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可折叠支架的利记博彩app
【专利摘要】在此公开了一种便携式可折叠支架。后板可旋转地结合到前板,以使后板能够从前板展开。支撑机构位于前板和后板之间,其中,支撑机构的第一端铰接到支承单元,支承单元被构造为使电子装置支撑在支承单元上。当前板和后板旋转到倾斜角度时,支承单元从前板的一侧突出。
【专利说明】便携式可折叠支架
【技术领域】
[0001] 本公开涉及一种便携式可折叠支架,更具体地讲,涉及一种允许电子装置在被支 撑在所述支架上的同时进行充电并提供简单且方便的便携性的便携式可折叠支架。
【背景技术】
[0002] 用触摸屏操作的便携式电子装置(例如,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已经在世界各地 变得流行。在工作环境中,虽然这些便携式装置没有网络电脑或笔记本电脑方便,但是由于 这些电子装置的可携带性和方便性,所以学生和上班族对这些电子装置的需求已经增加。
[0003] 如今,在市场上销售的平板电脑包括但不限于:由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制造的Galaxy Tab?、由苹果公司(Apple Inc.)制造的iPad、由韩国电信 (Identity)制造的 Identity Tab、由移动研究公司(RIM)制造的 BlackBerry Playbook、 由惠普(Hewlett-Packard)制造的Slate、由东芝(Toshiba)制造的Folio 100、由华硕 (Asus)制造的 Eeepad 以及由 LG 电子(LG Electronics)制造的 iStation Z3D、Optimus Pad 等。
[0004] 随着越来越多的功能集中在这样的装置上,用户花费在使用这些装置的功能(诸 如DMB广播、视频图像回放、图像显示、相机拍摄等)上的时间会增加。对其他功能(诸如 通过在触摸屏上显示的虚拟键盘来输入字符、使用手写触摸笔绘图或阅读电子书)的使用 也会增加。
[0005] 最近的趋势表明,由于用户长时间携带带有较大显示器的电子装置,所以所述电 子装置的重量会给用户带来不便。因此,已为用户开发了能够支撑这些装置的重量的支撑 附件。
[0006] 第8, 143, 982号美国专利(发明名称为"Foldable Accessory Device (可折叠辅 助装置)公开了这样一种可折叠辅助装置,该可折叠辅助装置可使用结合到其中的磁性 元件可释放地附着到平板电脑并可被折叠,使得平板电脑和辅助装置叠置。
[0007] 然而,由于辅助装置使用磁性元件可释放地附着到平板电脑,所以传统的可折叠 辅助装置会对用户操作平板电脑的能力产生不利的影响。
[0008] 此外,可能需要单独的连接装置来将可折叠辅助装置结合到电子装置。然而,由于 这种单独的连接装置从电子装置突出,所以所述装置的整体外观令人不满意。此外,单独的 连接装置增大了便携式电子装置的重量。
[0009] 因此,当电子装置被放置在电子装置支架上时,需要更方便且更容易地携带而不 会对电子装置的使用产生不利的影响的电子装置支架。
【发明内容】
[0010] 鉴于上面的描述,在此公开的示例示出了一种便携式可折叠支架,当电子装置位 于所述支架上时,所述便携式可折叠支架不干预电子装置的操作和性能。此外,在此公开的 示例示出了一种便携式可折叠支架,所述便携式可折叠支架易于装配且更方便用户操作和 携带。此外,在此公开的示例示出一种可折叠支架,所述可折叠支架易于制造且被经济地制 造。
[0011] 在一个示例中,便携式可折叠支架可包括:前板;后板,可旋转地结合到前板,并 且折叠在前板上;支撑机构,位于前板与后板之间,其中,支撑机构的第一端铰接到支承单 元,以使电子装置支撑在支承单元上,当前板和后板展开到倾斜角度时,支承单元从所述前 板的一侧突出。
[0012] 在另一示例中,支承单元可形成为"C"形,使得支承单元的中部包括开口。当电子 装置位于支承单元上时,这种开口可允许电缆通过所述开口结合到电子装置。
[0013] 因此,在此公开的便携式可折叠支架可除去对用于支承电子装置的磁性元件的需 求,使得电子装置的操作和性能不会受到影响,这提高了电子装置的可靠性。便携式可折叠 支架可被构造为使得折叠和展开所述支架所需要的步骤数保持最少。在另一方面,便携式 可折叠支架在折叠时的厚度可保持最小,以使其更容易携带。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进行的详细描述,本公开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点和优点将会 更清楚,其中:
[0015]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各方面的示例便携式可折叠支架的主视图;
[0016] 图2是根据本公开的各方面的示例便携式可折叠支架的顶侧透视图;
[0017] 图3是根据本公开的各方面的示例便携式可折叠支架的侧视透视图;
[0018] 图4是根据本公开的各方面的支承在示例便携式可折叠支架上的电子装置的透 视图;
[0019] 图5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各方面的示例的示例元件的分解视图;
[0020] 图6至图1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各方面的示例便携式可折叠支架的示例装配的 装配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示例进行详细的描述。同时,在附图中,相同的 部件将尽可能由相同的标号来指示。此外,当公知的功能和构造可能使本公开的主题不清 楚时,将省略对包含于此的公知的功能和构造的详细的描述。
[0022] 在一个示例中,用于支承电子装置的便携式可折叠支架可被构造为使得即使当电 子装置被支撑在所述可折叠支架上时电子装置也能够通过电缆连接而充电。
[0023] 在此公开的示例允许便携式可折叠支架具有最小的厚度和体积,从而提高简单且 方便的携带性。此外,可使折叠和展开可折叠支架的步骤数最小化,以使其更容易使用。
[0024] 现在参照图1和图2,根据本公开的各方面的便携式可折叠支架包括前板110和后 板130,前板110与后板130的相对应的横侧部通过铰链部150彼此结合。前板110的外表 面可以是大体上平坦的,从而可通过前板110的外表面来支撑电子装置。
[0025] 前板110和后板130可通过铰链部150彼此可旋转地结合,以被折叠或展开。铰 链部150可位于前板110和后板130相互面对的轴处。现在参照图3中的示例,前板110 和后板130可通过支撑机构160彼此结合,以在预定的角度范围内旋转。在该示例中,当前 板110和后板130展开时,前板110和后板130可被设计为在两者之间形成小于180度的 角。后板130可从前板110旋转预定的角度,以按照倾斜的角度支撑前板110。
[0026] 返回参照图1,前板110的横侧部可形成有握持凹部101。在另一示例中,后板130 也可形成有握持凹部101 (未示出)。握持凹部101可以是从面板的边缘凹下预定深度的凹 部。用户可将(例如)指甲或工具插入到凹部中,从而使前板110和后板130展开到预定 的角度。
[0027] 返回参照图3中的示例,终端支承单元140可铰接到支撑机构160的一端。终端 支承单元140通过前板110的一部分从支撑机构160的一端延伸,以从前板110突出。艮P, 终端支承单元140可通过从前板110突出而暴露。
[0028] 当前板110和后板130折叠或展开时,终端支承单元140可相对于前板110打开 或关闭。即,在便携式可折叠支架如图1中所示处于折叠的状态下,终端支承单元140可与 前板110紧密接触。
[0029] 在便携式可折叠支架如图2和图3所示处于展开的状态下,终端支承单元140可 与前板110分开预定的角度,并且可从前板110的一侧突出,以使电子装置可被支承在终端 支承单元140上。
[0030] 终端支承单元140还可包括防滑部142,以防止电子装置从终端支承单元140上滑 动。防滑部142可在与电子装置接触的表面上产生摩擦,从而防止电子装置滑动。为此,防 滑部142的外表面可形成为具有不平坦的构造。可选地,防滑部142的表面可由粗糙的材 料或弹性材料(如橡胶或硅胶)形成。
[0031] 作为在电子装置被放置在终端支承单元140上时电子装置的连接器安装表面与 电缆或者连接器接触的情况的准备,终端支承单元140可形成为"C"形,使得终端支承单元 140的中部包括开口。
[0032] 这种构造允许这样的空间布置,其中,即使在电子装置的底部与终端支承单元140 接触时,电缆或连接器也可穿过开口,以允许电缆连接到电子装置。在一个示例中,如图4 所示,当电子装置被支承在便携式可折叠支架上时,便携式可折叠支架可允许附件(例如, 充电电缆)自由地附着到电子装置或与电子装置分开。
[0033] 返回参照图1,在前板110的外表面上可形成有与终端支承单元140对应的凹部 102。即,凹部102可形成在前板110的外表面上,以在尺寸和形状上与终端支承单元140对 应。因此,在一个示例中,当便携式可折叠支架如图1所示折叠时,终端支承单元140可被 容纳在凹部中而不从前板110的外表面突出。凹部的深度可等于或大于终端支承单元140 的厚度。
[0034] 返回参照图3,支撑机构160可被构造为使得支撑机构160的一侧可连接到终端 支承单元140,当便携式可折叠支架折叠或展开时,支撑机构160可以通过前板110和后板 130之间的轴折叠或展开。
[0035] 支撑机构160可具有三个单独的支撑件161、162和163以铰接的构造彼此结合的 结构。例如,支撑机构160可被构造为使彼此分开的第一支撑件161、第二支撑件162和第 三支撑件163可旋转地结合。
[0036] 第一支撑件161的一端可以可旋转地结合到终端支承单元140,且第一支撑件161 的另一端可结合到后板130。第二支撑件162的一端可结合到前板110,且另一端可以可旋 转地结合到第三支撑件163。第三支撑件163的与第二支撑件162结合的那端的相反的一 端可结合到后板130。
[0037] 当便携式可折叠支架100如图1所示折叠时,第二支撑件162和第三支撑件163 彼此结合的部分折叠,使得第二支撑件162、第三支撑件163、前板110和后板130彼此紧密 接触。
[0038] 当便携式可折叠支架100如图1所示折叠时,在第二支撑件162和第三支撑件163 彼此结合的铰链部朝向铰链部150向上运动的同时折叠,铰链部150是前板110和后板130 彼此结合的位置。此时,第一支撑件161与终端支承单元140彼此结合的铰链部也可被折 叠,使得终端支承单元140可与前板110的外表面紧密接触,且第一支撑件161可与后板 130的内表面紧密接触。
[0039] 在第二支撑件162和第三支撑件163分别与前板110和后板130紧密接触的内表 面上可形成有凹部,使得凹部被构造成在可折叠支架折叠时容纳第二支撑件162和第三支 撑件163。
[0040] S卩,在前板110和后板130的内表面上可分别形成凹部,以在形状和尺寸上与第二 支撑件162和第三支撑件163对应。凹部的深度可以等于或大于第二支撑件162和第三支 撑件163的厚度,以分别容纳第二支撑件162和第三支撑件163。
[0041] 此外,在后板130的内表面上,可形成凹部,以在形状和尺寸上对应于第一支撑件 161,使得第一支撑件161可被容纳在凹部中。凹部的深度可以等于或大于第一支撑件161 的厚度,使得第一支撑件161不从凹部突出。使用这些凹部,所述支架的厚度可被最小化以 提供简单且方便的便携性。
[0042] 当便携式可折叠支架100如图3所示展开时,第二支撑件162和第三支撑件163彼 此结合的部分展开。此外,第一支撑件161和终端支承单元140在前板110和后板130之 间以大体上"V"形彼此分开预定的角度。结果,穿过前板110突出的终端支承单元140被 打开以相对于前板110的平面形成预定的角度。这样允许电子装置被放置在终端支承单元 140 上。
[0043] 在便携式可折叠支架如图3所示处于展开的状态下,当便携式可折叠支架100被 支撑在地板上时,在前板110和后板130的与表面接触的表面上也可设置防滑部170。防滑 部170可由诸如橡胶或硅胶的材料制成。因此,由于在与表面接触的表面上设置有防滑部 170,所以便携式可折叠支架100可稳定地支承电子装置。
[0044] 因此,便携式可折叠支架100可装配为通过将前板110和后板130彼此展开而允 许将电子装置放置在所述支架上。类似地,便携式可折叠支架可装配为通过折叠前板110 和后板130而允许所述支架被携带。
[0045] 图5示出了便携式可折叠支架的不同的示例元件的分解视图。便携式可折叠支架 可包括前板110、内板120、后板130、终端支承单元140、第一支撑件161,第二支撑件162、 第三支撑件163以及其他元件。
[0046] 前板110可包括彼此分开的外表面111和内表面112,并且可以使用螺钉、铰链或 粘合剂以装配形式设置。外表面111和内表面112中的每个可形成有在尺寸和形状上与终 端支承单元140对应的凹部102。
[0047] 内板120可设置为在前板110内部的板。内板120可结合到前板110的内表面。 内板120包括彼此分开的外表面121和内表面122,并可以使用螺钉、铰链或粘合剂以装配 形式设置。内表面122和外表面121中的每个可形成有孔,所述孔分别容纳从终端支承单 元140的底部延伸的支撑件143和第二支撑件162。
[0048] 后板130包括彼此分开的外表面131和内表面132,并且可以使用螺钉、铰链或粘 合剂以装配形式设置。外表面131和内表面132中的每个可形成有孔,所述孔容纳第一支 撑件161和第三支撑件163。
[0049] 终端支承单元140可包括:部件,当电子装置被放置在终端支承单元140上时该部 件与电子装置接触;支撑件143,从与电子装置接触的部件延伸。与电子装置接触的部件可 形成为"C"形,并还包括在"C"形内部的防滑部142。
[0050] 第一支撑件161、第二支撑件162和第三支撑件163可以以单独的形式形成并通过 铰链构造彼此可旋转地结合,铰链构造允许每个支撑件根据便携式可折叠支架的折叠或展 开而折叠或展开。
[0051] 其他元件可包括后板销插入孔止动件172、具有不同长度的第一销173和第二销 175以及螺钉180。
[0052] 现在参照图6,示出了装配示例。可将第一销173插入到终端支承单元140的一端 和第一支撑件161的一端,从而使终端支承单元140的一端和第一支撑件161的一端以铰 链构造结合。这种结合可允许终端支承单元140和第一支撑件161彼此可旋转地结合。
[0053] 参照图7的装配示例,将一个第一销173插入到第二支撑件162的一端和第三支 撑件163的一端,从而使第二支撑件162的一端和第三支撑件163的一端以铰链构造结合。 这种结合允许第二支撑件162件和第三支撑件163件彼此可旋转地结合。
[0054] 参照图8的装配示例,如图6和图7所示可彼此结合的终端支承单元140和第一 支撑件161可结合到内板120。第二支撑件162和第三支撑件163可结合到内板120。
[0055] 参照图9的装配示例,在终端支承单元140和第一支撑件161结合到内板120以 及第二支撑件162和第三支撑件163结合到内板120之后,内板120结合到前板110并用 螺钉180固定。
[0056] 现在参照图10的装配示例,后板130的内表面132和外表面131可彼此结合,支 撑机构160和后板130可使用一个第一销173以铰接构造结合。止动件172可以被插入以 防止第一销173松开。
[0057] 现在参照图11的装配示例,将一个第二销175插入到后板130与前板110之间的 铰链部150中,以使后板130与前板110可旋转地结合。多个铰链部150可设置在后板130 和前板110彼此面对的部分中。
[0058] 有利地,在此公开的便携式可折叠支架允许在电子装置被支承在所述支架上的同 时对电子装置充电。此外,在此公开的便携式可折叠支架不会影响电子装置的外观和用户 对电子装置的操作。进而,提高了电子装置的可靠性。此外,便携式可折叠支架可被构造为 使展开和折叠便携式可折叠支架所需的步骤数最小化,从而允许便携式可折叠支架更方便 地使用。在这点上,便携式可折叠支架可被构造为在折叠时使其厚度最小化。因此,在此公 开的便携式可折叠支架可容易且方便地携带。
[0059] 上面描述的示例示出了本公开的不同方面,以帮助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公开 于此的可折叠支架。应该理解的是,上面的示例并非意图限制由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公开 的范围。应进一步理解的是,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对上面描述的示例 进行不同的修改。
【权利要求】
1. 一种便携式可折叠支架,包括: 前板; 后板,可旋转地结合到前板并折叠在前板上; 支撑机构,位于前板和后板之间,其中,支撑机构的第一端铰接到支承单元,以使电子 装置支撑在支承单元上,当前板和后板展开到倾斜角度时,支承单元从前板的一侧突出。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可折叠支架,其中,支承单元形成为"C"形,使得支承 单元的中部包括开口。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可折叠支架,其中,当电子装置位于支承单元上时,所 述开口允许电缆通过所述开口而结合到电子装置。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可折叠支架,其中,当前板和后板折叠时,支承单元与 前板紧密接触。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可折叠支架,其中,当前板和后板展开时,支承单元被 暴露。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可折叠支架,其中,支承单元还包括防滑部,以防止放 置在支承单元上的电子装置从支承单元滑动。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便携式可折叠支架,其中,防滑部具有以不平坦构造形成或 由弹性材料制成的表面。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可折叠支架,其中,前板包括在形状和尺寸上与支承 单元对应的凹部,使得在前板和后板折叠时,支承单元容纳到凹部中,以防止支承单元突 出。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可折叠支架,其中,所述支撑机构包括第一支撑件、第 二支撑件和第三支撑件,使得第一支撑件的一端与支承单元可旋转地结合,并且第一支撑 件的另一端结合到后板和第三支撑件。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便携式可折叠支架,其中,第二支撑件的一端和第三支撑件 的一端彼此可旋转地结合,第二支撑件的另一端结合到前板,并且第三支撑件的另一端结 合到后板。
11.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便携式可折叠支架,其中,当前板和后板折叠时,第二支撑 件和第三支撑件彼此结合的区域在朝向前板和后板彼此结合的轴向上运动的同时折叠。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便携式可折叠支架,其中,当前板和后板折叠时,在支承单 元和第一支撑件彼此结合的部分折叠的同时,支承单元与前板的外表面紧密接触且第一支 撑件与后板的内表面紧密接触。
13.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便携式可折叠支架,其中,当前板和后板展开时,第二支撑 件和第三支撑件彼此结合的部分展开,并且第一支撑件和支承单元彼此分开预定的角度。
1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可折叠支架,其中,前板和后板中的每个还包括与表 面接触的防滑部。
1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可折叠支架,其中,前板和后板中的至少一个还包括 横侧部上的握持凹部。
【文档编号】F16M11/38GK104344184SQ201410374268
【公开日】2015年2月11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31日 优先权日:2013年7月31日
【发明者】金闼原, 金一权, 柳承泰, 陈勇勋 申请人:三星电子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