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太阳齿轮变速架构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5705548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双太阳齿轮变速架构的利记博彩app
【专利摘要】一种双太阳齿轮变速架构包括:第一轴、第一太阳齿轮、第二轴、第二太阳齿轮、行星支架、行星齿轮组、剎车器及离合器。第一太阳齿轮设于第一轴上,第二轴为圆筒状旋转地套设于第一轴上。第二太阳齿轮设于第二轴上。行星支架包括一外壳及一第三轴,外壳一端枢设于第一轴,另一端枢设于第二轴,且外壳套设第一与第二太阳齿轮,第三轴穿设于外壳并平行第一轴。行星齿轮组枢设于第三轴包括一第一及一第二行星齿轮彼此相连并同步旋转。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分别啮合至第一及第二太阳齿轮。剎车器连接行星支架,离合器连接第一轴与行星支架。本实用新型可达成输入、输出转向相同且减速比无限制的功能,以于起步需较大转速时以达成重加速的需求。
【专利说明】双太阳齿轮变速架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太阳齿轮变速架构,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混合动力车的双太阳齿轮变速架构。
【背景技术】
[0002]基于降低碳排放量及减少石油消耗等环保因素,各车厂已积极投入混合动力车的开发。目前发展已渐趋成熟的为油电混合动力车,顾名思义即是使用燃油及电池做为能源,再搭配引擎及马达做为动力源来推动的车辆。
[0003]而在油电混合动力车中,混合动力系统多数又可分为串联式混合动力系统或并联式混合动力系统。在并联式混合动力系统中,驱动力是由马达及引擎二个并联的动力源获得,并且可配合行驶状况分别单独使用或同时使用二种动力源。在并联式混合动力系统中,为连结或分离引擎动力及马达动力,或是达到分配引擎及马达动力输出的功能,会配置动力分割机构,而目前亦有开发出利用行星齿轮组来做为动力分割机构的车辆。
[0004]现有做为动力分割机构的行星齿轮组是利用单一行星齿组配合一组离合器及一剎车器所建立的两速机构。行星齿组多是由一个环齿轮、一个太阳轮及多个行星齿轮所构成,以调配各动力源的动力。但此种行星齿组的缺点是无法同时达成减速比小于2且输入轴与输出轴转向相同的需求。
[0005]由于不同车型所需的减速比皆不同,而于对于车型越小的车辆所需的减速比越小。若是使用单一环齿轮、单一太阳齿搭配多个行星齿轮的方式,为能达到小于2的减速t匕,最后会造成太阳齿需大于环齿轮或是输入输出旋转方向相反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双太阳齿轮变速架构以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
[0007]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太阳齿轮变速架构,其包括:
[0008]一第一轴;
[0009]一第一太阳齿轮,设置于该第一轴上;
[0010]一第二轴;
[0011]—第二太阳齿轮,设置于该第二轴上;
[0012]一行星支架,包括一外壳及一第三轴,该外壳一端枢设于该第一轴,另一端枢设于该第二轴,且该外壳套设该第一太阳齿轮与该第二太阳齿轮,该第三轴穿设于该外壳;
[0013]一行星齿轮组,枢设于该第三轴,该行星齿轮组包括一第一行星齿轮及一第二行星齿轮彼此相连接并同步旋转,且该第一行星齿轮及该第二行星齿轮分别啮合该第一太阳齿轮及该第二太阳齿轮;
[0014]一剎车器,连接至该行星支架;以及
[0015]一离合器,连接至该第一轴与该行星支架。[0016]上述的双太阳齿轮变速架构,其中该第二轴为圆筒状且能够旋转地套设于该第一轴上。
[0017]上述的双太阳齿轮变速架构,其中该第一轴与该第一太阳齿轮为一体式不可分离的结构。
[0018]上述的双太阳齿轮变速架构,其中该第二轴与该第二太阳齿轮为一体式不可分离的结构。
[0019]上述的双太阳齿轮变速架构,其中该第一行星齿轮与该第二行星齿轮为一体式不可分离的结构。
[0020]上述的双太阳齿轮变速架构,其中该行星齿轮组更包括一圆筒,该第一行星齿轮及该第二行星齿轮分别固设于该圆筒的二端,且该圆筒能够旋转地套设于该第三轴上。
[0021]上述的双太阳齿轮变速架构,其中更包括另一行星齿轮组,且该行星支架更包括一第四轴穿设于该行星支架的该外壳,该另一行星齿轮组枢设于该第四轴,且该另一行星齿轮组包括一第三行星齿轮及一第四行星齿轮彼此相连接,且该第三行星齿轮及该第四行星齿轮分别啮合该第一太阳齿轮及该第二太阳齿轮。
[0022]上述的双太阳齿轮变速架构,其中该另一行星齿轮组更包括另一圆筒,该第三行星齿轮及该第四行星齿轮分别固设于该另一圆筒的二端,且该另一圆筒可旋转地套设于该第四轴上。
[0023]上述的双太阳齿轮变速架构,其中该行星支架更包括一第一轴承与一第二轴承,该第一轴承设置于该外壳与该第一轴间,该第二轴承设置于该外壳与该第二轴间。
[0024]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双太阳齿轮变速架构,其包括:
[0025]一第一轴;
[0026]—第一太阳齿轮,设置于该第一轴上;
[0027]一第二轴;
[0028]一第二太阳齿轮,设置于该第二轴上;
[0029]—行星支架,包括一外壳及一第三轴,该外壳一端枢设于该第一轴,另一端枢设于该第二轴,该第三轴穿设于该外壳;
[0030]一行星齿轮组,枢设于该第三轴,该行星齿轮组包括一第一行星齿轮及一第二行星齿轮彼此相连接并同步旋转,且该第一行星齿轮及该第二行星齿轮分别啮合该第一太阳齿轮及该第二太阳齿轮;
[0031]一环齿轮,套设于该第二行星齿轮外侧,并啮合该第二行星齿轮;
[0032]一剎车器,连接至该环齿轮;以及
[0033]一离合器,连接至该第一轴与该行星支架。
[0034]通过上述结构,即利用双行星齿轮及双太阳齿轮配合剎车器架构,可达成输入、输出转向相同且减速比无限制的功能。当车辆于起步加速阶段而切换至一档时,通过剎车器作用来锁定行星支架,使行星支架固定不旋转。此时,来自引擎及马达的动力源皆传至第一轴而带动第一太阳齿轮旋转,因行星支架被固定,第一太阳齿轮带动同轴的第一行星齿轮及第二行星齿轮,同时第二行星齿轮将动力转送至第二太阳齿轮,第二太阳齿轮则将动力输出驱动车辆。
[0035]在动力传输路径中,减速比即是太阳齿轮及行星齿轮间的齿比,即第一行星齿轮的齿数除以第一太阳齿轮的齿数乘上第二太阳齿轮的齿数再除以第二行星齿轮的齿数。由于减速比仅由太阳齿轮及行星齿轮的齿数所决定,少了环齿轮的影响,则可在有限空间中选用适合的太阳齿轮及行星齿轮而达成所需的各种减速比。且由于仅需考虑太阳齿轮及行星齿轮,亦较容易达成减速比小于2的需求。
[0036]而配合离合器的运用,则可再达成定速行驶下,使动力源改以低转速低负载来驱动车辆的需求,以避免能源的消耗。当汽车在稳速行进过程,而切换至二档档位时,此时剎车器不再作用,而是通过离合器来锁定第一轴与行星支架。此时,来自引擎及马达的动力源皆传至第一轴,由于离合器将第一轴与行星支架锁定,因此会同步带动行星支架以第一轴为轴心同步旋转。此同时,在边界条件限制及物理条件下,会使得行星齿轮组是以第一轴为轴心进行公转,并由行星齿轮组的第二行星齿轮带动与其啮合在一起的第二太阳齿轮同步公转,并将动力由第二轴输出。
[0037]另外,由于减少了环齿轮即是减少了一个大型的转动件,除了可减少元件数量,避免使用制造困难的环齿轮外,亦可为太阳齿轮及行星齿轮争取更多可用空间,并降低转动惯量及动能,减少摩擦损耗以提升传动效率。
[0038]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9]第I图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双太阳齿轮变速架构的示意图。
[0040]第2图本实 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双太阳齿轮变速架构的动力传输的示意图。
[0041]第3图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双太阳齿轮变速架构的示意图。
[0042]第4图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双太阳齿轮变速架构的动力传输的示意图。
[0043]第5图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双太阳齿轮变速架构的动力传输的示意图。
[0044]其中,附图标记
[0045]10,80,90 双太阳齿轮变速架构
[0046]I第一轴
[0047]12第一太阳齿轮
[0048]13第二轴
[0049]14第二太阳齿轮
[0050]15壳体
[0051]16环齿轮
[0052]17剎车器
[0053]18离合器
[0054]20行星支架
[0055]21外壳
[0056]22第三轴
[0057]23第一轴承
[0058]24第四轴
[0059]25第二轴承[0060]30、40行星齿轮组
[0061]31第一行星齿轮
[0062]32第二行星齿轮
[0063]33、43圆筒
[0064]41第二行星齿轮
[0065]42第四行星齿轮
[0066]60引擎
[0067]70驱动马达
【具体实施方式】
[006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
[0069]请同时参阅图1至图2,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双太阳齿轮变速架构的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例双太阳齿轮变速架构的动力传输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双太阳齿轮变速架构10包括:一第一轴11、一第一太阳齿轮12、一第二轴13、一第二太阳齿轮14、一行星支架20、一行星齿轮组30、一剎车器17、及一离合器18。
[0070]如图2所示,第 一轴11 二端分别连接至一引擎60及一驱动马达70,以接收来自引擎60及驱动马达70的动力输入。再参阅图1,第一太阳齿轮12是设置于第一轴11上。第一太阳齿轮12可套设后再固定至第一轴11上,或是使第一太阳齿轮12与第一轴11成为一体式不可分离的结构。使第一太阳齿轮12与第一轴11成为一体式不可分离的结构的方法可为通过一体成型或切削成型等方式,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0071]第二轴13为圆筒状且亦可旋转地套设于第一轴11上,由第一轴11输入的动力源经过各齿轮的动力调配后,再由第二轴13输出以驱动车辆。第二太阳齿轮14即是设置于第二轴13上。同样的,第二太阳齿轮14可套设后再固定至第二轴13上,或是使第二太阳齿轮14与第二轴13成为一体式不可分离的结构。使第二太阳齿轮14与第二轴13成为一体式不可分离的结构的方法可为通过一体成型或切削成型等方式,但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0072]行星支架20包括一外壳21、一第三轴22、一第一轴承23及一第二轴承25,外壳21一端枢设于第一轴11,另一端枢设于第二轴13。如图1所不,外壳21枢设于第一轴11处,在外壳21与第一轴11间设置有第一轴承23,使外壳21可相对第一轴11旋转。外壳21枢设于第二轴13处,在外壳21与第二轴13间则设置有第二轴承25,使外壳21可相对第二轴13旋转。藉由上述结构,使得行星支架20可配合不同动力模式而相对或同步第一轴11及第二轴13旋转。另外,外壳21会套设第一太阳齿轮12及第二太阳齿轮14,使第一太阳齿轮12及第二太阳齿轮14皆容设于行星支架20的外壳21中。
[0073]如图1所示,剎车器17会连接至行星支架20的外壳21。而离合器18则是会连接至第一轴11与行星支架20的外壳2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轴11会沿其径向向外延伸固接至一壳体15,而壳体15则会与离合器18相连接,藉此使离合器18可同时锁定壳体15与外壳21,进而达到同时锁定第一轴11与行星支架20。在其他态样下,亦可将第一轴11直接延伸并连接至离合器18而不通过外壳体15,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0074]第三轴22穿设于外壳21并平行第一轴11。行星齿轮组30即枢设于第三轴22。也就是说,外壳21穿设一壁孔,而可供设有行星齿轮组30的第三轴22设置于其上。行星齿轮组30包括一第一行星齿轮31及一第二行星齿轮32。第一行星齿轮31及一第二行星齿轮32皆设置于第三轴22上,且第一行星齿轮31及一第二行星齿轮32彼此相连接并同步旋转。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行星齿轮31及一第二行星齿轮32是通过一体成型方式,使第一行星齿轮31及一第二行星齿轮32相连接成为一体式不可分离的结构。当组装完成后,第一行星齿轮31及第二行星齿轮32会分别啮合至第一太阳齿轮12及第二太阳齿轮14。
[0075]接着请同时参阅图1及图2,当车辆欲起动而切换至一档时,剎车器17会作用而锁定行星支架20,使得行星支架20固定不旋转。此时,动力传输是由引擎60及驱动马达70驱动第一轴11并带动第一太阳齿轮12旋转。同时第一太阳齿轮12驱动与其哨合的第一行星齿轮31旋转,并使得与第一行星齿轮31同轴设置的第二行星齿轮32同步旋转。第二行星齿轮32再驱动与其啮合的第二太阳齿轮14并使得第二轴13旋转,以将动力输出驱动车辆。
[0076]在此动力传输路径中,由于来自引擎60及驱动马达70的动力是经由第一太阳齿轮12、第一行星齿轮31、第二行星齿轮32及第二太阳齿轮14再将动力输出。而减速比即是太阳齿轮及行星齿轮间的齿比,意即第一行星齿轮31的齿数除以第一太阳齿轮12的齿数乘上第二太阳齿轮14的齿数再除以第二行星齿轮32的齿数。由于在起步时需要较大扭力以达成重加速的需求,因此起步时的减速比需要大于1,但对于小型车来说,减速比若能小于2会较佳,另外尚有终传减速比以增加扭力放大比率。
[0077]而如前所述,设置有环齿轮的行星齿轮组较难于车辆有限空间内设置能够达成减速比小于2且输入与输出转向相同等需求的齿轮结构。但在本实施中的双太阳齿轮变速架构10,由于要达到所需的减速比仅需考量第一太阳齿轮12、第一行星齿轮31、第二行星齿轮32及第二太阳齿轮14间的齿比即可,而不需要设置环齿轮,亦不需要考虑环齿轮的大小与齿比。因此,减速比的调配弹性大,可以在有限的车辆动力配置空间内,依照不同车型及其所需的减速比来配置所需的第一太阳齿轮12、第一行星齿轮31、第二行星齿轮32及第二太阳齿轮14,以达成小于2的减速比。
[0078]另外,由于减少了环齿轮即是减少了一个大型的转动件,除了可减少元件数量,避免使用制造困难的环齿轮外,亦可为太阳齿轮及行星齿轮争取更多可用空间,并降低转动惯量及动能,减少摩擦损耗以提升传动效率。
[0079]再请同时参阅图1及图2,当汽车在稳速行进过程,而切换至二档档位时,此时剎车器17不再作用,而离合器18会锁定第一轴11与行星支架20。在此架构下,动力传输是由引擎60及驱动马达70驱动第一轴11并带动第一太阳齿轮12旋转。而由于离合器18将第一轴11与行星支架20锁定,因此会同步带动行星支架20以第一轴11为轴心同步旋转。此时,行星支架20带动第一行星齿轮31及第二行星齿轮32以第一轴11为轴心公转。因为边界条件限制及物理条件下,行星齿轮组30是以第一轴11为轴心进行公转,而不以第三轴22为轴心自转,所以第一太阳齿轮12会与行星齿轮组30因物理条件而以同转速公转,因此在第一行星齿轮31与第一太阳齿轮12间并无相对旋转运动。而被行星支架20的第三轴22带动沿第一轴11公转的第二行星齿轮32,会带动与其啮合在一起的第二太阳齿轮14同步公转,并将动力由第二轴13输出。
[0080]在此动力传输路径中,来自引擎60及驱动马达70的动力是经由第一太阳齿轮12、行星支架20到第二太阳齿轮14再将动力输出。此时,第一太阳齿轮12、行星支架20与第二太阳齿轮14皆同速旋转,所以此时的减速比为1,意即输入动力等于输出动力。此减速比适用于定速行驶下,使动力源以低转速低负载来驱动车辆。
[0081]另外,在此架构中,离合器18是锁定第一轴11与行星支架20。相较于将离合器18锁定第二太阳齿轮14与行星支架20,离合器18锁定第一太阳齿轮12与行星支架20的锁定扭力,是锁定第二太阳齿轮14与行星支架20的锁定扭力的1/X。其中,X为前述的减速比,意即第一行星齿轮31的齿数除以第一太阳齿轮12的齿数乘上第二太阳齿轮14的齿数再除以第二行星齿轮32的齿数。因此,将离合器18用以锁定第一轴11与行星支架20,可减少离合器片数及作动油压,达到降低摩擦损失及油泵功率,提升传动效率。
[0082]本实施例中的双太阳齿轮变速架构10,可达成二个档位的变速,以符合车辆行驶时,在起步与定速行进二种状况下不同的动力输出需求。同时,亦可达成输入、输出转向相同且减速比调配性高的功能。另外,由于减少了环齿轮即是减少了一个大型的转动件,除了可减少元件数量,避免使用制造困难的环齿轮外,亦可为太阳齿轮及行星齿轮争取更多可用空间,并降低转动惯量及动能,减少摩擦损耗以提升传动效率。
[0083]接着请参阅图3至图4,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双太阳齿轮变速架构的示意图,图4为本实施例双太阳齿轮变速架构的动力传输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双太阳齿轮变速架构80包括一第一轴11、一第一太阳齿轮12、一第二轴13、一第二太阳齿轮14、一行星支架20、一行星齿轮组30、另一行星齿轮组40、一剎车器17以及一离合器18。在本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元件及结构将以同样的元件符号标示,且不再赘述其结构。
[0084]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第一行星齿轮31及第二行星齿轮32是通过圆筒33相连接。如图3所示,第一行星齿轮31及第二行星齿轮32分别固设于圆筒33的二端,且圆筒33可旋转地套设于第三轴22上。当动力传输至第一行星齿轮31时,会带动圆筒33相对第三轴22旋转,并使得同样设置于圆筒33上的第二行星齿轮32同步旋转。利用圆筒33可自由调配第一行星齿轮31及第二行星齿轮32间的间距,并配合第一太阳齿轮12及第二太阳齿轮14的位置做调整。
[0085]另外,行星支架20更包括一第四轴24。第四轴24穿设于行星支架20的外壳21并平行第一轴11,且如图3所示,第四轴24是设置于第三轴22的对侧。另一行星齿轮组40即枢设于第四轴24。另一行星齿轮组40包括一第三行星齿轮41、一第四行星齿轮42、及另一圆筒43。第三行星齿轮41与第四行星齿轮42固设至另一圆筒43的二端,使得第三行星齿轮41与第四行星齿轮42通过另一圆筒43彼此相连接并同步旋转。
[0086]另外,在其他态样下,第三行星齿轮41与第四行星齿轮42间的连接方式,亦可如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行星齿轮31及一第二行星齿轮32,是通过一体成型或切削成型等方式。而使第三行星齿轮41与第四行星齿轮42相连接成为一体式不可分离的结构。
[0087]另一圆筒43可旋转地套设于第四轴24上,当组装完成后,第三行星齿轮41与第四行星齿轮42会分别啮合至第一太阳齿轮12及第二太阳齿轮14。当动力由第一太阳齿轮12传输至第三行星齿轮41时,会带动另一圆筒43相对第四轴24旋转,并使得同样设置于另一圆筒43上的第四行星齿轮42同步旋转。
[0088]在本实施例中,经由增加另一行星齿轮组40设置于行星齿轮组30的对侧,可使齿轮组在运转时更为稳固且动力传输更为确实,避免不必要的能源浪费。
[0089]同第一实施例,当车辆于起步时切换至一档,剎车器17会作用而锁定行星支架20,使得行星支架20固定不旋转。而在本实施例中,来自引擎60及驱动马达70的动力驱动第一轴11,并带动第一太阳齿轮12旋转。接着,第一太阳齿轮12同时带动第一行星齿轮31及第三行星齿轮41旋转。并使得分别与第一行星齿轮31及第三行星齿轮41同轴相连接的第二行星齿轮32及第四行星齿轮42同步旋转。第二行星齿轮32及第四行星齿轮42再同时驱动与其啮合的第二太阳齿轮14并使得第二轴13旋转,以将动力输出驱动车辆。
[0090]其中,第一行星齿轮31及第三行星齿轮41的齿数相同,而第二行星齿轮32及第四行星齿轮42的齿数亦相同。因此,减速比亦为太阳齿轮及行星齿轮间的齿比,意即第一行星齿轮31的齿数除以第一太阳齿轮12的齿数乘上第二太阳齿轮14的齿数再除以第二行星齿轮32的齿数。
[0091]当车辆起步后欲进入定速行驶而切换至二档时,剎车器17不再作用,而离合器18会作用以锁定第一轴11与行星支架20。在此架构下,动力传输是由引擎60及驱动马达70驱动第一轴11并带动第一太阳齿轮12旋转。而由于离合器18将第一轴11与行星支架20锁定,因此第一轴11会同步带动行星支架20以第一轴11为轴心同步旋转。此时,行星支架20带动第一行星齿轮31、第二行星齿轮32、第三行星齿轮41及第四行星齿轮42,以第一轴11为轴心公转。由于行星齿轮组30及另一行星齿轮组40是以第一轴11为轴心进行公转,而不以第三轴22或第四轴24为轴心自转,且第一太阳齿轮12会与行星支架20因物理条件而以同转速公转,因此在第一太阳齿轮12与第一行星齿轮31或第三行星齿轮41间不会有相对旋转运动。而被行星支架20带动沿第一轴11公转的第二行星齿轮32及第四行星齿轮42,则会带动与其啮合在一起的第二太阳齿轮14同步公转,并将动力由第二轴13输出。
[0092]如上所述,本实施例中的双太阳齿轮变速架构80,亦可达成二个档位的变速,以符合车辆行驶时,在起步与定速行进二种状况下不同的动力输出需求。同时,也可达成输入、输出转向相同且减速比无限制的功能。另外,由于减少了环齿轮即是减少了一个大型的转动件,除了可减少元件数量,避免使用制造困难的环齿轮外,亦可为太阳齿轮及行星齿轮争取更多可用空间,并降低转动惯量及动能,减少摩擦损耗以提升传动效率。再者,因为多设置了一组行星齿轮组,可使齿轮组在运转时更为稳固且动力传输更为确实,避免不必要的能源浪费。
[0093]接着请参阅图5,其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双太阳齿轮变速架构的动力传输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双太阳齿轮变速架构90包括:一第一轴11、一第一太阳齿轮12、一第二轴13、一第二太阳齿轮14、一行星支架20、一第一行星齿轮组30、一环齿轮16、一剎车器17、及一离合器18。在本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元件及结构将以同样的元件符号标示,且不再赘述其结构。
[0094]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增加环齿轮16套设于第二行星齿轮32外侦牝并啮合第二行星齿轮32。另外,剎车器17是连接至环齿轮16而非行星支架20。
[0095]当车辆于起步时切换至一档,剎车器17会作用而锁定环齿轮16,使环齿轮16固定不旋转。此时,动力传输是由引擎60及驱动马达70驱动第一轴11并带动第一太阳齿轮12旋转。同时第一太阳齿轮12驱动与其哨合的第一行星齿轮31旋转,并使得与第一行星齿轮31同轴设置的第二行星齿轮32同步旋转。同时间行星支架20亦会绕着第一轴11公转。而第二行星齿轮32再驱动与其啮合的第二太阳齿轮14并使得第二轴13旋转,以将动力输出驱动车辆。此时,齿数与减速比的关系可以用不等式求出各齿轮的齿数范围。
[0096]当车辆起步后欲进入定速行驶而切换至二档时,剎车器17不再作用,而离合器18会作用以锁定第一轴11与行星支架20。在此架构下,动力传输是由引擎60及驱动马达70驱动第一轴11并带动第一太阳齿轮12旋转。而由于离合器18将第一轴11与行星支架20锁定,因此第一轴11会同步带动行星支架20以第一轴11为轴心同步旋转。此时,行星支架20带动行星齿轮组30以第一轴11为轴心公转。由于行星齿轮组30是以第一轴11为轴心进行公转,而不以第三轴22为轴心自转,且第一太阳齿轮12会与行星支架20因物理条件而以同转速公转,因此在第一太阳齿轮12与第一行星齿轮31间不会有相对旋转运动。而被行星支架20带动沿第一轴11公转的第二行星齿轮32,则会带动与其啮合在一起的第二太阳齿轮14同步公转,并将动力由第二轴13输出。
[0097]本实施例中的双太阳齿轮变速架构90,亦可达成二个档位的变速,以符合车辆行驶时,在起步与定速行进二种状况下不同的动力输出需求。同时,也可达成输入、输出转向相同且减速比无限制的功能。而在本实施例中增加环齿轮16的设置,是表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双行星齿轮组与双太阳齿轮组下亦可组设环齿轮来进行转速的调配,进而达成目标的减速比,但却无需设置过大尺寸的环齿轮才能达成目标减速比。
[0098]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双太阳齿轮变速架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轴; 一第一太阳齿轮,设置于该第一轴上; 一第二轴; 一第二太阳齿轮,设置于该第二轴上; 一行星支架,包括一外壳及一第三轴,该外壳一端枢设于该第一轴,另一端枢设于该第二轴,且该外壳套设该第一太阳齿轮与该第二太阳齿轮,该第三轴穿设于该外壳; 一行星齿轮组,枢设于该第三轴,该行星齿轮组包括一第一行星齿轮及一第二行星齿轮彼此相连接并同步旋转,且该第一行星齿轮及该第二行星齿轮分别啮合该第一太阳齿轮及该第二太阳齿轮; 一剎车器,连接至该行星支架;以及 一离合器,连接至该第一轴与该行星支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太阳齿轮变速架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轴为圆筒状且能够旋转地套设于该第一轴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太阳齿轮变速架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轴与该第一太阳齿轮为一体式不可分离的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太阳齿轮变速架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轴与该第二太阳齿轮为一体式不可分离的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太阳齿轮变速架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行星齿轮与该第二行星齿轮为一体式不可分离的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太阳齿轮变速架构,其特征在于,该行星齿轮组更包括一圆筒,该第一行星齿轮及该第二行星齿轮分别固设于该圆筒的二端,且该圆筒能够旋转地套设于该第三轴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太阳齿轮变速架构,其特征在于,更包括另一行星齿轮组,且该行星支架更包括一第四轴穿设于该行星支架的该外壳,该另一行星齿轮组枢设于该第四轴,且该另一行星齿轮组包括一第三行星齿轮及一第四行星齿轮彼此相连接,且该第三行星齿轮及该第四行星齿轮分别啮合该第一太阳齿轮及该第二太阳齿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太阳齿轮变速架构,其特征在于,该另一行星齿轮组更包括另一圆筒,该第三行星齿轮及该第四行星齿轮分别固设于该另一圆筒的二端,且该另一圆筒可旋转地套设于该第四轴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太阳齿轮变速架构,其特征在于,该行星支架更包括一第一轴承与一第二轴承,该第一轴承设置于该外壳与该第一轴间,该第二轴承设置于该外壳与该第二轴间。
10.一种双太阳齿轮变速架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轴; 一第一太阳齿轮,设置于该第一轴上; 一第二轴; 一第二太阳齿轮,设置于该第二轴上; 一行星支架,包括一外壳及一第三轴,该外壳一端枢设于该第一轴,另一端枢设于该第二轴,该第三轴穿设于该外壳; 一行星齿轮组,枢设于该第三轴,该行星齿轮组包括一第一行星齿轮及一第二行星齿轮彼此相连接并同步旋转,且该第一行星齿轮及该第二行星齿轮分别啮合该第一太阳齿轮及该第二太阳齿轮; 一环齿轮,套设于该第二行星齿轮外侧,并啮合该第二行星齿轮; 一剎车器,连接至该环齿轮;以及 一离合器,连接至该第 一轴与该行星支架。
【文档编号】F16H3/46GK203796870SQ201420158370
【公开日】2014年8月27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2日 优先权日:2014年4月2日
【发明者】许斯捷, 郑为允, 张家维 申请人:华擎机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