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螺旋弹簧用防振阻尼器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振阻尼器,并且更具体地涉及可装配到车辆踏板装置所用的螺旋弹簧的防振阻尼器。
背景技术:
汽车之类的车辆的踏板装置(诸如制动踏板装置)设置有螺旋弹簧,该螺旋弹簧构造成基于由驾驶员施加的踏板的下压力或踏板的行程位置而产生预定的压缩力或拉伸力,从而调整由驾驶员施加的下压力。尽管螺旋弹簧以压缩方向或拉伸方向使用,但是人们认为在压缩或拉伸使用中,都会使卷绕形成螺旋弹簧的相邻线材彼此接触而产生噪音。
为了消除在这样的螺旋弹簧的压缩或拉伸使用中产生的这种噪音,已提出向螺旋弹簧增设弹性体(诸如橡胶材料)的结构。尤其是已提出一种将弹性体(诸如筒状橡胶构件)装配到螺旋弹簧的外周部上或内周部中的结构。
对于将弹性体装配到螺旋弹簧的内周部中的结构,已提出一种将半筒状橡胶构件或一部分被局部压下的筒状橡胶构件沿螺旋弹簧的内周部插入该螺旋弹簧中的结构(参见专利文献1至3)。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申请特开平4-165131号公报 专利文献2 日本专利申请特开平4-171327号公报 专利文献3 日本实用新型申请实开平3-6772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本发明人经过对专利文献1至3中提出的结构进行研究,发现存在采用一部分被下压的筒状橡胶构件的情况。在该情况下,橡胶构件相对于螺旋弹簧的内周部具有大的接触面积。因此,橡胶构件不容易被迅速且准确地组装到螺旋弹簧,同时鉴于其形状,橡胶构件具有难以调节防振特性的趋势。
此外,在与螺旋弹簧大面积接触的这种橡胶构件被压配合到螺旋弹簧中的情况下,由于橡胶构件很可能随着时间变化而硬化,因此,橡胶构件的形状可能相对于螺旋弹簧的内周部固定,从而产生在螺旋弹簧的压缩运动或拉伸运动期间,在螺旋弹簧与弹性体之间引起不期望的滑动噪音的趋势。
而且,即使使用半筒状橡胶构件时,也不容易在对螺旋弹簧保持足够的挤压力而不至于从螺旋弹簧脱落的同时减小与螺旋弹簧的接触面积,并且鉴于其形状,还具有难以调节橡胶构件的防振特性的趋势。另外,当沿螺旋弹簧的内周部将半筒状橡胶构件插入该螺旋弹簧中时,橡胶构件经受扭绞运动,从而致使在组装时难以保持该橡胶构件的正常姿势。
同时,在将筒状弹性体装配到螺旋弹簧的外周部上的结构中,筒状弹性体需要与螺旋弹簧的整个外周部分紧密接触以防止弹性体脱落,因此,通常难以将这样的弹性体迅速且准确地组装到螺旋弹簧上。
通过上述研究完成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螺旋弹簧用防振阻尼器,当沿螺旋弹簧的内周部将该防振阻尼器装配到螺旋弹簧中时,能够不产生扭绞运动地准确定位该防振阻尼器,同时减小该防振阻尼器的接触面积,并且在不会产生脱落的情况下组装,以提供期望的防振特性,同时例如即使橡胶构件随时间变化而硬化也会抑制噪音的产生。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该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出一种防振阻尼器,该防振阻尼器能够被插入螺旋弹簧的内周部中并且沿所述螺旋弹簧的轴向延伸,所述防振阻尼器包括弹性体,该弹性体具有圆锥形或棱锥形外周面,所述外周面形成为与所述轴向的距离随着朝向所述轴向上的端部而缩短;以及肋,所述肋从所述弹性体的所述外周面向外突出,以在将所述弹性体插入所述螺旋弹簧的所述内周部中时与所述螺旋弹簧的所述内周部压接。
除了第一方面,本发明的防振阻尼器具有第二方面,其中,所述弹性体设置有第一延伸部,该第一延伸部形成为圆锥形或棱锥形外周面,所述外周面形成为与所述轴向的距离随着朝向所述轴向的第一方向上的端部而缩短;以及第二延伸部,该第二延伸部具有圆锥形或棱锥形外周面,该外周面形成为经由所述弹性体的中央部与所述第一延伸部连接成一体,并且与所述轴向的距离随着朝向与所述轴向的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上的端部而缩短;其中,所述肋设置成均从所述第一延伸部的所述外周面和所述第二延伸部的所述外周面向外突出;并且其中,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关于所述中央部对称, 并且设置到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的所述肋关于所述中央部对称。
除了第一或第二方面,本发明的防振阻尼器具有第三方面,其中,所述弹性体构造成沿所述轴向被分割而形成具有内周面的分割体。
除了第一至第三方面中的任何一个方面,本发明的防振阻尼器具有第四方面,其中,所述肋设置有中央肋和侧肋至少其中之一,所述中央肋在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各外周面的与所述轴向垂直的方向上的中央处,沿所述轴向在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全长上延伸,并且沿与所述轴向垂直的方向从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各外周面向外突出;所述侧肋在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各外周面的与所述轴向垂直的方向上的侧端处,沿所述轴向在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全长上延伸,并且沿与所述轴向垂直的方向从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各外周面向外突出。
除了第一至第四方面中的任何一个方面,本发明的防振阻尼器具有第五方面,其中,所述肋在垂直于所述轴向的方向上的宽度朝所述弹性体的外侧变细。
除了第一至第五方面中的任何一个方面,本发明的防振阻尼器具有第六方面,其中,所述弹性体还设置有突出部,该突出部在所述弹性体的所述外周面的整个周向长度上从所述外周面向外突出,使得在将所述弹性体插入所述螺旋弹簧的所述内周部的情况下, 所述突出部被装配在所述螺旋弹簧的线材之间。
除了第一至第六方面中的任何一个方面,本发明的防振阻尼器具有第七方面,其中,所述弹性体还设置有肋,该肋从所述弹性体的内周面向内突出,并且沿所述内周面径向延伸。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结构,所述弹性体设置有肋,弹性体设置有肋,所述肋从弹性体的圆锥形或棱锥形外周面向外突出,从而在将弹性体插入螺旋弹簧的内周部中时与螺旋弹簧的内周部压接。因此,当防振阻尼器实际上被沿螺旋弹簧的内周部插入该螺旋弹簧中时,可将防振阻尼器准确地定位到螺旋弹簧而不会发生扭绞运动,并且从而不会发生脱落地组装,同时防振阻尼器相对于螺旋弹簧的内周部的接触面积减小,使得能够获得期望的防振特性。此外,由于防振阻尼器相对于螺旋弹簧的内周部的接触面积可被减小,因此能减小在螺旋弹簧的伸展和压缩期间产生的阻力。因此,即使弹性体随着时间变化等而硬化,也可抑制螺旋弹簧与弹性体之间的滑动噪音。此外,在防振阻尼器被插入螺旋弹簧中的初始阶段,防振阻尼器将从弹性体的一端侧被压配,而且其上形成的肋的刚性可被设置成相对较低。因此,这可导致肋变形,并且能够使防振阻尼器相对于螺旋弹簧的内周部的插入阻力减小,以允许防振阻尼器被简单且确切地插入螺旋弹簧中,由此使得组装性能得以改口 ο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结构,形成弹性体的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经由中央部彼此一体连接成关于中央部对称,同时分别形成在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上的肋关于中央部对称。这使得即使防振阻尼器在第一延伸部或第二延伸部处插入螺旋弹簧的内周部中也能进行类似地组装,因此进一步改善了将防振阻尼器组装在螺旋弹簧中的组装性能。另外,中央部能够向螺旋弹簧的内周部施加相对大的挤压力,由此使得可以获得稳定的防振特性。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结构,所述弹性体包括具有内周面的分割体。因此,通过握持弹性体来挤压所述弹性体,从而能在从内周面向内弯曲的压缩状态下,将弹性体插入螺旋弹簧的内周部中。这使得容易进行弹性体的这一插入,从而进一步改善将防振阻尼器组装在螺旋弹簧中的组装性能。而且,在将防振阻尼器组装到螺旋弹簧中之后,弹性体能够向外展开而向螺旋弹簧的内周部施加稳定的挤压力,由此可以获得稳定的防振特性。
另外,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结构设置有中央肋及侧肋至少其中之一,所述中央肋在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的各外周面的与所述轴向垂直的方向上的中央处,沿各轴向在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的全长上延伸,所述侧肋在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的各外周面的与所述轴向垂直的方向上的侧端处,沿轴向在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的全长上延伸。 这允许肋以平衡方式向螺旋弹簧的内周部施加挤压力,由此使得可以获得稳定的防振特性。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结构,所述肋在与所述轴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宽度朝所述弹性体的外侧变细。这在将防振阻尼器沿螺旋弹簧的内周部插入该螺旋弹簧中时可在减小弹性体相对于螺旋弹簧的内周部的接触面积的同时,确保肋的刚性,由此进一步确保对螺旋弹簧的内周部的挤压力,以获得稳定的防振特性。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结构,所述弹性体还包括突出部,该突出部在弹性体的整个周向长度上从弹性体的外周面向外突出,并且在弹性体被插入螺旋弹簧的内周部中的情况下,该突出部可被装配在螺旋弹簧的线材之间。因此,当防振阻尼器实际上沿螺旋弹簧的内周部插入该螺旋弹簧中时,防振阻尼器可被准确地定位到螺旋弹簧而不会发生扭绞运动,从而不发生脱落地组装,使得可以获得稳定的防振特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的结构,所述弹性体还包括这样的肋,该肋从弹性体的内周面向内突出,并且沿弹性体的内周面径向延伸。因此,当防振阻尼器实际上被沿螺旋弹簧的内周部插入该螺旋弹簧中时,防振阻尼器能被准确地定位到螺旋弹簧,不会发生扭绞运动,不会发生脱落,从而可以获得稳定的防振特性。此外,在已将防振阻尼器组装到螺旋弹簧中之后,弹性体可保持处于展开状态,以向螺旋弹簧的内周部施加稳定的挤压力,由此使得能可靠地获得稳定的防振特性。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防振阻尼器的侧视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防振阻尼器的前视图,并且表示沿图1中的箭头Xl得到的视图。
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防振阻尼器的仰视图,并且表示沿图1中的箭头Z得到的视图。
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防振阻尼器的仰视立体图,并且表示沿图1中的箭头S得到的视图。
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防振阻尼器的立体图,其中螺旋弹簧处于振动阻尼器插入该螺旋弹簧中的状态。
图6是在防振阻尼器插入螺旋弹簧中的状态下本实施方式的防振阻尼器的前视图,并且以沿图5中的箭头X2得到的视图示出该防振阻尼器。
图7是本实施方式的防振阻尼器的立体图,其中螺旋弹簧处于与防振阻尼器一起被拉伸的状态。
图8是在本实施方式的防振阻尼器插入螺旋弹簧中的状态下用于测量防振特性的测量装置的局部侧视图。
图9A是示出在本实施方式的防振阻尼器插入螺旋弹簧中的状态下由图8的测量装置获得的测量结果的视图。
图9B是示出在本实施方式的防振阻尼器未插入螺旋弹簧中的状态下由图8的测量装置获得的测量结果的视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防振阻尼器的前视图,并且在位置关系上与图2相对应。
图11是本实施方式的防振阻尼器的仰视立体图,并且在位置关系上与图4相对应。
图12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防振阻尼器的侧视图。
图13是本实施方式的防振阻尼器的前视图,并且表示沿图12中的箭头Xl得到的视图。
图14是本实施方式的防振阻尼器的仰视图,并且表示沿图12中的箭头Z得到的视图。
图15是本实施方式的防振阻尼器的仰视立体图,并且表示沿图12中的箭头S得到的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现在,将通过适当地参照附图详细地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的防振阻尼器。在所有附图中,χ轴、y轴和ζ轴形成三轴正交坐标系。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以下将参照图1至4详细地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防振阻尼器。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防振阻尼器的侧视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防振阻尼器的前视图,并且表示沿图1中的箭头Xl得到的视图。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防振阻尼器的仰视图, 并且表示沿图1中的箭头Z得到的视图。另外,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防振阻尼器的仰视立体图,并且表示沿图1中的箭头S得到的视图。
如图1至4所示,防振阻尼器10是沿平行于χ轴的轴线C延伸并且具有沿ζ轴的负向被部分地切割开的周壁部的筒状构件。这里,防振阻尼器10包括均与轴线C同轴的中央部12、第一延伸部1 和第二延伸部14b,第一延伸部1 和第二延伸部14b经由中央部 12彼此一体连续。另外,防振阻尼器10由诸如橡胶构件等的弹性体制成,该弹性体可优选地由诸如热塑性烯烃(TPO)等的热塑性弹性体(TPE)制成。中央部12、第一延伸部1 和第二延伸部14b可利用成型模一体形成。
更具体地说,防振阻尼器10包括呈半筒状构件形式的中央部12,该半筒状构件通过以下方式获得,即利用沿轴线C的方向切割的切割面(即,包含轴线C并且平行于X-y 平面的切割面)将筒状构件(其具有中央轴线与轴线C对准的筒壁状外表面)分割成两半, 使得沿ζ轴的负向将筒状构件的周壁部的一部分打开而露出其内周面。中央部12具有这样的外周面突出部1 沿中央部12的径向从该外周面向外突出,以跨接在中央部12的外周面的全周上。突出部12a的形状可设置成沿中央部12的周向的长度比中央部12的外周面的长度短,并且还可以不是连续地成形,而是可以根据需要间断地形成。另外,尽管突出部1 具有形成为圆弧形截面的径向端部,但不限于这样的构造,可根据需要采用矩形截面。而且,中央部12不局限于通过将筒状构件切割成两半而获得的半筒状构件,而是还可以根据需要使其周向圆弧在长度上比半筒状构件的长度更长或更短。
此外,对于防振阻尼器10,第一延伸部1 在χ轴的正向上沿轴线C从中央部12 延伸,第二延伸部14b在χ轴的负向上沿轴线C从中央部12延伸。更具体地说,第一延伸部Ha为截头半圆锥管状构件,该截头半圆锥管状构件通过以下方式形成,即利用沿轴线 C的方向切割的切割面将截头圆锥管状构件(其具有中心轴线与轴线C对准的圆锥外表面)分割成两半,使得沿ζ轴的负向将该截头圆锥管状构件的周壁部的一部分打开而露出其内表面。第一延伸部Ha具有与中央部12连接的部分,该部分的外径与中央部12的外径相等,而且第一延伸部Ha的外径沿χ轴的正向减小。此外,第一延伸部Ha通过沿第一延伸部14a的径向切割的切割面(即,与y-z平面平行的切割面)切出的截面为半筒状形状。此外,第一延伸部Ha的外径沿X轴的正向的减小率不局限于成比例减小,而且外径的该减小率还可以根据需要递增或递减。另外,第一延伸部Ha不局限于通过将截头圆锥管状构件分割成两半而获得的截头半圆锥管状构件,而是还可以根据需要具有沿第一延伸部
714a的周向比半圆锥管状构件的圆弧更长或更短的圆弧的形状。
这里,第一延伸部Ha包括第一肋16a、第三肋16c和第五肋16e。具体地说,第一肋16a在第一延伸部1 的周向上的中央区域处从第一延伸部Ha的外周面沿第一延伸部 14a的径向向外突出,并且在轴线C的方向上沿第一延伸部14a的全长延伸。此外,第三肋 16c在第一延伸部14a的周向上的一端处从第一延伸部14a的外周面沿第一延伸部14a的径向向外突出,并且在轴线C的方向上沿第一延伸部1 的全长延伸。此外,第五肋16e在第一延伸部Ha的周向上的另一端处从第一延伸部Ha的外周面沿第一延伸部Ha的径向向外突出,并且在轴线C的方向上沿第一延伸部14a的全长延伸。
即,在第一延伸部14a的外周面的周向上,第一肋16a与第三肋16c之间的角以及第一肋16a与第五肋16e之间的角分别被设置成90度。而且,这些肋的数量不受局限,例如,可有选择地仅设置第一肋16a,或者可有选择地仅设置一对第三肋16c和第五肋16e。另外,根据需要,可在第一肋16a与第三肋16c之间以及在第一肋16a与第五肋16e之间增设其它肋,或者可仅在第一肋16a与第三肋16c之间或者仅在第一肋16a与第五肋16e之间设置其它肋。
此外,第一延伸部14a的第一肋16a、第三肋16c和第五肋16e在第一延伸部1 的径向上的端部定位成与中央部12的外周面平齐,并且沿轴线C的方向在第一延伸部1 的全长上固定为恒定高度。然而,根据需要,这些端部可以沿χ轴的正向在第一肋16a、第三肋16c和第五肋16e的角部处分别被倒角成微小的圆弧形等。
此外,第一肋16a、第三肋16c和第五肋16e的宽度,即,第一肋16a、第三肋16c和第五肋16e在第一延伸部14a的外周面的周向上的宽度固定成恒定值,并且第一肋16a、第三肋16c和第五肋16e在第一延伸部14a的外周面的径向上的端部分别形成为矩形截面。
同时,沿χ轴的负向从中央部12延伸的第二延伸部14b与第一延伸部Ha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延伸方向反向,其余结构与第一延伸部14a的结构相同。
更具体地说,第二延伸部14b包括截头半圆锥管状构件,该截头半圆锥管状构件这样形成,即通过沿轴线C的方向切割的切割面将截头圆锥管状构件(其具有中心轴线与轴线C对准的圆锥外表面)分割成两半,使得沿ζ轴的负向将该截头圆锥管状构件的周壁部的一部分打开而露出其内表面。第二延伸部14b具有与中央部12连接的部分,该部分的外径与中央部12的外径相等,而且第二延伸部14b的外径沿χ轴的负向减小。此外,第二延伸部14b通过沿第二延伸部14b的径向切割的切割面(即,与y-ζ平面平行的切割面) 切出的截面为半筒状。
这里,第二延伸部14b包括第二肋16b、第四肋16d和第六肋16f,第二肋16b、第四肋16d和第六肋16f分别从第二延伸部14b的外周面沿第二延伸部14b的径向向外突出, 并且在轴线C的方向上沿第二延伸部14b的全长延伸。更具体地说,第二肋16b与第一延伸部14a的第一肋16a相对应。同样,分别地,第四肋16d与第一延伸部14a的第三肋16c 相对应,第六肋16f与第一延伸部14a的第五肋16e相对应。
S卩,在第二延伸部14b的外周面的周向上,第二肋16b与第四肋16d之间的角以及第二肋16b与第六肋16f之间的角分别被设置成90度。而且,第二肋16b、第四肋16d和第六肋16f具有在第二延伸部14b的径向上的端部,这些端部被定位成与中央部12的外周面平齐,并且沿轴线C的方向在第二延伸部14b的全长上固定为恒定高度。
这里,第一延伸部Ha和第二延伸部14b在形状上关于中央部12对称。此外,对于第一延伸部Ha和第二延伸部14b,第一肋16a和第二肋16b、第三肋16c和第四肋16d 以及第五肋16e和第六肋16f在形状上分别关于中央部12对称。另外,肋16a至16f的长度可被设置成比第一延伸部Ha和第二延伸部14b在轴线C的方向上的全长短,并且根据需要还可以不连续地设置,而是分别间断设置。
此外,中央部12具有设置有第七肋18的内周面。第七肋18形成为沿中央部12的径向观察时与突出部1 重叠,并且还呈X形延伸,使得所形成的该第七肋18的端部分别至第一延伸部14a的第三肋16c和第五肋16e以及第二延伸部14b的第四肋16d和第六肋 16f。另外,第七肋18只要使中央部12等具有改善的刚性就足够了,因此第七肋18不局限于X形构造,并且只要具有沿中央部12等的内表面从中央部12径向延伸的构造即可。而且,根据需要第七肋18的延伸可以是不连续的而是间断的。
顺便提及,本实施方式的形成为这样的结构的防振阻尼器10被应用至螺旋弹簧, 并且更具体地是装配到螺旋弹簧的内周部中。尽管螺旋弹簧为这样的类型,其通常安装在机动车之类的车辆的踏板装置(诸如制动踏板装置等)上,以适当地调整由诸如驾驶员的操作者施加的下压力,但这样的应用不是限制性的,并且可包括用于产生预定压缩力或拉伸力的螺旋弹簧的应用。在下文中,针对装配到螺旋弹簧内部的结构参照图5至7更加详细地描述防振阻尼器10。
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防振阻尼器的立体图,其中螺旋弹簧处于振动阻尼器插入该螺旋弹簧中的状态。图6是在防振阻尼器插入螺旋弹簧中的状态下本实施方式的防振阻尼器的前视图,并且以沿图5中的箭头X2得到的视图示出该防振阻尼器。另外,图7是本实施方式的防振阻尼器的立体图,其中螺旋弹簧处于与防振阻尼器一起被拉伸的状态。
如图5和6所示,防振阻尼器10从一端20侧或从另一端20b侧沿螺旋弹簧20的内周部插入螺旋弹簧20中。具体地,中央部12、第一延伸部Ha和第二延伸部14b包括具有由相应部分形成的内周面的分割体,因此,握持并压缩这些部分致使这些部分的内周面在压缩状态下向内弯曲,在该状态下,防振阻尼器10可被插入螺旋弹簧20的内周部中。
这里,由半筒状构件构成的中央部12的外径、轴线C与第一延伸部14a的第一肋 16a、第三肋16c和第五肋16e的分别设置成与中央部12的外周面平齐的各径向端位置之间的距离以及轴线C与第二延伸部14b的第二肋16b、第四肋16d和第六肋16f的分别设置成与中央部12的外周面平齐的各径向端位置之间的距离被设置成比螺旋弹簧20的内径大预定的量。
因此,在将防振阻尼器10插入螺旋弹簧20的内周部中时,以如下方式将防振阻尼器10插入,即使刚性相对较低的相应部分,即第一延伸部14a的肋16a、16c和16e的作为径向端部的相应上端部或第二延伸部14b的肋16b、16d和16f的作为径向端部的相应上端部分别与螺旋弹簧20的内周部抵接,从而使肋16a、16c和16e或肋16b、16d和16f变形。
此外,在防振阻尼器10装配到螺旋弹簧20的内周部中之后,致使中央部12、第一延伸部14a的第一肋16a、第三肋16c和第五肋16e以及第二延伸部14b的第二肋16b、第四肋16d和第六肋16f沿防振阻尼器10的径向展开,并且与螺旋弹簧20的内周部压接。这样沿防振阻尼器10的径向向外对螺旋弹簧20施加期望的挤压力。同时,如果在防振阻尼器10被完全插入螺旋弹簧20中的状态下向螺旋弹簧20施加激振力,则防振阻尼器10提供阻尼特性,以缓冲螺旋弹簧20将会产生的振动。
此外,当将防振阻尼器10插入螺旋弹簧20的内周部中时,尤其如图6所示,防振阻尼器10需要在被握持以使其变形而使直径减小的同时侵入螺旋弹簧20的内周部。然而,第一延伸部Ha和第二延伸部14b分别包括截头半圆锥管状构件。因此,仅致使中央部 12的外周面、第一延伸部1 的第一肋16a、第三肋16c和第五肋16e的径向端部以及第二延伸部14b的第二肋16b、第四肋16d和第六肋16f的径向端部与螺旋弹簧20的内周部抵接。这致使防振阻尼器10与螺旋弹簧20之间限定的接触面积减小,因此在将防振阻尼器 10插入螺旋弹簧20中的情况下能够减小它们之间产生的滑动阻力,使得能够以简单且可靠的方式将防振阻尼器10插入螺旋弹簧20中。
此外,在将防振阻尼器10插入螺旋弹簧20中的情况下,形成在中央部12上的突出部1 被螺旋弹簧20的预定的相邻线材20a和20b夹持,使得防振阻尼器10相对于螺旋弹簧20正确地定位。这里,在将防振阻尼器10插入螺旋弹簧20期间,中央部12的突出部1 与螺旋弹簧20的内周部抵接。然而,突出部1 本身形成为相对较小的尺寸,并且具有形成为圆弧形的端部,使得在这样的插入期间对滑动阻力产生微小影响。
接着,在将防振阻尼器10插入螺旋弹簧20中的情况下,如果螺旋弹簧20如图7中所示伸展,则螺旋弹簧20的直径减小,使得其线材之间的间隔增大。在该状态下,防振阻尼器10的直径相应地减小。这足以使得中央部12的外周面、第一延伸部14a的第一肋16a、 第三肋16c和第五肋16e的径向端部以及第二延伸部14b的第二肋16b、第四肋16d和第六肋16f的径向端部与螺旋弹簧20的内周部抵接,中央部12的突出部1 保持夹持在螺旋弹簧20的相邻线材20a和20b之间,同时通过防振阻尼器10的阻尼特性来缓冲在螺旋弹簧20中产生的振动。
接下来,如上所述,还将参照图8和图9A及9B更详细地描述在如上所述将防振阻尼器10插入螺旋弹簧20的情况下向螺旋弹簧20施加激振力。
图8是在本实施方式的防振阻尼器插入螺旋弹簧中的状态下用于测量防振特性的测量装置的局部侧视图。图9A是示出在本实施方式的防振阻尼器插入螺旋弹簧中的状态下由图8的测量装置获得的测量结果的视图。另外,图9B是示出在本实施方式的防振阻尼器未插入螺旋弹簧中的状态下由图8的测量装置获得的测量结果的视图。在图9A和9B 中,竖直轴线A表示振幅(相对单位),水平轴线表示时间(秒)。
如图8所示,将插入有防振阻尼器10的螺旋弹簧20附接到振动测量装置30,以在防振阻尼器10插入螺旋弹簧20中的条件下测量防振阻尼器10的防振特性。更具体地说, 插入有防振阻尼器10的螺旋弹簧20的端部20a和20b相应地被夹持在振动测量装置30 的夹持构件30a和30b上,这时夹持构件30a和30b之间的长度是伸展的,而且利用激振构件32 —次性在螺旋弹簧20的端部施加预定的冲击力。这里,通过使用振动传感器40经由下侧的夹持构件30b测量在螺旋弹簧20中产生的振动。
在该状态下,如图9A所示,由振动传感器40检测到的振动呈现短时期内衰减的振幅。相反地,当不将防振阻尼器10插入螺旋弹簧20中时,如图9B所示在长时期内振动不衰减。因此,可以理解,本实施方式的防振阻尼器10具有充分的阻尼特性。
顺便提及,尽管以上参照由半筒状构件构成的中央部12以及分别由截头半圆锥管状构件构成的第一延伸部14a和第二延伸部14b描述了本实施方式,但根据需要,它们的分割角度可以分别改变。
因此通过上述结构,直径沿轴向减小的弹性体设置有肋,所述肋从弹性体的圆锥形外周面径向向外突出,从而在将弹性体插入螺旋弹簧的内周部中时与螺旋弹簧的内周部压接。因此,当防振阻尼器实际上被沿螺旋弹簧的内周部插入该螺旋弹簧中时,可将防振阻尼器准确地定位到螺旋弹簧而不会发生扭绞,并且从而可不会发生脱落地组装,同时防振阻尼器相对于螺旋弹簧的内周部的接触面积减小,使得能够获得期望的防振特性。此外,由于防振阻尼器相对于螺旋弹簧的内周部的接触面积可被减小,因此,以这样的方式能减小在螺旋弹簧的伸展和压缩期间产生的阻力。因此,即使弹性体随着时间变化等而硬化,也可抑制螺旋弹簧与弹性体之间的滑动噪音。此外,在防振阻尼器被插入螺旋弹簧中的初始阶段,防振阻尼器将从弹性体的直径较小的一端被压配,而且其上形成的肋的刚性可被设置成相对较低。因此,这可导致肋变形,并且能够使防振阻尼器相对于螺旋弹簧的内周部的插入阻力减小,以允许防振阻尼器被简单且确切地插入螺旋弹簧中,由此使得组装性能得以改善。
此外,形成弹性体的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经由中央部彼此一体连接成关于中央部对称,同时分别形成在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上的肋关于中央部对称。这使得即使防振阻尼器在第一延伸部或第二延伸部处插入螺旋弹簧的内周部中也能进行类似地组装, 因此进一步改善了将防振阻尼器组装在螺旋弹簧中的组装性能。另外,中央部能够向螺旋弹簧的内周部施加相对大的挤压力,由此使得可以获得稳定的防振特性。
此外,在弹性体包括具有内周面的分割体的情况下,通过握持弹性体来挤压所述弹性体,从而能在从其内周面向内弯曲的压缩状态下,将弹性体插入螺旋弹簧的内周部中。 这使得容易进行弹性体的这一插入,从而进一步改善将防振阻尼器组装在螺旋弹簧中的组装性能。而且,在将防振阻尼器组装到螺旋弹簧中之后,弹性体能够向外展开而向螺旋弹簧的内周部施加稳定的挤压力,由此可以获得稳定的防振特性。
此外,还设置有中央肋及侧肋至少其中之一,所述中央肋在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的各外周面的周向上的中央处,沿轴向在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的全长上延伸,所述侧肋在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的各外周面的周向上的侧端处,沿轴向在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的全长上延伸。这允许肋以平衡的方式向螺旋弹簧的内周部施加挤压力,由此使得可以获得稳定的防振特性。
而且,弹性体还包括突出部,该突出部在弹性体的整个周向长度上从弹性体的外周面沿径向向外突出,并且在弹性体被插入螺旋弹簧的内周部中的情况下,该突出部可被装配在螺旋弹簧的线材之间。因此,当防振阻尼器实际上沿螺旋弹簧的内周部插入该螺旋弹簧中时,防振阻尼器可被准确地定位到螺旋弹簧而不会发生扭绞运动,从而不发生脱落地组装,使得可以获得稳定的防振特性。
另外,弹性体还包括这样的肋,该肋从弹性体的内周面沿径向向内突出,并且沿弹性体的内周面径向延伸。因此,当防振阻尼器实际上被沿螺旋弹簧的内周部插入该螺旋弹簧中时,防振阻尼器能被准确地定位到螺旋弹簧,不会发生扭绞运动,不会发生脱落,从而可以获得稳定的防振特性。此外,在已将防振阻尼器组装到螺旋弹簧中之后,弹性体可保持在其展开状态,以向螺旋弹簧的内周部施加稳定的挤压力,由此使得能可靠地获得稳定的防振特性。
11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进一步参照图10和图11详细地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防振阻尼器。
图10是当前实施方式的防振阻尼器的前视图,并且在位置关系上与图2所示相对应。而且,图11是当前实施方式的防振阻尼器的仰视立体图,并且在位置关系上与图4所示相对应。
如图10和图11所示,当前实施方式的防振阻尼器5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防振阻尼器10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延伸部1 的第一肋56a、第三肋56c和第五肋56e以及第二延伸部14b的第二肋56b、第四肋56d和第六肋56f在形状上变化,其余结构保持相同。 因此,当前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着重描述该不同点,并且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以适当简化或省略说明。
更具体地说,对于防振阻尼器50,第一延伸部14a的第一肋56a、第三肋56c和第五肋56e以及第二延伸部14b的第二肋56b、第四肋56d和第六肋56f的周向宽度沿第一延伸部14a和第二延伸部14b的径向朝其端部相应地减小。即,肋56a、56b、56C、56d、56e 和56f分别具有锥形截面,这些肋相应地沿第一延伸部1 和第二延伸部14b的径向朝肋 56a、56b、56C、56d、56e和56f的端部变细。顺便提及,根据需要,这样的锥形形状可以沿径向朝端部以平面状态变细,或者可以沿径向朝端部以曲面状态变细。
从而在上述的结构下,肋沿周向的宽度沿弹性体的径向向外变细。这在将防振阻尼器沿螺旋弹簧的内周部插入该螺旋弹簧中时可在减小弹性体相对于螺旋弹簧的内周部的接触面积的同时,确保肋的刚性,由此进一步确保对螺旋弹簧的内周部的挤压力,以获得稳定的防振特性。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进一步参照图12至图15详细地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防振阻尼器。
图12是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防振阻尼器的侧视图。图13是本实施方式的防振阻尼器的前视图,并且表示沿图12中的箭头Xl得到的视图。图14是本实施方式的防振阻尼器的仰视图,并且表示沿图12中的箭头Z得到的视图。而且,图15是本实施方式的防振阻尼器的仰视立体图,并且表示沿图12中的箭头S得到的视图。
如图12至图1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防振阻尼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防振阻尼器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中央部62、第一延伸部6 和第二延伸部64b的形状变化,而其余结构保持相同。因此,本实施方式以下将着重描述该不同点,并且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以适当地简化或省略说明。
更具体地说,防振阻尼器60包括呈三角形管状构件形式的中央部62,该三角形管构件这样获得,即利用沿轴线C切割的切割面(即,包含轴线C并且平行于x-y平面的切割面)将中央轴线与轴线C对准的方形管状构件分割成两半,使得沿ζ轴的负向将方形管状构件的周壁部的一部分打开以露出其内周面而部分地打开。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中央部62具有这样的外周面,即,突出部1 从该外周面垂直向外突出而跨接在该外周面的整个周边。
此外,第一延伸部6 沿轴线C在χ轴的正向上从中央部62延伸,第二延伸部64b沿轴线C在χ轴的负向上从中央部62延伸。
更具体地说,第一延伸部6 是截头三棱锥管状构件,该截头三棱锥管状构件这样形成,即利用沿轴线C切割的切割面将中心轴线与轴线C对准的截头四棱锥管状构件分割成两半,使得沿ζ轴的负向将截头四棱锥管状构件的周壁部的一部分打开而露出其内周面。该第一延伸部6 与中央部62连接,其垂直截面积(与y-ζ平面平行的截面的面积) 沿χ轴的正向减小。这里,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第一延伸部6 设置有第一肋16a、第三肋 16c和第五肋16e。
同时,第二延伸部64b与第一延伸部64a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二延伸部64b的延伸方向相反,其余结构与第一延伸部6 相同。S卩,第二延伸部64b是截头三棱锥管状构件, 该截头三棱锥管状构件这样形成,即利用沿轴线C切割的切割面将中心轴线与轴线C对准的截头四棱锥管状构件分割成两半,使得沿ζ轴的负向将截头四棱锥管状构件的周壁部的一部分打开而露出其内周面。该第二延伸部64b与中央部62连接,其垂直截面积(与y-z 平面平行的截面的面积)沿χ轴的负向减小。这里,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第二延伸部64b 设置有第二肋16b、第四肋16d和第六肋16f。
这里,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中央部62的顶点部、第一延伸部6 的第一肋16a的外端部和第二延伸部64b的第二肋16b的外端部沿ζ轴的正向彼此齐平。中央部62的一个侧端部、第一延伸部64a的第三肋16c的外端部和第二延伸部64b的第四肋16d的外端部沿y轴的负向彼此齐平。中央部62的另一侧端部、第二延伸部6 的第五肋16e的外端部和第二延伸部64b的第六肋16f的外端部沿y轴的正向彼此齐平。轴线C与中央部62的顶点部、第一延伸部64a的第一肋16a的外端部和第二延伸部64b的第二肋16b的外端部之间的距离均设置成比螺旋弹簧20的内径大预定量。轴线C与中央部62的一个侧端部、 第一延伸部6 的第三肋16c的外端部和第二延伸部64b的第四肋16d的外端部之间的距离均设置成比螺旋弹簧20的内径大预定量。另外,轴线C与中央部62的另一侧端部、第一延伸部6 的第五肋16e的外端部和第二延伸部64b的第六肋16f的外端部之间的距离均设置成比螺旋弹簧20的内径大预定量。此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防振阻尼器60保持插入螺旋弹簧20中的情况下,设置在中央部62上的突出部1 从中央部62突出预定量, 使得突出部1 被夹持在螺旋弹簧20的预定的相邻线材20a和20b之间,以允许防振阻尼器60相对于螺旋弹簧20定位。
此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中央部62具有形成有第七肋18的内周面。当沿中央部62的径向观察该中央部时,第七肋18与突出部1 重叠,并且还呈X形延伸,使得所形成的该第七肋18的端部分别至第一延伸部64a的第三肋16c和第五肋16e以及第二延伸部64b的第四肋16d和第六肋16f。
在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的结构的情况下,中央部62包括三角形管状构件,而第一延伸部6 和第二延伸部64b分别包括截头三棱锥管状构件。然而,该三角形形状可以使顶点Pl能够自由地移动而与圆弧CR内接,圆弧CR确定为相对于螺旋弹簧20的内周部具有预定的插入裕度。此外,当提供形成为多边形的防振阻尼器70时,顶点P2、P3等可适当地被设置成与这样的圆弧CR内接。
因此,在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的结构的情况下,即使中央部包括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由截头棱锥管状构件制成的三角形管状构件,当沿着螺旋弹簧的内周部将防振阻尼器插入螺旋弹簧中时,在接触面积减小的情况下,也可以确保肋的刚性,同时进一步可靠地确保作用在螺旋弹簧的内周部上的挤压力,使得能够获得稳定的防振特性。
而且,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部件的形状、位置和件数;当然,这些构成要素可通过用具有等同有益效果的构成要素适当地替换而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适当地变更。
本发明的工业实用性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防振阻尼器,可以提供这样的螺旋弹簧用防振阻尼器,当沿螺旋弹簧的内周部将该防振阻尼器装配到螺旋弹簧中时,能够不产生扭绞运动地准确定位该防振阻尼器,同时减小防振阻尼器的接触面积,并且还在不会产生脱落的情况下组装, 以提供期望的防振特性,同时例如即使橡胶构件随时间变化而硬化也会抑制噪音的产生。 从而,该防振阻尼器由于其多功能性和普遍性而可被广泛地应用至车辆踏板装置等。
0106]附图标记说明0107]10防振阻尼器0108]12中央部0109]1 突出部0110]Ha第一延伸部0111]14b第二延伸部0112]16a第一肋0113]16b第二肋0114]16c第三肋0115]16d第四肋0116]16e第五肋0117]16f第六肋0118]18第七肋0119]20螺旋弹簧0120]20a线材0121]20b线材0122]30振动测量装置0123]30a夹持构件0124]30b夹持构件0125]32激振构件0126]40振动传感器0127]50防振阻尼器0128]56a第一肋0129]56b第二肋0130]56c第三肋0131]56d第四肋0132]56e第五肋0133]56f第六肋 60防振阻尼器 62中央部 6 第一延伸部 64b第二延伸部
权利要求
1.一种防振阻尼器,该防振阻尼器能够被插入螺旋弹簧的内周部中并且沿所述螺旋弹簧的轴向延伸,所述防振阻尼器包括弹性体,该弹性体具有圆锥形或棱锥形外周面,所述外周面形成为与所述轴向的距离随着朝向所述轴向上的端部而缩短;以及肋,所述肋从所述弹性体的所述外周面向外突出,以在将所述弹性体插入所述螺旋弹簧的所述内周部中时与所述螺旋弹簧的所述内周部压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振阻尼器,其中,所述弹性体设置有第一延伸部,该第一延伸部形成为圆锥形或棱锥形外周面,所述外周面形成为与所述轴向的距离随着朝向所述轴向的第一方向上的端部而缩短;以及第二延伸部,该第二延伸部具有圆锥形或棱锥形外周面,该外周面形成为经由所述弹性体的中央部与所述第一延伸部连接成一体,并且与所述轴向的距离随着朝向与所述轴向的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上的端部而缩短;其中,所述肋设置成均从所述第一延伸部的所述外周面和所述第二延伸部的所述外周面向外突出;并且其中,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关于所述中央部对称,并且设置在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上的所述肋关于所述中央部对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振阻尼器,其中,所述弹性体构造成沿所述轴向被分割而形成具有内周面的分割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振阻尼器,其中,所述肋设置有中央肋和侧肋至少其中之所述中央肋在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各外周面的与所述轴向垂直的方向上的中央处,沿所述轴向在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全长上延伸,并且沿与所述轴向垂直的方向从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各外周面向外突出;所述侧肋在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各外周面的与所述轴向垂直的方向上的侧端处,沿所述轴向在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全长上延伸,并且沿与所述轴向垂直的方向从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各外周面向外突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振阻尼器,其中,所述肋在垂直于所述轴向的方向上的宽度朝所述弹性体的外侧变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振阻尼器,其中,所述弹性体还设置有突出部,该突出部在所述弹性体的所述外周面的整个周向长度上从所述外周面向外突出,使得在将所述弹性体插入所述螺旋弹簧的所述内周部的情况下,所述突出部被装配在所述螺旋弹簧的线材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振阻尼器,其中,所述弹性体还设置有肋,该肋从所述弹性体的内周面向内突出,并且沿所述内周面径向延伸。
全文摘要
一种防振阻尼器(10;50;60),该防振阻尼器能够被插入螺旋弹簧(20)中,并且能够沿轴向延伸,所述防振阻尼器设置有具有圆锥形外周面的弹性体(14a,14b;64a,64b);以及肋(16a,16b,16c,16d,16e,16f;56a,56b,56c,56d,56e,56f),这些肋从所述弹性体的所述外周面向外突出,并且当将所述弹性体插入所述螺旋弹簧的内周部中时能够与所述螺旋弹簧的内周部压接。
文档编号F16F1/12GK102187113SQ20098014166
公开日2011年9月14日 申请日期2009年10月29日 优先权日2008年10月31日
发明者杉本芳清, 中岛义也, 山中史景, 宿利英正 申请人:株式会社F.泰克,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