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取力器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5788755阅读:4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取力器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机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取力器。
背景技术
取力器又称功率输出器,其主要作用是从变速器处获取动力,并将动力输出至工 作装置处以完成工程机械的整体作业。取力器作为主要的动力转换和传输装置被广泛应用 于工程机械领域。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现代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实际生产工作中对于工 程机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的工程机械,尤其是具有特殊用途的工程机械,如微型 消防车、洒水车等,其微型车底盘一般所采用的发动机为汽油发动机,其转速较高,这就使 得处于高速旋转状态下的功率输出装置会存在轴承温度较高的问题;另外,我国相关部门 发布的行业标准中规定,取力器等功率输出装置的输出轴轴承座温度不应超过100°c,实际 工作过程中的轴承温度过高会导致润滑油的粘度增加,从而导致润滑油的整体流动性和输 送性降低,阻碍了油膜的形成,使得取力器的润滑条件愈发恶劣,进而影响取力器的整体工 作效率及其使用寿命。现有技术中的取力器的具体冷却过程为存于取力器壳体底部机油滤清器的润滑 油经过设置于取力器内部的冷却铜管的冷却,由油泵吸取后通过设置于取力器外部的输油 铜管输送至各轴轴承处以进行润滑。显然,现有技术中取力器的冷却工作主要依靠设置于取力器内部的冷却铜管完 成,但是单个冷却铜管的尺寸较小,冷却能力较低,导致取力器的整体冷却效果较差,影响 取力器的正常使用;另一方面取力器内部设置大量冷却铜管及与其相配合的油口导致取力 器结构复杂,占用取力器壳体内部空间,不利于取力器的安装和维修。因此,如何提高取力器的整体冷却能力,简化取力器的内部结构是本领域技术人 员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取力器,该取力器的整体冷却能力强,取力器的内 部结构简单,便于安装和维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取力器,包括取力器壳体,所述取力器 壳体内部自下而上依次设置有若干轴承,所述取力器壳体的外部设置有油泵,所述取力器 壳体的下部设置有机油滤清器;所述取力器壳体的外部设置有机油冷却器,所述机油冷却 器的进油口与所述机油滤清器的出油口相连通,所述机油冷却器的出油口与所述油泵的进 油口相连通;所述油泵的出油口与所述取力器壳体上的进油口相连通。优选地,所述取力器壳体的内壁设置有润滑油道,且所述润滑油道与所述取力器 壳体上的进油口相连通。优选地,所述润滑油道具有与所述若干轴承相配合的分油口。[0011]优选地,所述分油口具体沿水平方向设置于所述若干轴承的一侧。优选地,所述润滑油道具体沿竖直方向贯穿所述取力器壳体上的进油口。优选地,所述机油冷却器的进油口具体通过设置于所述取力器壳体外部的第一输 油管与所述机油滤清器的出油口相连通。优选地,所述机油冷却器的出油口具体通过设置于所述取力器壳体外部的第二输 油管与所述油泵的进油口相连通。优选地,所述油泵的出油口具体通过设置于所述取力器壳体外部的第三输油管与 所述取力器壳体上的进油口相连通。相对上述背景技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取力器,其取力器壳体的外部设置有机 油冷却器,该机油冷却器对机油的冷却效率高,冷却效果显著,从而提高了所述取力器的整 体冷却能力;所述机油冷却器的进油口与所述机油滤清器的出油口相连通,所述机油冷却 器的出油口与所述油泵的进油口相连通,所述油泵的出油口与所述取力器壳体上的进油口 相连通,机油冷却过程中的各相关部件均位于所述取力器壳体的外部,使得机油的冷却过 程得以在所述取力器的外部完成,从而简化了取力器的内部结构,以便于工作人员对所述 取力器进行安装和维修。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选方案中,所述取力器壳体的内部侧壁加工有润滑油道, 该润滑油道有效地将机油输送至各需润滑的部件处,从而有效节约了所述取力器的内部空 间,减小了所述取力器的整体体积,同时进一步简化了所述取力器的整体结构。同时,由于 润滑油道与取力器壳体上的进油口相连通,使得冷却后的机油可以经由取力器壳体上的进 油口直接进入所述润滑通道内,并通过所述润滑油道输送至各需润滑的部件处,从而使得 冷却后的机油的输送过程得以简化,进而提高了机油的输送效率,使所述取力器的整体冷 却能力和润滑能力进一步加强。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所提供的取力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取力器壳体的正面透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侧面透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取力器,该取力器的整体冷却能力强,取力器的内 部结构简单,便于安装和维修。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 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请参考图1、图2以及图3,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所提供的取力器 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取力器壳体的正面透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侧面透视 结构示意图。在具体实施方式
中,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取力器,包括取力器壳体11,所述取力器 壳体11的内部自下而上设置有若干轴承,取力器壳体11的外部设置有油泵13,取力器壳 体11的下部设置有机油滤清器14,且上述取力器壳体11的外部设置有机油冷却器12,该机油冷却器12对机油的冷却效率较高,冷却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高取力器的整体冷却能 力;当然,在实际生产使用中,该机油冷却器12的外形及其尺寸并不局限于图中所示,操作 人员可以根据取力器的实际工作需要适当调整机油冷却器12的外形及其箱体尺寸,以满 足不同生产条件下取力器的冷却需要。该机油冷却器12的进油口 121与机油滤清器14的 出油口 141相连通,机油冷却器12的出油口 122与上述油泵13的进油口 131相连通,上述 油泵13的出油口 132与取力器壳体11上的进油口 111相连通。需要说明的是,进油口 111具体设置于取力器壳体11的侧壁上,且一般情况下该 进油口 111的位置高于各需润滑的部件,这样不仅合理利用了取力器的外部空间,同时也 保证了经由进油口 111流入取力器壳体11内部的机油无需其他动力设备,仅靠位置落差便 能顺利输送至各需润滑的部件处,从而使取力器的结构进一步简化,其安装和维修较为方 便。显然,机油冷却过程中的各相关部件均位于所述取力器的外部,可有效简化取力 器的内部结构,且该机油冷却器12上还设置有与外部给排水设备相连通的进水口 123和出 水口 124,使得外部给排水设备提供的冷却水能够通过进水口 123进入机油冷却器12内,在 机油冷却器12的内部与机油进行热交换,而后通过出水口 1 排出机油冷却器12的外部 并回流至上述给排水设备内,实现对机油的冷却,从而使机油的冷却过程能够在所述取力 器的外部完成,进一步简化了取力器的内部结构,使得所述取力器的安装和维修更加方便 快捷。机油冷却器12的进油口 121具体通过设置于取力器壳体11外部的第一输油管 151与上述机油滤清器14的出油口 141相连通;机油冷却器12的出油口 122具体通过设 置于取力器壳体11外部的第二输油管152与上述油泵13的进油口 131相连通;油泵13的 出油口 132具体通过设置于取力器壳体11外部的第三输油管153与取力器壳体11上的进 油口 111相连通。上述第一输油管151、第二输油管152以及第三输油管153能够保证机 油在其冷却过程中的输送更加快捷有效,从而使所述取力器的整体冷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 高;输油管的结构稳定,各输油管与各油口间紧密配合,使得所述取力器具有较高的结构可 靠性和机油输送能力。另一方面,如图2和图3中的虚线部分所示,取力器壳体11的内部侧壁加工有润 滑油道112,该润滑油道112能够利用取力器壳体11内部有限的空间将冷却后的机油有效 地输送至各需润滑的部件处,从而有效节约了所述取力器的内部空间,减小了取力器的整 体体积,同时进一步简化了所述取力器的整体结构;且该润滑油道112与上述取力器壳体 11上的进油口 111相连通,使得冷却后的机油能够经由进油口 111直接进入润滑油道112 中,然后通过润滑油道112输送至各需润滑的部件处,从而使得冷却后的机油的输送过程 得以简化,有效提高了机油的输送效率,同时使所述取力器的整体冷却能力和润滑能力得 到进一步加强。另外,上述润滑油道112具体沿竖直方向贯穿所述取力器壳体11上的进油口 111, 即润滑油道112位于进油口 111所在的取力器壳体11的内壁上,从而有效缩短了润滑油道 112与进油口 111之间的距离,二者之间无需设置其他油液输送装置,可进一步简化取力器 的内部结构,从而节约了所述取力器的内部空间,提高了机油输送的效率,使得所述取力器 的整体冷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0030]应当明确,上述“沿竖直方向”具体是指润滑油道112的主油道的延伸方向与竖直 方向相一致,当然,在实际生产操作中,该润滑油道112的位置并不局限于如图所示的竖直 方向,只要是能够与进油口 111相配合并满足取力器的工作需要均可。此外,润滑油道112具有与所述若干轴承相配合的分油口 113,即自润滑油道的 主油道形成若干与轴承孔连通的分支油道。该分油口 113能够将润滑油道112中的机油 有效输送至上述若干轴承内,完成对所述若干轴承的润滑,从而保证各轴承的正常工作;且 该分油口 113具体沿水平方向设置于所述若干轴承的一侧,有效利用所述取力器的内部空 间,减小了所述取力器的整体体积。应当指出,上述“沿水平方向”具体是指上述分油口 113的油道延伸方向与水平方 向相一致,即分油口 113与润滑油道112均位于所述若干轴承的同一侧,当然,在实际生产 操作中,该分油口 113的位置并不限于图中所示,只要是满足取力器的工作需要均可。考虑到工作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一轴轴承161距离取力器壳体11的底部较近,储 存于取力器壳体11底部的机油能够在一轴齿轮旋转时产生飞溅,飞溅的机油能够到达一 轴轴承161处,从而完成对一轴轴承的润滑,而位置较高的轴承162则需要专门输送机油以 完成其工作过程中的润滑和冷却。因此,实际生产操作中仅在轴承162的一侧设置有与其 相配合的分油口 113,以保证轴承162在其工作过程中能够得到有效冷却和润滑。当然,分 油口 113的设置并不局限于图中所示,只要是能够满足所述取力器的实际工作需要均可。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取力器的具体工作过程中,在油泵13的作用下,机油由机 油滤清器14的出油口 141流出,经由第一输油管151输送,通过机油冷却器12的进油口 121 进入机油冷却器12内部的腔室内,与在外部给排水设备作用下通过进水口 123进入机油冷 却器12内部另一腔室内的冷却水发生热交换并冷却,完成热交换的冷却水通过出水口 IM 回流至外部给排水设备内,以便进行下一冷却循环;冷却后的机油通过出油口 122流出,经 由第二输油管152输送,通过油泵13的进油口 131进入油泵13内部,然后在油泵13的作 用下由出油口 132流出,依次经由第三输油管153和设置于取力器壳体11上的进油口 111 注入取力器壳体11内部的润滑油道112内,再通过分油口 113进入轴承162内,从而完成 对轴承162的润滑。由上述工作过程可知,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取力器外部设置有机油冷却器,该机 油冷却器对机油的冷却效率高,冷却效果显著,从而使得取力器的整体冷却能力得到显著 提高;取力器机油冷却过程中的各相关部件均位于所述取力器的外部,机油的冷却过程能 够在所述取力器的外部完成,从而有效简化了取力器的内部结构,使取力器的安装和维修 更加方便。此外,取力器壳体的内部设置有润滑油道,该润滑油道能够有效地输送至各需润 滑的部件处,从而节约了取力器的内部空间,使取力器的整体体积减小,同时进一步简化了 取力器的整体结构。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取力器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 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 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 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 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取力器,包括取力器壳体,所述取力器壳体内部自下而上依次设置有若干轴承, 所述取力器壳体的外部设置有油泵,所述取力器壳体的下部设置有机油滤清器;其特征在 于所述取力器壳体的外部设置有机油冷却器,所述机油冷却器的进油口与所述机油滤清 器的出油口相连通,所述机油冷却器的出油口与所述油泵的进油口相连通;所述油泵的出 油口与所述取力器壳体上的进油口相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取力器壳体的内壁设置有润滑油道, 且所述润滑油道与所述取力器壳体上的进油口相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取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油道具有与所述若干轴承相配 合的分油口。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取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油口具体沿水平方向设置于所述 若干轴承的一侧。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取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油道具体沿竖直方向贯穿所述 取力器壳体上的进油口。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油冷却器的进油口具体通过设置 于所述取力器壳体外部的第一输油管与所述机油滤清器的出油口相连通。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油冷却器的出油口具体通过设置 于所述取力器壳体外部的第二输油管与所述油泵的进油口相连通。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泵的出油口具体通过设置于所述 取力器壳体外部的第三输油管与所述取力器壳体上的进油口相连通。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取力器,包括取力器壳体、若干轴承、油泵和机油滤清器;所述取力器壳体的外部设置有机油冷却器,所述机油冷却器的进油口与所述机油滤清器的出油口相连通,所述机油冷却器的出油口与所述油泵的进油口相连通;所述油泵的出油口与所述取力器壳体上的进油口相连通;所述取力器壳体的内壁设置有润滑油道,且所述润滑油道与所述取力器壳体上的进油口相连通。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取力器采用了冷却效率较高的机油冷却器,提高了取力器的整体冷却能力,机油冷却过程中的各相关部件均位于取力器外部,简化了取力器的内部结构,便于其安装和维修;此外,在取力器壳体侧壁加工有润滑油道,可节约取力器的内部空间,进而有效控制取力器外形尺寸。
文档编号F16H57/04GK201909018SQ20102064567
公开日2011年7月27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7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7日
发明者孟平平, 赖焕萍 申请人: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