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车辆用驱动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驱动装置,其具备旋转电机、动力传递用的 齿轮机构、以及在上M转电机的轴向排列并容纳上述旋转电机和上述齿
轮;M;的机箱。
背景技术:
关于具备旋转电机、动力传递用的齿轮机构以及在上述旋转电机的轴 向排列并容纳上述旋转电机和上述齿轮机构的机箱的车辆用驱动装置,例 如,在下述的专利文献l中,^Hf 了图12所示的混合动力车辆用驱动装置 51的构成。该图12表示专利文献1记载的车辆用驱动装置51的侧面剖视 图。该车辆用驱动装置51,将在未图示的发动机的曲轴52的延长线上依 次排列的减震装置53、第一电动机/发电机54、由行星齿轮机构构成的动 力分配装置55、第二电动机/发电机56、以及变速机构57容纳在机箱58 内而构成。在此,变速机构57由行星齿轮机构构成,具有用于通过限制该 机构的任何一个要素的旋转来切换变速比的两个制动器57a、 57b。
机箱58构成为,从曲轴52 —侧开始按顺序包含第一副机箱59、第二 副机箱60以及第三副机箱61。而且,在第一副机箱59和第二副机箱60 之间,以及第二副机箱60和第三副机箱61之间,经由设置于各自接合部 的法兰盘59a、 60a、 60b、 61a,利用未图示的螺栓而被紧固在一起。在此, 第二副机箱60构成为, 一体形成有从其内表面向直径方向内侧延伸出的中 间壁体62,第二副机箱60内的空间由该中间壁体62而被分为两个部分。 而且,第二电动机/发电机56相对于中间壁体62被容纳在轴方向一端侧(图 12中的左侧),变速机构57相对于中间壁体62被容纳在轴方向另一端侧 (图12中的右侧)。另夕卜,在第二副机箱60的轴方向另一端侧,以覆盖变 速机构57的轴方向另一端侧的方式组装有第三副机箱61。而且,变速机 构57的输入轴57c由被支承于中间壁体62的轴承62a支承,输出轴57d 由被设置于第三副机箱61的轴承61b支承。另一方面,在第二副机箱60 的前侧组装有第一副机箱59。在第一副机箱59的内部组装有减震装置53、 第一电动机/发电机54、以及动力分配机构55。专利文献l:日本特开2004-353782号7>才艮
在上述那样的车辆用驱动装置51中,由于由容纳在机箱58内的电动 机/发电机54、 56及动力分配机构55和变速机构57等齿轮机构产生的振 动被传递到机箱58,因此存在从机箱58产生噪声的问题。特别是,变速 机构57,即使在发动机的停止状态下,为了将笫二电动机/发电机56的旋 转驱动力传递到车轮侧而旋转因而产生由齿轮的咕合引起的振动,此外, 其振动的频率相应于车速而增高.因此,由于以变速^57的振动为起因 产生的噪声是在无发动机噪声的状态下产生,其噪声频率还会相应于车速 而增高,因此对车辆的驾驶员来说是容易烦膝性质的噪声。
因此,为了抑制这样的以变速^57的振动为起因产生的噪声,本申 请的发明人们,首先,进行了如下尝试,即,为了在作为振动的产生源的 变速机构57的周围进行隔音而设置覆盖机箱58的变速机构57外周区域的 消音器。然而未能有效地抑制因变速机构57的振动而产生的噪声。因此, 根据本申请的发明人们验证的结果可知,产生如下所述来自机箱58的噪 声。
即,在上述车辆用驱动装置51中,如图12所示,包围变速机构57外 周部分的机箱58的形状,由于设置有用于设置制动器57a、 57b等的花键 等,在内表面上形成了比较复杂的凹凸形状。因此,机箱58的变速机构外 周区域58A刚性比较高而难于振动。与此相对,包围第二电动机/发电机 56外周部分的机箱58的形状,形成为内表面和外表面均比较平坦的形状。 因此,机箱58的第二电动机/发电机56外周的区域(以下,称为"第二 MG外周区域58B"),刚性比较低且易振动。因此,从轴承62a经由中间 壁体62、从轴承61b经由第三副机箱61或制动器57a、 57b等而传递到机 箱58的变速机构57的振动,使刚性比较低的机箱58的第二 MG外周区 域58B振动,因此从该区域58B产生比较大的噪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抑 制由变速机构等的齿轮机构的振动产生的噪声,从而提高车辆的静谨性的 车辆用驱动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具备旋转电机、动力传递用的齿轮机构、以及在上述旋转电机的轴向排列并容纳上述 旋转电机和上述齿轮机构的机箱,其特征在于,利用消音器来覆盖上述机 箱的上述旋转电机外周的刚性低的区域、即低刚性区域,该消音器被支承
于上i^L箱的比上述低刚性区域刚性高的高刚性部位。
另外,在本申请中,"旋转电机"被用作包括电动机(motor)、发电 机(generator),以及根据需要实行电动机和发电机两者功能的电动机/ 发电机中的任何一个的概念。
一般而言,机箱上的旋转电机外周的区域,为了与该旋转电机的外周 形;M目配合而多形成为平坦的圆筒面状,因此刚性易于降4氐。与此相对, 在齿轮构造的外周的区域,由于多设置有各种构造,因此与旋转电机外周 的区域相比刚性易于变高。因此,当齿轮机构的振动被传递到比该齿轮机 构外周区域刚性低的旋转电机外周的低刚性区域时,则由于使该低刚性区 域振动而大多产生比较大的噪声。根据该特征构成,在机箱内沿着轴方向 排列并容纳有旋转电机和齿轮机构的情况下,通过利用消音器覆盖比齿轮 机构外周区域刚性低的旋转电机外周的低刚性区域,从而能够对如上所述
隔音。另外,此时,由于消音器被支承于比上述低刚性区域刚性高的高刚 性部位,因此也能够防止因消音器自身大幅振动而产生的噪声。因此,能 够有效地抑制由于齿轮机构的振动而产生的噪声,从而提高车辆的静谧 性。
在此,上述机箱的上述低刚性区域,是构成覆盖上M转电机外周的 周壁的至少一部分,且内表面及外表面形成为大致平坦状的区域。
这样的低刚性区域,即使在机箱内部,由于刚性低且易振动,也易成 为噪声的产生源。因此,通过用消音器覆盖这样的低刚性区域,能够有效 地抑制来自机箱的噪声。
另外,上述机箱的上述高刚性部位,是在上述机箱的内表面及外表 面的至少一方上形成有比上述低刚性区域复杂的凹凸的部位。
作为这样的形成了比低刚性区域复杂的凹凸的部位,包括例如形成 法兰盘的部位、形成花键的部位、形成肋的部位、形成水路或油路的部 位、形成台阶的部位等。在这样部位中,由于该凹凸发挥机箱加强用肋
6的作用,因此成为比低刚性区域刚性高的高刚性部位。因此,通过将消 音器支承在这样的高刚性部位,能够抑制消音器自身的振动,抑制从消 音器产生的噪声。
另外,优选构成为,上述机箱被分成多个副机箱,并且在选自上述 机箱的上述高刚性部位当中的多个位置上设置有上述消音器的支承部, 这些多个支承部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与容纳上述旋转电机且具有上述 低刚性区域的副机箱不同的副机箱上。
根据该构成,设置在与具有低刚性区域的副机箱不同的副机箱上的 支承部,越过副机箱的接合部及设置在该接合部的法兰盘等,设置在远
离低刚性区域的高刚性部位。由此,能够由比i殳置于相同副机箱的支承 部更难振动的支承部来支承消音器。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消音器自 身的振动,抑制从消音器产生的噪声。
另外,优选构成为,上述消音器经防振部件而被支承于上述机箱。
根据该构成,能够抑制机箱的振动传递到消音器,因此,能够更有 效地抑制消音器自身的振动,抑制从消音器产生的噪声。
另外,优选构成为,上述副机箱在消音器主体的至少外周缘具备加 强用肋。
根据该构成,能够抑制因消音器的刚性不足导致的消音器自身的振 动,有效地抑制从消音器产生的噪声。
另外,优选构成为,上述消音器,在消音器主体的与上述机箱对置 的面亦即里面的至少外周缘具备密封部件,并且在上述里面的被上述密 封部件包围的区域具备吸音部件。
根据该构成,利用上述密封部件来密闭消音器的里面侧的空间,并 且能够利用吸音部件吸收消音器里面侧的被上述密封部件密闭的空间 内的声音。因此,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抑制消音器里面侧的来自机箱的噪 声。
另外,优选为,上述消音器覆盖上述机箱的上述低刚性区域的至少 车室侧。根据该构成,由于能够有效地抑制从车辆用驱动装置向车室侧放出 的噪声,因此能够提高车室内的静谧性。
另外,优选为,上述消音器被分成多个,至少分别覆盖上述机箱上 的上述旋转电机外周的上半部分的低刚性区域、和侧面的低刚性区域。
根据该构成,即使在上述机箱上的上述旋转电机外周上半部分的低 刚性区域和侧面的低刚性区域分离的情况下,也能够使上述消音器不进 行不必要的扩大,并能够适宜地覆盖低刚性区域,抑制来自机箱的噪声。
另外,以上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构成,特别优选为,在上述旋转电
机和上述齿轮机构之间至少具备支承上述齿轮机构的旋转轴的轴承, 和将该轴承支承于上述机箱的中间壁体。
即,在这样的构成中,齿轮机构的振动,是经由设置于旋转电机和 齿轮机构之间的轴承及中间壁体,以比较短的传递距离传递至机箱的旋 转电机外周的低刚性区域。然而,在这样的构成中,齿轮机构的振动易 于几乎没有衰减地被传递至低刚性区域,因此在低刚性区域中产生比较 大的噪声的可能性较高。因此,能够更显著地表现出用消音器覆盖低刚 性区域所带来的噪声的抑制效果。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整体构成的截 面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3为从右后上方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立 体图。
图4为从右后上方观察拆下消音器后的状态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立体图。
图5为从左前上方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立 体图。
图6为从左前上方观察拆下消音器后的状态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立体图。图7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第一消音器的表面侧的立体图。 图8为图7的VIII-VIII剖视图。 图9为图7的IX-IX剖视图。
图10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第二消音器的表面侧的俯视图。 图11为图10的XI-XI剖视图。
图12为背景技术涉及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构成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 以车辆用驱动装置1输入由发动机E产生的驱动力,并且具有第一电动 机/发电机MGl和第二电动机/发电机MG2两个电动机/发电机的混合动 力车辆用驱动装置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图l为示意表示本实施方式涉 及的车辆用驱动装置1的整体构成的剖视图。在该图中,示意地表示了 发动机E、第一电动机/发电机MG1、第二电动机/发电机MG2、动力分 配机构SP以及变速机构T等被容纳在机箱C内的内部构成。另外,图2 为图1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且是详细地表示了第二电动机/发电机MG2 和变速机构T等的内部构成的图。另外,在该图2中省略了消音器N。
l.整体构成
如图1所示,该车辆用驱动装置l,主要构成为,具备第一电动 机/发电机MGl、第二电动机/发电机MG2、动力分配机构SP以及变速机 构T。并且,该车辆用驱动装置l构成为,将自发动机E通过减震装置 D传递来的驱动力,通过动力分配机构SP,根据需要向笫一电动^/发 电机MG1和输出轴O分配传递的分流式。这些各构成容纳于在前后方向 上较长的筒状的机箱C的内部。具体地说,M动机E—侧朝向输出轴O 一侧,按如下顺序,即第一电动机/发电机MGl、动力分配机构SP、第 二电动机/发电机MG2、变速机构T的顺序,沿轴方向排列的状态容纳 于机箱C。另外,具备覆盖机箱C上的低刚性区域A1的消音器N,其 中低刚性区域Al是指机箱C上的第二电动机/发电机MG2外周的刚性 较低的区域。此外,该车辆用驱动装置l,在构成机箱C的第二副机箱 C2的下侧具有对于将自油泵21供给的油向车辆用驱动装置1内的各部供给进行控制的油压控制装置22;和储存油的油盘23。另外,该车 辆用驱动装置1的输出轴O,通过未图示的差速装置或四轮驱动用的转 换装置等,将驱动力传递到车轮。
以下,对该车辆用驱动装置1的各部的构成进行详细说明。另外, 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将通过发动机E驱动的曲轴Ec—侧(在图1 中的左侧)作为"前侧",将输出轴O—侧(在图1中的右侧)作为"后 侧"。另外将机箱C上设有油盘23的一侧(在图1中的下侧)作为"下 侧",将与其相反的一侧(在图1中的上侧)作为"上侧"。进而,从后
侧朝向前侧,将右侧作为"右侧",将左侧作为"左侧"。 2.内部构成
该车辆用驱动装置l,作为容纳于机箱C内的内部构成,具备第 一电动机/发电机MGl、第二电动机/发电机MG2、动力分配机构SP以及 变速机构T。另外,该车辆用驱动装置1中,在曲轴Ec的轴心的延长 线上,输入轴I、中间轴M以及输出轴O从前侧开始按顺序配置为一 列。在曲轴Ec和输入轴I之间,设有减震装置D。该减震装置D,是 用于使曲轴Ec的旋转方向的振动衰减而传递到输入轴I的装置。输入 轴I的后端部,与动力分配机构SP的行星齿轮架el连结。另外,也可 以为不具备减震装置D的构成。
动力分配机构SP,由与输入轴I同轴状地配置的单小齿轮式的行星 齿轮机构构成。即,动力分配机构SP具有支承多个小齿轮的行星齿 轮架el、和分别与上述小齿轮啮合的太阳齿轮e2以及齿闺e3。该动力 分配机构SP中,行星齿轮架el连结于输入轴I,太阳齿轮e2连结于第 一电动机/发电机MGl的转子Rol,齿團e3连结于中间轴M。由此, 动力分配机构SP,通过第一电动机/发电机MG1的转矩控制,将自发 动机E经输入轴I传递到行星齿轮架el的驱动力分配到第一电动机/发 电机MG1和中间轴M。另外,分配到第一电动机/发电机MGl的驱动 力主要供给发电用,传递到中间轴M的驱动力主要供给车辆行驶用。
第一电动机/发电机MG1具有固定于机箱C的定子Stl;自由旋 转地被支承于该定子Stl的径向内侧的转子Rol。该第一电动机/发电机 MG1的转子Rol与动力分配机构SP的太阳齿轮e2以一体地旋转的方 式被连结起来 另外,第二电动机/发电机MG2具有固定于机箱C的定子St2;自由旋转地被支承于该定子St2的径向内侧的转子Ro2。该 第二电动机/发电机MG2的转子Ro2构成为,与变速机构T的输入侧 的旋转元件以一体地旋转的方式被连结起来,且能够经变速机构T将驱 动力传递到输出轴O。第一电动机/发电机MG1及第二电动机/发电机 MG2,分别经未图示的变换器与作为蓄电装置的蓄电池电气连接。并且, 第一电动机/发电机MG1及第二电动机/发电机MG2,都能发挥作为接 受电力的供给而产生动力的电动机(motor)的作用,和作为接受动力 的供给而产生电力的发电机(generator)的作用。
在本例中,第一电动机/发电机MGl,主要利用经太阳齿轮e2输入 的驱动力进行发电,对蓄电池充电,或者供给用于驱动第二电动机/发 电机MG2的电力。然而,在车辆高速行驶时第一电动机/发电机MG1 有时也作为电动机发挥作用。另一方面,第二电动机/发电机MG2,主 要作为辅助车辆行驶用的驱动力的驱动电机而起作用。然而,在车辆减 速时等第二电动机/发电机MG2作为发电机起作用,将车辆的惯性力作 为电能而再生。该第一电动机/发电机MGl及第二电动机/发电机MG2 的动作,按照来自未图示的控制装置的控制指令而进行。在本实施方式 中,第二电动机/发电机MG2相当于本发明中的"旋转电机"。
变速机构T,由一组行星齿轮机构或多组行星齿轮机构的组合而构 成。即,变速机构T,作为构成行星齿轮机构的旋转元件而具有支承 多个小齿轮的行星齿轮架、以及与这些小齿轮啮合的太阳齿轮及齿圏。 因此,变速机构T,因旋转元件旋转时齿轮的啮合而产生振动,且该振 动的频率随着车速而增高。另外变速机构T具备用于限制或容许上述 各旋转元件的旋转的制动器;用于连结多个旋转元件的离合器等多个摩 擦配合单元。在本实施方式中,变速机构T由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构 成。另外,变速机构T具备第一制动器B1和第二制动器B2两个摩擦 配合单元,将行星齿轮机构的两个旋转元件分别选择性固定于机箱C。
如图2所示,这些制动器Bl、 B2,均为多板式制动器。因此,制 动器Bl、 B2构成为具有多个摩擦对象板Ba,它们与形成于机箱C (在此为第二副机箱)的内表面的花键C2d配合来限制旋转;多个摩擦 板Bb,它们以被夹在两枚摩擦对象板Ba之间的方式配置,与形成于行 星齿轮机构的旋转元件外周的花键配合,与各旋转元件一体地旋转。制 动器Bl、 B2等各摩擦配合单元,通过油压活塞而进行配合或解除配合,该油压活塞利用从油泵21经油压控制装置22供给的油而进行动作。通 过该各摩擦配合单元的配合或解除配合,变速机构T可切换变速比不同 的多个变速档。在此,变速机构T的输入侧的旋转元件连结于第二电动 机/发电机MG2,输出侧的旋转元件连结于输出轴O。在本实施方式中, 变速机构T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动力传递用的"齿轮机构"。
3.机箱的构成
机箱C,将包括作为旋转电机的第二电动机/发电机MG2、和作为 齿轮机构的变速机构T的内部构成,在它们的轴方向排列并容纳。如图 l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机箱C被分成多个副机箱,从前侧(图l中 的左侧)开始按顺序由第一副机箱Cl、第二副机箱C2及第三副机箱 C3三个副机箱构成。这些副机箱C1~C3,借助螺栓等紧固单元而被相 互紧固。具体而言,第一副机箱Cl和笫二副机箱C2之间,利用螺栓将 设置于第一副机箱Cl后端部的法兰盘Clb,与设置于第二副机箱C2前端 部的法兰盘C2a的^部进行紧固。同样,第二副机箱C2和第三副机箱 C3之间,利用螺栓将设置于第二副机箱C2后端部的法兰盘缘C2b,与设 置于第三副机箱C3前端部的法兰盘C3a的M部进行紧固。此外,在第 一副机箱Cl的前端部,设有用于将机箱C紧固于发动机E的法兰盘Cla。
在此,第一副机箱Cl,形成为越靠近前侧则内径和外径越扩大的大 致圆筒状。而且,在第一副机箱C1的内部,容纳有减震装置D及第一 电动机/发电机MGl。第二副机箱C2,也形成为越靠近前侧则内径和外 径越扩大的大致圆筒状。而且,在第二副机箱C2的内部,容纳有第二 电动机/发电机MG2和变速机构T。另外,在第二副机箱C2的下侧, 安装有油压控制装置22以及油盘23。在第一副机箱Cl和第二副机箱 C2的结合部附近,容纳有动力分配机构SP和油泵21。第三副机箱C3 形成为覆盖变速机构T的后端部附近。而且,第三副机箱C3具备周 壁C3b、和从该周壁C3b向直径方向内侧延伸出的终端壁体C3c。如图 2所示,该终端壁体C3c,在直径方向的中央附近支承轴承32。该轴承 32,对连结了变速机构T的输出侧旋转元件的输出轴O进行支承。
另外,在第二副机箱C2内, 一体形成有从其内表面向直径方向内侧 延伸出的中间壁体C2c,并且为第二副机箱C2内的空间借助该中间壁体 C2c被分为两个部分的构成。而且,第二电动机/发电机MG2相对于中间 壁体C2c被容纳在前侧,变速机构T相对于中间壁体C2c被容纳在后侧。另外如图2所示,该中间壁体C2c,在直径方向中央附近支承轴承31。 该轴承31,对连结了变速机构T的输入侧旋转元件的第二电动机/发电 机MG的转子Ro2的旋转轴进行支承。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变速M T,其前侧的轴由被支承于中间壁体C2c的轴承31所支承,其后侧的轴由 被支承于终端壁体C3c的轴承32所支承。
因此,由变速机构T的齿轮啮合引起的振动,主要是从轴承31经 中间壁体C2c,或者从轴承32经终端壁体C3c而传递到机箱C。另外 在第一制动器Bl或第二制动器B2配合时,也通过该配合的制动器Bl、 B2将变速装置T的振动传递到机箱C。此时,如上所述,在容纳变速 机构T的第二副机箱C2的内表面,形成有用于使第一制动器B1及第 二制动器B2的摩擦对象板Ba配合的花键C2d。因此,第二副机箱C2 上的变速机构T外周的区域,与通过花键C2d的凹凸形状而被加强的 情况同样,刚性比较高且难于振动。因此,被传递到机箱C的变速机构 T的振动,处于接近传递该振动的中间壁体C2c、终端壁体C3c以及制 动器B1、 B2的位置,使刚性比较低易于振动的区域振动,并从那里产 生比较大的噪声。在本实施方式中,后述的第二电动机/发电机MG2外 周的低刚性区域Al变为这种容易振动的区域。特别是,由于中央壁体 C2c设置在接近第二电动机/发电机MG2外周的低刚性区域Al的位置, 因此经由该中间壁体C2c所传递的振动的影响大。因此,在该车辆用驱 动装置1中具备覆盖这样的低刚性区域A1的消音器N。
4.消音器的配置构成
接下来,利用图1 6详细地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消音器N的配 置构成。在此,图3为从右后上方观察车辆用驱动装置1的立体图,图4 为从右后上方观察拆下消音器N后的状态的车辆用驱动装置1的立体图。 另外,图5为从左前上方观察车辆用驱动装置1的立体图,图6为从左前 上方观察拆下消音器后的状态的车辆用驱动装置l的立体图。然而,在这 些图中,省略了在机箱C内容纳的内部构成。如图3~6所示,在本实施 方式中,车辆用驱动装置l,被分成第一消音器N1和第二消音器N2两个 消音器N。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仅说到"消音器N"时,是统称第 一消音器Nl及第二消音器N2。
消音器N的目的在于,抑制从车辆用驱动装置1的机箱产生的噪声, 是覆盖机箱上的第二电动机/发电机MG2外周的刚性低的低刚性区域Al的隔声罩(消声罩)。另外,该消音器(隔声軍)N,被支承于机箱 C上的比低刚性区域Al刚性高的高刚性部位Ph。在此,机箱C的低刚 性区域A1,是构成覆盖第二电动机/发电机MG2外周的第二副机箱C2 周壁的至少一部分,且内表面及外表面形成为大致平坦状的区域。在本 实施方式中,如图4及图6中施加了剖面线表示的那样,在第二副机箱 C2上的与第二电动机/发电机MG2外周对应的全体区域中,外表面形 成为比较平坦的第二副机箱C2的上半部分的区域和右侧面的一部分区 域,为低刚性区域A1。而且,在该车辆用驱动装置l中,利用第一消音 器(第一隔声罩)Nl覆盖与第二副机箱C2的上半部分区域对应的低刚 性区域Al,利用第二消音器(第二隔声罩)N2覆盖与第二副机箱C2 的右侧面的一部分区域对应的低刚性区域Al。
在本实施方式的构成中,如上所述,低刚性区域A1,为第二副机箱 C2上的与第二电动机/发电机MG2的外周对应的区域中的上半部分区 域和右侧面的一部分区域,是根据如下的理由。即,在与第二电动机/ 发电机MG2的外周对应的区域中,第二副机箱C2的内表面与定子St2 的外周面的形状相配合地形成为平坦的圆筒面状。另外,对于第二副机 箱C2的外表面,作为车室侧的上侧,由于被车辆的地板通道的形状限 制而不能形成较大的凹凸,成为比较平坦的形状。因此,与第二电动机 /发电机MG2的外周对应的第二副机箱C2的上半部分区域,由于内表 面及外表面形成为大致平坦状,因此成为低刚性区域A1。这样,第二副 机箱C2的上半部分区域,成为嵌入车辆的地板通道内的车室侧的区域。 因此,消音器N的特别是第一消音器Nl,构成为覆盖机箱C的低刚性 区域A1的至少车室侧。
另外,如图4中虚线表示的那样,在第二副机箱C2的右侧面的下 方侧的内部,配置有用于使变速机构T的驻车机构动作的驻车杆41。 因此,在第二副机箱C2右侧面的内部形成有比较大的空洞。另外,第 二副机箱C2右侧面的一部分区域的内表面及外表面成为比较平坦的形 状。因此,与这样的第二电动机/发电机MG2的外周对应的第二副机箱 C2的右侧面的一部分区域,也成为低刚性区域A1。另外,如图5及图 6所示,与第二电动机/发电机MG2的外周对应的第二副机箱C2的左 侧面,由于在内部设置有形成了水路的水套42,刚性高,因此不构成低 刚性区域A1。另外,由于将消音器N支承于机箱C的比低刚性区域Al刚性高的 高刚性部位Ph,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机箱C的高刚性部位Ph 中选出的多个位置上设置消音器N的支承部S。在此,机箱C的高刚性 部位Ph,是在机箱C的内表面及外表面的至少一方上形成了比低刚性 区域Al复杂的凹凸的部位。作为能够成为这样的高刚性部位Ph的部位, 在机箱C的内表面及外表面的至少一方上,例如可以举出形成法兰盘 的部位、形成花键的部位、形成肋的部位、形成水路或油路的部位、形 成台阶的部位等。而且,在每个这样的高刚性部位Ph的机箱C的外表 面,可以设置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支承部S。另外,优选为,在设置支承 部S时,在上述那样的高刚性部位Ph中,选择特别是机箱C振动时的 成为振动的节的部位。在此,支承部S,是支承消音器N的被支承部15 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及图6所示,各支承部S在中心部具 有消音器N的紧固用的螺栓43所螺合的螺栓孔,该螺栓孔周围的支承 面以相对于周边部突出的方式形成。另外,这些多个支承部S的至少一 部分,设置在与具有低刚性区域Al的副机箱(在本例中为第二副机箱 C2)不同的副机箱(在本例中为第一副机箱Cl及第三副机箱C3)上。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及图6所示,作为第一消音器N1的支承部S, 在机箱C上设置第一支承部Sl、第二支承部S2、第三支承部S3、第四 支承部S4共四个。第一支承部Sl,设置在第一副机箱Cl外表面的最 上部附近的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肋Clc (高刚性部位Ph的一例)上, 且设置在第一副机箱Cl前侧的外径扩大而成的台阶部Cld (高刚性部 位Ph的一例)附近。第二支承部S2,设置在第三副机箱C3外表面的 最上部附近的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肋C3d (高刚性部位Ph的一例) 上,且设置在第三副机箱C3前端部的法兰盘C3a (高刚性部位Ph的 一例)附近。第三支承部S3,设置在第二副机箱C2的右侧部的沿前后 方向延伸设置的肋C2d (高刚性部位Ph的一例)上。第四支承部S4, 设置在第二副机箱C2的左侧部的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肋C2e (高刚 性部位Ph的一例)上。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承部S1及第三 支承部S3,分别设置在与具有低刚性区域Al的第二副机箱C2不同的 第一副机箱Cl和第三副机箱C3上。由此,第一支承部S1及第三支承 部S3,成为超过将机箱C分成多个而成的副机箱C1~C3的接合部, 设置在远离低刚性区域Al的部位。部S,在机箱C上设置第五支承部S5及第六支承部S6共两个。第五支 承部S5及第六支承部S6,在第二副机箱C2右侧面的低刚性区域Al 的下方,以在前后方向相互邻接的方式排列设置。
5.消音器自身的构成
接下来,主要利用图7~图ll详细地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消音器 N的构成。在此,图7为表示第一消音器N1的表面侧的立体图。另外, 图8为图7的VIII-VIII剖视图。图9为图7的IX-IX剖视图。另外图10 为表示第二消音器N2的表面侧的俯视图。图11为图10的XI-XI剖视图。
如图7所示,第一消音器Nl构成为具有轴方向延伸部Nla,其 以连接被设置于第一副机箱C1上的第一支承部S1和被设置于第三副机 箱C3上的第三支承部S3之间的方式在与机箱C的轴平行的方向(前 后方向)上延伸;侧方延伸部Nlb,其形成为从该轴方向延伸部Nla 分别向左右方向延伸,覆盖第二副机箱C2的与第二电动机/发电机MG2 的外周对应的上半部分区域。在此,轴方向延伸部Nla,形成为在前后 方向长的宽度大致一定的带状,且横亘于从第一支承部Sl到第三支承 部S3之间以覆盖机箱C外表面的最上部附近。侧方延伸部Nlb,从轴 方向延伸部Nla的前后方向中间部附近分别向左右下方向延伸,并以覆 盖与第二电动机/发电机MG2的外周对应的第二副机箱C2的上半部分 的低刚性区域A1的方式,形成为与该低刚性区域A1的形状对应的形状。 而且,在第一消音器N1的机箱C的与支承部S (S1~S4)对应的位置 上,设置有被各支承部S支承的被支承部15。对于该被支承部15的构 成,将在后面基于图9进行详细地说明。
如图8所示,第一消音器N1,在消音器主体ll的与机箱C相对置 的面亦即里面lib的至少外周缘具备密封部件12,并且在里面llb的被 密封部件12包围的区域具备吸音部件13。在此,消音器主体(隔音罩 主体)ll,是构成上述的轴方向延伸部Nla及侧方延伸部Nlb,并且以 与机箱C的外表面形状相适合的方式形成为左右方向的截面为大致圆 弧形状的板状部件。而且 在该消音器主体11的至少外周缘设置有加 强用肋14。在本例中,在消音器主体ll的里面llb的外周缘的基本全 周设置有加强用肋14。在此,优选为,消音器主体ll由刚性比密封部 件12及吸音部件13高的材质形成,例如,优选由聚酰胺树脂(尼龙) 等形成。密封部件12,横亘第一消音器Nl的外周缘全周而与机箱C的外表 面相接触,由此发挥密封第一消音器N1的里面llb侧的空间的作用。 因此,密封部件12设置为,横亘消音器主体ll的里面llb的外周缘的 全周,且比加强用肋14更向机箱C侧突出。该密封部件12,优选由弹 性高,且在与机箱C的外表面接触状态下的密封性优越的材质形成,例 如,优选由发泡橡胶等形成。吸音部件13,发挥吸收在第一消音器N1 的里面lib侧由密封部件12密封起来的空间内的声音的作用。因此, 吸音部件13,以覆盖消音器主体11的里面lib上的被密封部件12所包 围的区域全体的方式被粘贴于消音器主体11的里面llb,并且在第一消 音器N1向机箱C安装的状态下,以与机箱C的外表面分离的方式设置。 优选为,吸音部件13,由对声音的吸收性优越的材质形成,例如,优选 由聚氨脂等形成。
另外,如图7所示,第一消音器N1,在分别与设置于机箱C的第 一~第四支承部S1 S4对应的位置,具有被支承部15。在本实施方式 中,如与第一支承部Sl对应的被支承部15的剖视图亦即图9所示, 被支承部15构成为,在消音器主体11的与支承部S的螺栓孔对应的位 置具有螺栓插通孔15a。另外,在该螺栓插通孔15a内,插通有用于将 第一消音器N1紧固于机箱C的支承部S上的作为紧固单元的螺栓43、 以及配置在及该螺栓43的外周的圆筒状的套环18。该套环18限制螺栓 43的柠入高度,防止以下说明的防振部件16因螺栓43的拧入而被压缩, 从而发挥适宜地保持防振部件16的弹性的作用。而且,第一消音器Nl, 经防振部件16被支承于机箱C。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在消音器主 体11的被支承部15的两面配置防振部件16,且第一消音器Nl的被支 承部15构成为,只隔着防振部件16而与机箱C及螺栓43接触。在此, 防振部件16为在中央设有螺栓插通孔的圆板状的部件。另外,在本例 中,在配置于消音器主体11的表面lla侧的防振部件16和螺栓43的 头部之间插入有垫圏17。防振部件16,优选由对振动的吸收优越的材 质形成,例如,优选由橡胶材料等形成。
如图10所示,第二消音器N2,是覆盖第二副机箱C2的右侧面的 低刚性区域A1的消音器N。因此,第二消音器N2,形成为与第二电动 机/发电机MG2的外周对应的与第二副机箱C2的右侧面的低刚性区域 Al的形状对应的形状。而且,在第二消音器N2的与机箱C的支承部S (S5、 S6)对应的位置设置有被各支承部S支承的被支承部15。该被支承部15的构成与第一消音器Nl相同。
另外,在第二消音器N2的、沿着机箱C的外表面的除了平面形状 以外的构成,与已经说明的第一消音器N1同样。即,如图11所示,第 二消音器N2,在消音器主体11的与机箱C相对置的面亦即里面lib的 至少外周缘具备密封部件12,并且在里面lib的由密封部件12所包围 的区域具备吸音部件13。在此,消音器主体ll是上下方向的截面(图 10的XI-XI截面)形成为与第一消音器Nl相反方向的大致圆弧形状的 板状部件,以使得适合机箱C的外表面的形状。而且,在该消音器主体 11的至少外周缘设有加强用肋14。在本例中,在第二副机箱N2的消音 器主体11上,除了在里面lib的外周缘的几乎全周设有加强用肋14, 在表面lla上也几乎橫亘全体地设有格子状的加强用肋14。
密封部件12横亘第二消音器N2外周缘的全周地与机箱C的外表面 相接触,由此发挥密闭第二消音器N2的里面llb侧的作用。因此,密 封部件12设置为横亘消音器主体11的里面lib的外周缘的全周,比加 强用肋14更向机箱C侧突出。吸音部件13发挥吸收在第二消音器N2 的里面侧lib由密封部件12密闭的空间内的声音的作用。因此,吸音 部件13以覆盖消音器主体11的里面lib上被密封部件12所包围的区 域全体的方式被粘贴于消音器主体11的里面lib,并且以与机箱C的 外表面分离的方式设置。另外,优选为,第二消音器N2中的消音器主 体ll、密封部件12、吸音部件13亦即防振部件16的材质与上述的第 一消音器N1相同。
6.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消音器N由第一消音器Nl和第二消音 器N2两个构成情况的例子进行了说明。然而,消音器N的构成不限定 于此,将消音器N作成一个或分成三个以上的构成,也是本发明的优选 实施方式之一。
(2)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于消音器N覆盖机箱C的低刚性区 域Al的至少车室侧的构成的情况的例子进行了说明,然而,消音器N 的构成不限定于此,在车室侧没有低刚性区域Al的情况下等,消音器 N只覆盖机箱C的除车室侧以外的区域的构成也是优选的。(3)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于消音器N隔着防振部件16而被支 承于机箱C的构成的情况的例子进行了说明,然而,消音器N的支承 构成不限定于此,即使不隔着防振部件16而直接地或者隔着其他部件 地将消音器N支承于机箱C的构成,也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
(4)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于消音器N在消音器主体ll的与机 箱C相对置的面亦即里面lib的至少外周缘具备密封部件12,并且在 里面llb的由密封部件12包围的区域具备吸音部件13的构成的例子进 行了说明。然而,消音器N的构成不限定于此,例如,不具备密封部件 12,而只在消音器主体ll的里面llb具备吸音部件13的构成,也是本 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
(5)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于在消音器N的消音器主体ll的至 少外周缘设置有加强用肋14的构成的例子进行了说明。然而,消音器 N的构成不限定于此,在能够充分确保消音器主体11的强度的情况下 等,即使为不具备加强用肋14的构成,也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
(6)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于在构成机箱C的第二副机箱C2 内部的作为"旋转电机"的第二电动机/发电机MG2,和作为"齿轮机 构"的变速机构T之间设有中间壁体C2c以及支承于其上的轴承31的 构成的例子进行了说明。然而,在机箱C是不具备这样的中间壁体C2c 和轴承31的构成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宜地利用本发明涉及的消音器N。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齿轮机构"的变速机构T的前侧(输入侧)的轴, 由第二电动机/发电机MG2的后侧(输出侧)的轴来支承。
(7)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于机箱C被分成三个副机箱Cl-C3 的情况的例子进行了说明。然而,车辆用驱动装置1的机箱C的构成 不限定于此,还可以是分成两个或者四个以上的副机箱的构成,另外, 也可以不具有副机箱而作成一体的机箱C。
(8)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在本发明的动力传递用的"齿轮 机构",对具备具有可切换多个变速挡的变速机构的情况的例子进行了 说明。然而,本发明的"齿轮机构"的构成不限定于此,代替变速机构 T,只设置减速齿轮机构或加速齿轮机构等的构成,也是本发明的优选 实施方式之一。(9)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于在具备第一及第二两个电动机/发 电机MG1、 MG2的情况下,第二电动机/发电机MG2为本发明的"旋 转电机"的情况的例子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的"旋转电机"的构 成不限定于此,具备以下构成,即,将只具备一个电动机/发电机时的 该电动机/发电机作为本发明的"旋转电机",或者将电动机(motor) 或发电机(generator)作为本发明的"旋转电机"的构成,也是本发明 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
(10)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于在作为本发明的"旋转电机"的 第二电动机/发电机MG2的轴方向后方,排列作为"齿轮机构"的变速 机构T的例子进行了说明。然而,"旋转电机"和"齿轮机构"的排列 关系,不限定于这样的构成,也可以前后关系相反,或者在"旋转电机" 和"齿轮机构"之间配置中间壁体C2c以外的其它的构成。
(1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车辆控制装置1为具备第一以及第二 两个电动机/发电机MGl、MG2的分流方式的混合动力车辆用驱动装置 而构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也同样能够适用于作为串联方 式或并联方式等分流方式以外的方式构成的混合动力车辆用驱动装置。 另外,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电动汽车等、混合动力车辆以外的各种车辆 用驱动装置。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适宜地利用于具备旋转电机、动力传递用的齿轮机构、以
箱的车辆用驱动装置。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用驱动装置,具备旋转电机、动力传递用的齿轮机构、以及在上述旋转电机的轴向排列并容纳上述旋转电机和上述齿轮机构的机箱,其特征在于,利用消音器来覆盖上述机箱的上述旋转电机外周的刚性低的区域、即低刚性区域,该消音器被支承于上述机箱的比上述低刚性区域刚性高的高刚性部位。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机箱的上述低刚性区域,是构成覆盖上述旋转电机外周的周壁的至少一部分,且内表面及外表面形成为大致平坦状的区域。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机箱的上述高刚性部位,是在上述机箱的内表面及外表面的至少一方上形成有比上述低刚性区域复杂的凹凸的部位。
4. 根据权利要求1至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 在于,上述机箱被分成多个副机箱,并且在选自上述机箱的上述高刚性部 位当中的多个位置上设置有上述消音器的支承部,这些多个支承部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与容纳上述旋转电机且具有 上述低刚性区域的副机箱不同的副机箱上。
5. 根据权利要求1至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 在于,上述消音器经防振部件而被支承于上述机箱。
6. 根据权利要求1至5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 在于,上述消音器,在消音器主体的至少外周缘具备加强用肋。
7. 根据权利要求1至6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 在于,上述消音器,在消音器主体的与上述机箱对置的面亦即里面的至少 外周缘具备密封部件,并且在上述里面的被上述密封部件包围的区域具 备吸音部件。
8. 根据权利要求1至7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 在于,上述消音器覆盖上述机箱的上述低刚性区域的至少车室侧。
9. 根据权利要求1至8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消音器被分成多个,至少分别覆盖上述机箱的上述旋转电机外 周的上半部分的低刚性区域、和侧面的低刚性区域。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 征在于,在上述旋转电机和上述齿轮机构之间至少具备支承上述齿轮机构 的旋转轴的轴承、和将该轴承支承于上述机箱的中间壁体。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抑制由变速机构等齿轮机构的振动产生的噪声,从而提高车辆的静谧性的车辆用驱动装置。该车辆用驱动装置(1)具备旋转电机、动力传递用的齿轮机构、以及在旋转电机的轴方向排列并容纳旋转电机和齿轮机构的机箱(C)。利用消音器(N)来覆盖机箱(C)上的旋转电机外周的刚性低的区域亦即低刚性区域(Al),该消音器(N)被支承于机箱(C)上的比低刚性区域(Al)刚性高的高刚性部位(Ph)。
文档编号F16H57/028GK101600894SQ200880003969
公开日2009年12月9日 申请日期2008年3月24日 优先权日2007年4月18日
发明者伊良波由美, 加纳成吾, 和久田聪, 坂井拓, 杉山正隆, 糟谷悟, 足立昌俊, 鬼头昌士 申请人:爱信艾达株式会社;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