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的冷却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5794830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内燃机的冷却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燃机的冷却装置,其配置在例如在汽车等的内燃机(以下也称作发动机)和散热器之间令冷却液循环的循环流路内,具有可变地控制上述冷却液温度的
恒温器O
背景技术
恒温器装置为,具有内置有热膨胀体的热电偶,所述热膨胀体感知在发动机与散热器之间的循环流路内流动的冷却液的温度变化而膨胀、收缩,借助该热膨胀体的膨胀、收缩相伴的体积变化而进行阀体的开闭,具有将冷却液保持为既定的温度的功能,以往以来公知有各种的构造。此外,还提出有下述构成将含有上述热电偶的恒温器组装体收纳在与上述循环流路相连结的壳体内,并且在上述壳体内具有检测冷却液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根据该构成,能够利用上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冷却液的温度,所以能够利用冷却液的温度信息而提高发动机的温度控制的精度。在现有技术文献日本特开2003-222^4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上述那样的将恒温器组装体以及温度传感器收纳在一个壳体内的恒温器装置。但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文献所公开的恒温器装置,用于将热电偶组装体组装入壳体内的弹簧承接框架的支承部(框架挂钩)成为流水阻力,存在会发生冷却液的流动紊乱及停止的问题。而且,根据上述现有技术文献所公开的装置,温度传感器的顶端感温部配置在向上述壳体的流通孔内突出的框架挂钩的附近,因此温度传感器测定的是由于框架挂钩而发生了冷却液的流动紊乱的部分的液温。因此,无法提高冷却液温度的测定精度等,还有改良的余地。此外,上述的恒温器装置中具备的温度传感器感知来自发动机的冷却液流出部的冷却液温度(出口水温),并将其用于发动机控制、加热器控制等。但是,近来,从发动机的燃料费上涨等的观点出发,要求冷却液的更为适合的温度控制,需要感知发动机的冷却液流入部的液温、或者进行冷却液的温度控制的恒温器周边的液温。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进来的上述技术要求而提出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正确地感知流入发动机的冷却液的温度、并能够进行基于以往以来的恒温器的冷却液的温度控制的内燃机的冷却装置。此外,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内燃机的冷却装置,其不会由于恒温器的存在而增加流水阻力,将温度传感器的顶端感温部配置在冷却液的流动能够顺畅地进行的位置,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冷却液温的测定精度。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提出的本发明的内燃机的冷却装置为,用于在形成在内燃机内的流体通路和散热器之间形成有冷却液的循环流路的内燃机的冷却装置,是在壳体内收纳热电偶组装体和检测冷却液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的内燃机的冷却装置,所述壳体配置在从上述散热器朝向上述内燃机的冷却液流入部的冷却液的返回流路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热电偶组装体中具有内置有对冷却液的温度发生反应而膨胀、收缩的热膨胀体的热电偶、 基于上述热电偶中的热膨胀体的膨胀、收缩而开闭上述壳体内的流通孔的阀体、向闭阀方向对上述阀体施力的弹簧部件、和承接上述弹簧部件的端部的弹簧承接框架,通过将形成在上述弹簧承接框架上的卡止片与形成在上述壳体的流通孔内的框架支承部卡止,将上述热电偶组装体组装在上述壳体内,上述温度传感器的顶端感温部以面临下述的壳体的流通孔内的方式且以避开上述弹簧承接框架的方式配置,所述壳体位于构成热电偶组装体的上述阀体与形成在上述壳体的流通孔内的框架支承部之间。此时,优选上述温度传感器的顶端感温部配置为面临与形成在上述壳体上的自上述散热器侧的冷却液的流入口相反的一侧的上述流通孔内。此外,优选上述温度传感器构成为在成形在上述壳体上的支承管18内,能够拆装地沿着该支承管的轴方向安装。此外,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导入不经由上述散热器而来自上述内燃机的冷却液流出部的冷却液的导入口与位于上述阀体与框架支承部之间的壳体的流通孔内连通。根据本发明的内燃机的冷却装置中使用的恒温器装置,在壳体内收纳热电偶组装体和检测冷却液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所述壳体配置在从散热器朝向内燃机的冷却液流入部的冷却液的返回流路中,所以上述温度传感器能够高精度地感知流入发动机的冷却液的温度,通过利用该信息,能够有利于发动机的进一步的燃料费上涨等。此外,温度传感器的顶端感温部配置为面临位于构成热电偶组装体的上述阀体与形成在上述壳体的流通孔内的框架支承部之间的壳体的流通孔内,所以能够克服现有技术文献中举出的以往装置中的上述技术的课题,能够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冷却液温的检测精度。进而,上述温度传感器构成为在成形在上述壳体内的支承管内,能够拆装地沿着该支承管的轴方向安装,所以能够通过进行将上述温度传感器从上述支承管内沿轴方向稍微拉出的操作而解除密封。由此,能够实现向上述循环流路内的冷却液的填充时的排气的功能。此外,在为了更换冷却液而从上述循环流路取出冷却液的操作时,能够起到排水栓的功能。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内燃机的冷却装置的整体构成的示意图。图2是将恒温器装置的壳体的一部分破开而表示的主视图。图3是恒温器装置的俯视图。图4是将弹簧部件除去的状态下的将壳体的前半部破开的状态的立体图。图5是从图2中的A-A线向箭头方向看的除去弹簧部件的状态的剖视图。图6是从图2中的A-B线向箭头方向看的除去弹簧部件的状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表示本发明的内燃机的冷却装置的一实施方式。在图1中,符号1示意地表示内燃机(发动机),在该发动机1内如公知的那样形成有作为流体通路的水冷套2。而且, 自流体通路2的出口部(发动机的冷却液流出部)流出的冷却液经由冷却液的送出流路3而进入散热器4,被散热器4放热后的冷却液经由返回流路5而流入恒温器装置6。构成上述恒温器装置6的壳体如后面说明的那样,配置在向发动机送入冷却液的水泵(W/P) 7的上游侧,借助上述水泵7的驱动而令冷却液循环。此外,冷却液的一部分从发动机的冷却液流出部经由分支流路8a而送入到作为室内制暖空调用的热交换器而使用的加热器芯部9,从加热器芯部9经由流路8b返回上述恒温器装置5。即,图1所示的冷却装置的流路8a、8b起到了不经过上述散热器4的冷却液的旁通通路的功能。上述恒温器装置6如图2 图6所示,构成外廓的壳体11由合成树脂成形,在该壳体11的中央的流通孔12内组装入热电偶组装体13。在上述壳体11的上端部,形成有从上述散热器4侧的冷却液的流入口 14。该流入口 14构成为相对于上述热电偶组装体13 的收纳位置处的壳体内的流通孔12的轴线弯曲的状态。上述壳体11的基端部例如如图3所示,形成有能够直接固定在上述水泵7上的凸缘部15,在上述凸缘部15上形成有安装用的螺栓插入孔15a。此外,在上述壳体11上,一体地形成有导入口 16,其将从发动机的冷却液流出部不经由上述散热器而经由上述加热器芯部9的冷却液导入,该导入口 16朝向与自上述的散热器4侧的冷却液的流入口 14的弯曲方向相同的方向而形成。而且,与位于构成后述的热电偶组装体13的阀体和框架支承部之间的壳体的流通孔12内连通。在上述壳体11上,一体地形成有支承后述的温度传感器17的支承管18。该温度传感器的支承管18形成为,朝向与上述的自散热器4侧的冷却液的流入口 14、以及经由了加热器芯部9的冷却液的导入口 16的各自的弯曲方向相反的一侧地形成。组装在上述壳体11的中央的流通孔12内的热电偶组装体13具有热电偶21,该热电偶21内置有对冷却液的温度发生反应而膨胀、收缩的热膨胀体(蜡),以借助上述热膨胀体的膨胀而活塞22伸出的方式作用。上述活塞22的顶端部嵌入形成在承接部19上的长孔中,所述承接部19在壳体11内朝向流通孔12而突出地形成。此外,在上述热电偶21上安装圆板状的阀体23,该阀体23通过与阀座1 抵接而变为闭阀状态,所述阀体1 通过在上述流通孔12中将内径稍微变小而形成。而且,以一端部与上述阀体23相接的方式配置弹簧部件24,上述弹簧部件M的另一端由图4以及图 5所示的弹簧承接框架25承接。由此,上述阀体23在弹簧部件M的作用下向闭阀方向受到施力。上述弹簧承接框架25构成为,在壳体11的流通孔12内,以不增大流水阻力的方式在水平方向的对置位置处突出形成一对的卡止片25a。而且,上述卡止片2 构成为,通过与形成在上述壳体11的流通孔12内的框架支承部20卡止,将上述热电偶组装体13组装入上述壳体11内。根据上述的热电偶组装体13,若冷却液的温度上升,则内置于热电偶21的热膨胀体膨胀,上述活塞22伸出地作用。由此,安装在热电偶21上的阀体23相对地移动而开阀动作,像公知的那样控制冷却液的温度。
此外,在形成在上述壳体11上的支承管18上,上述温度传感器17能够拆装地沿轴方向安装,被夹钳26卡止。上述温度传感器17如图6所示那样,在顶端部配置感温部 17a而整体由树脂模成形,借助嵌入其周围的0形环17b、17c以相对于壳体11为密封状态的方式安装。因此,通过进行解除上述夹钳沈的卡止并将上述温度传感器17从上述支承管18 内沿轴方向稍微拉出的操作,能够解除上述密封状态。由此,如前所述,在向循环流路内填充冷却液时,能够起到排气的功能。此外,在为了更换冷却液而从上述循环流路取出冷却液的操作时,能够起到排水栓的功能。另外,通过如图3所示地以与支承管18垂直的方式形成冷却液的排出管18a,能够顺畅地进行冷却液的取出作业。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温度传感器17的顶端感温部17a以避开上述弹簧承接框架 25的方式配置在壳体的流通孔12内,所述流通孔12位于构成热电偶组装体13的阀体23 与框架支承部20之间。此外,顶端感温部17a配置在导入经由上述加热器芯部9的冷却液的导入口 16与流通孔12相连通的部分,而且以热电偶21为中心以面临上述导入口 16的弯曲方向相反侧的上述流通孔12内的方式配置。根据上述顶端感温部17a的配置构成,能够在来自散热器4的冷却液和从发动机出口经由了加热器芯部9的冷却液混合的位置测定液温,所以能够正确地感知恒温器周边的冷却液的温度,进而,在恒温器直接配置于发动机时,能够正确地感知流入发动机的冷却液的温度等,能够实现上述发明效果部分中记载的之外的作用效果。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导入经由了加热器芯部9的冷却液的导入口 16形成为朝向与自散热器4侧的冷却液的流入口 14的弯曲方向相同的方向,但无需令此两者一定为朝向相同方向弯曲的构成。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支承温度传感器17的支承管18形成为朝向与上述的从散热器4侧的冷却液的流入口 14、以及经由了加热器芯部9的冷却液导入口 16的各自的弯曲方向相反的一侧,该支承管18的形成方向也无需一定朝向与上述两者的弯曲方向相反的一侧。
权利要求
1.一种内燃机的冷却装置,在形成在内燃机内的流体通路和散热器之间形成冷却液的循环流路,在壳体内收纳热电偶组装体和检测冷却液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所述壳体配置在从上述散热器朝向上述内燃机的冷却液流入部的冷却液的返回流路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热电偶组装体中具有内置有对冷却液的温度发生反应而膨胀、收缩的热膨胀体的热电偶、基于上述热电偶中的热膨胀体的膨胀、收缩而开闭上述壳体内的流通孔的阀体、 向闭阀方向对上述阀体施力的弹簧部件、和承接上述弹簧部件的端部的弹簧承接框架,通过形成在上述弹簧承接框架上的卡止片与形成在上述壳体的流通孔内的框架支承部卡止,将上述热电偶组装体组装在上述壳体内,上述温度传感器的顶端感温部以面临壳体流通孔的方式且以避开上述弹簧承接框架的方式配置,所述壳体的流通孔位于构成热电偶组装体的上述阀体与形成在上述壳体的流通孔内的框架支承部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温度传感器的顶端感温部配置为面临与形成在上述壳体上的自上述散热器侧的冷却液的流入口相反的一侧的上述流通孔内。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燃机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温度传感器在成形在上述壳体上的支承管18内,能够拆装地沿着该支承管的轴方向安装。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导入不经由上述散热器的自上述内燃机的冷却液流出部的冷却液的导入口与位于上述阀体与框架支承部之间的壳体的流通孔内连通。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燃机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导入不经由上述散热器的自上述内燃机的冷却液流出部的冷却液的导入口与位于上述阀体与框架支承部之间的壳体的流通孔内连通。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燃机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导入不经由上述散热器的自上述内燃机的冷却液流出部的冷却液的导入口与位于上述阀体与框架支承部之间的壳体的流通孔内连通。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内燃机的冷却装置,在冷却液的流动顺畅的位置配置温度传感器的顶端感温部,从而能够提高冷却液温的测定精度。在壳体(11)内收纳热电偶组装体(13)和检测冷却液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17),所述壳体配置在自散热器的朝向发动机的冷却液流入部的冷却液的返回流路中。上述温度传感器(17)的顶端感温部(17a)配置为面临壳体的流通孔(12)内,所述壳体的流通孔(12)位于构成热电偶组装体的阀体(23)与形成在上述壳体(11)的流通孔(12)内的框架支承部之间。
文档编号F16K31/66GK102191990SQ20111005215
公开日2011年9月21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4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4日
发明者井上富士夫, 渡边哲治 申请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日本恒温器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