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冲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缓冲器,其包括第一通道(111)、(112)和第二通道(32)、(99)、(235),利用活塞(15)的移动,以工作流体流动的方式将两室(16)、(17)之间连通,该缓冲器以成为最大长侧特性和最小长侧特性中至少一方特性的方式,设置有利用活塞杆(18)的位置调整第二通道(99)、(235)的通道面积的通道面积调整机构(101)、(236),所述最大长侧特性在活塞杆(18)比最大长侧规定位置更加朝向缸筒(11)外部延伸的范围内,伸长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且缩短侧阻尼力成为硬的状态,所述最小长侧特性在活塞杆(18)比最小长侧规定位置更进入缸筒(11)内部的范围内,伸长侧阻尼力成为硬的状态且缩短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
【专利说明】缓冲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缓冲器。本申请基于2011年11月30日在日本提交的特愿 2011-262009号来主张优先权,并在此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具有一种位移感应型缓冲器,在缓冲器中设置有施加作用力弹簧,该施加作 用力弹簧对产生阻尼力的盘阀施加作用力,根据相对于缸筒的活塞位置使施加作用力弹簧 的弹力变化,从而使阻尼力可变(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在这种缓冲器中,由于如果为了 使阻尼力变大而使施加作用力弹簧的弹力变大,则弹簧的反作用力变高,所以在设计阶段, 阻尼特性和反作用力等的设定自由度变低。
[0003]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2-283928号公报
[0004] 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平2-283929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5]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06]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阻尼特性、反作用力等的设定自由度变高的缓 冲器。
[0007] 发明要解决问题的方案
[0008] 按照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缓冲器包括:活塞,将缸筒内划分为两室;第一通道和第 二通道,以通过所述活塞的移动使工作流体在所述两室间流动的方式将所述两室之间连 通;以及阻尼阀,设置在所述第一通道上,抑制由于所述活塞的移动产生的所述工作流体的 流动,而产生阻尼力,所述缓冲器设置有通道面积调整机构,该通道面积调整机构以成为最 大长侧特性和最小长侧特性中至少一方特性的方式,利用所述活塞杆的位置调整所述第二 通道的通道面积,该最大长侧特性是在所述活塞杆比最大长侧规定位置更加朝向所述缸筒 外部延伸的范围内,伸长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且缩短侧阻尼力成为硬的状态,该最小长 侧特性是在所述活塞杆比最小长侧规定位置更进入所述缸筒内部的范围内,伸长侧阻尼力 成为硬的状态且缩短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
[0009] 按照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缓冲器包括:活塞,将缸筒内划分为两室;第一通道和第 二通道,以通过所述活塞的移动使工作流体在所述两室间流动的方式将所述两室之间连 通;以及阻尼阀,设置在所述第一通道上,抑制由于所述活塞的移动产生的所述工作流体的 流动,而产生阻尼力,所述缓冲器设置有利用所述活塞杆的位置来调整所述第二通道的通 道面积的通道面积调整机构,以使在所述活塞杆比最大长侧规定位置更加朝向所述缸筒外 部延伸的范围内,伸长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且缩短侧阻尼力成为硬的状态,并且,在所述 活塞杆比最小长侧规定位置更进入所述缸筒内部的范围内,伸长侧阻尼力和缩短侧阻尼力 都成为软的状态。
[0010] 按照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缓冲器包括:活塞,将缸筒内划分为两室;第一通道和第 二通道,以通过所述活塞的移动使工作流体在所述两室间流动的方式将所述两室之间连 通;以及阻尼阀,设置在所述第一通道上,抑制由于所述活塞的移动产生的所述工作流体的 流动,而产生阻尼力,所述缓冲器设置有利用所述活塞杆的位置来调整所述第二通道的通 道面积的通道面积调整机构,以使在所述活塞杆比最大长侧规定位置更加朝向所述缸筒外 部延伸的范围内,伸长侧阻尼力和缩短侧阻尼力都成为软的状态,在所述活塞杆比最小长 侧规定位置更进入所述缸筒内部的范围内,伸长侧阻尼力成为硬的状态且缩短侧阻尼力成 为软的状态。
[0011] 按照本发明,能够提高阻尼特性、反作用力等的设定自由度。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剖视图。
[0013] 图2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要部的剖视图。
[0014] 图3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一方的通道面积调整机构周边的剖视 图。
[0015] 图4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行程位置和孔的通道面积之间的特 性线图。
[0016] 图5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液压回路图。
[0017] 图6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行程位置和阻尼力关系的特性线图。
[0018] 图7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活塞速度和阻尼力关系的特性线图。 [0019] 图8是表示安装有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车辆的不佳路面行驶时频率 和弹簧上加速度关系的特性线图。
[0020] 图9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要部的剖视图。
[0021]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液压回路图。
[0022]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要部的剖视图。
[0023]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液压回路图。
[0024]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要部的剖视图。
[0025]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液压回路图。
[0026]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要部的剖视图。
[0027]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液压回路图。
[0028]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要部的剖视图。
[0029]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液压回路图。
[0030]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第七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要部的剖视图。
[0031]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第七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液压回路图。
[0032]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第八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要部的剖视图。
[0033]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第八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行程位置和孔的通道面积关系的特 性线图。
[0034]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第八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液压回路图。
[0035] 图24是表示本发明第八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行程位置和阻尼力关系的特性线 图。
[0036] 图25是表示本发明第九实施方式中缓冲器和调整车高的机构的配置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7]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38] 「第一实施方式」
[0039] 基于图1?图8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有助 于理解,将图的下侧定义为一侧和下侧、并且将图的上侧定义为另一侧和上侧。
[0040] 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为阻尼力调整式。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是 所谓的多筒式的液压缓冲器。本实施方式的缓冲器具有:圆筒状的缸筒11,封入有作为工 作流体的油液;以及有底圆筒状的外筒12,直径比所述缸筒11大,并且以覆盖缸筒11的方 式设置成同心状。在所述缸筒11和外筒12之间形成有贮存室13。
[0041] 在缸筒11内能够滑动地嵌入安装有活塞15。所述活塞15将缸筒11内划分为上 室16和下室17的两室。在缸筒11内的上室16和下室17内封入有油液,在缸筒11和外 筒12之间的贮存室13内封入有油液和气体。
[0042] 活塞杆18的一端向缸筒11外部延伸,另一端插入缸筒11内。活塞15与所述活 塞杆18的缸筒11内的另一端部连接。活塞杆18穿过安装在缸筒11和外筒12 -端开口 部上的杆先导件21和安装在外筒12-端开口部上的油封22,并且向缸筒11的外部延伸。 杆先导件21的外周部为上部比下部直径大的台阶状,下部与缸筒11上端的内周部嵌合、且 上部与外筒12上部的内周部嵌合。缸筒11的下端的内周部与基座阀23嵌合,该基座阀23 设置在外筒12的底部,区划缸筒11内的下室17和贮存室13。外筒12的上端部向内侧收 紧,从而与缸筒11夹持油封22和杆先导件21。
[0043] 活塞杆18包括:杆主体26,穿过杆先导件21和油封22并向外部延伸;以及前端 杆27,与杆主体26的缸筒11内的端部螺纹连接而连接成一体。在杆主体26径向的中央形 成有沿轴向延伸的插入孔28,该插入孔28形成为从前端杆27 -侧到相反侧端部附近的中 途位置。此外,在前端杆27径向的中央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贯通孔29。所述插入孔28和 贯通孔29构成活塞杆18的插入孔30。被支撑在基座阀23 -侧的油量测量针31插入所述 插入孔30。插入孔30和油量测量针31之间成为在活塞杆18内油液能够流动的杆内通道 (第二通道)32。
[0044] 在活塞杆18的杆主体26外周侧,分别设有位于活塞15 -侧的圆环状的活塞侧弹 簧支座35,和位于在活塞侧弹簧支座35的与活塞15相反侧的圆环状的杆先导件侧弹簧支 座36。所述活塞侧弹簧支座35和杆先导件侧弹簧支座36通过将杆主体26插入内侧而能 够沿杆主体26滑动。以将杆主体26插入复位弹簧38的内侧的方式,将由螺旋弹簧构成复 位弹簧38安装在所述活塞侧弹簧支座35和杆先导件侧弹簧支座36之间。在杆先导件侧 弹簧支座36的与复位弹簧38相反一侧设置有圆环状弹性材料构成的缓冲件39。缓冲件 39也通过将杆主体26插入内侧而能够沿杆主体26滑动。
[0045] 例如,所述缓冲器的一侧被车身支撑,在另一侧车轮侧被固定。具体地说,活塞杆 18与车身侧连结,安装在外筒12底部外侧的安装孔(取>9付K 7 4 )40与车轮侧连结。另 夕卜,与此相反,也可以由车身支撑缓冲器的另一侧,并且在缓冲器的一侧固定车轮侧。
[0046] 如图2所示,在杆主体26的前端杆27 -侧的端部形成有螺钉孔43,该螺钉孔43 比插入孔28直径大且与插入孔28连通。
[0047] 形成前端杆27的杆内通道32的贯通孔29包括:杆主体26 -侧的大径孔部47 ; 以及小径孔部48,其位于杆主体26的相反侧且比大径孔部47直径小。在前端杆27从杆主 体26 -侧以全部沿径向贯通的方式依次形成有通道孔49、通道孔50和通道孔51。所述通 道孔49?51全部形成在前端杆27轴向的大径孔部47的位置。
[0048] 前端杆27从轴向的杆主体26 -侧依次具有:螺钉轴部55、凸缘部56、保持轴部 57、中间轴部58和安装轴部59。螺钉轴部55与杆主体26的螺钉孔43螺纹连接。此时为 了使杆主体26抵接,凸缘部56的外径比螺钉轴部55和杆主体26的直径大。保持轴部57 比凸缘部56直径小,并且在轴向的与凸缘部56相反侧的部分上形成有外螺纹61。在保持 轴部57的比外螺纹61更靠向凸缘部56 -侧形成有所述通道孔49。中间轴部58的外径比 保持轴部57的外螺纹61的螺纹内径稍小。安装轴部59的直径比中间轴部58小。在安装 轴部59轴向的与中间轴部58相反侧的端部上形成有外螺纹62。在安装轴部59上、且在比 外螺纹62更靠向中间轴部58 -侧的范围内,位于中间轴部58 -侧形成有所述通道孔50, 并且位于外螺纹62 -侧形成有所述通道孔51。
[0049] 活塞侧弹簧支座35具有:圆筒状部65 ;抵接凸缘部66,其从圆筒状部65的轴向一 端侧向径向外侧延伸;以及圆筒状的突出部67,其从抵接凸缘部66的外周部朝向轴向的与 圆筒状部65相反侧稍许突出。所述活塞侧弹簧支座35在抵接凸缘部66以将圆筒状部65 配置在复位弹簧38内侧的状态与复位弹簧38轴向的端部抵接。
[0050] 在活塞侧弹簧支座35和前端杆27的凸缘部56之间安装有传递部件71和波形弹 簧72。传递部件71为圆环状,配置在比波形弹簧72更靠向活塞侧弹簧支座35-侧。传递 部件71具有有孔圆板状的基板部75以及从其外周边缘部沿轴向延伸的筒状部76。筒状部 76的与基板部75相反侧为大径的台阶状,并且通过在其前端部的内周侧形成倒角,在筒状 部76的前端部形成有与其他部分相比径向薄壁的抵接部80。
[0051] 传递部件71以如下方式构成:将杆主体26插入内侧,其基板部75与活塞侧弹簧 支座35的突出部67的内侧嵌合并与抵接凸缘部66抵接。
[0052] 波形弹簧72俯视为圆环状。波形弹簧72在自然状态下为如下形状:通过以从图 2的中心线朝向右侧所示的方式,使径向和周向的至少一方的位置变化而使轴向位置变化。 波形弹簧72将杆主体26插入其内侧,并且配置在传递部件71的筒状部76的内侧、且配置 在传递部件71的基板部75的与活塞侧弹簧支座35相反侧。波形弹簧72通过沿轴向成为 平坦的方式弹性变形而产生作用力。波形弹簧72施加作用力,以使位于其轴向两侧的前端 杆27的凸缘部56和传递部件71沿轴向分开规定距离。
[0053] 在此,如果活塞杆18从缸筒11朝向突出伸长侧、即上侧移动,则与活塞杆18的前 端杆27的凸缘部56 -起、波形弹簧72、传递部件71、活塞侧弹簧支座35、复位弹簧38、图 1所示的杆先导件侧弹簧支座36和缓冲件39向杆先导件21 -侧移动,并在规定位置使缓 冲件39与杆先导件21抵接。
[0054] 此外,如果活塞杆18向突出方向移动,则在缓冲件39被挤压之后,缓冲件39和杆 先导件侧弹簧支座36相对于缸筒11成为停止状态。其结果,移动的前端杆27的图2所示 的凸缘部56、波形弹簧72、传递部件71和活塞侧弹簧支座35使复位弹簧38变短,此时的 复位弹簧38的作用力相对于活塞杆18的移动成为阻力。由此,设置在缸筒11内的复位弹 簧38对活塞杆18施加弹性作用力而抑制活塞杆18超过伸长极限。另外,通过以所述方式 使复位弹簧38成为活塞杆18超过伸长极限的阻力,来抑制安装的车辆的转动时内周侧的 车轮的浮起,从而抑制车身的转动量。
[0055] 在此,如果活塞杆18朝向突出方向移动而如图1所示使缓冲件39与杆先导件21 抵接,则如上所述在活塞侧弹簧支座35和杆先导件侧弹簧支座36之间使复位弹簧38变短 之前,以从图2的中心线朝向左侧所示的方式,通过活塞杆18的凸缘部56和传递部件71 使波形弹簧72克服其作用力而被挤压。由此,使传递部件71稍许向轴向的凸缘部56 -侧 移动。
[0056] 如图3所示,在前端杆27的凸缘部56轴向的与活塞侧弹簧支座35相反侧从凸缘 部56-侧依次设置有:多个盘85、开闭盘(阀部)86、多个中间盘87、抵接盘88、通道形成 部件89、中介部90和螺栓91。
[0057] 多个盘85全部为有孔圆板状,其外径比传递部件71的筒状部76的内径小。开闭 盘86为有孔圆板状,其外径与传递部件71的筒状部76的外径大致相同。在开闭盘86的 外周侧形成有圆环状的开闭部93,该开闭部93从轴向的一面朝向轴向另一侧凹下,并且从 轴向的另一面朝向轴向另一侧突出。开闭部93与传递部件71的抵接部80直径相同。
[0058] 多个中间盘87全部为有孔圆板状,其外径比开闭盘86小。此外,在抵接盘88 - 侧的中间盘87的外周侧设置有多个切口 87A。抵接盘88为有孔圆板状,其外径与开闭盘 86的直径相同。在抵接盘88的径向中间部形成有C形的贯通孔88A。通道形成部件89为 有孔圆板状,其外径比抵接盘88的直径小。在通道形成部件89的内周侧设置有多个切口 89A。中介部90由多个有孔圆板状的部件构成,其外径比通道形成部件89的直径大。在中 间盘87、抵接盘88和通道形成部件89上形成有通道96,该通道96使中间盘87的径向外 侦I即上室16与通道孔49连通。通道96包括:所述切口 87A,形成在中间盘87的外周部 上;所述贯通孔88A,形成在抵接盘88的径向中间位置上;以及所述切口 89A,形成在通道 形成部件89的内周部上。
[0059] 所述多个盘85、开闭盘86、多个中间盘87、抵接盘88、通道形成部件89以及中介 部90分别以保持轴部57插入内侧的方式配置在前端杆27上,在所述状态下,螺栓91使其 内螺纹97与外螺纹61螺纹连接。由此,多个盘85、开闭盘86、多个中间盘87、抵接盘88、 通道形成部件89和中介部90被前端杆27的凸缘部56和螺栓91沿轴向夹持。
[0060] 以从图3的中心线朝向右侧所示的方式,在利用波形弹簧72施加的作用力使传递 部件71沿轴向离开前端杆27的凸缘部56的状态下,使抵接部80离开开闭盘86的开闭部 93,由此,使开闭部93离开抵接盘88。在此,由开闭盘86的开闭部93和抵接盘88的间隙、 以及中间盘87、抵接盘88和通道形成部件89的通道96构成孔98,并且由所述孔98和前 端杆27的通道孔49构成连通上室16和杆内通道32的通道(第二通道)99。
[0061] 以从图3的中心线朝向左侧所示的方式,如果利用复位弹簧38施加的作用力,传 递部件71使基板部75向凸缘部56 -侧移动而挤压波形弹簧72,则所述抵接部80与开闭 盘86的开闭部93抵接而使开闭部93与抵接盘88抵接。由此,封闭封闭孔98而断开经由 上室16和杆内通道32的通道99的连通。
[0062] 传递部件71、活塞侧弹簧支座35、复位弹簧38、图1所示的杆先导件侧弹簧支座 36和缓冲件39构成弹簧机构100,该弹簧机构100设置在缸筒11内,其一端能够与图3所 示的开闭盘86抵接,并且另一端能够与缸筒11端部侧的图1所示的杆先导件21抵接。如 图3所示,所述弹簧机构100利用其弹力克服波形弹簧72施加的作用力而对开闭盘86施 加朝向闭阀方向的作用力。并且,所述弹簧机构100以及开闭孔98的开闭盘86和抵接盘 88构成通道面积调整机构101,该通道面积调整机构101根据利用活塞杆18位置而变化的 复位弹簧38的作用力,来调整孔98、即通道99的通道面积。孔98、换言之通道面积成为可 变的可变孔。
[0063] 由所述通道面积调整机构101形成的相对于缓冲器行程位置的孔98的通道面积 如图4所示的实线所示。即,孔98的通道面积直到缩短侧的全行程范围和伸长侧的规定位 置S3包含中立位置(1G的位置(支撑在水平位置停止的车身的位置))为最大的定值,如 果在伸长侧的规定位置S3,弹簧机构100克服波形弹簧72施加的作用力而开始使开闭盘 86关闭,则伸长侧成比例的变小,并且在开闭盘86的开闭部93与抵接盘88抵接的规定位 置S4为最小,与规定位置S4相比在伸长侧中成为最小的固定值。
[0064] 如图2所示,活塞15包括:活塞主体105,其被前端杆27支撑;以及圆环状的滑动 部件106,其安装在活塞主体105的外周面上,在缸筒11内滑动。
[0065] 在活塞主体105内设置有:多个(图2中仅作为剖面的关系上仅图不了一个)通 道(第一通道)111,其连通上室16和下室17,使油液向活塞15的上室16 -侧的移动、即 伸长行程中从上室16向下室17流出;以及多个(图2中作为断面的关系上仅图示了一个) 通道(第一通道)112,使油液向活塞15的下室17 -侧的移动、即缩短行程中从下室17向 上室16流出。通道111沿周向在各个通道111之间隔着一个通道112等间距形成,活塞15 的轴向一侧(图2的上侧)朝向径向外侧开口、轴向另一侧(图2的下侧)朝向径向内侧 开口。
[0066] 并且,相对于所述半数的通道111设置有产生阻尼力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4。阻尼 力产生机构114配置在作为活塞15轴向一端侧的下室17 -侧。当活塞15朝向活塞杆18 向缸筒11外伸长的伸长侧移动时,通道111构成使油液通过的伸长侧的通道。相对于此设 置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4限制伸长侧的通道111的油液流动,从而成为产生阻尼力的伸长 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
[0067] 此外,构成剩余半数的通道112沿周向在各个通道112之间隔着一个通道111等 间距形成。通道112的活塞15的轴线方向另一侧(图2的下侧)朝向径向外侧开口、轴线 方向一侧(图2的上侧)朝向径向内侧开口。
[0068] 并且,在所述剩余半数的通道112中设置有产生阻尼力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5。阻 尼力产生机构115配置在作为活塞15轴向另一端侧的轴线方向的上室16-侧。当活塞15 使活塞杆18向进入缸筒11内的缩短侧移动时,通道112构成油液通过的缩短侧的通道。相 对于此而设置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5限制缩短侧的通道112的油液流动而成为产生阻尼力 的缩短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
[0069] 活塞主体105为大体盘形状,在其中央形成有通孔116,该通孔116沿轴向贯通,用 于插入所述前端杆27的安装轴部59。在活塞主体105的下室17 -侧的端部形成有片部 117,该片部117在伸长侧的通道111 一端开口位置的外侧,以圆环状形成有构成阻尼力产 生机构114的片部117。在活塞主体105的上室16 -侧的端部、且在缩短侧的通道112的 一端开口位置的外侧以圆环状形成有构成阻尼力产生机构115的片部118。
[0070] 在活塞主体105中,片部117的与通孔116相反侧为与片部117相比轴线方向高 度低的台阶状,在所述台阶状的部分上缩短侧的通道112的另一端开口。此外,同样,在活 塞主体105中,片部118的与通孔116相反侧为与片部118相比沿轴线方向高度低的台阶 状,在所述台阶状的部分,伸长侧的通道111的另一端开口。
[0071] 伸长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4是压力控制型的阀机构。阻尼力产生机构114从轴 向的活塞15 -侧依次具有:多个盘121、阻尼阀主体122、多个盘123、片部件124、多个盘 125和阀限制部126。
[0072] 片部件124具有:位于沿轴正交方向的有孔圆板状的底部131 ;圆筒状的内侧圆筒 状部132,形成在底部131的内周侧并沿轴向延伸;以及圆筒状的外侧圆筒状部133,形成在 底部131的外周侧并沿轴向延伸。底部131相对于内侧圆筒状部132和外侧圆筒状部133 朝向轴向的一侧偏移,在底部131上形成有沿轴向贯通的多个贯通孔134。在内侧圆筒状部 132的内侧形成有小径孔部135,该小径孔部135使前端杆27的安装轴部59与轴向的底部 131 -侧嵌合,并且在轴向的与底部131相反侧形成有比小径孔部135直径大的大径孔部 136。在片部件124的外侧圆筒状部133上、且在其轴向的底部131 -侧的端部上形成有环 状的片部137。多个盘125位于所述片部137上。
[0073] 在由片部件124的底部131、内侧圆筒状部132、外侧圆筒状部133包围的轴向的 与底部131相反侧的空间和片部件124的贯通孔134成为先导室(第二通道)140,该先导 室140对阻尼阀主体122施加朝向活塞15的方向的压力。前端杆27的所述通道孔51、片 部件124的大径孔部136、以及形成在后述盘123上的孔151与杆内通道32和先导室140 连接,并且构成先导室流入通道(第二通道)141,该先导室流入通道141能够经由杆内通道 32将油液从上室16和下室17导入所述先导室140。
[0074] 多个盘121为有孔圆板状,具有比活塞15的片部117直径小的外径。阻尼阀主体 122包括:有孔圆板状的盘145,能够就位于活塞15的片部117上;圆环状的密封部件146, 由固定在盘145的与活塞15相反的外周侧上的橡胶材料构成。阻尼阀主体122和活塞15 的片部117构成伸长侧的阻尼阀147,该阻尼阀147设置于设置在活塞15的通道111与设 置在片部件124上的先导室140之间,并且抑制利用活塞15的向伸长侧移动所产生的油液 的流动,而产生阻尼力。由此,所述阻尼阀147成为盘阀。另外,在盘145上、且在插入活塞 杆18的安装轴部59的中央孔以外,未形成沿轴向贯通的部分。
[0075] 阻尼阀主体122的密封部件146与片部件124的外侧圆筒状部133的内周面接触, 从而密封阻尼阀主体122和外侧圆筒状部133的间隙。由此,在阻尼阀主体122和片部件 124之间的所述先导室140对阻尼阀主体122朝向活塞15的方向、即朝向与片部117抵接 的闭阀方向施加内压。阻尼阀147是具有先导室140的先导型阻尼阀,如果阻尼阀主体122 离开活塞15的片部117而打开,则使来自通道111的油液经由活塞15和片部件124之间 径向的通道148流向下室17。
[0076] 多个盘123为比盘145直径小的有孔圆板状,在其中的片部件124-侧上形成有 由开口部构成的孔151。如上所述,利用该孔151连通片部件124的大径孔部136内和先导 室 140。
[0077] 多个盘125为能够就位于片部件124的片部137上的有孔圆板状。多个盘125和 片部137构成盘阀153,该盘阀153抑制设置在片部件124上的先导室140和下室17之间 的油液流动。在多个盘125中的片部137-侧形成有开口部构成的孔154,该开口部即使在 与片部137抵接状态下也使先导室140与下室17连通。盘阀153通过使多个盘125离开 片部137,而以比孔154大的通道面积使先导室140与下室17连通。阀限制部126由多个 圆环状的部件构成,并与多个盘125抵接而限制朝向其打开方向的规定以上的变形。
[0078] 缩短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5也与伸长侧同样,是压力控制型的阀机构。阻尼力 产生机构115从轴向的活塞15 -侧依次具有:多个盘181、阻尼阀主体182、多个盘183、片 部件184、多个盘185和阀限制部186。
[0079] 片部件184具有:位于沿轴正交方向的有孔圆板状的底部191 ;圆筒状的内侧圆筒 状部192,形成在底部191的内周侧并沿轴向延伸;以及圆筒状的外侧圆筒状部193,形成在 底部191的外周侧并沿轴向延伸。底部191相对于内侧圆筒状部192和外侧圆筒状部193 向轴向的一侧偏移,在底部191上形成有沿轴向贯通的多个贯通孔194。在内侧圆筒状部 192的内侧形成有小径孔部195,该小径孔部195使前端杆27的安装轴部59与轴向的底部 191 一侧嵌合,在轴向的与底部191相反侧形成有比小径孔部195直径大的大径孔部196。 在外侧圆筒状部193、且在其轴向的底部191 一侧的端部,形成有环状的片部197,多个盘 185就位于所述片部197上。
[0080] 由片部件184的底部191、内侧圆筒状部192、外侧圆筒状部193包围的底部191 以及相反侧的空间、贯通孔194成为先导室(第二通道)200,该先导室(第二通道)200对 阻尼阀主体182向活塞15方向施加压力。前端杆27的所述通道孔50、片部件184的大径 孔部196、以及形成在后述盘183上的孔211构成先导室流入通道(第二通道)201,该先导 室流入通道(第二通道)201与杆内通道32和先导室200连接,并且能够通过杆内通道32 将油液从上室16和下室17导入所述先导室200。
[0081] 多个盘181为有孔圆板状,具有比活塞15的片部118直径小的外径。阻尼阀主体 182包括能够位于活塞15的片部118上的有孔圆板状的盘205 ;以及由橡胶材料构成的圆 环状的密封部件206,密封部件206固定在盘205的与活塞15相反的外周侧上。阻尼阀主 体182和活塞15的片部118构成缩短侧的阻尼阀207,该阻尼阀207设置于设置在活塞15 上的通道112和设置在片部件184上的先导室200之间,并且抑制利用活塞15的向缩短侧 移动所产生的油液流动,而产生阻尼力。由此,所述阻尼阀207成为盘阀。另外,在盘205 上、且在插入活塞杆18的安装轴部59的中央孔以外,未形成沿轴向贯通的部分。
[0082] 密封部件206与片部件184的外侧圆筒状部193的内周面接触,密封阻尼阀主体 182和片部件184的外侧圆筒状部193之间的间隙。由此,阻尼阀主体182和片部件184 之间的所述先导室200对阻尼阀207的阻尼阀主体182朝向活塞15的方向、即朝向与片部 118抵接的闭阀方向施加内压。阻尼阀207是具有先导室200的先导型阻尼阀。如果阻尼 阀主体182离开活塞15的片部118而打开,则使来自通道112的油液经由活塞15和片部 件184之间径向的通道208向上室16流动。
[0083] 多个盘183为比盘205直径小的有孔圆板状,在其中的片部件184上形成有由开 口部构成的孔211。如上所述,利用所述孔211将片部件184的大径孔部196内和先导室 200连通。
[0084] 多个盘185为有孔圆板状,能够就位于片部件184的片部197上。多个盘185和 片部197由设置在片部件184上的先导室200和盘阀213构成,该盘阀213抑制与上室16 之间的油液的流动。在多个盘185中的片部197 -侧形成有由开口部构成的孔214,该开 口部即使在与片部197抵接状态下,也可以使先导室200与上室16连通。盘阀213通过使 多个盘185离开片部197,以比孔214大的通道面积使先导室200与上室16连通。阀限制 部186由多个圆环状的部件构成,与多个盘185抵接来限制朝向其打开方向的规定以上的 变形。
[0085] 螺栓220与前端杆27前端的外螺纹62螺纹连接。螺栓220的与外螺纹62螺纹 连接的内螺纹221形成在内周部上,并且在外周部具有安装扳手等拧紧工具的主体部222 和内凸缘部223,该内凸缘部223从主体部222的轴向一端侧向径向内方延伸。
[0086] 螺栓220使其主体部222的与内凸缘部223相反侧为阀限制部126 -侧并与前端 杆27螺纹连接。如果拧紧螺栓220,则在前端杆27的中间轴部58的安装轴部59 -侧的台 阶面225之间夹持阀限制部126、多个盘125、片部件124、多个盘123、阻尼阀主体122、多个 盘121、活塞15、多个盘181、阻尼阀主体182、多个盘183、片部件184、多个盘185和阀限制 部186的各自的内周侧。
[0087] 如图1所示,油量测量针31具有:支撑凸缘部230,支撑在基座阀23上;大径轴部 232,以比支撑凸缘部230小的直径从支撑凸缘部230沿轴向延伸;锥形轴部233,从大径轴 部232的与支撑凸缘部230相反侧沿轴向延伸;以及小径轴部234,从锥形轴部233的与大 径轴部232相反侧沿轴向延伸。如图2所示,大径轴部232为固定直径,小径轴部234是比 大径轴部232小的固定直径。锥形轴部233与大径轴部232的小径轴部234 -侧的端部相 连,并与小径轴部234的大径轴部232 -侧的端部相连,并且以连接它们的方式成为越朝向 小径轴部234 -侧直径越小的锥形。
[0088] 油量测量针31插入螺栓220的内凸缘部223的内侧和插入孔30,该插入孔30由 活塞杆18的贯通孔29和插入孔28构成。在油量测量针31与活塞杆18之间形成杆内通 道32。螺栓220的内凸缘部223和油量测量针31的间隙成为连通杆内通道32和下室17 的孔(第二通道)235。如果所述孔235使大径轴部232与内凸缘部223轴向位置配合,则 通道面积最狭窄且成为实质上限制油液流通的状态。此外,如果孔235使小径轴部234与 内凸缘部223轴向位置配合,则通道面积为最宽大且成为容许油液流通的状态。此外,如 果孔235使锥形轴部233与内凸缘部223轴向位置配合,则锥形轴部233的朝向小径轴部 234 -侧,通道面积逐渐变大。通过使螺栓220与活塞杆18 -体移动,螺栓220的内凸缘部 223和油量测量针31构成利用活塞杆18的位置来调整孔235通道面积的通道面积调整机 构236,孔235成为通道面积与活塞杆18的位置对应而变化的可变孔。换句话说,通道面积 调整机构236利用油量测量针31调整孔235的通道面积。
[0089] 由所述通道面积调整机构236调整的相对于缓冲器的行程位置的孔235的通道面 积如图4所示的虚线所示。即,在孔235的通道面积比缩短侧的规定位置S1更靠向缩短侧, 内凸缘部223和大径轴部232使轴向位置配合而成为最小的固定值,从规定位置S1隔着中 立位置、直到伸长侧的规定位置S2为止,使内凸缘部223和锥形轴部233轴向位置配合,越 朝向伸长侧比例变大,从所述规定位置S2起在伸长侧,使内凸缘部223和小径轴部234轴 向位置配合,成为最大的固定值。
[0090] 如图1所示,在外筒12的底部和缸筒11之间设置有所述基座阀23。所述基座阀 23具有:大体圆板状的基座阀部件241,隔开下室17和贮存室13 ;盘242,设置在所述基座 阀部件241的下侧、即贮存室13 -侧;盘243,设置在基座阀部件241的上侧、即下室17 - 侦h安装销244,在基座阀部件241上安装盘242和盘243 ;卡止部件245,安装在基座阀部 件241的外周侧;以及支撑板246,安装油量测量针31的支撑凸缘部230。在安装销244和 基座阀部件241之间夹持盘242和盘243的径向中央侧。
[0091] 基座阀部件241分别形成有:在径向的插入中央安装销244的销通孔248 ;在所述 销通孔248的外侧使油液在下室17和贮存室13之间流通的多个通道孔249 ;在所述通道孔 249的外侧使油液在下室17和贮存室13之间流通的多个通道孔250。贮存室13 -侧的盘 242容许油液经由内侧的通道孔249从下室17向贮存室13流动,另一方面,限制油液经由 内侧的通道孔249从贮存室13向下室17的内侧流动。盘243容许油液经由外侧的通道孔 250从贮存室13向下室17流动,另一方面,限制油液经由外侧的通道孔250从下室17向贮 存室13流动。
[0092] 利用盘242和基座阀部件241构成缩短侧的阻尼阀252,该阻尼阀252在缩短行 程中打开阀使油液从下室17向贮存室13流动的同时而产生阻尼力。利用盘243和基座阀 部件241构成进气阀253,该进气阀253在伸长行程中关闭阀使油液从贮存室13向下室17 内流动。另外,进气阀253发挥如下功能:根据与设置在活塞15上缩短侧的阻尼力产生机 构115的关系,以排出通过进入活塞杆18的缸筒11而产生的油液的剩余部分的方式,不会 从下室17朝向贮存室13实质上产生阻尼力,而使油液流动。
[0093] 卡止部件245为筒状,基座阀部件241与其内侧嵌合。基座阀部件241经由所述 卡止部件245与缸筒11下端的内周部嵌合。在卡止部件245的活塞15 -侧的端部形成有 朝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卡止凸缘部255。支撑板246的外周部与卡止凸缘部255的与活塞15 相反侧卡止,内周部与油量测量针31的支撑凸缘部230的活塞15 -侧卡止。由此,卡止部 件245和支撑板246将油量测量针31的支撑凸缘部230保持成与安装销244抵接的状态。
[0094] 图5表不以上结构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液压回路图。S卩,在上室16和下室17之间 并列设置有伸长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4和缩短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5,杆内通道32通 过由复位弹簧38控制的孔98与上室16连通,并且经由由油量测量针31控制的孔235与 下室17连通。并且,伸长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4的先导室140通过孔151与杆内通道32 连通,缩短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5的先导室200通过孔211与杆内通道32连通。
[0095] 在活塞杆18比最大长侧规定位置更加朝向缸筒11外部延伸的最大长侧规定范围 内,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使缓冲件39与杆先导件21抵接,包含复位弹簧38的弹簧机构 100伸缩。由此,从图2和图3的任意中心线朝向左侧所示的方式,通道面积调整机构101 利用弹簧机构100的传递部件71挤压波形弹簧72,使开闭盘86与抵接盘88抵接来封闭通 道99。此外,在所述最大长侧规定范围内,通道面积调整机构236在油量测量针31的小径 轴部234的轴向位置内配合内凸缘部223,使孔235的通道面积最大。在所述最大长侧规定 范围内,杆内通道32经由所述孔235与下室17连通,伸长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4的先导 室140和缩短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5的先导室200通过孔235、杆内通道32和先导室流 入通道141、201 -同与下室17连通。
[0096] 在所述最大长侧规定范围内、且在活塞杆18向缸筒11外部延伸的伸长行程中,活 塞15向上室16 -侧移动,上室16的压力上升且下室17的压力下降。由此,上室16的压 力经由形成在活塞15上的伸长侧的通道111,作用于伸长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4的阻尼 阀147的阻尼阀主体122。此时,由于对阻尼阀主体122朝向片部117的方向作用有先导压 的先导室140经由孔235、杆内通道32和先导室流入通道141与下室17连通,所以成为接 近下室17的压力状态,先导压下降。由此,阻尼阀主体122接受的压差较大,比较容易离开 片部117打开,通过活塞15和片部件124之间的径向的通道148使油液向下室17 -侧流 动。由此,阻尼力下降。即,伸长侧阻尼力成为较低的状态。
[0097] 此外,在所述最大长侧规定范围、且在活塞杆18进入缸筒11内部的缩短行程中, 活塞15向下室17 -侧移动,下室17的压力上升且上室16的压力下降。由此,下室17的 液压经由形成在活塞15中的缩短侧的通道112,作用于缩短侧阻尼力产生机构115的阻尼 阀207的阻尼阀主体182。此时,由于对阻尼阀主体182作用有朝向片部118方向的先导压 的先导室200经由孔235、杆内通道32和先导室流入通道201与下室17连通,所以成为接 近下室17的压力状态,下室17的压力上升且先导压也上升。
[0098] 在所述状态下,当活塞速度变慢时,由于先导室200的压力上升能够追随下室17 的压力上升,所以阻尼阀主体182接受的压差变小,成为难以离开片部118的状态。由此, 来自下室17的油液从孔235、杆内通道32和先导室流入通道201通过先导室200,并经由 盘阀213的多个盘185的孔214向上室16流动,从而产生孔特性(阻尼力与活塞速度的乘 方大体成比例)的阻尼力。由此,相对于活塞速度的阻尼力的特性与活塞速度的上升相比 的阻尼力的上升率变高。
[0099] 此外,即使活塞速度比所述快时,也是阻尼阀主体182难以离开片部118的状态, 来自下室17的油液从孔235,杆内通道32和先导室流入通道201通过先导室200,在使盘 阀213的多个盘185打开的同时,通过片部197和多个盘185之间,而向上室16流动,从而 产生阀特性(阻尼力与活塞速度大体成比例)的阻尼力。由此,相对于活塞速度的阻尼力 的特性对于活塞速度的上升而导致阻尼力的上升率稍许下降。由此,缩短行程的阻尼力比 伸长行程的阻尼力高,缩短侧阻尼力成为硬的状态。
[0100] 另外,即使是最大长侧规定范围的缩短行程,在因路面不平等产生冲击震动时等, 如果活塞速度还处于高速的区域,则先导室200的压力上升不能追随下室17的压力上升, 由作用于缩短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5的阻尼阀207的阻尼阀主体182的压差而产生的力 的关系是:从形成在活塞15的通道112施加的打开方向的力大于从先导室200施加的关闭 方向的力。由此,在所述区域内,伴随活塞速度的增加,阻尼阀207打开且阻尼阀主体182 离开片部118,油液向通过盘阀213的片部197和多个盘185之间的上室16流动,并且油 液经由活塞15和片部件184之间径向的通道208向上室16流动,所以可以抑制阻尼力上 升。此时的对于活塞速度的阻尼力的特性是相对于活塞速度的上升而阻尼力的上升率几乎 没有。由此,活塞速度快且频率较高,因路面不平等产生冲击震动时等,通过以所述方式抑 制相对于活塞速度增加的阻尼力的上升,可以充分地吸收震动。
[0101] 以上,活塞杆18向比最大长侧规定位置更靠向缸筒11的外部延伸的最大长侧规 定范围是比图6的位置S4更靠向伸长侧(图6的右侧)的范围,最大长侧特性如图6中 实线所示,伸长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并且如图6中虚线所示,缩短侧阻尼力成为硬的状 态。如图7实线所示,活塞速度时快时慢,最大长侧特性成为伸长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且 缩短侧阻尼力成为硬的状态。
[0102] 另一方面,在活塞杆18比最小长侧规定位置更进入缸筒11内部的最小长侧规定 范围内,复位弹簧38未伸缩,从图2和图3的中心线朝向右侧所示那样的方式,通道面积调 整机构101未被包含复位弹簧38的弹簧机构100按压而使开闭盘86离开抵接盘88,并且 使通道99的孔98的通道面积为最大。此外,在最小长侧规定范围内,通道面积调整机构 236使内凸缘部223与油量测量针31的大径轴部232的轴向位置配合,来封闭孔235。在 所述最小长侧规定范围内,杆内通道32经由所述通道99与上室16连通,伸长侧的阻尼力 产生机构114的先导室140和缩短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5的先导室200都经由杆内通道 32与上室16连通。
[0103] 在所述最小长侧规定范围、且在活塞杆18向缸筒11外部延伸的伸长行程中,活塞 15向上室16 -侧移动,上室16的压力上升且下室17的压力下降。由此,上室16的压力 经由形成在活塞15内的伸长侧的通道111,作用于伸长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4的阻尼阀 147的阻尼阀主体122。此时,由于对阻尼阀主体122作用有朝向片部117方向的先导压的 先导室140经由通道99、杆内通道32和先导室流入通道141与上室16连通,所以成为接近 上室16的压力状态,与上室16的压力上升一起、先导压也上升。
[0104] 在上述状态下,由于活塞速度较慢时,先导室140的压力上升能够追随上室16的 压力上升,所以阻尼阀主体122接受的压差变小而成为离开片部117的状态。由此,来自上 室16的油液从通道99和杆内通道32和先导室流入通道141通过先导室140,并且通过盘 阀153的多个盘125的孔154向下室17流动,从而产生孔特性(阻尼力与活塞速度的乘方 大体成比例)的阻尼力。由此,对于活塞速度的阻尼力的特性是与活塞速度的上升相比较 的阻尼力的上升率较高。
[0105] 此外,即使活塞速度比所述速度快时,阻尼阀主体122不会离开片部117,来自上 室16的油液从通道99、杆内通道32和先导室流入通道141通过先导室140,在打开盘阀 153的多个盘125的同时,通过片部137和多个盘125之间而向下室17流动,从而产生阀特 性(阻尼力与活塞速度大体成比例)的阻尼力。由此,对于活塞速度的阻尼力的特性是相 对于活塞速度的上升,阻尼力的上升率稍稍下降。由此,伸长行程的阻尼力变高且伸长侧阻 尼力成为硬的状态。
[0106] 此外,在所述最小长侧规定范围内、且在活塞杆18进入缸筒11内部的缩短行程 中,活塞15向下室17 -侧移动,下室17的压力上升且上室16的压力下降。于是,下室17 的液压经由形成在活塞15内的缩短侧的通道112,作用于缩短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5的 阻尼阀207的阻尼阀主体182。此时,由于对阻尼阀主体182作用有朝向片部118方向的先 导压的先导室200经由通道99、杆内通道32和先导室流入通道201与上室16连通,所以成 为接近上室16的压力状态,先导压下降。由此,阻尼阀主体182接受的压差较大,比较容易 离开片部118而打开,油液经由活塞15和片部件184之间径向的通道208向上室16-侧 流动。由此,与伸长行程的阻尼力相比,缩短行程的阻尼力下降,缩短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 态。
[0107] 以上,活塞杆18比最小长侧规定位置更进入缸筒11内部的最小长侧规定范围是 比图6的位置S1靠向缩短侧(图6的左侧)的范围,最小长侧特性如图6中实线所示,伸 长侧阻尼力成为硬的状态,并且如图6中虚线所示,缩短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最小长侧 特性如图7虚线所示,活塞速度时快时慢,伸长侧阻尼力成为硬的状态且缩短侧阻尼力软 的状态。此外,例如位于中间位置时,像图7中双点划线表示伸长侧、虚线表示缩短侧那样, 活塞速度时快时慢,伸长侧阻尼力成为中间状态且缩短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
[0108] 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得到如上所述的位置感应的阻尼力变化特性。
[0109] 所述专利文献1、2中记载的装置是位置感应型的缓冲器,将弹簧的弹簧负荷直接 施加于开闭形成在活塞内的通道的盘阀上,以使开阀压上升,由于在伸长侧的位置和缩短 侧的位置上可以调整阻尼力,所以在弹簧伸长侧和缩短侧上需要两个。此外,为了使阻尼力 可变幅变大,需要使弹簧比率变高,但是如果使弹簧比率变高,则弹簧反作用力的作用也变 大,不仅阻尼力的变化变急剧,而且活塞杆18的行程也变小,安装车辆的乘坐舒适感变差。 此外,不能设定为阻尼力可变幅变大而反作用力变小,存在不能自由设计缓冲器特性的问 题。
[0110] 相对于此,按照如上所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利用活塞杆18的位置来调整孔98通道 面积的通道面积调整机构101以及利用活塞杆18的位置调整孔235通道面积的通道面积 调整机构236得到最大长侧特性和最小长侧特性,所述最大长侧特性为:在活塞杆18比最 大长侧规定位置更加朝向缸筒11外部延伸的最大长侧规定范围内,伸长侧阻尼力成为软 的状态且缩短侧阻尼力成为硬的状态,所述最小长侧特性为:在所述活塞杆18比最小长侧 规定位置更进入缸筒11内部的最小长侧规定范围内,伸长侧阻尼力成为硬的状态且缩短 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因此,由于调整油液流通的孔98、235的通道面积,所以能够使阻 尼力顺畅地变化,安装车辆的乘坐舒适性良好。此外,在设计阶段中,也可以在通道面积调 整机构101中,不改变复位弹簧38的弹簧比率而仅通过改变开闭盘86的特性和中间盘87 的切口 87A的面积,几乎不改变反作用力特性来调整阻尼力特性,此外,在通道面积调整机 构236中,可以通过改变油量测量针31的轮廓,不改变反作用力特性来改变阻尼力特性。 由此,可以提高设计自由度,也容易进行阻尼特性的调整。以下各实施方式也具有同样的效 果。
[0111] 此外,通过得到所述最大长侧特性和最小长侧特性,可以使施加到弹簧上的力变 小(即软),制约弹簧上的力变大(即硬),不需要进行电子控制,就能够得到架空吊车(7 力^ 7 控制那样的良好的乘坐舒适性。图8中表示用于说明安装车辆的不佳路面行 驶时乘坐舒适性效果的弹簧上加速度。相对于图8中虚线所示的不具备位置感应功能的情 况,按照图8中实线所示的具有位置感应功能的第一实施方式,特别是在频率为Π ?f2的 范围内可以认为弹簧上加速度下降。所述说明表示了弹簧上的动作变小并提高了乘坐舒适 性。
[0112] 此外,由于在设置于伸长侧通道111内的阻尼阀147的先导室140和设置于缩短 侧通道112内的阻尼阀207的先导室200内,连接通道99、杆内通道32、先导室流入通道 141、先导室流入通道201和孔235,所以在通道面积调整机构101、236中调整阻尼阀147、 207的先导室140、200的先导压,从而调整阻尼阀147、207的开阀压。即,通道面积调整机 构101、236与活塞杆18的位置感应来调整阻尼阀147、207的开阀压。因此,能够使阻尼力 更顺畅地变化。
[0113] 此外,由于通道面积调整机构236利用油量测量针31来调整孔235,所以可以对应 于与活塞杆18的位置来稳定地调整通道面积。因此,可以得到稳定的阻尼力特性。
[0114] 此外,由于通道面积调整机构101利用设置在缸筒11内、一端能够与开闭通道99 的开闭盘86抵接且另一端能够与缸筒11端部侧的杆先导件21抵接的弹簧机构100的弹 力,对开闭盘86施加闭阀方向的作用力,所以能够将开闭盘86兼用作向闭阀方向施加作用 力的弹簧机构100和限制活塞杆18伸长的机构。
[0115] 另外,如上所述,油量测量针31的直径并不限于大径轴部232和小径轴部234两 段,也可以是三段以上。例如,当在大径轴部232和小径轴部234之间设置比大径轴部232 直径小且比小径轴部234直径大的固定直径的中径轴部,并且活塞杆18处于最大长侧规定 位置和最小长侧规定位置之间的中间规定范围内时,能够得到以下特性。
[0116] 当活塞杆18处于中间规定范围时,与最小长侧规定范围同样,通道面积调整机构 101未利用弹簧机构100进行按压而使开闭盘86离开抵接盘88,从而使通道99的通道面 积为最大,但是通道面积调整机构236使内凸缘部223与油量测量针31的中径轴部的轴向 位置配合,从而使孔235的通道面积比最小长侧规定范围大。在所述中间规定范围内,与处 于最小长侧规定范围时相比,先导室140和先导室200的压力接近下室17的压力。
[0117] 因此,由于在伸长行程中先导室140的压力比最小长侧规定范围低,伸长侧的阻 尼力产生机构114的阻尼阀147的阻尼阀主体122接受的压差比最小长侧规定范围大,阻 尼力成为中间状态,该中间状态比处于最小长侧规定范围时硬的状态低、而比处于最大长 侧规定范围的软的状态高。另一方面,由于在缩短行程中通道面积调整机构101使通道99 的通道面积为最大,所以与最小长侧规定范围同样,阻尼力成为较低的软的状态。
[0118] 「第二实施方式」
[0119] 接着,主要基于图9和图10,以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为中心对第二实施方 式进行说明。另外,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部位表示为同一称呼、同一附图标记。
[0120]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活塞杆18局部不同。第二实施方式的活塞杆18未分割为第 一实施方式的杆主体26和前端杆27。此外,在外周侧未形成第一实施方式的凸缘部56,代 替于此,通过铆接安装有其他凸缘部件270。此外,通过油量测量针31形成杆内通道32的 通孔271以固定直径形成,通道孔49、51与通孔271连通。另外,未形成第一实施方式的通 道孔50。
[0121] 此外,传递部件71的筒状部76沿轴向变短,并且未形成第一实施方式的抵接部 80。此外,在基板部75和凸缘部件270之间安装有波形弹簧72。此外,活塞侧弹簧支座35 的圆筒状突出部67超越传递部件71而延伸至活塞15 -侧,并且在突出部67上形成有多 个沿径向贯通的通道孔272。
[0122] 并且,未设置第一实施方式的多个盘85、开闭盘86、多个中间盘87、抵接盘88、通 道形成部件89、中介部90和螺栓91。由此,在活塞杆18上也未形成使螺栓91螺纹连接的 外螺纹61,通道孔49和台阶面225之间的距离也变短。
[0123] 此外,未设置第一实施方式的缩短侧的阻尼阀主体182、多个盘183、片部件184和 阀限制部186,缩短侧的盘185与活塞15的片部118直接抵接来开闭通道112。即,缩短侧 的盘185和活塞15的片部118构成盘阀213。
[0124] 并且,在活塞杆18的台阶面225和盘185的与活塞15相反侧之间安装有按压机 构274。所述按压机构274由弹簧支座275、弹簧支座276和按压弹簧277构成,按压弹簧 277由螺旋弹簧构成。
[0125] 弹簧支座275具有圆筒状部280和凸缘部281,该凸缘部281从圆筒状部280轴向 的一端向径向外方延伸。在将活塞杆18的安装轴部59插入圆筒状部280内侧的状态下, 弹簧支座275在所述凸缘部281 -侧的端部与台阶面225抵接。圆筒状部280的外周部由 凸缘部281 -侧的大径部282和与凸缘部281相反侧的小径部283构成,小径部283比大 径部282直径小。
[0126] 弹簧支座276具有圆筒状部286和凸缘部287,该凸缘部287从圆筒状部286的轴 向一端向径向外方延伸,在凸缘部287上形成有凸状部288,该凸状部288在径向的中间位 置为圆环状,并且向与轴向圆筒状部286相反侧突出。在使凸缘部287朝向活塞15 -侧的 状态下,弹簧支座276在圆筒状部286与弹簧支座275的小径部283嵌合,并且能够在所述 小径部283的范围内沿轴向移动。
[0127] 按压弹簧277安装在弹簧支座275的凸缘部281和弹簧支座276的凸缘部287之 间,使弹簧支座276在凸状部288从与活塞15相反侧与盘阀213的盘185抵接。此外,如 果从盘185接收到与活塞15相反方向的力,则弹簧支座276克服按压弹簧277施加的作用 力而使弹簧支座275的小径部283滑动,容许朝向离开盘185的片部118方向的变形。
[0128] 通过使活塞杆18向突出方向移动规定值以上,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弹簧机构 1〇〇在使复位弹簧38缩短的同时,使活塞侧弹簧支座35向活塞15的方向移动,在此之前, 以从图9的中心线朝向左侧所示的方式,固定在活塞杆18上的凸缘部件270通过传递部件 71使波形弹簧72克服其作用力而对其进行按压,由此,使传递部件71和活塞侧弹簧支座 35朝向轴向的凸缘部件270 -侧稍许移动。由此,活塞侧弹簧支座35圆筒状的突出部67 与弹簧支座276的凸缘部287抵接。由此,弹簧机构100的复位弹簧38施加的作用力沿闭 阀方向直接作用于盘阀213的盘185。此外,如果解除弹簧机构100的作用力,则利用波形 弹簧72施加的作用力,以从图9的中心线朝向右侧所示的方式,传递部件71和活塞侧弹簧 支座35朝向与轴向凸缘部件270相反侧移动。由此,弹簧机构100的复位弹簧38施加的 作用力不作用于盘阀213的盘185。
[0129] 图10表示以上结构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液压回路图。即,在上室16和下室17之间 并列设置有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伸长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4和缩短侧的盘阀213。并 且,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伸长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4的先导室140经由孔151与杆内通 道32连通,另一方面,复位弹簧38施加的作用力作用于缩短侧的盘阀213。
[0130] 在活塞杆18比最大长侧规定位置更加朝向缸筒11外部延伸的最大长侧规定范围 内,第二实施方式的缓冲器使包含复位弹簧38的弹簧机构100伸缩。由此,弹簧机构100的 活塞侧弹簧支座35经由传递部件71在与弹簧支座276之间挤压波形弹簧72,对盘阀213 的盘185施加闭阀方向的作用力。此外,通道面积调整机构236使内凸缘部223与油量测 量针31的小径轴部234的轴向位置配合,使孔235的通道面积为最大。在所述最大长侧规 定范围内,杆内通道32经由孔235与下室17连通,另一方面,经由活塞杆18的作为孔的通 道孔49与上室16连通。
[0131] 在所述最大长侧规定范围内、且在活塞杆18向缸筒11外部延伸的伸长行程中,活 塞15向上室16 -侧移动,上室16的压力上升且下室17的压力下降。由此,上室16的压 力经由形成在活塞15内伸长侧的通道111,作用于伸长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4的阻尼阀 147的阻尼阀主体122。此时,由于对阻尼阀主体122作用有朝向片部117方向的先导压的 先导室140,通过孔235、杆内通道32和先导室流入通道141与下室17连通,并且经由杆内 通道32、活塞杆18的通道孔49和活塞侧弹簧支座35的通道孔272与上室16连通,所以成 为所述中间的压力状态,先导压下降。由此,阻尼阀主体122接受的压差变大,比较容易离 开片部117而打开,油液通过活塞15和片部件124之间径向的通道148向下室17 -侧流 动。由此,阻尼力下降。即,伸长侧阻尼力称为软的状态。
[0132] 此外,在所述最大长侧规定范围内、且在活塞杆18进入缸筒11内部的缩短行程 中,活塞15向下室17 -侧移动,下室17的压力所述且上室16的压力下降。由此,下室17 的液压通过形成在活塞15内的缩短侧的通道112作用于缩短侧的盘阀213的盘185。此 时,由于弹簧机构100经由弹簧支座276对盘185作用有朝向片部118方向的作用力,盘阀 213难以打开,缩短侧阻尼力与伸长行程的伸长侧阻尼力相比变高,成为硬的状态。
[0133] 另一方面,在活塞杆18比最小长侧规定位置更进入缸筒11内部的最小长侧规定 范围内,复位弹簧38不伸缩,盘阀213的盘185成为未被包含复位弹簧38的弹簧机构100 按压的状态。此外,通道面积调整机构236使内凸缘部223与油量测量针31的大径轴部 232的轴向位置配合,来封闭孔235。在所述最小长侧规定范围内,杆内通道32经由活塞杆 18的通道孔49与上室16连通,伸长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4的先导室140经由杆内通道 32仅与上室16连通。
[0134] 在所述最小长侧规定范围内、且在活塞杆18朝向缸筒11外部延伸的伸长行程中, 活塞15向上室16 -侧移动,上室16的压力上升且下室17的压力下降。由此,上室16的 压力经由形成在活塞15内的伸长侧的通道111,作用于伸长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4的阻 尼阀147的阻尼阀主体122。此时,由于对阻尼阀主体122作用有朝向片部117方向的先 导压的先导室140,通过活塞杆18的通道孔49、杆内通道32和先导室流入通道141与上室 16连通,所以成为接近上室16的压力状态,上室16的压力上升且先导压也上升。
[0135] 在这种状态下,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阻尼阀主体122接受的压差变小,成为难以 离开片部117的状态。由此,伸长行程的阻尼力变高,伸长侧阻尼力成为硬的状态。
[0136] 此外,在所述最小长侧规定范围内、且在活塞杆18进入缸筒11内部的缩短行程 中,活塞15向下室17 -侧移动,下室17的压力上升且上室16的压力下降。由此,下室17 的液压通过形成在活塞15内的缩短侧的通道112作用于缩短侧的盘阀213的盘185。此 时,由于未利用包含复位弹簧38的弹簧机构100进行按压的状态,所以盘185容易离开片 部118,缩短侧的通道112的油液在使按压机构274的弹簧支座276克服按压弹簧277的作 用力而移动的同时,使盘185打开,并且通过活塞15和盘185的间隙向上室16 -侧流动。 由此,缩短行程的阻尼力与伸长行程的阻尼力相比变低,缩短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
[0137] 按照如上所述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缓冲器,能够以较低成本得到位置感应的缩短侧 的阻尼力特性。
[0138] 「第三实施方式」
[0139] 接着,主要基于图11和图12,以与第二实施方式的不同部分为中心对第三实施方 式进行说明。另外,与第二实施方式共通的部位表示为同一称呼、同一附图标记。
[0140]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活塞杆18局部不同。第三实施方式的活塞杆18未形成第二 实施方式的通道孔49、51。并且,在安装轴部59沿径向形成有朝向通孔271内开口的作为 孔的通道孔291。此外,在第三实施方式的活塞杆18上、且在通道孔291和外螺纹62之间 的外周部上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通道槽292。
[0141] 此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未设置第二实施方式的传递部件71和波形弹簧72,在 活塞侧弹簧支座35未形成第二实施方式的突出部67。此外,也未设置第二实施方式的按压 机构274。并且,未设置伸长侧的阻尼阀主体122、多个盘123、片部件124和阀限制部126, 伸长侧的多个盘125与活塞15的片部117直接抵接来开闭通道111。S卩,伸长侧的盘125 和活塞15的片部117构成盘阀153。
[0142] 此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在活塞侧弹簧支座35的活塞15 -侧未设置传递部件 295。所述传递部件295具有圆筒状部296和圆环状的内凸缘部297,该内凸缘部297从其 轴向的中间部向径向内侧突出,并且使活塞杆18与内凸缘部297的内周部嵌合。由此,传 递部件295沿活塞杆18的外周面滑动。圆筒状部296的活塞15 -侧的端部上形成有多个 朝向活塞15 -侧突出的突起部298。在圆筒状部296的与轴向突起部298相反侧的端部上 形成有沿径向贯通的通道槽299。此外,在内凸缘部297上形成有多个沿轴向贯通的通道孔 300。传递部件295使圆筒状部296的与轴向突起部298相反侧的端部与活塞侧弹簧支座 35的抵接凸缘部66抵接。
[0143] 此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在活塞杆18的安装轴部59 -侧的台阶面225和盘185 之间从台阶面225 -侧依次设置有:与台阶面225抵接的由多个圆环状部件构成的中介部 303、止回阀机构305、有孔圆板状的开闭盘(阀部)306、有孔圆板状的中间盘307、有孔圆板 状的抵接盘308、有孔圆板状的底板部件309和由多个圆环状部件构成的阀限制部310。
[0144] 止回阀机构305配置在传递部件295的圆筒状部296的内侧,从轴向依次具有:片 部件313、阀盘314、通道形成部件315和盖部316。片部件313由有孔圆板状的基板部317 和圆筒状部318构成,该圆筒状部318从基板部317的外周部向轴向一侧突出,在基板部 317上形成有多个沿轴向贯通的通道孔319。阀盘314相对于基板部317抵接和离开,从而 封闭和打开通道孔319,阀盘314和基板部317构成止回阀320。止回阀320配置成通道孔 319朝向上室16内开口,仅容许来自上室16 -侧的油液流动。即,止回阀320为伸长侧的 止回阀,由此,止回阀机构305也成为伸长侧的止回阀机构。在通道形成部件315上形成有 多个沿径向贯通的通道孔321,所述通道孔321与活塞杆18的通道孔291连通。盖部316 由多个有孔圆板状的部件构成,并与片部件313的圆筒状部318的和基板部317相反侧抵 接,在片部件313内区划内部通道322。
[0145] 止回阀机构305的内部通道322、通道形成部件315的通道孔321、活塞杆18的通 道孔291、杆内通道32以及孔235构成连通上室16和下室17的通道(第二通道)323。由 此,油量测量针31通过开闭孔235,来开闭连通上室16和下室17的通道323。
[0146] 开闭盘306的为能够与传递部件295的突起部298抵接的外径。中间盘307为比 开闭盘306小的外径。抵接盘308为与开闭盘306相同的外径。底板部件309的外径比抵 接盘308稍大。在中间盘307、抵接盘308和底板部件309上形成有通道324,该通道324 使中间盘307的径向外侧与活塞杆18的通道槽292连通。通道324包括:切口部,形成在 中间盘307的外周部;切口部,形成在抵接盘308的内周部;以及槽部,形成在底板部件309 内周部的抵接盘308 -侧。阀限制部310与缩短侧的多个盘185抵接来限制且朝向打开方 向的规定以上变形。
[0147] 此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在活塞杆18的安装轴部59的盘125和螺栓220之间, 从螺栓220 -侧依次设置有多个圆环状部件构成的中介部325和止回阀机构327。
[0148] 止回阀机构327从轴向依次具有:片部件329、阀盘330、通道形成部件331和盖部 333。片部件329由有孔圆板状的基板部334和圆筒状部335构成,该圆筒状部335从基板 部334的外周部朝向轴向一侧突出,在基板部334上形成有多个沿轴向贯通的通道孔336。 阀盘330相对于基板部334抵接和离开,从而封闭和打开通道孔336,阀盘330和基板部334 构成止回阀337。止回阀337配置成通道孔336朝向下室17内开口,仅容许来自下室17 - 侧的油液流动。S卩,止回阀337成为缩短侧的止回阀,由此,止回阀机构327也成为缩短侧 的止回阀机构。在通道形成部件331内形成有多个沿径向的通道孔338,所述通道孔338与 活塞杆18的通道槽292连通。盖部333由多个有孔圆板状的部件构成,并且与片部件329 的圆筒状部335的与基板部334相反侧抵接,在片部件329内区划内部通道341。
[0149] 所述开闭盘306在离开抵接盘308的状态下,经由传递部件295使活塞侧弹簧支 座35沿轴向离开凸缘部件270。开闭盘306和抵接盘308的间隙构成孔340。所述孔340、 中间盘307、抵接盘308和底板部件309的通道324、活塞杆18的通道槽292、通道形成部件 331的通道孔338、以及止回阀机构327的内部通道341构成连通上室16和下室17的通道 (第二通道)342。
[0150] 如果利用包含复位弹簧38的弹簧机构100施加的作用力,以使所述活塞侧弹簧支 座35与凸缘部件270抵接的方式移动,则与活塞侧弹簧支座35抵接的传递部件295使开 闭盘306与抵接盘308抵接,封闭孔340并遮挡经由包含孔340的通道342连通的上室16 和下室17。
[0151] 传递部件295、活塞侧弹簧支座35、复位弹簧38、图1所述的杆先导件侧弹簧支座 36和缓冲件39构成弹簧机构100,该弹簧机构100设置在缸筒11内,一端能够与开闭盘 306抵接、且另一端能够与缸筒11端部侧的杆先导件21抵接。如图11所示,所述弹簧机 构100利用其弹力对开闭盘306施加闭阀方向的作用力。并且,所述弹簧机构100以及开 闭孔340的开闭盘306和抵接盘308构成通道面积调整机构343,该通道面积调整机构343 对应于因活塞杆18的位置而变化的复位弹簧38的作用力,调整孔340、即通道342的通道 面积。孔340、换句话说通道面积为可变的可变孔。
[0152] 图12表示以上结构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液压回路图。即,在上室16和下室17之间 并列设置有伸长侧的盘阀153和缩短侧的盘阀213,杆内通道32经由由油量测量针31控制 的孔235与下室17连通,并且经由作为孔的通道孔291和止回阀320与上室16连通。此 夕卜,在由复位弹簧38控制的孔340的下室17 -侧设置有止回阀337。
[0153] 在活塞杆18比最大长侧规定位置更加朝向缸筒11外部延伸的最大长侧规定范围 内,第三实施方式的缓冲器使包含复位弹簧38的弹簧机构100伸缩。由此,通道面积调整机 构343利用弹簧机构100的传递部件295使开闭盘306与抵接盘308抵接,来封闭孔340。 此外,在最大长侧规定范围内,通道面积调整机构236使内凸缘部223与油量测量针31的 小径轴部234的轴向位置配合,使孔235的通道面积为最大,并且使杆内通道32与下室17 连通。
[0154] 在所述最大长侧规定范围内、且在活塞杆18朝向缸筒11外部延伸的伸长行程中, 活塞15向上室16 -侧移动,上室16的压力上升且下室17的压力下降。由此,经由传递部 件295的通道槽299和通道孔300,从伸长侧的止回阀机构305的通道孔319朝向阀盘314 的一侧作用有上室16 -侧的压力,通过孔235、杆内通道32、通道孔291和通道孔321,从下 室17朝向阀盘314的另一侧作用有接近下室17 -侧的压力,阀盘314的压差变大。由此, 阀盘314比较容易离开基板部317而打开止回阀320,油液经由通道孔321、通道孔291、杆 内通道32和孔235向下室17 -侧流动。由此,阻尼力下降。即,伸长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 态。
[0155] 此外,在所述最大长侧规定范围内、且在活塞杆18进入缸筒11内部的缩短行程 中,活塞15向下室17 -侧移动,下室17的压力所述且上室16的压力下降。由此,下室17 的液压经由形成在活塞15内缩短侧的通道112作用于缩短侧的盘阀213的盘185。由于在 盘185的另一方作用有上室16 -侧的压力,与止回阀320的阀盘314相比,盘185的刚性 高,所以不容易离开活塞15的片部118,与所述伸长行程相比,阻尼力上升。即,缩短行程的 阻尼力比伸长行程的阻尼力升高,缩短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
[0156] 另一方面,在活塞杆18比最小长侧规定位置更进入缸筒11内部的最小长侧规定 范围内,复位弹簧38未伸缩,通道面积调整机构343使开闭盘306离开抵接盘308,从而使 孔340的通道面积为最大,并且通道面积调整机构236使内凸缘部223与油量测量针31的 大径轴部232的轴向位置配合来封闭孔235。在所述最小长侧规定范围内,经由孔340、通 道324、通道槽292和通道孔338与缩短侧的止回阀机构327的内部通道341连通。
[0157] 在所述最小长侧规定范围内、且在活塞杆18向缸筒11外部延伸的伸长行程内,活 塞15向上室16 -侧移动,上室16的压力上升且下室17的压力下降。由此,上室16的压 力经由形成在活塞15内伸长侧的通道111作用于伸长侧的盘阀153的盘125。在盘125的 另一方作用有下室17 -侧的压力,但是由于盘125的刚性高,所以不容易离开活塞15的片 部117,阻尼力上升。即,伸长侧阻尼力成为硬的状态。
[0158] 此外,在所述最小长侧规定范围内、且在活塞杆18进入缸筒11内部的缩短行程 中,活塞15向下室17 -侧移动,下室17的压力上升且上室16的压力下降。由此,从缩短 侧的止回阀机构327的通道孔336朝向阀盘330 -侧作用有下室17-侧的压力,并且经由 孔340、通道323、通道槽292和通道孔338在另一侧作用有上室16 -侧的压力。由于止 回阀337的阀盘330与盘阀153的盘125相比刚性低,所以容易离开基板部334,从通道孔 336经由内部通道341、通道孔338、通道槽292、通道323和孔340、即通过通道342向上室 16流动,与所述伸长行程相比,阻尼力下降。即,缩短行程的阻尼力比伸长行程的阻尼力低, 缩短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
[0159] 按照如上所述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由于连通上室16和下室17的通道323 具有设置有止回阀320的伸长侧的内部通道322,并且连通上室16和下室17的通道342具 有设置有止回阀337的缩短侧的内部通道341,所以可以利用止回阀320、337,容易地使伸 长侧阻尼力和缩短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
[0160] 另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具备缩短侧的止回阀机构327和通道面积调 整机构343。按照这种结构能够得到如下特性:在最大长侧规定范围内,伸长侧阻尼力和缩 短侧阻尼力都成为软的状态,在最小长侧规定范围内,伸长侧阻尼力成为硬的状态且缩短 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
[0161] 「第四实施方式」
[0162] 接着,主要基于图13和图14,以与第二、第三实施方式的不同部分为中心,对第四 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与第二、第三实施方式共通的部位表示为同一称呼、同一附图标 记。
[0163] 第四实施方式的活塞杆18未形成第三实施方式的通道槽292。此外,使用第二实 施方式的弹簧机构100、波形弹簧72和按压机构274,在按压机构274和活塞杆18的台阶 面225之间设置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伸长侧的止回阀机构305。并且,与第三实施方式同样, 盘125与活塞15的片部117直接抵接来构成伸长侧的盘阀153。此外,未设置第三实施方 式的缩短侧的止回阀机构327。
[0164] 图14表不以上结构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液压回路图。S卩,在上室16和下室17之间 并列设置有伸长侧的盘阀153和缩短侧的盘阀213,杆内通道32通过由油量测量针31控制 的孔235与下室17连通,并且经由作为孔的通道孔291和止回阀320与上室16连通。并 且,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对缩短侧的盘阀213作用有复位弹簧38施加的作用力。
[0165] 在活塞杆18向比最大长侧规定位置更加朝向缸筒11外部延伸的最大长侧规定范 围内,第四实施方式的缓冲器使包含复位弹簧38的弹簧机构100伸缩。由此,弹簧机构100 利用活塞侧弹簧支座35并经由传递部件71,由凸缘部件270挤压波形弹簧72,使突出部67 与弹簧支座276抵接,对盘阀213的盘185施加朝向闭阀方向的作用力。此外,通道面积调 整机构236使内凸缘部223与油量测量针31的小径轴部234的轴向位置配合,使孔235的 通道面积为最大。
[0166] 在所述最大长侧规定范围、且在活塞杆18朝向缸筒11外部延伸的伸长行程中,活 塞15向上室16 -侧移动,上室16的压力上升且下室17的压力下降。由此,经由活塞侧弹 簧支座35的通道孔272从伸长侧的止回阀机构305的通道孔319向阀盘314的一侧作用 有上室16-侧的压力,并且通过孔235、杆内通道32、通道孔291和通道孔321从下室17 朝向阀盘314的另一侧作用有接近下室17-侧的压力,阀盘314的压差变大。由此,阀盘 314比较容易离开基板部317而打开止回阀320,油液通过通道孔321、通道孔291、杆内通 道32和孔235向下室17 -侧流动。由此,阻尼力下降。即,伸长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
[0167] 此外,在所述最大长侧规定范围内、且在活塞杆18进入缸筒11内部的缩短行程 中,活塞15向下室17 -侧移动,下室17的压力上升且上室16的压力下降。由此,下室17 的液压经由形成在活塞15的缩短侧的通道112作用于缩短侧的盘阀213的盘185。此时, 由于弹簧机构100经由活塞侧弹簧支座35对盘185作用有朝向片部118方向的作用力,所 以盘阀213难以打开,缩短侧阻尼力比伸长行程的伸长侧阻尼力高而成为硬的状态。
[0168] 另一方面,在活塞杆18比最小长侧规定位置更进入缸筒11内部的最小长侧规定 范围内,复位弹簧38不伸缩,盘阀213的盘185成为未被包含复位弹簧38的弹簧机构100 按压的状态。此外,通道面积调整机构236使内凸缘部223与油量测量针31的大径轴部 232的轴向位置配合来封闭孔235。
[0169] 当处于所述最小长侧规定范围时,在伸长行程中,经由形成在活塞15内的伸长侧 的通道111,向伸长侧的盘阀153的从一方作用有下室17的压力的盘125从另一方作用上 室16的压力,盘125的压差变大,在缩短行程中,通过形成在活塞15的伸长侧的通道112, 向缩短侧的盘阀213的从一方作用有上室16压力的盘185从另一方作用下室17的压力,盘 185的压差变大,阻尼力都下降。即,伸长侧阻尼力和缩短侧阻尼力的两方成为软的状态。
[0170] 按照第四实施方式,在活塞杆18比最大长侧规定位置更加朝向缸筒11外部延伸 的最大长侧规定范围内,伸长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且缩短侧阻尼力成为硬的状态,在活 塞杆18进入比最小长侧规定位置更靠向缸筒11内部的最小长侧规定范围内,可以通过利 用活塞杆18的位置来调整孔235的通道面积的通道面积调整机构236,得到伸长侧阻尼力 和缩短侧阻尼力都成为软的状态的特性。由此,由于可以调整油液流通的孔235的通道面 积,所以能够使阻尼力顺畅地变化,从而使安装车辆的乘坐舒适性良好。
[0171] 「第五实施方式」
[0172] 接着,基于图15和图16,以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部分为中心对第五实施方式进行 说明。另外,与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部位表示为同一称呼、同一附图标记。
[0173] 在第五实施方式中,未设置第一实施方式的油量测量针31,活塞杆18局部不同。 第五实施方式的活塞杆18未以第一实施方式的杆主体26和前端杆27的方式进行分割。此 夕卜,在外周侧未形成第一实施方式的凸缘部56,代替于此,通过铆接安装有与第二实施方式 同样的个别的凸缘部件270。此外,在活塞杆18内未形成第一实施方式的插入孔30和通 道孔49?51,在安装轴部59的外周部沿轴向构成杆内通道(第二通道)500的通道槽501 沿周向隔开间隔形成多个。在所述通道槽501内阻尼力产生机构114U15的孔151、211开 □。
[0174] 此外,由螺旋弹簧构成的缩短侧弹簧502从基座阀23(图15中省略图示,参照图 1)延伸。此外,弹簧支座503与所述缩短侧弹簧502的活塞15侧的端部嵌合。弹簧支座 503具有与缩短侧弹簧502嵌合的圆筒状部504和与缩短侧弹簧502端部抵接的抵接凸缘 部 505。
[0175] 此外,在活塞侧弹簧支座35上未形成第一实施方式的突出部67和圆筒状部65而 呈有孔圆板状。在活塞侧弹簧支座35的活塞15 -侧设置有第一传递件508、第二传递件 509和中介部510 -体化而成的传递部件511。传递部件511构成弹簧机构100。
[0176] 第一传递件508具有圆筒状部513和从其轴向的中间部朝向径向内方突出的圆环 状内凸缘部514,在圆筒状部513轴向的与内凸缘部514相反侧的端部上形成有沿径向贯通 的通道槽515。
[0177] 第二传递件509具有:圆筒状部518 ;圆环状的台阶状部519,从圆筒状部518轴 向的端部朝向径向外方突出;以及圆环状的外凸缘部521,从台阶状部519轴向的与圆筒状 部518相反侧朝向径向外方突出。第二传递件509使活塞杆18与圆筒状部518的内周部 嵌合,并且使圆筒状部518的外周部与第一传递件508的内凸缘部514的内周部嵌合。第 二传递件509沿活塞杆18的外周面滑动。在外凸缘部521轴向的与圆筒状部518相反侧 的端面上形成有多个朝向活塞15 -侧突出的突起部522。
[0178] 中介部510由多个有孔圆板状的部件构成,安装在第一传递件508的圆筒状部513 和第二传递件509的外凸缘部521之间。第一传递件508在圆筒状部513的轴向的通道槽 515 -侧的端部与活塞侧弹簧支座35抵接。
[0179] 此外,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在活塞杆18的安装轴部59-侧的台阶面225和阀限制 部186之间,从台阶面225 -侧依次设置有与台阶面225抵接的由多个圆环状部件构成的 中介部525、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多个盘85、开闭盘86、中间盘87和抵接盘88。在第五 实施方式中,在开闭盘86未形成沿轴向突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开闭部93,多个盘85与开闭 盘86直径相同。此外,构成孔98的通道96形成在中间盘87和抵接盘88,所述通道96与 活塞杆18的杆内通道500连通。并且,传递部件511的突起部522与多个盘85的与抵接 盘88相反侧抵接。另外,未设置活塞15两侧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盘121、181,在活塞15和阻 尼阀主体122U82之间形成有轴向的间隙。由此,传递部件511能够相对于活塞杆18沿轴 向移动,从而可以使开闭盘86与抵接盘88抵接。
[0180] 此外,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在活塞杆18的安装轴部59上从阀限制部126的与活塞 15相反侧依次设置有:与所述抵接盘88同样的抵接盘528、与所述多个中间盘87同样的中 间盘529、与所述开闭盘86同样的开闭盘(阀部)530、与所述多个盘85同样的多个盘531、 由多个圆环状部件构成的中介部532、圆环状的底板部件533和螺栓220。开闭盘530和抵 接盘528的间隙、以及形成在中间盘529和抵接盘528的与所述通道96同样的通道535, 构成与孔98同样的孔(第二通道)536,通道535朝向活塞杆18的杆内通道500开口。孔 536连通杆内通道500和下室17。
[0181] 在底板部件533的外周部上形成有嵌合突起部540。并且,安装有传递件541,该 传递件541覆盖螺栓220并与所述嵌合突起部540嵌合。传递件541具有圆筒状部542和 封闭其一端的盖部543,通过使所述底板部件533的嵌合突起部540与嵌合凹部544嵌合, 该嵌合凹部544形成在圆筒状部542轴向的与盖部543相反侧的内周部上,与底板部件533 一体化而成为传递部件546。在圆筒状部542轴向的与盖部543相反侧的端面上形成有多 个朝向活塞15-侧突出的突起部545。并且,突起部545与多个盘531的和抵接盘528相 反侧抵接。另外,利用所述活塞15和阻尼阀主体122U82之间轴向的间隙,传递部件546 能够相对于活塞杆18沿轴向移动,从而能够使开闭盘530与抵接盘528抵接。
[0182] 缩短侧弹簧502、弹簧支座503和传递部件546构成弹簧机构550。并且,所述弹簧 机构550、开闭孔536的开闭盘530和抵接盘528构成通道面积调整机构551,该通道面积 调整机构551对应于因活塞杆18的位置而变化的缩短侧弹簧502的作用力,来调整孔536 的通道面积。另外,在螺栓220上未形成第一实施方式的内凸缘部223。
[0183] 图16表不以上结构的第五实施方式的液压回路图。S卩,在上室16和下室17之间 并列设置有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伸长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4和缩短侧的阻尼力产生 机构115。并且,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阻尼力产生机构114U15的先导室140、200经由孔 151、211与杆内通道500连通。此外,对上室16和杆内通道500之间的孔98作用有复位弹 簧38的作用力,对下室17和杆内通道500之间的孔536作用有缩短侧弹簧502的作用力。
[0184] 在活塞杆18比最大长侧规定位置更加朝向缸筒11外部延伸的最大长侧规定范围 内,第五实施方式的缓冲器使包含复位弹簧38的弹簧机构100伸缩。由此,通道面积调整 机构101利用弹簧机构100的传递部件511的突起部522,经由多个盘85按压开闭盘86并 封闭孔98。在所述最大长侧规定范围内,杆内通道500经由孔536仅与下室17连通,阻尼 力产生机构114、115的先导室140、200经由孔536、杆内通道500和孔151、211仅与下室 17连通。
[0185] 在所述最大长侧规定范围内、且在活塞杆18朝向缸筒11外部延伸的伸长行程中, 活塞15向上室16 -侧移动,上室16的压力上升且下室17的压力下降。由此,上室16的 压力通过形成在活塞15内的伸长侧的通道111,作用于伸长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4的阻 尼阀147的阻尼阀主体122。此时,由于对阻尼阀主体122作用有朝向片部117方向的先导 压的先导室140经由孔151、杆内通道500和孔536与下室17连通,所以成为接近下室17 的压力状态,先导压下降。由此,阻尼阀主体122接受的压差变大,比较容易离开片部117 而打开,油液经由活塞15和片部件124之间的径向的通道148向下室17-侧流动。由此, 阻尼力下降。即,伸长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
[0186] 此外,在所述最大长侧规定范围内、且在活塞杆18进入缸筒11内部的缩短行程 中,活塞15向下室17 -侧移动,下室17的压力上升且上室16的压力下降。由此,下室17 的液压经由形成在活塞15内的缩短侧的通道112,作用于缩短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5的 阻尼阀207的阻尼阀主体182。此时,由于对阻尼阀主体182作用有朝向片部118方向的先 导压的先导室200,通过孔211、杆内通道500和孔536与下室17连通,所以成为接近下室 17的压力状态,先导压上升。由此,阻尼阀主体182接受的压差变小,难以离开片部118而 难以开阀。由此,与伸长行程的伸长侧阻尼力相比,缩短侧阻尼力变高,成为硬的状态。
[0187] 另一方面,在活塞杆18比最小长侧规定位置更进入缸筒11内部的最小长侧规定 范围内,弹簧支座503与传递部件546抵接,包含缩短侧弹簧502的弹簧机构550伸缩。由 此,通道面积调整机构551利用传递部件546的突起部545并经由多个盘531来按压开闭 盘530并封闭孔536。在所述最小长侧规定范围内,杆内通道500经由孔98仅与上室16连 通,阻尼力产生机构114、115的先导室140、200经由孔98、杆内通道500和孔151、211仅与 上室16连通。
[0188] 在所述最小长侧规定范围内、且在活塞杆18朝向缸筒11外部的延伸的伸长行程 中,活塞15向上室16 -侧移动,上室16的压力上升且下室17的压力下降。由此,上室16 的压力经由形成在活塞15内的伸长侧的通道111作用于伸长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4的 阻尼阀147的阻尼阀主体122。此时,由于对阻尼阀主体122作用有朝向片部117方向的先 导压的先导室140经由孔151、杆内通道500和孔98与上室16连通,成为接近上室16的压 力状态,上室16的压力上升和先导压一同上升。在这种状态下,阻尼阀主体122接受的压 差变小,成为难以离开片部117的状态。由此,伸长行程的阻尼力变高,伸长侧阻尼力成为 硬的状态。
[0189] 此外,在所述最小长侧规定范围内、且在活塞杆18进入缸筒11内部的缩短行程 中,活塞15向下室17 -侧移动,下室17的压力上升且上室16的压力下降。由此,下室17 的液压经由形成在活塞15内的缩短侧的通道112,作用于缩短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5的 阻尼阀207的阻尼阀主体182。此时,由于对阻尼阀主体182作用有朝向片部118方向的先 导压的先导室200,通过孔211、杆内通道500和孔98与上室16连通,所以成为接近上室16 的压力状态,先导压下降。由此,阻尼阀主体182接受的压差变大,比较容易离开片部118 而打开,油液经由活塞15和片部件184之间径向的通道208向上室16 -侧流动。由此,与 伸长行程的阻尼力相比,缩短行程的阻尼力变低,缩短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
[0190] 「第六实施方式」
[0191] 接着,主要基于图17和图18,以与第二实施方式的不同部分为中心对第六实施方 式进行说明。另外,与第二实施方式共通的部位表示为同一称呼、同一附图标记。
[0192] 在第六实施方式中,未设置第二实施方式的传递部件71、波形弹簧72和按压机构 274。此外,在图17中未图示的位置上以与盘185分开的方式设置有凸缘部件270和活塞 侧弹簧支座35。
[0193] 并且,在油量测量针31的大径轴部232和小径轴部234之间形成有固定直径的中 径轴部560,该中径轴部560比大径轴部232直径小且比小径轴部234直径大,在大径轴部 232和中径轴部560之间形成有锥形轴部561,并且在中径轴部560和小径轴部234之间形 成有锥形轴部562。锥形轴部561与大径轴部232的中径轴部560 -侧的端部相连,并且与 中径轴部560的大径轴部232 -侧的端部相连,以连接它们的方式成为越朝向中径轴部560 一侧直径越小的锥形。锥形轴部562与中径轴部560的小径轴部234 -侧的端部相连,并 且与小径轴部234的中径轴部560 -侧的端部相连,以连接它们的方式成为越朝向小径轴 部234 -侧直径越小的锥形。
[0194] 图18表示以上结构的第六实施方式的液压回路图。即,相对于第二实施方式,对 缩短侧的盘阀213未施加复位弹簧38的作用力。
[0195] 即使在活塞杆18比最大长侧规定位置更加朝向缸筒11外部延伸的最大长侧规定 范围内,第六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省略图示的复位弹簧也不对盘阀213的盘185施加朝向 闭阀方向的作用力。另一方面,通道面积调整机构236使内凸缘部223与油量测量针31的 小径轴部234的轴向位置配合,使孔235的通道面积为最大。在所述最大长侧规定范围内, 杆内通道32通过孔235与下室17连通,此外,通过活塞杆18的作为孔的通道孔49与上室 16连通。
[0196] 在所述最大长侧规定范围内、且在活塞杆18朝向缸筒11外部延伸的伸长行程中, 先导室140的压力在上室16和下室17的中间,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阻尼力下降。即,伸 长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
[0197] 此外,在所述最大长侧规定范围内、且在活塞杆18进入缸筒11内部的缩短行程 中,活塞15向下室17 -侧移动,下室17的压力上升且上室16的压力下降。由此,通过形 成在活塞15内的缩短侧的通道112,向缩短侧的盘阀213的接收从一方作用有上室16压力 的盘185从另一方作用下室17的液压。其结果,盘185的压差变大,盘阀213容易打开,缩 短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
[0198] 另一方面,在活塞杆18比最小长侧规定位置更进入缸筒11内部的最小长侧规定 范围内,通道面积调整机构236使内凸缘部223与油量测量针31的大径轴部232的轴向位 置配合,来封闭孔235。在所述最小长侧规定范围内,杆内通道32通过活塞杆18的通道孔 49与上室16连通,伸长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4的先导室140通过杆内通道32仅与上室 16连通。
[0199] 在所述最小长侧规定范围内、且在活塞杆18进入朝向缸筒11外部延伸的伸长行 程中,活塞15向上室16 -侧移动,上室16的压力上升且下室17的压力下降。此时,由于 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先导室140与上室16连通,所以成为接近上室16的压力状态,阻尼 阀主体122的压差变小。由此,伸长行程的阻尼力变高,伸长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
[0200] 此外,在所述最小长侧规定范围内、且在活塞杆18进入缸筒11内部的缩短行程 中,活塞15向下室17 -侧移动,下室17的压力上升且上室16的压力下降。由此,通过形 成在活塞15内形成的缩短侧的通道112,向缩短侧的盘阀213的从一方接收上室16的压力 的盘185从另一方作用下室17的液压。其结果,盘185的压差变大,盘阀213容易打开,缩 短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
[0201] 此外,当活塞杆18处于最大长侧规定位置和最小长侧规定位置之间的中间规定 范围时,通道面积调整机构236使内凸缘部223与油量测量针31的中径轴部560的轴向位 置配合,使孔235的通道面积比最小长侧规定范围大且比最大长侧规定位置窄。在所述中 间规定范围内,与处于最小长侧规定范围时相比,先导室140的压力接近上室16的压力。
[0202] 由此,由于在伸长行程中,先导室140的压力比最小长侧规定范围高,所以伸长侧 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4的阻尼阀147的阻尼阀主体122接受的压差稍稍变小,从而成为中 间状态,该中间状态为阻尼力比最小长侧规定范围时硬的状态低,但是比处于最大长侧规 定范围的软的状态高。另一方面,在缩短行程中,与最大长侧规定位置和最小长侧规定范围 同样,阻尼力低,缩短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
[0203] 按照以上的第六实施方式,在活塞杆18比最大长侧规定位置更加朝向缸筒11外 部延伸的最大长侧规定范围内,伸长侧阻尼力和缩短侧阻尼力都成为软的状态,在活塞杆 18比最小长侧规定位置更进入缸筒11内部的最小长侧规定范围内,可以通过利用活塞杆 18的位置来调整孔235的通道面积的通道面积调整机构236,得到使伸长侧阻尼力成为硬 的状态且缩短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的特性。由此,由于可以调整工作流体流通的孔235 的通道面积,所以能够使阻尼力顺畅地变化,可以使安装车辆的乘坐舒适性良好。
[0204] 另外,即使代替第六实施方式的通道面积调整机构236而使用第五实施方式的通 道面积调整机构551,调整孔536的通道面积,也可以得到如下特性:在最大长侧规定范围 内,使伸长侧阻尼力和缩短侧阻尼力都成为软的状态,并且在最小长侧规定范围内,伸长侧 阻尼力成为硬的状态且缩短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
[0205] 「第七实施方式」
[0206] 接着,主要基于图19和图20,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部分为中心对第七实施方 式进行说明。另外,与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部位表示为同一称呼、同一附图标记。
[0207] 在第七实施方式中,活塞杆18局部不同。第七实施方式的活塞杆18未分割成第 一实施方式的杆主体26和前端杆27。此外,在外周侧未形成第一实施方式的凸缘部56,代 替于此,通过铆接安装有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的个体的凸缘部件270。此外,未设置油量测 量针31,形成杆内通道32的通孔571形成为固定直径。通道孔49、50与通孔571连通,未 形成第一实施方式的通道孔51。
[0208] 此外,未设置第一实施方式的通道面积调整机构101,复位弹簧38分割为复位弹 簧主体572和辅助弹簧573,在活塞侧弹簧支座35的与活塞15相反侧上以能够沿活塞杆 18滑动的方式设置有中间弹簧支座575。复位弹簧主体572安装在杆先导件侧弹簧支座 36 (图19中省略图示,参照图1)和中间弹簧支座575之间,辅助弹簧573安装在中间弹簧 支座575和活塞侧弹簧支座35之间。
[0209] 中间弹簧支座575具有圆筒状部576和从其轴向的中间部向径向延伸的凸缘部 577,在圆筒状部576的内周部与活塞杆18的外周部滑动接触,并且在凸缘部577与复位弹 簧主体572和辅助弹簧573抵接。中间弹簧支座575通过边使复位弹簧38伸缩、边使活塞 杆18滑动,使通道孔49内的孔578的通道面积可变。包含中间弹簧支座575的弹簧机构 100和孔578构成通道面积调整机构582,该通道面积调整机构582调整经由杆内通道32 连通上室16和下室17而连通的通道的面积。
[0210] 并且,未设置第一实施方式的多个盘85、开闭盘86、多个中间盘87、抵接盘88、通 道形成部件89,中介部90和螺栓91。
[0211] 此外,未设置第一实施方式的伸长侧的阻尼阀主体122、多个盘123和片部件124, 伸长侧的盘125与活塞15的片部117直接抵接,开闭通道111。即,伸长侧的盘125和活塞 15的片部117构成盘阀153。
[0212] 并且,螺栓220的内凸缘部223的内侧构成通道面积固定的孔580。
[0213] 图20表示以上结构的第七实施方式的液压回路图。即,在上室16和下室17之间 并列设置有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缩短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5和伸长侧的盘阀153。并 且,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缩短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5的先导室200经由孔211与杆内通 道32连通。杆内通道32经由利用复位弹簧38而使通道面积可变的孔578与上室16连通, 并且经由通道面积固定的孔580与下室17连通。
[0214] 如果在活塞杆18比最大长侧规定位置更加朝向缸筒11外部延伸的最大长侧规定 范围内,则第七实施方式的缓冲器使通道面积调整机构582的复位弹簧38伸缩,并且中间 弹簧支座575封闭孔578。此外,杆内通道32通过螺栓220的孔580与下室17连通。
[0215] 在所述最大长侧规定范围内、且在活塞杆18朝向缸筒11外部延伸的伸长行程中, 活塞15向上室16 -侧移动,上室16的压力上升且下室17的压力下降。由此,经由形成在 活塞15内的伸长侧的通道111,向伸长侧的盘阀153的从一方作用有下室17压力的盘125, 从另一方作用有上室16的压力。由此,盘125容易打开,由此,阻尼力下降。即,伸长侧阻 尼力成为软的状态。
[0216] 此外,在所述最大长侧规定范围内、且在活塞杆18进入缸筒11内部的缩短行程 中,活塞15向下室17 -侧移动,下室17的压力上升且上室16的压力下降。由此,下室17 的液压经由形成在活塞15内的缩短侧的通道112,作用于缩短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5的 阻尼阀主体182。此时,由于对阻尼阀主体182作用有朝向片部118方向的先导压的先导室 200经由孔580与下室17连通,所以难以打开,与伸长行程的伸长侧阻尼力相比,缩短侧阻 尼力变高,成为硬的状态。
[0217] 另一方面,在活塞杆18处于最大长侧规定范围的、进入比中间规定范围和最小长 侧规定位置更加朝向缸筒11内部的最小长侧规定范围内,复位弹簧38未伸缩,中间弹簧支 座575使孔578敞开。在所述最小长侧规定范围内,杆内通道32通过活塞杆18的通道孔 49与上室16连通,并且通过孔580与下室17连通。在这种状态下,伸长侧阻尼力和缩短侧 阻尼力都成为软的状态。
[0218] 「第八实施方式」
[0219] 接着,主要基于图21?图24,以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部分为中心对第八实施方式 进行说明。另外,与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部位表示为同一称呼、同一附图标记。
[0220] 在第八实施方式中,未设置第一实施方式的通道面积调整机构101和通道99。此 夕卜,未设置第一实施方式的缩短侧的阻尼阀主体182、多个盘183和片部件184,缩短侧的盘 185与活塞15的片部118直接抵接并开闭通道112。即,缩短侧的盘185和活塞15的片部 118构成盘阀213。
[0221] 利用单独个体的保持部件610将圆环状的密封部件611保持在螺栓220上,始终 封闭螺栓220和油量测量针31的间隙。具体地说,在螺栓220上基于从主体部222沿轴向 延伸的筒状部612,在所述筒状部612的与主体部222相反侧形成有内凸缘部223。在所述 内凸缘部223上、且在轴向外侧、内周侧上形成有保持孔部613,密封部件611与所述保持 孔部613嵌合。保持部件610具有:筒状部616,其形成有与筒状部612的外周部的外螺纹 614螺纹连接的内螺纹615 ;以及内凸缘部617,其从筒状部616轴向的端部朝向径向内方 变大,利用内凸缘部617限制保持孔部613的密封部件611脱落。由此,在第八实施方式中, 未设置第一实施方式的通道面积调整机构236。并且,油量测量针31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反, 在基座阀23 (图21中省略图,参照图1) 一侧形成有小径轴部234,并且在轴向的杆先导件 21 (图21中省略图,参照图1) 一侧形成有大径轴部232,以在它们之间连接它们的方式形 成有锥形轴部233。
[0222] 在活塞杆18的杆主体26上形成有通道孔601,该通道孔601形成使杆内通道32 与上室16连通的孔(第二通道)600。
[0223] 并且,在前端杆27的大径孔部47的与小径孔部48相反侧的端部上形成有嵌合孔 部602,在所述嵌合孔部602上压入有环部件603。所述环部件603的内径比大径孔部47 直径小,在杆内通道32内形成小径孔部604。所述小径孔部604与油量测量针31之间构成 孔605,弹簧机构100、油量测量针31和小径孔部604构成通道面积调整机构606,该通道 面积调整机构606利用活塞杆18的位置来调整杆内通道32的通道面积。利用孔605,使 杆内通道32的比孔605朝向上室16 -侧成为通道部607,并且使比孔605朝向先导室140 一侧成为通道部608。
[0224] 如图22所示,孔605的通道面积在比最大长侧规定位置S12朝向缸筒11外部延 伸的伸长侧的最大长侧规定范围内变窄,在进入比最小长侧规定位置S11更朝向缸筒11内 部的缩短侧的最小长侧规定范围变宽。
[0225] 图23表示以上结构的第八实施方式的液压回路图。即,在上室16和下室17之间 并列设置有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伸长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4和缩短侧的盘阀213。并 且,伸长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4的先导室140经由孔151与杆内通道32的通道部608连 通。此外,在杆内通道32的通道部607、608之间,设置有利用油量测量针31而使通道面积 可变的孔605,在通道部607和上室16之间设置有孔600。
[0226] 在活塞杆18比最大长侧规定位置S12更加朝向缸筒11外部延伸的最大长侧规定 范围内,第八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活塞杆18的小径孔部604使轴向位置与油量测量针31 的大径轴部232配合。由此,通道面积调整机构606限制杆内通道32的通道部608、即先导 室140的与上室16的连通。
[0227] 在所述最大长侧规定范围内、且在活塞杆18朝向缸筒11外部延伸的伸长行程中, 活塞15向上室16 -侧移动,上室16的压力上升且下室17的压力下降。由此,上室16的 压力经由形成在活塞15内的伸长侧的通道111,作用于伸长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4的阻 尼阀147的阻尼阀主体122。此时,由于对阻尼阀主体122作用有朝向片部117方向的先导 压的先导室140限制与上室16的连通,先导压不变化。由此,阻尼阀主体122接受的压差 变大,可以容易地离开片部117,由此,如图24所示,阻尼力下降。即,伸长侧阻尼力成为软 的状态。
[0228] 此外,在所述最大长侧规定范围内、且在活塞杆18进入缸筒11内部的缩短行程 中,活塞15向下室17 -侧移动,下室17的压力上升且上室16的压力下降。由此,经由形 成在活塞15内的缩短侧的通道112,向缩短侧的盘阀213的从一方接收上室16压力的盘 185,从另一方作用下室17的液压。由此,压差变大,盘阀213容易打开,缩短侧阻尼力也变 低,如图24所示成为软的状态。
[0229] 另一方面,在活塞杆18进入比最小长侧规定位置S11更加朝向缸筒11内部的最 小长侧规定范围内,活塞杆18的小径孔部604使轴向位置与油量测量针31的小径轴部234 配合。由此,通道面积调整机构606使孔605的通道面积变大,并且经由杆内通道32使先 导室140与上室16连通。
[0230] 在所述最小长侧规定范围内、且在活塞杆18朝向缸筒11外部延伸的伸长行程中, 活塞15向上室16 -侧移动,上室16的压力上升且下室17的压力下降。由此,上室16的 压力经由形成在活塞15内的伸长侧的通道111,作用于伸长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14的阻 尼阀147的阻尼阀主体122。此时,对阻尼阀主体122作用有朝向片部117方向的先导压的 先导室140,由于通过活塞杆18的通道孔601、杆内通道32和先导室流入通道141与上室 16连通,所以成为接近上室16的压力状态,并且先导压与上室16的压力上升一起上升。
[0231] 在这种状态下,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阻尼阀主体122接受的压差变小,成为难以 离开片部117的状态。由此,如图24所示,伸长行程的阻尼力变高,伸长侧阻尼力成为硬的 状态。
[0232] 此外,在所述最小长侧规定范围内、且在活塞杆18进入缸筒11内部的缩短行程 中,活塞15向下室17 -侧移动,下室17的压力上升且上室16的压力下降。由此,经由形 成在活塞15内的缩短侧的通道112,向缩短侧的盘阀213的从一方接受上室16压力的盘 185,从另一方作用下室17的液压。由此,盘185的压差变商,容易尚开片部118,缩短侧的 通道112的油液使盘185打开,并且通过活塞15和盘185的间隙向上室16 -侧流动。由 此,与伸长行程的阻尼力相比,缩短行程的阻尼力变低,如图24所示,缩短侧阻尼力成为软 的状态。
[0233] 「第九实施方式」
[0234] 接着,主要基于图25,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部分为中心对第九实施方式进行 说明。另外,与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部位表示为同一称呼、同一附图标记。
[0235] 在第九实施方式中,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到第八实施方式所示的缓冲器并列配置 调整车高的机构。像图25简要表示的那样,第九实施方式的悬挂装置700配置在车身701 和车轮702之间,将车轮702相对于车身701支撑成能够上下移动。所述悬挂装置700在 一个车轮702上设置有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到第八实施方式所示的任意一个缓冲器703和车 高调整机构704,在图25中省略了图示,全部四个车轮702分别设置有缓冲器703和车高调 整机构704两者。另外,车高调整机构704也可以不设置在全部的车轮上,而仅用于后轮一 侧。
[0236] 在以上结构的第九实施方式中,以从中间位置(1G的位置(支撑在水平位置停止 的车身的位置))附近灵敏地与位置的变化感应的方式调整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到第八实施 方式所示的缓冲器703。即,图6中,通过使在作为S1到S4之间的1G位置上的倾斜度变 大,因由乘车人员和装载负荷产生的车高的变化,对乘坐舒适性和操作稳定性产生的影响 变大。在此,如图25所示,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到第八实施方式所示的缓冲器703并列配置 调整车高的车高调整机构701。通过与缓冲器703并列配置车高调整机构704,与乘坐人员 和承载负荷无关,可以通过车高调整机构704保持中间位置,从而可以保持缓冲器703的特 征。另外,作为车高调整机构704使用气垫,该气垫例如利用来自(日本)特开2010-120580 所示的压缩机的压缩空气,通过调整压缩空气的供给量,来调整车高,或者是使用自调平装 置等,该自调平装置例如像(日本)特开2009-180355所示的那样,具有对应于车高的变化 将车辆调整成本来的高度的泵功能。
[0237] 按照如上所述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缓冲器,其包括:缸筒,封入有工作流体;活 塞,以能够滑动地嵌入安装在所述缸筒内,将该缸筒内划分为两室;活塞杆,与所述活塞连 接,并且延伸到所述缸筒的外部;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利用所述活塞的移动,以工作流体 流动的方式将所述两室之间连通;以及阻尼阀,设置在所述第一通道上,抑制由所述活塞的 移动产生的所述工作流体的流动,而产生阻尼力,该缓冲器以成为最大长侧特性和最小长 侧特性中至少一方特性的方式,设置有利用所述活塞杆的位置调整所述第二通道的通道面 积的通道面积调整机构,所述最大长侧特性在所述活塞杆比最大长侧规定位置更加朝向所 述缸筒外部延伸的范围内,伸长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且缩短侧阻尼力成为硬的状态,最 小长侧特性在所述活塞杆比最小长侧规定位置更进入所述缸筒内部的范围内,伸长侧阻尼 力成为硬的状态且缩短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由此,由于调整工作流体流通的第二通道 的通道面积,所以能够使阻尼力顺畅地变化,从而使安装车辆的乘坐舒适性良好。
[0238] 此外,提供一种缓冲器,其包括:缸筒,封入有工作流体;活塞,以能够滑动地嵌入 安装在所述缸筒内,将该缸筒内划分为两室;活塞杆,与所述活塞连接,并且延伸到所述缸 筒的外部;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利用所述活塞的移动,以工作流体流动的方式将所述两室 之间连通;以及阻尼阀,设置在所述第一通道上,抑制由所述活塞的移动产生的所述工作流 体的流动,而产生阻尼力,其中,该缓冲器设置有利用所述活塞杆的位置调整所述第二通道 的通道面积的通道面积调整机构,以使在所述活塞杆比最大长侧规定位置更加朝向所述缸 筒外部延伸的范围内,伸长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且缩短侧阻尼力成为硬的状态,并且在 所述活塞杆比最小长侧规定位置更进入所述缸筒内部的范围内,伸长侧阻尼力和缩短侧阻 尼力都成为软的状态。因此,由于调整工作流体流通的第二通道的通道面积,所以能够使阻 尼力顺畅地变化,从而使安装车辆的乘坐舒适性良好。
[0239] 此外,提供一种缓冲器,其包括:缸筒,封入有工作流体;活塞,以能够滑动地嵌入 安装在所述缸筒内,将该缸筒内划分为两室;活塞杆,与所述活塞连接,并且延伸到所述缸 筒的外部;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利用所述活塞的移动,以工作流体流动的方式将所述两室 之间连通;以及阻尼阀,设置在所述第一通道上,抑制由所述活塞的移动产生的所述工作流 体的流动,而产生阻尼力,其中,该缓冲器设置有利用所述活塞杆的位置调整所述第二通道 的通道面积的通道面积调整机构,以使在所述活塞杆比最大长侧规定位置更加朝向所述缸 筒外部延伸的范围内,伸长侧阻尼力和缩短侧阻尼力都成为软的状态,并且在所述活塞杆 比最小长侧规定位置更进入所述缸筒内部的范围内,伸长侧阻尼力成为硬的状态且缩短侧 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因此,由于调整工作流体流通的第二通道的通道面积,所以能够使阻 尼力顺畅地变化,从而使安装车辆的乘坐舒适性良好。
[0240] 此外,所述阻尼阀是伸长侧和缩短侧的阻尼阀,并且伸长侧和缩短侧中至少一方 的阻尼阀是具有先导室的先导型阻尼阀,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先导室连接。由此,可以通过 通道面积调整机构对应于活塞杆的位置来调整阻尼阀的先导室的先导压,并调整阻尼阀的 开阀压。因此,能够进一步使阻尼力顺畅地变化。
[0241] 此外,所述通道面积调整机构利用油量测量针调整所述第二通道。由此,可以应用 于活塞杆的位置稳定地调整通道面积。因此,可以到达稳定的阻尼力特性。
[0242] 此外,所述通道面积调整机构包括:阀部,开闭所述第二通道;弹簧机构,设置在 所述缸筒内,一端能够与所述阀部抵接,另一端能够与所述缸筒端部侧抵接,其中,利用该 弹簧机构的弹力,对所述阀部施加朝向闭阀方向的作用力。由此,能够将弹簧机构兼用作限 制活塞杆伸出的机构,弹簧机构对阀部施加朝向闭阀方向的作用力。
[0243] 此外,所述第二通道具有伸长侧和缩短侧中至少一方的通道,所述伸长侧和缩短 侧中至少一方的通道具有止回阀。由此,可以利用止回阀,容易地使伸长侧阻尼力和缩短侧 阻尼力中至少一方成为软的状态。
[0244] 所述各实施方式只表示了将本发明用于多筒式的液压缓冲器的例子,但是并不限 于此,也可以用于单筒式液压缓冲器等缓冲器,该单筒式液压缓冲器不设置外筒而在缸筒 11内的下室17的与上室16相反侧由能够滑动的区划部件形成气体室。也可以将本发明 应用于所述基座阀23。此外,也可以应用于在缸筒11的外部设置于缸筒11内连通的油通 道,并在所述油通道内设置阻尼力产生机构的情况。
[0245]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液压缓冲器,但是作为流体也可以使用水或 空气。
[0246] 工业实用性
[0247] 按照所述缓冲器,能够提高阻尼特性和反作用力等的设定自由度。
[0248] 附图标记说明
[0249] 11 缸筒
[0250] 15 活塞
[0251] 16 上室
[0252] 17 下室
[0253] 18活塞杆
[0254] 31油量测量针
[0255] 32杆内通道(第二通道)
[0256] 86、306、530 开闭盘(阀部)
[0257] "通道(第二通道)
[0258] 100、550 弹簧机构
[0259] 101、236、343、551、582、606 通道面积调整机构
[0260] 111通道(第一通道)
[0261] 112通道(第一通道)
[0262] 140、200先导室(第二通道)
[0263] 141、201先导室流入通道(第二通道)
[0264] 147、207 衰减阀
[0265] 235、536、600 孔(第二通道)
[0266] 320、337 止回阀
[0267] 323、342 通道(第二通道)
[0268] 500杆内通道(第二通道)
【权利要求】
1. 一种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缸筒,封入有工作流体; 活塞,能够滑动地嵌入安装在所述缸筒内,将该缸筒内划分为两室; 活塞杆,与所述活塞连接,并且延伸到所述缸筒的外部; 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以通过所述活塞的移动使工作流体在所述两室间流动的方式将 所述两室之间连通;以及, 阻尼阀,设置在所述第一通道上,抑制由于所述活塞的移动产生的所述工作流体的流 动,而产生阻尼力, 所述缓冲器设置有通道面积调整机构,该通道面积调整机构以成为最大长侧特性和 最小长侧特性中至少一方特性的方式,利用所述活塞杆的位置调整所述第二通道的通道面 积,该最大长侧特性是在所述活塞杆比最大长侧规定位置更加朝向所述缸筒外部延伸的范 围内,伸长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且缩短侧阻尼力成为硬的状态,该最小长侧特性是在所 述活塞杆比最小长侧规定位置更进入所述缸筒内部的范围内,伸长侧阻尼力成为硬的状态 且缩短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
2. -种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缸筒,封入有工作流体; 活塞,能够滑动地嵌入安装在所述缸筒内,将该缸筒内划分为两室; 活塞杆,与所述活塞连接,并且延伸到所述缸筒的外部; 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以通过所述活塞的移动使工作流体在所述两室间流动的方式将 所述两室之间连通;以及, 阻尼阀,设置在所述第一通道上,抑制由于所述活塞的移动产生的所述工作流体的流 动,而产生阻尼力, 所述缓冲器设置有利用所述活塞杆的位置来调整所述第二通道的通道面积的通道面 积调整机构, 以使在所述活塞杆比最大长侧规定位置更加朝向所述缸筒外部延伸的范围内,伸长侧 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且缩短侧阻尼力成为硬的状态,并且, 在所述活塞杆比最小长侧规定位置更进入所述缸筒内部的范围内,伸长侧阻尼力和缩 短侧阻尼力都成为软的状态。
3. -种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缸筒,封入有工作流体; 活塞,能够滑动地嵌入安装在所述缸筒内,将该缸筒内划分为两室; 活塞杆,与所述活塞连接,并且延伸到所述缸筒的外部; 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以通过所述活塞的移动使工作流体在所述两室间流动的方式将 所述两室之间连通;以及, 阻尼阀,设置在所述第一通道上,抑制由于所述活塞的移动产生的所述工作流体的流 动,而产生阻尼力, 所述缓冲器设置有利用所述活塞杆的位置来调整所述第二通道的通道面积的通道面 积调整机构, 以使在所述活塞杆比最大长侧规定位置更加朝向所述缸筒外部延伸的范围内,伸长侧 阻尼力和缩短侧阻尼力都成为软的状态, 在所述活塞杆比最小长侧规定位置更进入所述缸筒内部的范围内,伸长侧阻尼力成为 硬的状态且缩短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
4.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阀是伸长侧 和缩短侧的阻尼阀,并且伸长侧和缩短侧至少一方的阻尼阀是具有先导室的先导型的阻尼 阀,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先导室连接。
5. 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面积调整机构 利用油量测量针来调整所述第二通道。
6. 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面积调整机构 包括:阀部,开闭所述第二通道;弹簧机构,设置在所述缸筒内,一端能够与所述阀部抵接, 另一端能够与所述缸筒端部侧抵接,利用该弹簧机构的弹力对所述阀部施加闭阀方向的作 用力。
7. 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道具有伸长 侧和缩短侧至少一方的通道,该伸长侧和缩短侧至少一方的通道具有止回阀。
8. -种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缸筒,封入有工作流体; 活塞,能够滑动地嵌入安装在所述缸筒内,将该缸筒内划分为两室; 活塞杆,与所述活塞连接,并且延伸到所述缸筒的外部; 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以通过所述活塞的移动使工作流体在所述两室间流动的方式将 所述两室之间连通;以及, 阻尼阀,设置在所述第一通道上,抑制由于所述活塞的移动产生的所述工作流体的流 动,而产生阻尼力, 所述缓冲器在车身和车轮之间设置,并且具有通道面积调整机构,该通道面积调整机 构以成为最大长侧特性和最小长侧特性中至少一方特性的方式,利用所述活塞杆的位置调 整所述第二通道的通道面积,该最大长侧特性是在所述活塞杆在比最大长侧规定位置更加 朝向所述缸筒外部延伸的范围内,伸长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且缩短侧阻尼力成为硬的状 态,该最小长侧特性是在所述活塞杆比最小长侧规定位置更进入所述缸筒内部的范围内, 伸长侧阻尼力成为硬的状态且缩短侧阻尼力成为软的状态, 所述缓冲器配置有调整所述车身的车高的车高调整机构,该车高调整机构与所述缓冲 器并列。
【文档编号】F16F9/49GK104094013SQ201280047983
【公开日】2014年10月8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28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30日
【发明者】山下干郎, 山冈史之, 神山胜, 泷口国男, 石本笃史 申请人: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