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尼器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5736432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阻尼器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缸体以及活塞体,并通过将至少这些部件的任一个安装在 制动对象物上,从而对制动对象物的移动或者相对移动施加制动的阻尼器装置 的改良。
技术背景具有如下空气阻尼器,即、具备活塞和缸体,并且在缸体的关闭的一端形 成由圆筒孔和圆锥孔构成的阶梯孔,将该阶梯孔从缸体的外侧用具备中心孔的 橡胶板覆盖(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空气阻尼器中,利用通过活塞的后退而 产生于缸体内的负压将橡胶板引入到阶梯孔的圆锥孔内并使其中心孔缩小,从 而使活塞难以后退(即,对活塞的后退施加制动力)。可是,在该空气阻尼器中,由于很难严密地设定该橡胶板的中心孔的缩小 程度,所以很难将上述制动力调节为所期望的大小,另外,在橡胶板时效老化 的场合,导致制动力发生变化。另外,在汽车的工具箱等中,为了在容纳于内 部的物品的重量轻的场合和重的场合打开速度不发生变化,要求利用这种空气 阻尼器不管容纳于内部的物品的有无轻重都使打开速度大致为一定。专利文献1:特公平4 - 48658号公报(第2页第4栏33行 第3页第5 栏4行)。 发明内容本发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在这种阻尼器装置中容易进行制动力的调 节,且使已设定的制动力长期稳定地发挥作用。另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 将该阻尼器装置用于汽车的工具箱等时,不管容纳于内部的物品的有无轻重都 使该工具箱等的打开速度总是保持大致一定。为了完成上述课题,在本发明的第一方案中,将阻尼器装置做成具备以下 (1) ~ (4)的结构的装置。(l)一种阻尼器装置,具备缸体以及活塞体,将至少这些部件的任一个安装在制动对象物上,从而对制动对象物的移动或相对移动施加制动;(2 )具备形成于与活塞体面对的缸体的内部深处的贯通孔;(3) 具备栓状体,该栓状体具备可移动地进入该贯通孔内的轴部,并且 在该轴部和贯通孔之间形成流体的通过间隙;(4) 利用由活塞体的移动或相对移动产生的压力变化使栓状体的轴部的 向贯通孔内的进入尺寸发生变化。如果活塞体因制动对象物的移动或相对移动而移动或相对移动,则缸体内 的压力发生变化,因而栓状体的轴部也在贯通孔内移动,该轴部的向贯通孔内 的进入尺寸发生变化。实际上不存在理想流体,所有流体具有一定的粘性,所 以如果该进入尺寸变大,则通过间隙的范围变长,从而流体难以通过,另一方 面,如果该进入尺寸变小,则通过间隙的范围变短,从而流体容易通过。由此, 典型地,通过对活塞体的后退移动或相对后退移动施加制动,并且对活塞体的 前进移动或相对前-进移动不施加制动,/人而能够对制动对象物的向某一方向的 移动或相对移动施加制动。另外,缸体内的压力按照活塞体的移动速度发生变 化,移动速度变得越快,则利用该压力变化,上述轴部的向贯通孔内的进入尺 寸越大,能够对活塞体作用较大的制动力,因而如果预先使活塞体与工具箱等 的开闭连动而移动,则能够将与其容纳物的重量对应的大小的制动力作用在该 工具箱等上。即、在容纳物较重且工具箱等的打开速度大时,由活塞体引起的 压力变化较大,因此上述轴部的向贯通孔内的进入量也变大,对该打开作用较 大的制动力。另一方面,在容纳物轻且工具箱等的打开速度小时,由活塞体引 起的压力变化较小,因此上述轴部的向贯通孔内的进入量也变小,对该打开作 用较小的制动力。因此,就该工具箱等的打开而言,与容纳物的有无轻重无关, 利用该阻尼器装置总是成为大致一定。另外,为了完成上述课题,在本发明的第二方案中,将阻尼器装置做成具 备以下(1) ~ (4)的结构的装置。(l)一种阻尼器装置,具备缸体以及活塞体,将至少这些部件的任一个 安装在制动对象物上,/人而对制动对象物的移动或相对移动施加制动;(2 )具备形成于与活塞体面对的缸体的内部深处的贯通孔;(3)具备栓状体,该栓状体具备可移动地进入该贯通孔内的轴部,并且在该轴部和贯通孔之间形成流体的通过间隙;
(4)在^r状体的轴部具备节流构造,在该轴部利用由活塞体的移动或相 对移动产生的压力变化而移动时,该节流构造使该轴部和贯通孔之间的流体的 通过间隙发生变化。
才艮据该结构,以栓状体的轴部的移动为契机,使流体在通过间隙进一步难 以通过,或者进一步容易通过,能够使上述制动力明显加大或者减少并起作用。
如果预先使栓状体的轴部随着从进入到贯通孔的前端侧朝向其基部侧逐 渐变粗,则在增加轴部的向贯通孔的进入尺寸时,能够使流体进一步难以通过 通过间隙。
另外,为了完成上述课题,在本发明的第三方案中,将阻尼器装置做成具 备以下(1) ~ (6)的结构的装置。
(1) 一种阻尼器装置,具备缸体以及活塞体,将至少这些部件的任一个 安装在制动对象物上,从而对制动对象物的移动或相对移动施加制动;
(2) 具备形成于与活塞体面对的缸体的内部深处的通气孔;
(3) 具备栓状体,该栓状体具备可滑动地进入该通气孔中的轴部;
(4) 具备该栓状体的加力机构;
(5 )上述栓状体的轴部具备从该轴部中的位于缸体的内方侧的轴端开始 的沿着其滑动方向的槽,在该槽的终端侧形成有使该槽的深度及宽度的双方或 任一方减少的节流部;
(6 )利用上述加力机构使栓状体的轴部的节流部定位于缸体的通气孔的 外方,并且利用由远离缸体的内部深处的方向的活塞体的移动或相对移动而产 生的压力变化,在使上述加力机构蓄能的同时使栓状体的轴部的节流部进入通 气孔内。
若活塞体因制动对象物的移动或相对移动而向接近缸体的内部深处的方 向进行移动或相对移动,则缸体内的空气通过栓状体的轴部的槽和通气孔的内 面之间进行排气。
若活塞体因制动对象物的移动或相对移动而向远离缸体的内部深处的方 向移动或相对移动,则由于缸体内成为负压,所以在栓状体的轴部作用向活塞 体的移动方向拉动的方向的力,栓状体在使加力机构蓄能的同时进行移动。如
6果栓状体这样移动,则由于上述节流部进入到通气孔内,所以空气难以净皮吸入缸体内,对活塞体的移动或相对移动施加制动。由此,能够对制动对象物的移
动或相对移动施加制动力。
由于具备使通气孔中的空气的流路变窄或者变宽的功能的栓状体仅仅通过这种移动发挥这些功能,因而不会发生这些功能时效丧失之类的老化。
如果预先将节流部构成为,使栓状体的轴部的槽的终端侧的槽底形成为锥形面状,则节流部的向通气孔的进入量变得越多,能够使对活塞体的移动的阻力变得越大。这种场合,在活塞体的移动或相对移动较慢时,节流部向通气孔的进入量较小,因而产生较小的对该活塞体甚至制动对象物的制动力,在活塞体的移动或相对移动较快时,节流部向通气孔的进入量较大,因而能够产生较大的对该活塞甚至制动对象物的制动力。
有时在上述栓状体上还预先形成有在使其轴部进入到通气孔中的状态下与缸体侧的被配合部配合的配合部。
此时,预先将缸体的内部深处由隔开筒状体的隔板构成,在该隔板的外侧并在筒状体上形成呈窗口状的被配合部,并且,栓状体具有一体具备轴部的头部,并且在该头部具备进入上述被配合部中的呈爪状的配合部。
这种场合,通过从构成缸体的筒状体的隔板的外侧向该筒状体内使轴部进入到通气孔中而装入栓状体,从而使配合部与被配合部配合,能够维持使栓状体的轴部进入该通气孔中的状态。另外,通过该被配合部和通气孔,能够确保向缸体的吸气和排气。
另夕卜,还具备罩,该罩将构成上述缸体的筒状体中的位于隔板外侧的筒端以在与该隔板之间容纳栓状体的头部的状态进行堵塞。
这种场合,能够防止发生配置在阻尼器装置的设置部位周边的部件等压到栓状体等,使节流部出乎意料地进入到通气孔内之类的情况。
对本发明的效果进行说明。
在涉及本发明的阻尼器装置中,由于利用进入到贯通孔或通气孔中的栓状体的轴部的移动对活塞体的移动或相对移动施加制动力,因而该制动力的调节容易进行,而且还使已设定的制动力长期稳定地发挥作用。另外,在将该阻尼器装置用于汽车的工具箱等时,不管容纳于内部的物品的有无轻重都能够使该工具箱等的打开速度总是大致一定。


图1是涉及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阻尼器装置的侧视图。图2是其剖视图。图3是其剖S见图。
图4是其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图5是其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图6是其主要部分分解立体图。
图7是表示涉及该方式的栓状体的其他构成例的剖视图。
图8是结构的一部分与图1 ~图7所示的例子不同的涉及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的阻尼器装置的侧视图。
图9是其剖视图。
图IO是其剖视图。
图11是其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12是其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13是其主要部分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基于图1-图13,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进行说明。而且,在这里图1是从侧面看到的涉及实施方式的阻尼器装置,图2以及图3是表示截面,图4以及图5放大表示其主要部分,图6表示分离构成该阻尼器装置的部件的一部分的状态。图1以及图2表示活塞体2被压入到尽头即前进到尽头时的情形,图3表示活塞体2后退到尽头时的情形,在图3以及图5中,栓状体4的轴部40向贯通孔14d的进入尺寸最大。而且,图7表示改变图1 ~图6所示的栓状体4的结构的一部分的例子。
另外,图8是从侧方看到的结构的一部分与图1~图7所示的阻尼器装置不同的阻尼器装置,图9以及图10表示截面,图11以及图12放大地表示其主要部分,图13是表示分离构成该阻尼器装置的部件的一部分的状态。图8以及图9表示在活塞体2被压入到尽头时即前进到尽头时的情形,图IO表示活塞体2后退到尽头时的情形。涉及本实施方式的阻尼器装置具备缸体1以及活塞体2,至少将这些部件 的任一个安装在未图示的制动对象物上,从而对制动对象物的移动或相对移动 施加制动。
例如,若使活塞体2安装在作为可动体的制动对象物上,使缸体1安装在 未图示的固定体上,则通过制动对象物的移动使活塞体2移动,并能够通过该 活塞体2对制动对象物的该移动施加制动。
另外,若使活塞体2安装在作为可动体的制动对象物上,且使缸体l安装 在其它的作为可动体的制动对象物上,则通过两个制动对象物的4皮此4姿近的方 向或远离的方向的移动,使缸体1和活塞体2的双方移动,能够对两个制动对 象物的该移动分别施加制动。
在图示的例子中,缸体1构成为用隔板11将使筒两端10a、 10b均开放的 圓筒状的筒状体10的内部划分为两个。隔板11设置在偏于筒状体10的一方 的筒端10a的位置上,该隔板11和筒状体10的另一方的筒端10b之间作为缸 体1的内部空间12发挥作用。在图示的例子中,在缸体l的外侧,形成有沿 着该缸体l的筒轴方向延长的连续的舌片部13,并且在该舌片部13上形成有 缸体1的固定用孔13a。
活塞体2作为具有与该缸体1的内径大致相等的外径的圓形的盘状体而构 成。在活塞体2的外周上嵌合安装有密封环20,利用该密封环20将活塞体2 的外周部和缸体1的内周部之间密封为气密状态。在活塞体2中的朝向缸体1 的另一方筒端10b的一侧上, 一体接合呈细长板状的活塞杆21的一端。缸体 1的另一方筒端10b由具备该活塞杆21的通孔30的盖体3闭塞。活塞杆21 通过该盖体3的通孔30向缸体1的外侧突出,另外,在该突出端形成有对制 动对象物的固定用孔21a。
在缸体1中的与活塞体2面对的内部深处14、在图示的例子中上述隔板 11上,形成有贯通孔14d或通气孔14a。在图示的例子中,该贯通孔14d或通 气孔14a设置在隔板11的大致中央部,并且利用具备从隔板11的朝向活塞体 2的内侧突出的部分和从隔板11的外侧突出的部分的管状体14b形成于该隔 板11上。
缸体1还具备具备可移动地进入该贯通孔14d或通气孔14a中的轴部
940的栓状体4;以及该纟全状体4的加力机构5。
栓状体4具有一体具备上述轴部40的头部41。在图示的例子中,该头部 41在具备与构成缸体1的筒状体10的内径大致相等的外径的圆板状体41a的 一面侧在其边缘部形成周围立起部41b。轴部40在该头部41的一面侧的大致 中央部一体^姿合轴一端,并设置成在向与该一面正交的方向从该头部41突出。
在图示的例子中,在隔开构成缸体1的筒状体10的上述隔板11的外侧, 在该筒状体10上形成呈窗口状的被配合部15,并且在上述栓状体4的头部41 上具备进入上述被配合部15中的呈爪状的配合部41c。被配合部15分别形成 于筒状体10的直径方向两侧,配合部41c也与此对应地分别形成于上述头部 41的直径方向两侧。配合部41c构成为沿着构成头部4的圆板状体的边缘部 延长的连续的肋状。 一对配合部41c、 41c的突出端之间的尺寸比构成缸体1 的筒状体10的内径还稍孩i大。另一方面,被配合部15构成为沿着筒状体10 的圆周方向延长的连续的大致长方形状的贯通孔。该被配合部15的长度构成 为比配合部41c的长度还长。
由此,在本例中,通过从构成缸体1的筒状体10的隔板11的外侧向该筒 状体10内使轴部40进入到通气孔14a中而装入栓状体4,从而使配合部41c 与被配合部15配合,能够维持使栓状体4的轴部40进入该通气孔14a中的状 态。
在图示的例子中,构成缸体1的筒状体IO通过塑料成形而构成,在栓状 体4向筒状体10内进行上述装入时,该筒状体10的一侧主要因配合部41c而 暂且弹性变形,并利用在配合部41c进入到被配合部15中的位置上的弹性恢 复而使配合部41c与被配合部15配合。被配合部15在缸体1的筒轴方向的尺 寸比配合部41c在该方向上的尺寸还稍大,因此组装在缸体1上的栓状体4能 够在一定范围内在缸体1的筒轴方向上移动。
加力机构5在图示的例子中,设置成巻绕安装在上述栓状体4的轴部40 和构成通气孔14a的管状体14b中的位于隔板11外侧的突出部的外侧,并由 将弹簧一端与栓状体4的头部41压接且将弹簧另 一端与隔板11的外侧压接的 压缩螺旋弹簧50构成。利用该弹簧50如上所述组合在缸体1上的栓状体4 以在位于筒状体10的一方的筒端10a侧的被配合部15的窗口边缘按压配合部41c的方式进4亍定4立。
(图1 ~图7所示的例子)
在图1 ~图7所示的例子中,栓状体4的轴部40可移动地进入贯通孔14d 中。而且,在轴部40和贯通孔14d之间,更具体地说轴部40的外面和贯通孔 14d的内面之间,形成流体(图示的例子中为空气)的通过间隙x。轴部40 具有作为与头部41的接合侧的基部40d和前端40c。并且,该轴部40从缸体 1的外方侧进入贯通孔14d中,而头部41位于缸体1的外侧。另夕卜,利用上 述加力机构5的作用,在栓状体4的头部41和形成贯通孔14d的管状体14b 的位于隔板11的外侧的管端即外端14e之间形成间隔yl,因此,轴部40不 会完全进入到贯通孔14d中,而且,在轴部40的前端40e和位于缸体1的内 部空间12侧的贯通孔14d的孔口即内端14c之间,在图示的例子中形成与上 述间隔yl大致相等的间隔y2 (图4 )。
并且,在本例中,利用由活塞体2的移动或相对移动产生的缸体1内的内 部空间12的压力变化,使栓状体4的轴部40向贯通孔14d内的进入尺寸发生 变化。具体地i兌,在图示的例子中,在活塞体2向远离缸体1的内部深处的方 向移动时,内部空间12变为负压,从而在对上述加力机构5蓄能的同时,栓 状体4最大会移动至栓状体4的头部41碰到管状体14b的外端14e上的位置。
另一方面,当活塞体22因制动对象物的移动或相对移动而向4妻近缸体11 的内部深处14的方向进^f亍移动或相对移动时,缸体11内的空气通过^全状体 44的轴部40和贯通孔14d之间进行排气。
在图示的例子中,在栓状体4的头部41中的设有轴部40的一侧,以该轴 部40的基部40d为中心形成包围该基部40d的第一周围壁41e,并且在缸体1 的隔板11的外侧以管状体14b为中心形成包围管状体14b的第二周围壁llc。 第二周围壁11c的内径比第一周围壁41e的外径还稍大,而且,在栓状体4利 用加力机构5在轴部40向贯通孔14d的进入尺寸最小的位置上进行定位的状 态下,第一周围壁41e的突出端和第二周围壁llc的突出端稍微重叠。另外, 在栓状体44的周围立起部41b上形成贯通孔41d,从贯通孔41d排出的空气 通过该贯通孔41d和;故配合部15向外部送出,另一方面,吸入到贯通孔14d 的空气通过贯通孔41d和被配合部15从外部导入,而且通过第一周围壁41e
ii和第二周围壁llc之间进入贯通孔14d。由此,在图示的例子中,向缸体l的
内部空间12进行空气的吸入时,能尽量防止在贯通孔14d和栓状体4的轴部 40之间进入垃i及或尘埃。
当活塞体22因制动对象物的移动或相对移动而移动或相对移动时,缸体 11内的压力发生变化,所以栓状体44的轴部40也在贯通孔14d内移动,该 轴部40的向贯通孔14d内的进入尺寸发生变化。实际上不存在理想流体,所 有流体具有一定的粘性,所以如果该进入尺寸变大,则通过间隙x的范围变长, 流体变得难以通过,另一方面,如果该进入尺寸变小,则通过间隙x的范围变 短,流体变得容易通过。由此,典型地,通过对活塞体22的后退移动或相对 后退移动施加制动,并且对活塞体22的前进移动或相对前进移动不施加制动, 从而能够对制动对象物的向某一方向的移动或相对移动施加制动力。
在图示的例子中,在活塞体22中的朝向缸体11的内部深处14的一侧, 形成有容纳构成贯通孔14d的管状体14b的内端14c的凹部22,管状体14b 的内端14c碰到该凹部22的底面的位置成为活塞体22前进到尽头的位置。在 图示的例子中,在该活塞体22前进到尽头的状态下,在活塞体22的凹部22 的中心部形成进入到贯通孔14d内的凸部23。如果活塞体22后退,则栓状体 44进行移动使得配合部41c接近被配合部15中的筒状体10的另一方的筒端 10b侧的窗口边缘,上述弹簧50被压缩(图5)。在活塞体22的后退停止后, 栓状体44利用弹簧50的作用力被压回(图4 )。
如果在上述栓状体4的轴部预先具备在该轴部40利用由活塞体2的移动 或相对移动产生的压力变化而移动时,使该轴部40和贯通孔14d之间流体的 通过间隙x的间距发生变化的节流构造,则以栓状体4的轴部40的移动为契 机,流体进一步难以通过通过间隙x,或者进一步容易通过通过间隙x,能够 使上述制动力明显加大或者减少并起作用。通过预先在该栓状体4的轴部40 上设置沿着其轴线方向的槽,或者在贯通孔14b的内壁上设置沿着其孔轴方向 的槽,从而能够调整制动力等。另外,还可以在这样的槽上设置后述的图8~ 图13所示的例子中的节流部40b作为上述节流构造。
图7表示的例子是通过使图1 ~图6所示的例子中的栓状体4的轴部40 随着从进入到贯通孔14d的前端40e侧朝向其基部40d侧逐渐变粗,从而在增
12加轴部40的向贯通孔14d的进入尺寸时,使流体进一步难以通过通过间隙X。
即、在该图7的例子中,该轴部40的形状作为上述节流构造发挥作用。
在以上说明的例子中,将空气(气体)作为流体,但在将液体作为流体的 场合,以上说明的例子也同样发挥功能。例如,在制动对象物浸在液体中使用 的场合、和将缸体1进一步容纳在未图示的外部壳体中并用液体填满该外部壳 体内等的场合,能够利用这些液体对制动对象物施加制动。 (图8~图13所示的例子)
其次,在图8~图13所示的例子中,利用上述加力机构5,后述的栓状体 4的轴部40的节流部40b位于缸体1的通气孔14a的外方、即管状体14b的 外端的外侧(图4)。
上述栓状体4的轴部40具备从该轴部40中的位于缸体1的内方侧(内部 空间12侧)的轴端开始的沿着其滑动方向的槽40a,在该槽40a的终端侧形 成使该槽的深度及宽度的双方或者任一方减少的节流部40b。
并且,利用上述加力机构5的作用,栓状体4的轴部40的节流部40b定 位于缸体l的通气孔14a的外方,并且利用由活塞体2的远离缸体1的内部深 处14的方向的移动或相对移动而产生的压力变化克服上述作用,从而使栓状 体4的轴部40的节流部40b进入到通气孔14a内。
若活塞体2利用制动对象物的移动或相对移动而向接近缸体1的内部深处 14的方向移动或相对移动,则缸体1内的空气通过栓状体4的轴部40的槽和 通气孔14a的内面之间进行排气。
在图示的例子中,在栓状体4的周围立起部41b形成贯通孔41d,从通气 孔14a排出的空气通过该贯通孔41d和被配合部15向外部送出。
若活塞体2利用制动对象物的移动或相对移动而向远离缸体1的内部深处 14的方向移动或相对移动,则由于缸体l内成为负压,所以对一全状体4的轴 部40作用向活塞体2的移动方向被拉动的方向的力,栓状体4克服加力机构 5的作用而移动。如果栓状体4这样移动,则由于上述节流部40b的一部分进 入到通气孔14a内,所以空气难以一皮吸入到缸体内,对活塞体2的移动或相对 移动施加制动。由此,能够对制动对象物的移动或相对移动施加制动力。
在图示的例子中,在活塞体2的朝向缸体1的内部深处14的一侧,形成有容纳构成通气孔14a的管状体14b的内端14c的凹部22,管状体14b的内 端14c碰到该凹部22的底面的位置成为活塞体2前进到尽头的位置。如果活 塞体2后退,则栓状体4移动使得配合部41c接近纟皮配合部15中的筒状体10 的另一方的筒端lOb侧的窗口边缘,上述弹簧50被压缩(图12)。在活塞体2 的后退停止后,栓状体4利用弹簧50的作用力被压回,节流部40b再次定位 在通气孔14a的外方(图11 )。
在图示的例子中,上述节流部40b通过使栓状体4的轴部40的槽的终端 侧的槽底形成为锥形面状40c而构成。由此,节流部40b的向通气孔14a的进 入量越多,则对活塞体2的移动的阻力变得越大。在栓状体4的轴部40的外 周面和通气孔14a的内周面之间具有相应的间隙的场合,由于利用该间隙可允 许向缸体1的内部空间12的空气的进入,所以该场合节流部40b完全进入通 气孔14a也没关系。
另外,在图1~图7所示的例子中,以及图8~图13所示的例子中,阻尼 器装置真备将构成缸体1的筒状体10中的位于隔板11外侧的筒端以在与该隔 板11之间容纳栓状体4的头部41的状态进行堵塞的罩6。
该罩6具有与构成缸体1的筒状体10的外径大致相等的圆板状体60,并 且在该圆板状体60的一面侧具备从其边缘部突出的配合臂61。该配合臂61 分别设置在圆板状体的直径方向两侧。在配合臂61的前端部的外侧形成有小 突起61a,通过使该配合臂61从筒状体10的筒一端侧进入该筒状体10内, 从而利用回弹(弾発),使该小突起与形成于筒状体10的上述被配合部15的 侧方的配合窗口 16配合。
由此,在图示的例子中,不会发生配置在阻尼器装置的设置部位周边的部 件等压到栓状体4等,使节流部40b出乎意料地进入到通气孔14a内之类的情 况。
另外,在这里引用了 2007年3月30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7-091728号以及2007年5月29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7 - 142680号的说 明书、权利要求书、附图以及说明书摘要的全部内容,并作为本发明的说明书 的公开内容引入。
权利要求
1.一种阻尼器装置,具备缸体及活塞体,并通过将至少这些部件的任一个安装在制动对象物上,从而对制动对象物的移动或相对移动施加制动,其特征在于,具备形成于与活塞体面对的缸体的内部深处的贯通孔;以及,具备可移动地进入到该贯通孔内的轴部,并且在该轴部和贯通孔之间形成流体的通过间隙的栓状体,利用由活塞体的移动或相对移动产生的压力变化,使栓状体的轴部的向贯通孔内的进入尺寸发生变化。
2. —种阻尼器装置,具备缸体及活塞体,并通过将至少这些部件的任一 个安装在制动对象物上,从而对制动对象物的移动或相对移动施加制动,其特 征在于,具备形成于与活塞体面对的缸体的内部深处的贯通孔;以及, 具备可移动地进入到该贯通孔内的轴部,并且在该轴部和贯通孔之间形成流体的通过间隙的栓状体,在栓状体的轴部具备节流构造,在该轴部利用由活塞体的移动或相对移动产生的压力变化而移动时,该节流构造^吏该轴部和贯通孔之间的流体的通过间隙发生变化。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阻尼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使栓状体的轴部随着从进入到贯通孔的前端侧朝向其基部侧逐渐变粗。
4. 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阻尼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栓状体形成有在使其轴部进入到贯通孔中的状态下与缸体侧的被配合部配合的配合部。
5. —种阻尼器装置,具备缸体及活塞体,并通过将至少这些部件的任一 个安装在制动对象物上,/人而对制动对象物的移动或相对移动施加制动,其特 征在于,具备形成于与活塞体面对的缸体的内部深处的通气孔; 具备可滑动地进入到该通气孔中的轴部的栓状体;以及,该栓状体的加力机构,上述栓状体的轴部具备从该轴部中的位于缸体内方侧的轴端开始的沿着 其滑动方向的槽,在该槽的终端侧形成有使该槽的深度及宽度的双方或者任一 方减少的节流部,利用上述加力机构使栓状体的轴部的节流部定位于缸体的通气孔的外方, 并且利用由活塞体的远离缸体的内部深处的方向的移动或相对移动而产生的 压力变化,在使上述加力机构蓄能的同时使栓状体的轴部的节流部进入到通气 孔内。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阻尼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将节流部构成为使栓状体的轴部的槽的终端侧的槽底形成为锥形面状。
7. 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阻尼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栓状体上形成有在使其轴部进入到通气孔中的状态下与缸体侧的被配合部配合的配合部。
8. 根据权利要求4或7所述的阻尼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缸体的内部深处由隔开筒状体的隔板构成,在该隔板的外侧并在筒状体上形成有呈窗口状的被配合部,并且,栓状体具有一体具备轴部的头部,并且在该头部具备进入上述被配合部中 的呈爪状的配合部。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阻尼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罩,该罩将构成缸体的筒状体中的位于隔板外侧的筒端以在与该隔板 之间容纳栓状体的头部的状态进行堵塞。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阻尼器装置具备缸体及活塞体,并通过将至少这些部件的任一个安装在制动对象物上,从而对制动对象物的移动或相对移动施加制动。具备形成于与活塞体面对的缸体的内部深处的贯通孔;以及具备进入该贯通孔内的轴部的栓状体。利用由活塞体的移动而产生的压力变化,使栓状体的轴部的向贯通孔内的进入尺寸发生变化。
文档编号F16F9/02GK101675266SQ20088001416
公开日2010年3月17日 申请日期2008年3月24日 优先权日2007年3月30日
发明者冈林俊辅 申请人:株式会社利富高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