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运动模组的润滑方法

文档序号:5658029阅读:376来源:国知局
直线运动模组的润滑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直线运动模组的润滑方法,直线运动模组包括至少一端盖,端盖具有润滑孔、两个主润滑通路以及旁润滑通路,旁润滑通路连通两个主润滑通路,且两个主润滑通路至少其中之一具有可移除之壁结构,润滑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移除壁结构以形成穿孔;设置阻断元件于穿孔,以阻断具有可移除之壁结构的主润滑通路;由润滑孔注入润滑剂;使润滑剂通入未设置阻断元件之主润滑通路;以及使润滑剂经由旁润滑通路通入设置有阻断元件之主润滑通路。因此,使得滑座进行非一般组装方式,例如侧组装或者是斜组装时,可以将润滑油料完整地提供给各循环通道及其内的滚珠,以确保运作时整体装置能进行精密及稳定的作动。
【专利说明】直线运动模组的润滑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关于一种直线运动模组的润滑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直线运动模组由线性轨道体、滑座以及复数滚珠所构成,藉由滚珠于循环通道中 持续滚动,使滑座及其上机构元件沿线性轨道体移动,因此直线运动模组可执行所需作业 或表现其功能。
[0003] 然而,于相对运动时,滚珠与线性轨道体、滑座的接触面都存在摩擦力,而三者相 互摩擦产生的热能更可能为直线运动模组带来过热及耗损的潜在危险。针对上述问题,业 界已藉由许多润滑技术试图解决,其能透过提供油料降低摩擦系数,提升直线运动模组作 动时的能量利用率,使输入的能量得以完整地用于驱动机构运作,同时降低不稳定性。
[0004] 但是,因应目前各产业设备及机械装置的类型不同,滑座会有不同的设置方式,例 如为侧组装或者是斜组装,而若当滑座是为侧组装或者是斜组装时,润滑油料会因重力影 响而只有润滑到下方的滚珠,上方滚珠因而得不到润滑油料的冷却以及润滑,使得直线运 动模组有可能因为过热或是因为润滑不足导致机件产生高热、噪音,甚至是因而毁损。
[0005]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直线运动模组的润滑方法,使得滑座进行非一般组装方式,例 如侧组装或者是斜组装时,可以将润滑油料完整地提供给各循环通道及其内之滚珠,以确 保运作时整体装置能进行精密及稳定的作动,已成为重要课题之一。


【发明内容】

[0006] 有鉴于上述课题,本发明之目的为提供一种直线运动模组的润滑方法,使得滑座 进行非一般组装方式,例如侧组装或者是斜组装时,可以将润滑油料完整地提供给各循环 通道及其内之滚珠,以确保运作时整体装置能进行精密及稳定的作动。
[0007] 为达上述目的,依据本发明之一种直线运动模组的润滑方法,直线运动模组包括 至少一端盖,端盖具有润滑孔、两个主润滑通路以及旁润滑通路,旁润滑通路连通两个主润 滑通路,且两个主润滑通路至少其中之一具有可移除之壁结构,润滑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移 除壁结构以形成穿孔;设置阻断元件于穿孔,以阻断具有可移除之壁结构的主润滑通路; 由润滑孔注入润滑剂;使润滑剂通入未设置阻断元件之主润滑通路;以及使润滑剂经由旁 润滑通路通入设置有阻断元件之主润滑通路。
[0008] 在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壁结构包括薄膜。
[0009] 在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壁结构包括具有凹槽之柱体,其与薄膜于相对于主润 滑通路之另一侧连接。
[0010] 在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凹槽定义出螺锁空间,且移除壁结构时,以锁固螺丝于 柱体,以移除壁结构。
[0011] 在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两个主润滑通路之深度高于旁润滑通路之深度。
[0012] 在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润滑剂先通入未设置阻断元件之主润滑通路,其后再 经由旁润滑通路通入设置有阻断元件之主润滑通路。
[0013] 在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端盖具有上润滑孔以及上容槽,且上润滑孔透过上容 槽连通润滑孔,上容槽容置有阻挡板。
[0014] 在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润滑方法更包括以下步骤:移除阻挡板;以及由上润 滑孔注入润滑剂。
[0015] 在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由上润滑孔注入润滑剂之步骤之前,更包括以下步骤: 设置润滑剂封环于上润滑孔内。
[0016] 在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由上润滑孔注入润滑剂之步骤之前,更包括以下步骤: 于两个主润滑通道之相对侧,以封闭元件封闭润滑孔。
[0017] 综上所述,依据本发明之直线运动模组的润滑方法,透过旁润滑通路连通二条主 润滑通路,使直线运动模组于非一般组装方式时,润滑油料可以藉由结构的限制,克服重力 影响,达到对各循环通道润滑的目的。具体来说,本发明先藉由移除壁结构以形成穿孔,再 设置阻断元件于穿孔,迫使润滑剂先填满未设置阻断元件的主润滑通路,填满主润滑通路 后再藉由连通两个主润滑通路的旁润滑通路,使得润滑剂也可以通入设置阻断元件的主润 滑通路。如此,只要参考直线运动模组的组装方向安排穿孔及阻断元件位置,即可达到克服 重力影响导致润滑不足之问题。
[0018] 另外,本发明更可以进一步结合上润滑孔,藉由上润滑孔注入润滑剂,达到多方润 滑的效果,提供滑座组装方向及润滑方向上更大的自由度,如此即可增加直线运动模组的 应用范围,也不用为了润滑无法润滑到的滚珠而拆卸滑座,减少拆装滑座时的风险,提升直 线运动模组整体的稳定性,并更能一定程度地缩短生产时程。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 图1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之一种直线运动模组的润滑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0020] 图2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之一种直线运动模组的示意图。
[0021] 图3为图2所示之直线运动模组的分解示意图。
[0022] 图4为图2所示之端盖的后侧放大示意图。
[0023] 图5a为图4所示之端盖于剖面线A-A的剖面示意图。
[0024] 图5b为图5a所示之端盖锁入螺丝示意图。
[0025] 图5c为图5b所示之端盖形成穿孔示意图。
[0026] 图5d为图5c所示之端盖设置阻断元件示意图。
[0027] 图6a为图5d所示之润滑剂注满上方主润滑通路示意图。
[0028] 图6b为图6a所示之润滑剂注满主润滑通路示意图。
[0029] 图7为图4所示之端盖的另一态样的示意图。
[0030] 图8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之一种直线运动模组的润滑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0031] 图9为图4所示之端盖的又一态样的示意图。
[0032] 图10为图9所示之端盖于剖面线B-B的剖面示意图。
[0033] 符号说明
[0034] 1 :直线运动模组
[0035] 11 :线性轨道
[0036] 111 :轨道槽
[0037] 12 :滑座
[0038] 13 :滚珠
[0039] 14 :滑座本体
[0040] 141:内回流槽
[0041] 142:回流孔道
[0042] 15 :端盖
[0043] 151:回流弯槽
[0044] 152 :润滑孔
[0045] 153 :主润滑通路
[0046] 153a:下方主润滑通路
[0047] 153b :上方主润滑通路
[0048] 154 :旁润滑通路
[0049] 155 :上润滑孔
[0050] 156 :上容槽
[0051] 157:阻挡板
[0052] 158 :润滑剂封环
[0053] 159 :定位凹槽
[0054] 16:防尘组件
[0055] 17 :壁结构
[0056] 171 :薄膜
[0057] 172 :柱体
[0058] 173:凹槽
[0059] 174:阻断元件
[0060] 18:回流元件
[0061] 181 :长管形结构
[0062] A-A、B-B:剖面线
[0063] BH :滚珠保持部
[0064] DPpDPy 防尘件
[0065] ES :端面
[0066] H1、H2:深度
[0067] P:穿孔
[0068] S01 ?S05、S81 ?S84 :步骤
[0069] SC :螺丝

【具体实施方式】
[0070] 以下将参照相关附图,说明依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之一种直线运动模组的润滑方 法,其中相同的元件将以相同的参照符号加以说明。
[0071] 图1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之一种直线运动模组的润滑方法的步骤流程图,图2 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之一种直线运动模组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之直线运动模组的 分解示意图,图4为图2所示之端盖的后侧放大示意图,图5a为图4所示之端盖于剖面线 A-A的剖面示意图,图5b为图5a所示之端盖锁入螺丝示意图,图5c为图5b所示之端盖形 成穿孔示意图,图5d为图5c所示之端盖设置阻断元件示意图。
[0072] 首先,请先参考图2及图3,说明直线运动模组1之主要结构。直线运动模组1包 含线性轨道11、滑座12以及复数滚珠13。滑座12滑设于线性轨道11,可沿线性轨道11前 后往复运动。滑座12包含滑座本体14、至少一个如本发明所揭露之端盖15以及至少一防 尘组件16,而在本实施例中,以滑座12具有滑座本体14、两个本发明之端盖15以及两个防 尘组件16为例进行说明。其中,各端盖15与防尘组件16可视为一个组合而装设于滑座本 体14的一侧。线性轨道11具有复数轨道槽111,而滑座本体14内侧具有对应轨道槽111 之复数内回流槽141,内回流槽141与轨道槽111共同构成复数内回流通道。滑座本体14 之两侧另外对应内回流通道具有复数回流孔道142,内回流通道与回流孔道142透过端盖 15上的回流弯槽151,可组成直线运动模组1持续作动所需的滚珠循环通道。
[0073] 滑座12可包括复数回流元件18及四条防尘件DPp DP2。其中,回流元件18可以 塑料成型,具有长管形结构181,且长管形结构181之管径接近但略小于回流孔道142之孔 径,是以能紧密地容置于回流孔道142中,取代回流孔道142直接与滚珠13接触,形成较平 顺且断差较少的循环通道,减少钻孔造成回流孔道142之孔道面粗糙及/或热处理变形的 问题。
[0074] 四条防尘件DPi、DP2中,两条防尘件DP2组装于滑座本体14的底侧与端盖15底侧 的卡槽之间,而另两条防尘件DPi则组装于线性轨道11上侧及端盖15之滚珠保持部BH的 卡槽之间。防尘件DPi及DP 2共同用于阻挡尘埃或异物由线性轨道11及滑座本体14上下 两个空隙进入直线运动模组1内部。
[0075] 端盖15设置于滑座本体14之端面ES,且可例如连结有维持滚珠13位置的滚珠保 持部BH。端盖15透过设计于其内侧,且数目上对应内回流通道及回流孔道142的回流弯槽 151,以限制并导引滚珠13于内回流通道与回流孔道142间循环移动。防尘组件16则装设 于端盖15相对于滑座本体14之端面ES的一侧。
[0076] 滚珠13则容置于内回流通道及回流孔道142,且于直线运动模组1各元件所组成 的循环通道中持续滚动,带动滑座12相对线性轨道11移动。
[0077] 请参照图4所示,端盖15具有回流弯槽151、润滑孔152、两个主润滑通路153以 及旁润滑通路154,旁润滑通路154连通两个主润滑通路153,且两个主润滑通路153至少 其中之一具有可移除之壁结构17。在本实施例中,以直线运动模组1在组装至其他机械设 备时,必须旋转90度(相对于图2而言)为例说明,故预先于旋转后会位于下方之主润滑通 路153 (以下以下方主润滑通路153a称之)设置有可移除之壁结构17。当然,在其他实施 例中,对应组装时旋转或倾斜方向不同,亦可以于另一主润滑通道153设置。
[0078] 请参考图1所示,本实施例之一种直线运动模组的润滑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移除 壁结构以形成穿孔(S01);设置阻断元件于穿孔,以阻断具有可移除之壁结构的主润滑通路 (S02);由润滑孔注入润滑剂(S03);使润滑剂通入未设置阻断元件之主润滑通路(S04);以 及使润滑剂经由旁润滑通路通入设置有阻断元件之主润滑通路(S05)。
[0079] 于步骤S01中,移除壁结构17以形成穿孔。请参考图5a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壁 结构17可包括薄膜171以及柱体172,且该柱体172具有对外开口之凹槽173。进一步来 说,柱体172呈圆环柱状,底部连接薄膜171,而薄膜171则与周围其他的端盖结构在边缘 处相连接。若以制程来说,柱体172、薄膜171可以与周围其他的端盖结构一体成型而彼此 连接,惟保留开口,而可于防尘组件16外侧,直接将工具伸入凹槽173。薄膜171的厚度大 约介于0. 05公厘至0. 3公厘,但不以此为限,而柱体172连接薄膜171相对于主润滑通路 153之另一侧,换言之,薄膜171 -侧为主润滑通路153,而另一侧连接柱体172。步骤S01 于实际操作上,先利用柱体172之内缘的螺纹(图未示),而将螺丝SC由防尘组件16外伸入 凹槽173并锁固于柱体172 (如图5b所示)。当然,亦可以直接使用自攻螺丝,以敲击的手 段直接固定于不具螺纹之柱体172。锁固柱体172后,便施力于螺丝,将之向外移出,由于薄 膜171厚度薄,承受力量有限,因此,移出螺丝的同时也会将壁结构17也一并移出,以形成 穿孔P (如图5c所示)。
[0080] 在上述移除的过程中,因为结构的特殊性,故实现了利用拔除方式即可移除壁结 构17的特性,可以说是一种类似易开罐的手段,在不用时,因为结构封闭,不会造成异物侵 入直线运动模组1内部的问题;而当要使用时,移除壁结构17无须拆解任何组件,亦不会产 生加工碎屑。
[0081] 请参考图5d所示,于步骤S02中,将阻断元件174设置于穿孔P (如图5c所示), 以阻断具有下方主润滑通路153a。阻断元件174例如可以是弹性材料,实作上,阻断元件 174先受到外力挤压,缩小体积后设置于穿孔P,之后,藉由释放阻断元件174自身具有的弹 力或形变能力,使阻断元件174可以扩张并充满穿孔P,以达到阻断主润滑通路153之目的, 并防止润滑剂由穿孔P泄漏或是异物由穿孔P侵入滑座本体14内部。
[0082] 于步骤S03、步骤S04以及步骤S05中,可以人工操作润滑装置的方式,由外部透过 润滑孔152注入润滑剂,然后使得润滑剂通入未设置阻断元件174之主润滑通路153,即上 方的主润滑通路153 (以下以上方主润滑通道153b称之)。润滑剂注入后,由于直线运动模 组1整体为侧组装,润滑剂会因重力的关系,往有下方主润滑通路153a流动,但是因为阻断 元件174之阻断,因此润滑剂会再被迫往上方主润滑通路153b流动,由回流弯槽151处开 始对上方的循环通道进行润滑(如图6a所示)。
[0083] 上方主润滑通路153b与下方主润滑通道153a透过旁润滑通路154连通,是以,润 滑剂接着可经由旁润滑通路154通入下方主润滑通路153a。然而,本实施例设计使主润滑 通路153之深度H1 (如图5a所示)高于旁润滑通路154之深度H2 (如图5a所示),因此, 润滑剂会先将上方主润滑通路153b注满之后,再经由旁润滑通路154通入有下方主润滑通 路153a,进而对下方循环通道进行润滑(如图6b所示),而不会直接由旁润滑通路154流至 下方,造成上方循环通道润滑不足的问题。然而,深度的差异非为限制性者,其可以更加强 本发明之优势。
[0084] 请参照图7所示,图7为本发明之端盖15的另一态样的示意图,与上述不同的是, 两个主润滑通路153均具有一可移除之壁结构17,因此直线运动模组1无论是向左侧或是 向右侧旋转或倾斜而组装,均可运用上述之润滑方法,使得内部整体获得充分的润滑,惟润 滑方法于上述已有详述,于此不再赘述。
[0085] 图8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之一种直线运动模组的润滑方法的步骤流程图,图9为 本发明之端盖的又一态样的示意图,图10为图9所示之端盖于剖面线B-B的剖面示意图。 请参照图8至图10所示,端盖15更具有上润滑孔155以及上容槽156,而上润滑孔155透 过上容槽156连通润滑孔152。于不使用时,上容槽156容置有阻挡板157,且该阻挡板157 较佳为金属钢性材质制成。由于上润滑孔155连通润滑孔152,避免由润滑孔152注入润滑 剂时,会由上润滑孔155泄漏出去,因此不使用上润滑孔155润滑时,以阻挡板157紧密卡 合于上容槽156中,阻挡润滑剂由上润滑孔155泄漏出去。当然,也可以改以设置外径与上 润滑孔155内径约略相等之孔塞,而达到相同功效。
[0086] 由于上润滑孔155提供了另一润滑方向,故使得本发明具有多润滑方向的特性。 于实施本实施例时,可接续前述实施例之步骤,而更包括以下步骤:移除阻挡板(S81);设 置润滑剂封环于上润滑孔内(S82);于两个主润滑通道之相对侧,以封闭元件封闭润滑孔 (S83 );以及由上润滑孔注入润滑剂(S84)。
[0087] 于步骤S81,步骤S82以及步骤S83中,移除阻挡板157,设置润滑剂封环158于上 润滑孔155内,以及于两个主润滑通道152之相对侧,以封闭元件封闭润滑孔152,此三步骤 并无先后顺序的关系,例如可以是先以封闭元件封闭润滑孔152,接着移除阻挡板157,再 设置润滑剂封环158于上润滑孔155内,或者例如是移除阻挡板157,接着以封闭元件封闭 润滑孔152,再设置润滑剂封环158于上润滑孔155内。上述所述均为举例,而非限制。移 除阻挡板157,可使得上润滑孔155与润滑孔152连通,接着,由上润滑孔155注入润滑剂, 使润滑剂流过润滑孔152,而依据相似的机制,在阻断元件及旁润滑通路的辅助下,将润滑 剂适当地导入两个主润滑通道152。补充说明的是,封闭元件可以为止附螺丝,然此非限制 性者。
[0088] 上润滑孔155更具有定位凹槽159,使得润滑剂封环158稳定地接合并定位于上润 滑孔155。具体来说,润滑剂封环158可以为0型环,本身具有弹性,在上润滑孔155定位设 置润滑剂封环158后,外在的润滑装置可以对润滑剂封环158施以一定的压力,保持两者之 间的紧密接合,避免润滑剂外漏的情形发生。当上润滑孔155开通且润滑剂封环158妥善 设置后,于步骤S84中,可以由上润滑孔155注入润滑剂,实现由另一方向对直线运动模组 润滑的功效。
[0089] 承上所述,依据本发明之直线运动模组的润滑方法,透过旁润滑通路连通二条主 润滑通路,使直线运动模组于非一般组装方式时,润滑油料可以藉由结构的限制,克服重力 影响,达到对各循环通道润滑的目的。具体来说,本发明先藉由移除壁结构以形成穿孔,再 设置阻断元件于穿孔,迫使润滑剂先填满未设置阻断元件的主润滑通路,填满主润滑通路 后再藉由连通两个主润滑通路的旁润滑通路,使得润滑剂也可以通入设置阻断元件的主润 滑通路。如此,只要参考直线运动模组的组装方向安排穿孔及阻断元件位置,即可达到克服 重力影响导致润滑不足之问题。
[0090] 以上所述仅为举例性,而非为限制性者。任何未脱离本发明之精神与范畴,而对其 进行之等效修改或变更,均应包含于后附之申请专利范围中。
【权利要求】
1. 一种直线运动模组的润滑方法,该直线运动模组包括至少一端盖,该端盖具有润滑 孔、两个主润滑通路以及旁润滑通路,该旁润滑通路连通该些主润滑通路,且该些主润滑通 路至少其中之一具有可移除之壁结构,该润滑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移除该壁结构以形成穿孔; 设置阻断元件于该穿孔,以阻断具有该可移除之壁结构的该主润滑通路; 由该润滑孔注入润滑剂; 使该润滑剂通入未设置该阻断元件之该主润滑通路;以及 使该润滑剂经由该旁润滑通路通入设置有该阻断元件之该主润滑通路。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润滑方法,其中该壁结构包括薄膜。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之润滑方法,其中该壁结构包括具有凹槽之柱体,其与该薄膜于 相对于该主润滑通路之另一侧连接。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之润滑方法,其中该凹槽定义出螺锁空间且移除该壁结构时,以 锁固螺丝于该柱体,以移除该壁结构。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润滑方法,其中该些主润滑通路之深度高于该旁润滑通路之深 度。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润滑方法,其中该润滑剂先通入未设置该阻断元件之该主润滑 通路,其后再经由该旁润滑通路通入设置有该阻断元件之该主润滑通路。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润滑方法,其中该端盖具有上润滑孔以及上容槽,且该上润滑 孔透过该上容槽连通该润滑孔,该上容槽容置有阻挡板。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之润滑方法,更包括以下步骤: 移除该阻挡板;以及 由该上润滑孔注入该润滑剂。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之润滑方法,其中由该上润滑孔注入该润滑剂之步骤之前,更包 括以下步骤: 设置润滑剂封环于该上润滑孔内。
10. 如权利要求8所述之润滑方法,其中由该上润滑孔注入该润滑剂之步骤之前,更包 括以下步骤: 于该些主润滑通道之相对侧,以封闭元件封闭该润滑孔。
【文档编号】F16C33/66GK104110439SQ201310136910
【公开日】2014年10月22日 申请日期:2013年4月19日 优先权日:2013年4月19日
【发明者】李进胜, 杨进财 申请人:全球传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