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可控缓冲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缓冲装置,特别是一种可控缓冲装置,属于机械制造设计技 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的缓冲器大多以线性缓冲为主,无论在什么样的工作条件下,其起到的缓冲 作用都是同样的,而且缓冲力无法控制。而现有一些机械是采用冲击力来进行作业的,由于 冲击强度和力量都非常大,所以这一类的机械都需要安装大量的缓冲器来保证机械本身和 操作人员的安全。但是采用现有的线性缓冲器来进行缓冲的同时,也大量地消耗了冲击能 量,这样便极大地降低了机械的冲击效率和冲击效果。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加以改进。
发明内容为解决现有缓冲器因消耗冲击能量而降低冲击效率和冲击效果,且缓冲能力无法 控制等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控缓冲装置。本实用新型通过下列技术方案完成一种可控缓冲装置,包括壳体,设于壳体内的 纵向空腔,设于纵向空腔内的其上设纵向滑块和缓冲弹簧的纵向缓冲器,以及挡件,其特征 在于壳体内的纵向空腔一端设有横向空腔,横向空腔内设有其两端带横向滑块,中间连有 横向缓冲弹簧的横向缓冲器,且横向滑块与横向空腔相接触的面互为斜面,以便通过横向 缓冲器沿横向空腔斜面的往复移动,实现小能量的缓冲,降低冲击能量的消耗,再通过横向 缓冲器及纵向缓冲器的配合,实现大能量的缓冲,保障设备和人员安全。所述壳体内的横向空腔顶面设为斜面,横向空腔内的横向滑块顶面设为对应的斜 面,以便通过两斜面的配接实现横向滑块的往复滑动。所述横向滑块的内端与纵向滑块相连,而外端与挡件相连,通过该挡件与冲击机 械相连,以对冲击机械实施缓冲。所述壳体截面设为多边形,或者圆形。所述纵向滑块根据壳体的截面形状设为单块或者多块,且单向设置或者对向设置 或者环形设置。本实用新型具有下列优点和效果采用上述方案,使冲击机械在正常工作时,通过 横向缓冲器进行缓冲,由于是斜面位移的缓冲,因此位移量较小,相应地对冲击能量的损失 较小,这样既能满足缓冲的效果也能满足机械的工作效率。当冲击力突然变大时,横向缓冲 器的横向滑块被完全压缩进入纵向空腔内,并与纵向缓冲器配合,以吸收大部分的冲击能 量,从而确保机械和工作人员的安全。实为一理想的缓冲装置。
图1为本实用新型之剖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之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控缓冲装置,包括壳体1,设于壳体1内的纵向空腔4,设于纵 向空腔4内的其上设纵向滑块3和缓冲弹簧5的纵向缓冲器,以及挡件9,壳体1内的纵向 空腔4下端设有横向空腔8,且纵向空腔4、横向空腔8连通,横向空腔8内设有其两端带横 向滑块7,中间连有横向缓冲弹簧6的横向缓冲器,横向空腔8顶面2设为斜面,横向空腔 8内的横向滑块7顶面也设为对应的斜面,以通过两斜面的配接,使横向滑块7实现往复滑 动,从而缓冲较低的力,如图1,横向滑块7的内端与纵向滑块3相连,而外端与挡件9相连, 通过该挡件9与冲击机械相连,壳体1截面设为矩形,纵向滑块3根据壳体1的矩形截面设 为单向单块。当冲击力突然变大时,横向缓冲器的横向滑块7被完全压缩进入纵向空腔4 内,并与纵向缓冲器的纵向滑块3和缓冲弹簧5配合,以吸收大部分的冲击能量,确保机械 和工作人员的安全,如图2。
权利要求一种可控缓冲装置,包括壳体,设于壳体内的纵向空腔,设于纵向空腔内的其上设纵向滑块和缓冲弹簧的纵向缓冲器,以及挡件,其特征在于壳体内的纵向空腔一端设有横向空腔,横向空腔内设有其两端带横向滑块,中间连有横向缓冲弹簧的横向缓冲器,且横向滑块与横向空腔相接触的面互为斜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的横向空腔顶面设为 斜面,横向空腔内的横向滑块顶面设为对应的斜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滑块的内端与纵向滑块 相连,而外端与挡件相连,通过该挡件与冲击机械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截面设为多边形,或者 圆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滑块根据壳体的截面形 状设为单块或者多块,且单向设置或者对向设置或者环形设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控缓冲装置,包括壳体,设于壳体内的纵向空腔,设于纵向空腔内的其上设纵向滑块和缓冲弹簧的纵向缓冲器,以及挡件,其特征在于壳体内的纵向空腔一端设有横向空腔,横向空腔内设有其两端带横向滑块,中间连有横向缓冲弹簧的横向缓冲器,且横向滑块与横向空腔相接触的面互为斜面。使冲击机械在正常工作时,斜面位移的缓冲位移量较小,对冲击能量的损失也较小,当冲击力突然变大时,横向缓冲器的横向滑块被完全压缩进入纵向空腔内,并与纵向缓冲器配合,以吸收大部分的冲击能量,从而确保机械和工作人员的安全。
文档编号F16F15/04GK201739424SQ20102028340
公开日2011年2月9日 申请日期2010年8月6日 优先权日2010年8月6日
发明者李涛, 李露宇, 狄龙 申请人:昆明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