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车辆用座椅的动力滑动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发动机驱动的进给丝杠机构,从而使车辆用座椅在前后方向上移 动的动力滑动装置。
背景技术:
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具有基本构造为使固定于座椅的上部轨道与面向前后方向 并固定于车辆地面的下部轨道滑动自由地互相卡合。该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通过将发动机 驱动的螺杆向该轨道的延长方向旋转自由地支撑在上部轨道和下部轨道的其中一个上,另 一方面,将螺合于该螺杆的螺母螺合部的螺母部件固定在另一个上,从而实现动力化。螺杆旋转自由地支撑于变速箱和轴承部件之间,其中,变速箱设置于上部轨道和 下部轨道中的任意一个的一端部(一般是前端部),轴承部件设置于后端部。再者,支撑螺 杆的轨道上将载荷传递部件(载荷传递托架)进行固定,以便使该载荷传递部件旋转自由 地支撑该螺杆,并且在冲突时分散载荷而阻止载荷直接传递至变速箱。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8-80997号公报专利文献2 美国专利第5,456,439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但是,现有装置存在的问题为对螺杆例如冲突时施加屈曲载荷时,由于螺杆和载 荷传递部件实际上是在轴方向上的一点(狭窄的范围内)相接合,因此,螺杆产生大的屈 曲,其结果,不能得到足够的耐冲击力。基于以上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的动力滑动装置,即在 冲突载荷通过载荷传递部件施加到螺杆上时,能够抑制螺杆的屈曲量为较小,并且能够提 高耐冲击力。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本发明基于以下着眼点,在螺杆支撑轨道上,设置在前后方向(螺杆的延长方向) 上分离的一对载荷传递部件,通过在螺杆上设置分别与该一对载荷传递部件内表面相接触 的载荷承受部件,从而使螺杆在承受轴力时的屈曲支点为多个,因此,限定了螺杆的屈曲方 向,抑制屈曲量为较小。本发明涉及的车辆用座椅的动力滑动装置特征在于,包括下部轨道,配置于车辆 地面;上部轨道,与该下部轨道滑动自由地嵌合,并且配置于座椅侧;螺杆,旋转自由地支 撑于上部轨道和下部轨道中的任意一个的一端部所设置的变速箱与另一端部所设置的轴 承部件之间,通过变速箱而旋转驱动;进给螺母,螺合于该螺杆上,并且固定于上部轨道和 下部轨道的另一个上;一对载荷传递部件,在螺杆支撑轨道的延长方向上以分离的位置保持于螺杆支撑轨道上;至少一个载荷承受部件,位于该一对载荷传递部件之间,并且对轴方 向位置进行限制而设置在所述螺杆上。进给螺母支撑轨道和螺杆支撑轨道具备互相相对向 的开口部,一对载荷传递部件具备相比于螺杆,更位于螺杆支撑轨道的开口部侧的载荷作 用部。该载荷作用部平时不与螺杆相接触,在载荷传递部件和螺杆的至少其中一个发生变 形时相互接触。在本发明涉及的车辆用座椅的动力滑动装置中,从座椅到车辆的载荷的传递,是 以一个载荷传递部件、载荷承受部件以及另一个载荷传递部件的顺序进行。载荷承受部件,可以设置成例如以如下的方式,在一对载荷传递部件之间与该一 对载荷传递部件的内表面相接触。1、与螺杆螺合并固定于该螺杆的单一螺母部件。通过该单一螺母部件,能够使构
造简单化。2、可以在该单一螺母部件上设置不具有内螺纹的小径段部,在螺杆上设置与该小 径段部相对应的、不具有外螺纹的小径段部。当设置这种小径段部时,能够扩大螺杆和螺母 部件的轴承面积。3、与螺杆螺合并固定于该螺杆的一对螺母部件,通过该一对螺母部件,能够容易 地进行与一对载荷传递部件的尺寸调整。4、嵌入于形成在螺杆上的不具有外螺纹的小径段部的垫圈部件、与螺杆螺合并固 定于该螺杆的螺母部件。通过该垫圈部件和螺母部件,能够扩大轴承面积,并且容易地进行 与一对载荷传递部件的尺寸调整。5、以上任意一种方式的螺母部件,在螺合于螺杆之前,优选实施使其内螺纹部的 内径比标称直径为小的塑性变形,而增加与螺杆的旋转阻力的锁紧加工。当实施这种锁紧 加工时,能够省去填缝作业,增加生产率。载荷传递部件与螺杆的固定方法,可以使用填缝、粘接、顶出销中的任意一种。变速箱能够支撑于载荷传递部件。当支撑于载荷传递部件时,能够使构造变得简单化。在其他情况下,变速箱也可以支撑于变速箱支撑托架,该变速箱支撑托架由与载 荷传递部件不同的部件所构成,且接合于该载荷传递部件。当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提高变速 箱的保持刚性。在进一步的其他情况下,变速箱也可以支撑于螺杆支撑轨道,而载荷传递部件与 变速箱的支撑无关。当使变速箱支撑于螺杆支撑轨道时,能够提高相对于该支撑轨道的变 速箱的位置精度。为了更加稳定并旋转自由地支撑螺杆,将相对旋转自由地支撑该杆的合成树脂制 的套筒嵌入一对载荷传递部件的螺杆插通孔的至少一个上,而能够提高螺杆的轴承精度。螺杆支撑轨道上所设置的一对载荷传递部件的设置状态具有自由度,能够使各个 载荷传递部件固定于螺杆支撑轨道上,或者能够预先接合一对载荷传递部件。在预先接合 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具有一对载荷传递部件(载荷传递壁)、以及连接该一对载荷传递部件 并且固定于螺杆支撑轨道的固定壁的二字形的载荷传递托架。通过该二字形的载荷传递托 架,能够削减部件的数量,提高一对载荷传递部件之间的精度。在本发明涉及的车辆用座椅的动力滑动装置中,一对载荷传递部件中离进给螺母较近侧的载荷传递部件,与离进给螺母较远侧的载荷传递部件相比,以通过所述螺杆支撑 托架或者载荷传递部件而施加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力更不易变形的状态而支撑,或者提供 所得的这种变形特性,该一对载荷传递部件的载荷作用部在该载荷传递部件发生变形时, 优选与螺杆相接触而提供变形的支点。具体地说,可以在一对载荷传递部件中的离进给螺母较近侧的载荷传递部件上设 置多个支撑突起,使该支撑突起嵌合于在螺杆支撑轨道上所形成的多个固定孔,而在离进 给螺母较远侧的载荷传递部件上不设置这样的支撑突起(以及固定孔)。通过这种构造,能 够使设置支撑突起一侧的载荷传递部件的支撑强度明显高于没有设置一侧的载荷传递部 件的支撑强度。或者,也可以在一对载荷传递部件上分别设置多个支撑突起,在螺杆支撑轨道上 形成使这些支撑突起嵌合的多个固定孔,将该一对载荷传递部件的支撑突起与螺杆支撑轨 道的固定孔之间在车辆前后方向的间隙,设成离进给螺母较远侧的载荷传递部件侧的间隙 大于较近侧载荷传递部件侧的间隙。通过这种构造,能够根据间隙的大小进行变形量的管理。在具体的方式中,为了变速箱、载荷传递部件以及进给螺母以不露出的方式来提 高外观性,实际的作法是螺杆支撑于可动的上部轨道,进给螺母固定于不可动的下部轨道。 此外,优选将变速箱设置在上部轨道的前端部。一对载荷传递部件也可以配置于进给螺母 的后方,但是,为了更好地控制螺杆的屈曲方向,实际的作法是设置于变速箱和进给螺母之 间,即,以变速箱、载荷承受部件以及进给螺母这种顺序排列。在实施螺纹切削加工之前的圆棒状态下,优选对螺杆实施在径方向上施加压缩载 荷的挤压加工,提高其刚性。发明的效果在本发明中,除了螺杆、进给螺母之外,将冲突时的载荷传递至螺母的一对载荷传 递部件保持于螺杆支撑轨道,设置位于该一对载荷传递部件之间且在螺杆上限制轴方向位 置的至少一个载荷承受部件,由于进给螺母支撑轨道和螺杆支撑轨道具备互相相对向的开 口部,对载荷传递部件具备比螺杆更位于螺杆支撑轨道的开口部侧的载荷作用部,因此,螺 杆在承受轴力时的屈曲支点为多个,因而,能够抑制螺杆的屈曲量为较小。即,一对载荷传 递部件的载荷作用部,平时不与螺杆相接触,在载荷传递部件和螺杆的至少其中一个发生 变形时,互相接触而成为屈曲支点。
图1为示出利用本发明的动力滑动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纵向剖视图。图2为描绘从图1的动力滑动装置中取出的载荷传递托架周边构造的立体图。图3为沿图1的III-III线的剖视图。图4为沿图1的IV-IV线的剖视图。图5为示出利用本发明的动力滑动装置的其他实施方式的与图1相对应的主要部 分的纵向剖视图。图6为示出上述的螺杆和载荷承受部件的其他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纵向剖视 图。
图7为示出上述的螺杆和载荷承受部件的进一步的其他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 纵向剖面图。图8为示出上述的螺杆和载荷承受部件的进一步的其他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 纵向剖面图。图9为示出上述的进一步的其他实施方式中螺杆和螺母部件的螺合接合前的状 态的视图。图10为对构成上述的螺杆的圆棒原材料进行压缩加工的模式图。图11为示出在图1至图4的实施方式中,在冲突时螺杆的变形过程的一个示例的 视图。图12为示出利用本发明的动力滑动装置的其他实施方式的与图2相对应的主要 部分的立体图。图13为示出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的一般构造的立体图。符号说明S车辆用座椅F 地面10座椅调节滑轨13下部轨道14上部轨道14a连接孔15固定螺栓16进给螺母17轴承部件20 螺杆21锯齿部22小径段部23螺纹部30变速箱31连接托架31a连接孔32 蜗轮32a锯齿孔33 蜗杆40载荷传递托架41载荷传递壁(载荷传递部件)41a插通孔41b支撑突起42固定壁43固定螺栓44固定螺母
7
4546 套筒47垫圈(载荷承受部件)48螺母部件(载荷承受部件)50变速箱支撑托架61 63单一螺母部件(载荷承受部件)62 一对螺母部件(载荷承受部件)
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13所示,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具备位于车辆用座椅S和地面F之间并在车辆 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座椅调节滑轨10。左右的座椅调节滑轨10为相同(对称) 的构造,具备通过前后的托架11、12固定于地面F上的下部轨道13,以及固定于座椅S的上 部轨道14,并且该下部轨道13和上部轨道14为滑动自由地嵌合。下部轨道13和上部轨道 14具备互相相对向的开口部。如图1所示,在轴线上面向前后方向的进给螺母16通过固定螺栓15固定在下部 轨道13上。该进给螺母16是将合成树脂制成的螺母16c通过吸振用的橡胶薄片16b插入 金属制的外壳16a内。下部轨道13为进给螺母固定轨道。与此相对,与该进给螺母16相螺合的螺杆20旋转自由地支撑于上部轨道14上。 即,在上部轨道(螺杆支撑轨道)14的前端部和后端部上设置有旋转自由地支撑螺杆20的 前端部和后端部的变速箱30和轴承部件17。图1示出上部轨道14(座椅幻相对于下部轨 道13的前方移动端(附图的左侧为前方)。在螺杆20的前端部上形成有锯齿部21,在变速箱30内旋转自由地支撑有蜗轮 32,该蜗轮32在轴部具有与该锯齿部21不可相对旋转地卡合的锯齿孔32a。蜗轮32与在 轴线上面向车辆左右方向的蜗杆33相啮合,当该蜗杆33正反向地旋转时,蜗杆32正反向 地旋转,锯齿部21 (螺杆20)也正反地旋转。变速箱30通过吸振用的橡胶薄片30b在金属 制的外壳30a内支撑机构部30c。左右的上部轨道14的变速箱30内的蜗杆33由连动机构进行连动而旋转,通过该 连动机构,左右的上部轨道14的螺杆20正反向地旋转。于是,由于螺杆20与固定于下部 轨道13上的进给螺母16相螺合,因此,上部轨道14(座椅幻前后移动。位于变速箱30与进给螺母16之间的载荷传递托架40固定于上部轨道14上。如 图1至图4所示,该载荷传递托架40为二字形,具备在螺杆20的轴方向(座椅调节滑轨10 的长度方向)上分离的一对载荷传递壁(载荷传递部件)41、连接该载荷传递壁41的沿着 上部轨道14的固定壁42,在一对载荷传递壁41上分别开设有插通螺杆20的插通孔41a。 该插通孔41a平时与螺杆20为非接触状态,但是,其在附图的下方的面(相比于螺杆20更 位于上部轨道14的开口部侧的面)在载荷传递壁41和螺杆20中的至少一个发生变形时, 作为确定该螺杆20变形(屈曲)方向的载荷作用部发挥作用。该载荷传递托架40通过从固定壁42插通于上部轨道14的固定螺栓43、以及与该 固定螺栓43相螺合的固定螺母44,从而固定于该上部轨道14。如图2、图3所示,在载荷 传递托架40的一对载荷传递壁41上分别形成有支撑突起41b,该支撑突起41b嵌合支撑 于开设在上部轨道14的固定孔14a。此外,在载荷传递托架40的固定壁42与上部轨道14之间夹持吸振用的橡胶薄片42b。在载荷传递托架40的变速箱30侧的面上,焊接固定有变速箱支撑托架50,在该变 速箱支撑托架50上,通过支撑孔51和固定螺栓52支撑变速箱30。此外,在该变速箱支撑 托架50上还开设有插通螺杆20的插通孔53。在该变速箱支撑托架50的插通孔53和一侧的载荷传递壁41的插通孔41a中,嵌 有由低摩擦性合成树脂材料制成的横跨两孔的套筒45,在另一侧的载荷传递壁41的插通 孔41a中,嵌有同样的套筒46。如图1、图2所示,在螺杆20上形成有与锯齿部21连续的不具有外螺纹的小径段 部(小径无螺纹部)22和螺纹部23。垫圈(载荷承受部件)47和螺母部件(载荷承受部 件)48位于载荷传递托架40的一对载荷传递壁41之间,该垫圈(载荷承受部件)47嵌合 于该小径段部22,并在一个载荷传递壁41 (变速箱30侧的载荷传递壁41)的内面与该小径 段部22的段部之间夹持(接触)限制轴方向的移动;螺母部件(载荷承受部件)48与螺纹 部23相螺合,并与另一个载荷传递壁41 (进给螺母16侧的载荷传递壁41)相接触。螺母 部件48具备薄壁筒状部48a,通过挤压(使其塑性变形)该薄壁筒状部48a,从而将螺母部 件48固定于螺杆20。在嵌入一对载荷传递壁41的插通孔41a的套筒45和46中的套筒 45以最小的间隙与螺杆20的小径段部22的嵌合,旋转自由地支撑螺杆20。另一个套筒46 与小径段部22之间设有间隙,平时不相接触。螺母部件48平时与螺杆20 —体地旋转,垫 圈47由于其相对于螺杆20的轴方向位置受到限制,因此,既能和螺杆20 —体地旋转,也能 相对地旋转。通过该垫圈47和螺母部件48,能够扩大轴承面积,并且能够容易地进行与一 对载荷传递部件41的尺寸调整。当以上的座椅滑动装置施加冲击载荷时,上部轨道14相对于下部轨道13有进行 相对移动的趋势,其载荷从载荷传递托架40的一对载荷传递壁41,传递至垫圈47或者螺母 部件48,而施加到螺杆20上。因此,能够减少施加于变速箱30部分的载荷,而能够防止变 速箱30 (蜗轮32、蜗杆33)的破损。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载荷传递托架40上设置 一对载荷传递壁41,由于螺杆20侧的垫圈(载荷承受部件)47和螺母部件(载荷承受部 件)48与该一对载荷传递壁41相接触,因此,即使前突的载荷、后突的载荷的其中一个作用 于上部轨道14而使屈曲载荷施加到螺杆20上,轴方向的2处(垫圈47与载荷传递壁41 的接触部以及螺母部件48与载荷传递壁41的接触部)也会成为螺杆20的屈曲支点。因 此,能够限制螺杆20的屈曲方向,提高耐冲击性。其作用效果当与只有一个螺杆20的屈曲 支点的现有产品相比较时更容易理解。在图1至图4的实施方式中,就图11对在承受前突的载荷的情况下的模型变形进 行说明。当车辆承受前突的载荷时,上部轨道14相对于下部轨道13前进,载荷传递托架 40对应于螺杆20前进。于是,后方的载荷传递壁41通过螺母部件48使螺杆20向前方挤 压,其结果,垫圈47挤压前方的载荷传递壁41,而使该载荷传递壁41变形(与螺杆20的轴 线垂直相交的前方的载荷传递壁41的下方在向前突出的方向上发生变形)。由于螺杆20 插通于载荷传递壁41的插通孔41a,因此,通过载荷传递壁41的此种变形,螺杆20以插通 孔41a的图下方的面(相比于螺杆20更位于上部轨道14的开口部侧的面)成为变形支点 (载荷作用部),其轴线后部在面向下方的方向发生变形。但是,由于螺杆20的后部支撑于 后方的载荷传递壁41的插通孔41a,因此,螺杆20的后部以插通孔41a的附图的下方的面(相比于螺杆20更位于上部轨道14的开口部侧的面)成为变形支点(载荷作用部)而再 次向上方变形,螺杆20的变形(屈曲)方向被限制。该变形的方向为螺杆20与上部轨道 14(杆支撑轨道)的壁面相接触的方向,不管上部轨道14的滑动位置(座椅S的前后方向 位置),都能够得到一定的抑制变形的效果。为了容易地使图11的模型变形,优选载荷传递托架40的一对载荷传递壁41的一 个(离进给螺母16较远侧的载荷传递壁41)比另一个(离进给螺母16较近侧的载荷传递 壁41)更容易变形。这样,用于使一对载荷传递壁41的一个比另一个更易变形的一个方法 是使形成于一对载荷传递壁41的支撑突起41b与开设于上部轨道14的固定孔1 的嵌合 间隙不相同。即,通过将图2中前方的固定孔14a(l)和支撑突起41b的前后方向的间隙, 设定得比后方的固定孔14a( 和支撑突起41b的前后方向的间隙大,从而能够使一对载荷 传递壁41的变形容易性不相同。当然,也能够采用使一对载荷传递壁41的宽度或板厚不 同等方法,使变形容易性不相同。图12为示出为了使一对载荷传递壁41的一个比另一个容易变形的其他的构成 例。在该实施例中,在一对载荷传递壁41中的离进给螺母16较远侧的载荷传递壁41上不 设置支撑突起(在上部轨道14上不设置固定孔),在离进给螺母16较近侧的载荷传递壁 41上设置支撑突起41b,在上部轨道14上设置固定孔14a。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支撑突起 41b存在的一侧的载荷传递壁41的变形强度明显高于不存在的一侧的载荷传递壁41的变 形强度。本实施方式的动力滑动装置,也能够适用于将载荷传递托架40配置于进给螺母 16的后方的情况(将载荷传递托架40配置于进给螺母16与轴承部件17之间的情况)。对 于在这种情况下的载荷传递托架40的一对载荷传递壁41的变形容易性的讨论,只要满足 离进给螺母16较远侧的载荷传递壁41的变形比离进给螺母16较近侧的载荷传递壁41的 变形更容易的条件即可。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动力滑动装置,在将下部轨道13和上部轨道 14上下互换的状态(将螺杆20旋转自由地支撑于下部轨道13,将进给螺母16固定于上部 轨道14的状态)、以及前后掉头的状态的任一种情况,在理论上均成立。任一种情况只要满 足以上的条件即可。实际上,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由于载荷传递托架40具备一对载荷传 递壁41,因此,具有能够限定螺杆20的屈曲方向的作用效果,而图11的模型变形的理论是 其中的一例。图5至图10示出本发明的其他的实施方式。图5为将变速箱30固定于上部轨道14的实施方式。载荷传递托架40与变速箱 30的支撑无关。图6为作为位于载荷传递托架40的一对载荷传递壁41之间,螺合固定于螺杆20 的螺纹部23的载荷承受部件,使用单一螺母部件61的实施方式。通过这种单一螺母部件 61能够使构造变得简单。图7为作为上述的载荷承受部件,使用了一对螺母部件62的实施方式。通过一对 螺母部件62,能够容易地进行与一对载荷传递部件41的尺寸调整。图8是作为上述的载荷承受部件,为螺合于螺杆20的螺纹部23的单一螺母部件 63,且使用具备没有嵌合于螺杆20的小径段部22的内螺纹的小径段部63a的螺母部件的 实施方式。当设置这种小径段部63a时,能够扩大螺杆20和螺母部件63的轴承面积。
任意一种方式的螺母部件,优选在螺合于螺杆20之前,实施使其内螺纹部的内径 比标称直径为小的塑性变形,而使与螺杆的旋转阻力增大的锁紧加工。图9示出在单一螺 母部件64上实施这种锁紧加工的示例。在螺母部件64上形成在同轴上的嵌合于螺杆20 的小径段部22的小径段部64a、螺合于螺纹部23的内螺纹64b。对于该螺母部件64,通过 从轴方向上施加压缩载荷P,从而在内螺纹64b上形成比标称直径小的小径部分64c。当形 成这样的小径部分6 时,能够增加与螺杆20螺合时的旋转阻力,省去螺合于该螺杆20之 后特别的填缝加工(固定方法)。图10为对于实施螺纹切削加工前的圆棒原材料20S,通过压缩型模200,对螺杆实 施在径方向上施加压缩载荷Q的挤压加工的实施方式。相对于螺杆20的螺纹部23的螺纹 加工,在该挤压加工之后进行。这样,当在圆棒原材料20S上实施挤压加工时,能够增加螺 杆20的机械强度。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本发明的车辆用座椅的动力滑动装置,广泛地适用于轿车的前排座,能够提高冲 撞时的耐冲击力,提高安全性。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用座椅的动力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下部轨道,配置于车辆地面;上部轨道,与该下部轨道滑动自由地嵌合,并且配置于座椅侧;螺杆,旋转自由地支撑于所述上部轨道和下部轨道中的任意一个;变速箱,设置于该螺杆支撑轨道的端部,旋转驱动该螺杆;进给螺母,螺合于所述螺杆上,并且固定于所述上部轨道和下部轨道的另一个上;一对载荷传递部件,在螺杆支撑轨道的延长方向上以分离的位置保持于所述螺杆支撑 轨道上;以及至少一个载荷承受部件,位于该一对载荷传递部件之间,并且对轴方向位置进行限制 而设置于所述螺杆上,所述进给螺母支撑轨道和螺杆支撑轨道具备互相相对向的开口部,所述一对载荷传递 部件具备相比于所述螺杆,更位于螺杆支撑轨道的开口部侧的载荷作用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动力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从座椅向车辆的 载荷传递,是以一个载荷传递部件、载荷承受部件以及另一个载荷传递部件的顺序进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动力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载荷承受 部件,是由与螺杆螺合并固定于该螺杆的单一螺母部件所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动力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一螺母部 件包括不具有内螺纹的小径段部,在螺杆上设置与该小径段部相对应的、不具有外螺纹的 小径段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动力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载荷承受 部件,是由与螺杆螺合并固定于该螺杆的一对螺母部件所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动力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载荷承受 部件,是由嵌入于形成在螺杆上的不具有外螺纹的小径段部的垫圈部件、与螺杆螺合并固 定于该螺杆的螺母部件所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动力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螺 合于螺杆之前,对所述螺母部件实施使其内螺纹部的内径比标称直径为小的塑性变形,而 增加与螺杆的旋转阻力的锁紧加工。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动力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载荷承受部件与螺杆的固定方法为使用填缝、粘接、顶出销中的任意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动力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变速箱支撑于载荷传递部件。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动力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述变速箱支撑于与载荷传递部件不同的部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动力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变 速箱直接支撑于螺杆支撑轨道,而载荷传递部件与该变速箱的支撑无关。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动力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述一对载荷传递部件互相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动力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一 对载荷传递部件中的在离进给螺母较近侧的载荷传递部件比离所述进给螺母较远侧的载荷传递部件以通过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力更不易变形的状态被支撑,或者具有这种变形特 性,该一对载荷传递部件的载荷作用部在该载荷传递部件发生变形时,与螺杆相接触而提 供变形的支点。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动力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一对 载荷传递部件中,离进给螺母较近侧的载荷传递部件具有多个支撑突起,该支撑突起嵌合 于形成在螺杆支撑轨道上的多个固定孔,而离进给螺母较远侧的载荷传递部件不具备支撑 突起。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动力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一对载荷传递 部件分别具有多个支撑突起,螺杆支撑轨道具有使这些支撑突起嵌合的多个固定孔,该一 对载荷传递部件的支撑突起与螺杆支撑轨道的固定孔之间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间隙,设 定成离进给螺母较远侧的载荷传递部件侧的间隙比较近侧载荷传递部件侧的间隙为大。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动力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是 以所述变速箱、载荷传递部件以及进给螺母这种顺序排列。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动力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 实施螺纹切削加工之前的圆棒状态下,对所述螺杆实施在径方向上施加压缩载荷的挤压加 工。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通过螺杆的旋转驱动从而使上部轨道前后移动的车辆用座椅的动力滑动装置,该车辆用座椅的动力滑动装置通过在螺杆支撑轨道上设置了在前后方向分离的一对载荷传递部件,以及在螺杆上设置与该一对载荷传递部件相接触的载荷承受部件,从而使螺杆在承受轴力时的屈曲支点为多个,因此,限定螺杆的屈曲方向,将屈曲量抑制为小。
文档编号F16H25/24GK102066151SQ20098012271
公开日2011年5月18日 申请日期2009年6月5日 优先权日2008年6月24日
发明者伊藤敏治, 木村明弘, 青井宏仁 申请人:白木工业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