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油轴承及其制造方法、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5639629阅读:35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含油轴承及其制造方法、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含油轴承及其制造方法、装置。
背景技术
现今市场普遍采用的是一种含油轴承构造来达到降低马达噪音、延长马达寿命的效果。其轴承材质一般采用金属制或树脂制材料。由于含油轴承本身内部具有一定量的油,马达在运转过程中,要时常使轴承与轴之间保持润滑,所以轴承内部储油的多少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马达的运转效果,如降低马达噪音和延长马达寿命等。但市场上一般含油轴承的含油量极其有限,马达在连续运转过程中轴承中的油会极易消耗殆尽。这样,轴承与轴的摩擦阻抗会加大,很容易造成马达噪音过大,甚至马达卡转的不良反映,很大程度影响着马达的使用寿命。进一步,即便采用含油量高的含油轴承, 其含油量也受大很大限制,包括材质、大小等条件的影响,所以高含油的含油轴承仍不能解决根本性问题。另外,高含油轴承除造价往往相对较高外,极易造成成本的浪费。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含油轴承及其制造方法、装置,以使轴承中央部与轴之间形成储油间隙部,以此来提高整个轴承的含油储量,大大提高马达寿命的效果。根据前述目的的含油轴承,含油轴承的轴孔的内周壁面呈圆筒形状,其特点是,轴孔的两端形成轴端支撑部,通过两轴端支撑部保持轴并能使轴在含油轴承中顺畅回转,轴孔的两轴端支撑部之间的中央部与所述轴之间形成有间隙。根据前述目的的含油轴承的制造方法,其特点是,含油轴承的一端侧具有凸形,该凸形顺沿第一角度方向越往内周其越呈高凸,另一加压模具的一端侧具有凹形,该凹形沿第二角度方向越往内周面越呈低凹状,第二角度要比第一角度小一些,用加压模具的所述凹形对所述含油轴承的凸形实施加压后,所述含油轴承的轴孔的内周壁面就会向内侧变形,以形成一所述轴端支撑部。所述的制造方法,其进一步的特点是,用加压模具的所述凹形对所述含油轴承的凸形实施加压时,在含油轴承的轴孔中插入有轴形模具。所述的制造方法,其进一步的特点是,所述轴形模具的直径略小于所述轴的直径。所述的制造方法,其进一步的特点是,加压模具的所述凹形对所述含油轴承的凸形实施加压时,含油轴承整体内置于承接模具的中空部中。所述的制造方法,其进一步的特点是,加压模具的所述凹形对所述含油轴承的凸形实施加压时,含油轴承整体内置于承接模具的较宽的中空部中,而所述轴形模具穿过所述轴承插入在承接模具的较窄的中空部中。根据前述目的的含油轴承制造装置,其特点是,包括加压模具,加压模具具有上半部和下半部,下半部呈轴形模具,上半部和下半部的结合处形成有凹部,含油轴承的一端侧具有凸形,该凸形顺沿第一角度方向越往内周其越呈高凸,该加压模具的一端侧具有凹形,该凹形沿第二角度方向越往内周面越呈低凹状,第二角度要比第一角度小一些,加压模具的下半部直径比含油轴承支撑的轴的直径要小一些,所述的含油轴承制造装置,其进一步的特点是,还包括承载模具,承载模具具有两部分中空部,其中上半中空部大小可容纳整体的含油轴承,下半中空部大小正好适合轴形模具的插入。用所述加压模具的端侧对所述轴承的端侧实施加压后,所述轴承的内周壁面就会向内侧变形,形成轴孔的轴端支撑部,并使得轴孔的两轴端支撑部之间的中央部与所述轴之间形成有间隙,该间隙形成储油间隙部,以此来提高整个轴承的含油储量,大大提高采用该含油轴承的马达寿命的效果。


图1为加压模具、含油轴承、承接模具之间彼此互不作用前的截面状态示意图。图2为含油轴承装入承接模具后的截面状态示意图。图3为加压模具压入含油轴承的动作截面示意图。图4为加压模具、含油轴承、承接模具相互作用后的最终效果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接下来参考图1对本发明的实施例加以说明。图1为加压模具1、含油轴承2、承接模具3三者相互分离状态下的截面示意图。三者可选用相同成分的金属材料。加压模具 1的下半部分12 (或称下半段轴形模具或轴模具)呈圆筒轴状形,其轴的直径要比实际与轴承2相组合的轴的直径要稍小一些。另外,加压模具1的下半部分12与上半部分11相结合处呈一定的夹角R1,形成凹部13,凹部在如图所示的实施例中呈截头锥形。含油轴承2从外观侧看整体呈中空的圆筒形,其截面部分如如图1的中间图例所示,轴承2的一端(上端)侧呈凸形,形成凸部23,凸部23顺沿其所定角度R2方向越往内周其越呈高凸,凸出的部分在图所示的实施例中是截头锥形。而另一加压模具1的一端(下端)侧角度Rl与轴承2的所定角度R2相比要小一些,顺沿其角度Rl方向越往内周面越呈低凹状。轴承2的凸部23与加压模具1的凹部13可相对插合。承接模具3的外周呈现圆筒状,其内部有相互贯通的两部分中空部31、32,其上半中空部31大小可容纳整体的含油轴承2,下半中空部32大小正好适合轴模具12的插入。这样在含油轴承2和加压模具1压入承接模具3时,因为没有过多的间隙,压入时能够平稳。接下来参考图1和图2对实施例加以说明。图2为轴承2装入承接模具3后的截面示意图。从图上可以看出,轴承2中空部22、21并非完全笔直,下半部分中空部21相对上半部分的中空部22直径要来得狭小,上半部分中空部22内壁面整体笔直光滑。轴承2 的外周面大小与承接模具3的上半中空部31大小相适合。接下来参考图1和图3对实施例加以说明。图3为加压模具1压入含油轴承2的动作截面示意图。从图上可以看出,加压模具1的下半轴形模具12直接插入承接模具3的狭长的下半中空部32,而加压模具1的上半部分11可顺畅插配进承接模具3的较宽的上半中空部31,轴承2的凸部23与加压模具1的凹部13可相对插合。接下来参考图1和图4对其实施例加以说明。图4为加压模具1、含油轴承2、承接模具3相互作用后的最终效果示意图。当加压模具1向轴承2处压入时,由于加压模具 1的凹部13角度Rl要比轴承2的凸部23角度要小,所以随着加压模具1不断增强的下压力,轴承2的凸部23会向内变形。这样,就形成了与轴承2下半部分21相对的上半部分的轴端支撑部22a。又由于加压模具1的下半段轴形模具12直径要比实际在轴承2中回转的轴直径要稍小,所以,加压模具1造成轴承2的凸部23向内的变形也就稍大。这样上半部分的轴端支撑部22a的中空直径要稍小于下半部分21形成的轴端支撑部21的中空直径。由于支撑轴回转的两轴端支撑部21、2加的中空直径稍有不同,为使上轴端支撑部22a同下轴端支撑部21相同直径,可利用钻床等设备对上轴端支撑部2 进行加工扩孔处理,扩孔产生的碎屑可由对轴承的进一步清洗加以清除。这样,经过上述的轴承制造方法得到了一种既能使轴同以往轴承一样起到使轴通过其两轴端支撑部进行顺畅回转的目的, 又能在两轴端支撑部之间的中空部与插入回转轴之间形成间隙,通过此间隙实现大量储油,从而延长整个马达寿命的效果。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要旨,可作种种变形。如承接模具的外径可不必做成圆筒形状也能达到上述制造大量含油轴承的相同效果;又如加压模具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可以做成一体,也可以做成分体后再相组合。
权利要求
1.含油轴承,含油轴承的轴孔的内周壁面呈圆筒形状,其特征在于,轴孔的两端形成轴端支撑部,通过两轴端支撑部保持轴并能使轴在含油轴承中顺畅回转,轴孔的两轴端支撑部之间的中央部与所述轴之间形成有间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油轴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含油轴承的一端侧具有凸形,该凸形顺沿第一角度方向越往内周其越呈高凸,另一加压模具的一端侧具有凹形,该凹形沿第二角度方向越往内周面越呈低凹状,第二角度要比第一角度小一些,用加压模具的所述凹形对所述含油轴承的凸形实施加压后,所述含油轴承的轴孔的内周壁面就会向内侧变形,以形成一所述轴端支撑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用加压模具的所述凹形对所述含油轴承的凸形实施加压时,在含油轴承的轴孔中插入有轴形模具。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形模具的直径略小于所述轴的直径。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加压模具的所述凹形对所述含油轴承的凸形实施加压时,含油轴承整体内置于承接模具的中空部中。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加压模具的所述凹形对所述含油轴承的凸形实施加压时,含油轴承整体内置于承接模具的较宽的中空部中,而所述轴形模具穿过所述轴承插入在承接模具的较窄的中空部中。
7.含油轴承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加压模具,加压模具具有上半部和下半部,下半部呈轴形模具,上半部和下半部的结合处形成有凹部,含油轴承的一端侧具有凸形,该凸形顺沿第一角度方向越往内周其越呈高凸,该加压模具的一端侧具有凹形,该凹形沿第二角度方向越往内周面越呈低凹状,第二角度要比第一角度小一些,加压模具的下半部直径比含油轴承支撑的轴的直径要小一些,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含油轴承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承载模具,承载模具具有两部分中空部,其中上半中空部大小可容纳整体的含油轴承,下半中空部大小正好适合轴形模具的插入。
全文摘要
含油轴承及其制造方法、装置,含油轴承的轴孔的内周壁面呈圆筒形状,轴孔的两端形成轴端支撑部,通过两轴端支撑部保持轴并能使轴在含油轴承中顺畅回转,轴孔的两轴端支撑部之间的中央部与所述轴之间形成有间隙。含油轴承的一端侧具有凸形,该凸形顺沿第一角度方向越往内周其越呈高凸,另一加压模具的一端侧具有凹形,该凹形沿第二角度方向越往内周面越呈低凹状,第二角度要比第一角度小一些,用加压模具的所述凹形对所述含油轴承的凸形实施加压后,所述含油轴承的轴孔的内周壁面就会向内侧变形,以形成一所述轴端支撑部。轴承中央部与轴之间形成储油间隙部,以此来提高整个轴承的含油储量,大大提高马达寿命的效果。
文档编号F16C33/10GK102562804SQ20101061845
公开日2012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31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31日
发明者白木学 申请人:上海思考电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