第二子区通过第一棱边相交;所述第一侧面包括与所述第一棱边相连的第一边和第二边、 且所述第一边与所述第二边相对设置;所述支撑部还包括与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二子区 相交的第二侧面;所述第二侧面包括与所述第一侧面的第一边相对设置的第三边;其中, 所述第一边小于所述第二边、且所述第二边小于所述第三边。
[0015]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二固定部靠近所述第一侧面设置。
[0016] 优选的,所述第一固定部包括第一定位孔和与所述第一定位孔对应的第一定位 件;所述第二固定部包括第二定位孔和与所述第二定位孔对应的第二定位件。
[0017] 在上述基础上优选的,所述支撑件还包括支撑柱和连接部;其中,所述支撑柱与所 述上表面相连;所述连接部用于连接所述支撑柱与所述支撑部。
[0018] 优选的,所述支撑柱垂直于所述上表面。
[0019] 优选的,所述连接部平行于所述上表面。
[0020] 在上述基础上优选的,所述支撑部、所述连接部、以及所述支撑柱为一体结构。
[0021] 优选的,所述支撑装置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所述支撑件;其中,每个所述支撑件中 的所述第二边相对靠近,每个所述支撑件中的所述第一边相对远离设置。
[0022]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背壳和 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支撑装置;其中,所述背壳包括与所述支撑装置中的第一固定部相对应 的第一限位部、与所述支撑装置中的第二固定部相对应的第二限位部。
[0023]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所述支撑装置中,在所述支撑部未通过所述第 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与背壳相固定之前,第一子区与待固定的背壳相接触,即所述 第一子区平行于所述背壳所在平面,相应地,所述第二子区与背壳没有接触,且与背壳之间 具有一定间隙,即所述第二子区沿远离背壳的方向倾斜。
[0024] 这样以来,一方面,通过所述第一固定部将所述第一子区与背壳相固定,可使所述 第一子区为背壳提供一定的支撑力;同时,通过所述第二固定部将所述第二子区扭曲至与 背壳相接触以使二者相互接触而固定后;由于固定之前,所述第二子区与背壳之间具有一 定间隙,所述第二子区扭曲至与背壳相接触后,所述支撑部的所述第二子区的内部将产生 一个与扭曲方向相反的内应力,即所述第二子区存在向后(即背离背壳的方向)向上的回 弹趋势,使得所述支撑部整体将产生一个与背壳内部应力方向相反的内应力,从而缓冲由 于背壳中的内应力而产生的向下向前(即面向显示方向)的前倾趋势,增加背壳整体结构 的稳定性和强度,从而保证了背壳整体的平整度。
[0025] 另一方面,由于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所述支撑装置即可缓冲背壳自身的 向前向下的内应力,增加背壳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无需选用原材价格更为昂贵的高 强度材料制备背壳,降低了应用于大尺寸、超薄化显示装置中的背壳结构的制备成本。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6]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 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 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 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7] 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8] 图2(a)为与图1中的支撑装置相对应的背壳的受力分析后视图;
[0029] 图2(b)为与图1中的支撑装置相对应的背壳的受力分析侧视图;
[0030] 图3为现有技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发生整体变形的变化示意图;
[0031]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2]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撑装置中的支撑部的结构示意图;
[0033]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4] 附图标记:
[0035] 01-支撑装置;02-锁附螺丝孔;03-背壳;10-底座;110-上表面;20-支撑件; 210-支撑部;211-接触面;211a-第一子区;211b-第二子区;212-第一固定部(定位孔); 213-第二固定部(定位孔);214_凹槽;215-加强筋;216-第一侧面;217-第二侧面; 220-支撑柱;230-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36]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 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37]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支撑装置01,如图4所示,所述支撑装置01包括底 座10,还包括位于所述底座10的上表面110上的至少一个支撑件20 ;所述支撑件20至少 包括与待支撑的背壳相接触的支撑部210。
[0038] 其中,所述支撑部210包括:面向所述背壳的接触面211 ;所述接触面211包括平 行于所述背壳所在平面的第一子区211a和与所述第一子区211a远离所述上表面一侧相交 的第二子区211b、且所述第二子区211b沿远离所述背壳所在平面的方向倾斜;位于所述第 一子区211a和所述第二子区211b相交处的第一固定部212和位于所述第二子区211b的 第二固定部213。
[0039]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对所述第二子区211b沿远离所述背壳 的方向倾斜的角度范围做限定,应根据所述支撑件20采用的材料的产生的应力大小灵活 调整。
[0040] 第二、在所述支撑装置01中,所述底座10通常放置在平面物件上,例如桌子的上 表面。因此,所述支撑件20例如可以采用垂直于所述底座10的所述上表面110的方式设 置,以使所述支撑件20整体更为牢固。
[0041] 所述第一固定部212和所述第二固定部213的作用是将所述支撑部210与待固定 的所述背壳连接在一起,从而通过所述支撑装置01使所述背壳、以及通过所述背壳承载的 显示部件、电路系统,配套的结构件等稳定地放置于平面之上。
[0042] 因此,所述第一固定部212位于所述第一子区211a和所述第二子区211b的相交 处的作用是使所述第一子区211a与背壳相接触后,同时还可为所述第二子区211b通过所 述第二固定部213扭曲至与背壳相接触提供一定的支撑力。
[0043] 由于在所述支撑部210未通过所述第一定固定部212和所述第二固定部213与所 述背壳相固定之前,第一子区211a与待固定的所述背壳相接触,即所述第一子区211a垂直 于所述上表面110,相应地,所述第二子区211b与所述背壳没有接触,且与所述背壳之间具 有一定间隙,即所述第二子区211b沿远离所述背壳所在平面的方向倾斜。
[0044] 这样以来,一方面,通过所述第一固定部212将所述第一子区211a与背壳相固定, 可使所述第一子区211a为背壳提供一定的支撑力;同时,通过所述第二固定部213将所述 第二子区211b扭曲至与背壳相接触以使二者相互接触而固定后;由于固定之前,所述第二 子区211b与背壳之间具有一定间隙,所述第二子区211b扭曲至与背壳相接触后,所述支撑 部210的所述第二子区211b的内部将产生一个与扭曲方向相反的内应力,即所述第二子 区211b存在向后(即背离背壳的方向)向上的回弹趋势,使得所述支撑部210整体将产生 一个与背壳内部应力方向相反的内应力,从而缓冲由于背壳中的内应力而产生的向下向前 (即面向显示方向)的前倾趋势,增加背壳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从而保证了背壳整体 的平整度。
[0045] 另一方面,由于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所述支撑装置01即可缓冲背壳自 身的向前向下的内应力,增加背壳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无需选用原材价格更为昂贵 的高强度材料制备背壳,降低了应用于大尺寸、超薄化显示装置中的背壳结构的制备成本。
[0046] 进一步的,参考图4所示,所述第一固定部212包括第一定位孔和与所述第一定位 孔对应的第一定位件;所述第二固定部213包括第二定位孔和与所述第二定位孔对应的第 二定位件。
[0047]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图4中仅示意性地描述了所述第一固定部212中的所述第一 定位孔,所述第一固定部212中的所述第一定位件未标示出。并且为了简便起见,将所述第 一定位孔同样标记为212 ;所述第二固定部213同理,在此不再赘述。
[0048] 第二、所述第一定位孔212和所述第二定位孔213例如可以为螺丝孔,相应地,所 述第一定位件和所述第二定位件例如可以为螺丝,在此不作限定,以能使实现使所述支撑 部210与所述背壳相锁附,固定并支撑所述背壳为准。
[0049] 在上述基础上,如图5所示,所述支撑部210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子区211b的多 个凹槽214,所述凹槽214的开口方向均面向所述背壳;所述支撑部210还包括连接相邻的 所述凹槽214的多个加强筋215。
[0050] 这里,所述凹槽214的作用是使得所述第二子区211b易于通过所述第二定位件发 生扭曲从而与所述背壳相接触。
[0051] 由于上述多个凹槽214的存在,相当于减薄了所述支撑部210的自重,有可能出现 所述支撑部210 (即结构体)的悬出面过大,或跨度过大,造成所述支撑部210的所述第二 子区211b的承载负荷能力降低,不利于背壳的稳固;因此,连接相邻的所述凹槽214之间的 多个所述加强筋215不但可以加强第二定位孔213的强度,还能够防止所述支撑部210的 所述第二子区211b发生扭曲时的材料应力屈服,从而有利于所述第二子区211b向靠近所 述背壳的方向扭曲。
[0052] 需要说明的是,图5仅示意性地提供了所述凹槽214可能的排布方式、数量、以及 形状,并不是对所述凹槽214的进一步限定,所述凹槽214的排布方式、数量、以及形状可根 据所述支撑部210的相应尺寸设计和结构要求灵活改变。
[0053] 进一步的,由上述描述可知,为了克服背壳中的内应力而产生的向下向前的前倾 趋势,所述支撑件20整体应通过与背壳接触后,产生向上向后的内应力,即与背壳的前倾 趋势相反的回弹趋势。
[0054] 基于此,所述支撑件20中的所述支撑部210具体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0055] 参考图5所示,所述支撑部210还包括远离所述上表面110 (图中未标示出)的第 一侧面216、且所述第一侧面216与所述第二子区211b通过第一棱边(图中标记为U相 交;所述第一侧面216包括与所述第一棱边U相连的第一边(图中标记为LJ和第二边(图 中标记为L 2)、且所述第一边U与所述第二边L2相对设置。所述支撑部210还包括与所述 第一侧面216、所述第二子区21 lb相交的第二侧面217 ;所述第二侧面217包括与所述第一 侧面216的第一边U相对设置的第三边(图中标记为L3);其中,所述第一边U小于所述第 二边L 2、且所述第二边L2小于所述第三边L3,如此便能够更好的保证所述第二子区与背壳 的倾斜方向与倾斜角度,能够更好的控制扭转应力的大小。
[0056] 这里,所述第一侧面216和所述第二侧面217例如可以为图5中所示的平面,也可 以为曲面、或凹面、或不规则的平面等,在此不作限定。
[0057] 在此情况下,在没有通过所述第二固定部213固定所述第二子区211b与背壳之 前,所述第二子区211b与背壳之间的间隙夹角具体由1^丄 2、以及。这三个数值的差值大小 决定。
[0058] 在上述基础上,所述第二固定部213靠近所述第一侧面216设置。可以使得通过 所述第二固定部213固定所述第二子区211b与所述背壳时产生的扭曲力矩更大,从而保证 所述支撑件20整体具有足够的与背壳的前倾趋势相反的回弹趋势。
[0059] 当然,参考图4所示,所述支撑件20还包括支撑柱220和连接部230 ;其中,所述 支撑柱220与所述上表面110相连;所述连接部230用于连接所述支撑柱220与所述支撑 部 210。
[0060] 进一步的,为使所述支撑件与所述底座10的所述上表面110稳固的连接,所述支 撑柱220垂直于所述上表面110。
[0061] 相应地,为使所述连接部230更加稳定地与所述支撑部210连接,所述连接部230 平行于所述上表面110。
[0062] 进一步的,考虑到简化所述支撑件20的制备工艺,所述支撑部210、所述连接部 230、以及所述支撑柱220为一体结构。
[0063] 在上述基础上,为了更稳定地固定并支撑背壳,使所述背壳整体受力平衡,参考图 4和图5所示,所述支撑装置01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所述支撑件20 ;其中,每个所述支撑件 20中的所述第二边L2相对靠近,每个所述支撑件20中的所述第一边L2相对远离设置。即 相对设置的两个所述支撑件20为相互的镜面对称,具体的,两个所述支撑件20中的所述第 一子区211a相互对称,同样的,两个所述支撑件20中的所述第二子区211b也为相互对称 设置。
[0064] 因此,每个支撑件20除了对背壳产生一个向后向上的回弹趋势之外,由于两个支 撑件20为镜面对称,还可缓冲由于背壳内应力集中导致的材料老化向内凹陷的趋势。
[0065]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如图6所示,所述显示装置包括背壳 和上述的所述支撑装置01 ;其中,所述背壳03包括与所述支撑装置中01的第一固定部相 对应的第一限位部、与所述支撑装置中01的第二固定部相对应的第二限位部。
[0066] 此处,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例如可以为限位孔等结构,以使所述背 壳与所述支撑装置相固定即可。
[0067] 参考图6所示,由于所述支撑装置中01的第二子区通过所述第二固定部扭曲至与 所述背壳03相接触并固定后,所述背壳03上的质点A受到一个向上向后的内应力方向(如 图中沿背离所述背壳03方向的箭头所示),与所述背壳03上的质点A由于长期使用后产生 的向下向前的内应力(如图中沿所述背壳03方向的箭头所示)的方向相反,可以抵消由于 显示装置长期使用后,背壳内部的应力老化导致的前倾趋势,从而保持显示装置整体的力 学平衡,防止大尺寸、超薄显示装置的整体变形。
[0068] 上述显示装置具体可以是液晶显示器、液晶电视、0LED显示器、0LED电视等。 [0069]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有附图是支撑装置及显示装置的简略的示意 图,只为清楚描述本方案体现了与发明点相关的结构,对于其他的与发明点无关的结构是 现有结构,在附图中并未体现或只体现部分。
[0070]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 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 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 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
1. 一种支撑装置,包括底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所述底座的上表面上的至少一个 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至少包括与待支撑的背壳相接触的支撑部;其中,所述支撑部包括: 面向所述背壳的接触面;所述接触面包括平行于所述背壳所在平面的第一子区和与所 述第一子区远离所述上表面一侧相交的第二子区、且所述第二子区沿远离所述背壳所在平 面的方向倾斜; 位于所述第一子区和所述第二子区相交处的第一固定部和位于所述第二子区的第二 固定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子 区的多个凹槽,所述凹槽的开口方向均面向所述背壳; 所述支撑部还包括连接相邻的所述凹槽的多个加强筋。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还包括远离所述上表面 的第一侧面、且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子区通过第一棱边相交; 所述第一侧面包括与所述第一棱边相连的第一边和第二边、且所述第一边与所述第二 边相对设置; 所述支撑部还包括与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二子区相交的第二侧面;所述第二侧面包 括与所述第一侧面的第一边相对设置的第三边; 其中,所述第一边小于所述第二边、且所述第二边小于所述第三边。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部靠近所述第一侧面 设置。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包括第一定位孔和 与所述第一定位孔对应的第一定位件; 所述第二固定部包括第二定位孔和与所述第二定位孔对应的第二定位件。
6. 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还包括支撑柱 和连接部; 其中,所述支撑柱与所述上表面相连; 所述连接部用于连接所述支撑柱与所述支撑部。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垂直于所述上表面。
8.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平行于所述上表面。
9.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所述连接部、以及所述 支撑柱为一体结构。
10. 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包括两个对称设 置的所述支撑件; 其中,每个所述支撑件中的所述第二边相对靠近,每个所述支撑件中的所述第一边相 对远离设置。
11. 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背壳和上述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支撑装 置; 其中,所述背壳包括与所述支撑装置中的第一固定部相对应的第一限位部、与所述支 撑装置中的第二固定部相对应的第二限位部。
【文档编号】F16M11/22GK203868632SQ201420283006
【公开日】2014年10月8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29日 优先权日:2014年5月29日
【发明者】王子锋, 任妍, 吴月 申请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