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结构及结合方法

文档序号:5801037阅读:29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结合结构及结合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与二物件之间的结合结构有关,特别是关于一种可使被结合f^之间 紧密贴合,而不会产生间隙的结合结构。
背景技术
二物件之间的结合,最常见的方式是以铆钉、螺丝等固定件以结合二物件。 然而,通过铆钉、螺丝等固定件必须辅以工具,才能够使其穿过二物件并加以 结合固定。此外,操作工具也需要有足够的操作空间,且易对物件产生冲击, 故无法在所有场合都使用铆钉、螺丝等固定件结合二物件。为了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提出数种可快速拆装的结合件,例如中国台湾专利466308号发明专利,其为一种将汽车的装饰板等的零件,安装在门板 等面板上的扣具、中国台湾专利559246号发明专利案,其为一种使电子元件 与电路板相接的固定栓、或中国台湾专利M290939号专利案,其为一种结合物 件于设置面的定位结构。所述结合件的二端分别具备锁附机构,可锁附于二物 件的锁附孔中。然而,在前述专利中,结合件会成为二物件之间的间隔物,使二物件无法 紧密的贴合,导致间隙的产生。因此,在不容许间隙存在的场合,例如将数 个显示模组相互结合成一个组合画面(Combined View)的状态时,即不容许 相邻显示模组之间形成间隙。因此,前述的结合件就无法用以将数个显示模组 相互结合成一个组合画面。因此,如何达成免工具、可快速拆装,又可令二被 结合的物件之间紧密贴合,成为待解决的技术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合结构,用以快速结合二被结合件,且二被 结合件之间不形成间隙。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结合结构,包含二被结合件及一结 合件。被结合件分别具有一接触平面,各接触平面上分别具有一凹槽。凹槽上 分别具有一贯穿孔,二被结合件的凹槽对应结合形成一容置空间,且二被结合 件除凹槽以外,其余的接触平面部分皆互相接触,即接触平面彼此并非完全接 触,而是部分接触。结合件设置于容置空间中,其中结合件包含一板状主体及 二锁附元件。二锁附元件设置于板状主体的二平面,用以分别先贯穿二被结合 件的贯穿孔后,再锁附于二被结合件上,借以将二被结合件结合为一体。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被结合件结合方法,先提供一第一被结合件,其具有一 接触平面,接触平面上具有一第一凹槽,第一凹槽上具有一第一贯穿孔。接着 提供一板状主体,其二平面分别具有一第一锁附元件及一第二锁附元件。将板 状主体置入第一凹槽,并使第一锁附元件先贯穿第一贯穿孔后,再锁附于第一 被结合件上。提供一第二被结合件,其具有一接触平面,接触平面上具有一第 二凹槽,第二凹槽上具有一第二贯穿孔。将第二凹槽对应板状主体,并使第二 锁附元件先贯穿第二贯穿孔后,再锁附于第二被结合件上。
本发明的功效在于,结合件被设置于二凹槽对合形成的容置空间中,因此, 结合件不会形成二被结合件之间的间隔物。也就是,其中,二被结合件之间除 二凹槽以外,其余的接触平面部分皆互相接触,使二被结合件紧密地互相结合 为一体。


图1为本发明结合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2A为第一实施例的暂时组合立体图; 图2B为第一实施例的固定锁附立体图; 图3A为第一实施例中,结合件的立体图;图3B为第一实施例中,结合件的前视图;图3C为第一实施例中,结合件的俯视图;图4A为第一实施例中,单一被结合件的俯视图;图4B为第一实施例中,两个被结合件重合后的俯视图;图5A至第图6B为第一实施例的作动示意图;图7A为图5A的前视图;图7B为图5B的前视图;图8A为第二实施例中,结合件的前视图;图8B为第二实施例中,结合件的俯视图; 图9A为第二实施例中,单一被结合件的俯视图; 图9B为第二实施例中,两个被结合件重合后的俯视图; 图10为本发明结合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IIA和图IIB为第三实施例的作动示意图;图12A和图12B为第四实施例的作动示意图;图12C为第四实施例的固定锁附前视图;图13为本发明结合结构的第五实施例的立体图;图14为本发明结合结构的第五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图15A、图15B、图15C和图15D为第五实施例作动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应用于结合显示模组的组装示意图。主要元件标号说明1结合结构26a第一贯穿孔20被结合件26b第二贯穿孔20a第一被结合件261中心区域20b第二被结合件263延伸区域22接触平面263a第一延伸区域 22a第一接触平面263b第二延伸区域22b第二接触平面30容置空间24凹槽40结合件24a第一凹槽42板状主体24b第二凹槽421止滑压花241定位孔44锁附元件241a第一定位孔44a第一锁附元件241b第二定位孔44b第二锁附元件26贯穿孔46连接柱46a第一连接柱46b第二连接柱62板状主体47第一螺合件64锁附元件49第二螺合件642柱体48延伸部644卡勾48a第一延伸部646剖槽48b第二延伸部70显示面板482定位凸点89旋转轴线482a第一定位凸点91第一轴线482b第二定位凸点92第二轴线60结合件93第三轴线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l、图2A及图2B,为本发明结合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结合结构 1包含被结合件20和结合件40,结合件40用以结合被结合件20,其中被结 合件20可为任意用途的板件,例如显示模组的边框,且被结合件20之间可 互相接触贴合,被结合件20之间互相接触贴合之处不会形成间隙。
请参阅图3A及图3B,结合件40包含板状主体42及锁附元件44。其中, 板状主体42可为圆盘形,且板状主体42的周面可具有止滑压花421,用以增 加板状主体42与使用者手指之间的摩擦力,以利使用者转动板状主体42。各 锁附元件44包含连接柱46和延伸部48,其中连接柱46可为圆柱,其垂直于 板状主体42的平面,并位于板状主体42的旋转轴线89上,借以设置锁附元 件44于板状主体42的平面上。延伸部48可为扇型凸出物,其垂直于连接柱 46的末端,且沿第一轴线91方向互为反向延伸。其中,延伸部48另可具有 定位凸点482,位于延伸部48朝向板状主体42的平面上。在一较佳实施例中, 延伸部48皆具备定位凸点482,但也可仅于单一延伸部48上设置定位凸点 482。请再参阅图3C,在一较佳实施例中,锁附元件44的第一轴线91可彼此 互相平行,即若由板状主体42的一侧观察,即可观察到锁附元件44的第一轴 线91彼此互相重合,锁附元件44的定位凸点482也可互相重合。但在其它实 施例中,锁附元件44的第一轴线91也可夹有一角度,锁附元件44的定位凸 点482也可彼此错开。第一轴线91指的是通过锁附元件44同一侧定位凸点 482的虚拟线段,或者是锁附元件44同一侧延伸部48相距最远的端点所连接 成的虚拟线段。请参阅图4A及图4B,其中,图4A为其中一个被结合件20的平面示意图, 揭示凹槽24和接触平面22的状态,即接触平面22彼此并非完全接触,而是 除凹槽24部分以外才互相接触。图4B为被结合件20互相靠合接触的平面示 意图。在第一实施例中,被结合件20的第二轴线92可平行或夹有一角度,第 二轴线92指的是通过贯穿孔26的虚拟中心线段,或者是贯穿孔26相距最远 的端点所连接成的虚拟线段。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当被结合件20互相结合之 后,由被结合件20的一侧观察,第二轴线92并没有互相重合,其夹角的范围 介于5°与15°之间,且贯穿孔26也可具备角度偏差,如图4B所示。但在图 4B中,被结合件20的定位孔241则互相重合,借以配合锁附元件44的定位200810175332.8说明书第6/ll页凸点482,使每一个定位凸点482可以同时嵌入其所对应的定位孔241。另外, 由于被结合件20的第二轴线92有些微错位的情形,所以一侧被结合件20的 贯穿孔26,并不会完全与另一侧被结合件20的贯穿孔26重合,而是会暴露 出另一侧被结合件20的凹槽24的一部分。被结合件20的内侧分别具有接触平面22与凹槽24,且各凹槽24上分别 具有贯穿孔26,其贯穿被结合件20的两侧。在被结合件20互相接触之后, 二被结合件20的凹槽24即对应结合形成容置空间30,以容置结合件40的板 状主体42。 二被结合件20除凹槽24的部分以外,被结合件20的接触平面22 部分皆互相接触,而不会有间隙。各贯穿孔26包含中心区域261和延伸区域 263,延伸区域263的形状对应于二延伸部48的形状,且延伸区域263与中心 区域261互通。延伸区域263沿第二轴线92方向互为反向地延伸。其中,各被结合件20可分别具有定位孔241,配置于凹槽24上,且可于 板状主体42旋转后,对应于结合件40的定位凸点482。在一较佳实施例中, 定位孔241的数量可与定位凸点482的数量相同,各凹槽24上分别设置两个 定位孔241。结合件40的锁附元件44分别在贯穿二贯穿孔26时,其连接柱 46穿过中心区域261,而延伸部48则分别穿过延伸区域263至被结合件20 的外侧。待板状主体42旋转之后,延伸部48即可扣持于被结合件20的外侧 表面上,使结合件40锁附于被结合件20上,借以使被结合件20互相固定而 不分离。此外,定位凸点482可嵌入对应的定位孔241中,进一步固定延伸部48, 避免因震动导致结合件40转动而脱落。凹槽24所结合形成容置空间30,可 用来容置结合件40的板状主体42,故结合件40不会成为二被结合件20之间 的间隔物,致使二被结合件20的接触平面22部分皆互相接触,即其间没有因 结合件40所造成的间隙。请参阅图5A、图5B、图6A、图6B、图7A和图7B,其为被结合件的结合 方法,为方便说明,以下将被结合件区分为第一被结合件20a及第二被结合件 20b,且将锁附元件区分为第一锁附元件44a及第二锁附元件44b。
此方法先提供第一被结合件20a,接着提供板状主体42,将板状主体42 置入第一被结合件20a的第一凹槽24a中,并使位于板状主体42 —侧的第一 锁附元件44a,先贯穿第一凹槽24a的第一贯穿孔26a,如图5A和图7A所示。接着结合件40的板状主体42以旋转轴线89为轴心,旋转一微小角度, 此微小角度与第二轴线之间的夹角相同,如图5B所示。旋转此微小角度的目 的,在于使第二锁附元件44b的第二延伸部48b,对准要结合的第二被结合件 20b的第二贯穿孔的第二延伸区域263b。同时由于这个微小角度的缘故,第一 锁附元件44a的延伸部48a会先暂时卡在第一被结合件20a上,即第一锁附元 件44a会先暂时固定于第一被结合件20a上,如此不论第一被结合件20a为直 立或横向摆放,皆可避免结合件40由第一结合件20a上脱落。
接着,提供第二被结合件20b,使其第二凹槽24b对应板状主体42,并使 第二被结合件20b靠合于第一被结合件20a,如图6A所示,并使第二锁附元 件44b贯穿第二贯穿孔。
接着,结合件40的板状主体42以旋转轴线89为轴心旋转,如图6B所示, 使第一定位凸点482a、第二定位凸点482b分别嵌入其所对应的第一定位孔 241a、第二定位孔241b,使第一锁附元件44a固定锁附于第一被结合件20a 上,且使第二锁附元件44b固定锁附于第二被结合件20b上,借以通过结合件 40结合第一被结合件20a和第二被结合件20b,如图7B所示。其中,第一凹 槽24a及第二凹槽24b对应结合形成容置空间30,且第一被结合件20a与第 二被结合件20b之间,除第一凹槽24a与第二凹槽24b的部分以外,其余接触 平面22a、 22b的部分皆互相靠合接触。
请参阅图8A、图8B、图9A和图犯,其为本发明结合结构的第二实施例。 其中,上下两锁附元件44的第一轴线91之间夹有一角度,故由板状主体42 的一侧观察,上下两锁附元件44的第一轴线91并没有重合,其夹角的范围介 于5°与15°之间,且上下两锁附元件44的定位凸点482也没有重合,如图8B所示。
图9A为其中一个被结合件20的俯视示意图,揭示凹槽24和接触平面22 的状态。图9B为二被结合件20互相靠合接触后的俯视示意图。在第二实施例 中,被结合件20的第二轴线92互相平行。当被结合件20互相结合之后,由 被结合件20的一侧观察,上下两被结合件20的贯穿孔26及第二轴线92互相 重合。然而,若将上下两被结合件20的定位孔241分别以第三轴线93连接, 则上下两被结合件20的第三轴线93所夹角度的范围介于5。与15°之间,如 图犯所示。此夹角的大小应与第一轴线91的夹角的大小相同,借以配合锁附 元件44的定位凸点482,使上下两锁附元件44的定位凸点482可以同时嵌入 其所对应的定位孔241。而第一轴线91之间的夹角,则是为了让一侧的锁附 元件44,在以小角度临时卡在其中一个被结合件20后,另一个锁附元件44 仍可通过其所对应的贯穿孔26所设计的。
请参阅图10,其为本发明结合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结合结构1包含第一 被结合件20a、第二被结合件2Qb、和结合件40。结合件40包含板状主体42、 第一锁附元件和第二锁附元件。板状主体42可为圆盘形,第一锁附元件和第 二锁附元件分别为第一螺合件47和第二螺合件49,分别设置于板状主体42 的上下两平面上,且第一螺合件47、第二螺合件49,可与板状主体42为一体 成型。第一被结合件20a具有第一接触平面22a,且第一接触平面22a上具有 第一凹槽24a,且第一凹槽24a上具有第一贯穿孔26a,其中,第一贯穿孔26a 可为一螺孔,以与第一螺合件47匹配螺合。第二被结合件20b具有第二接触 平面22b,且第二接触平面22b上具有第二凹槽24b,且第二凹槽24b上具有 第二贯穿孔26b,其中,第二贯穿孔26b可为一螺孔,以与第二螺合件49匹 配螺合。
请参阅图IIA和图IIB,第一螺合件47的长度不等于第二螺合件49的长 度,且第一螺合件47的长度大于第二螺合件49的长度。此外,第一螺合件 47与第二螺合件49具有同向的螺牙。
结合第一被结合件20a及第二被结合件20b的步骤,先提供第一被结合件 20a,接着将板状主体42置入第一凹槽中24a,使第一螺合件47贯穿第一贯 穿孔26a,并暂时锁附于第一被结合件20a上。此时,板状主体42可持续旋 转,以使第二螺合件49的末端突出于第一接触平面22a的高度,且小于第二 凹槽24b的深度,借以当第二被结合件20b被移动欲靠合接触第一被结合件 20a时,第二螺合件49不会顶住第二凹槽24b的底部导致第二被结合件20b 无法靠合接触第一被结合件20a,如图11A所示。接着提供第二被结合件20b,使其第二凹槽24b对应于板状主体42,并使 第二被结合件20b靠合于第一被结合件20a。第一凹槽24a及第二凹槽24b对 应结合形成容置空间30,且第一被结合件20a与第二被结合件20b除第一凹 槽24a与第二凹槽24b的部分以外,其余的第一接触平面22a与第二接触平面 22b的部分皆互相接触。然后反向转动板状主体42,使第一螺合件47自第一贯穿孔26a逐渐退出, 同时使第二螺合件49逐渐旋入并贯穿第二贯穿孔26b,以将第一被结合件20a 固定锁附于第二被结合件20b上,如图11B所示。由于第一螺合件47的长度 大于第二螺合件49的长度,因此当反向旋转板状主体42时,可使第二螺合件 49锁附于第二被结合件20b,但又不会使第一螺合件47由第一被结合件20a 脱落,借以通过结合件40锁固结合第一被结合件20a及第二被结合件20b。请参阅图12A、图12B和图12C,其为本发明结合结构的第四实施例。其 中,第一螺合件47的长度等于第二螺合件49的长度,且第一螺合件47与第 二螺合件49具有反向的螺牙。结合第一被结合件20a及第二被结合件20b的步骤,先提供第一被结合件 20a,接着将板状主体42对应于第一凹槽中24a置放,并使第一螺合件47对 准并抵靠于第一贯穿孔26a。接着提供第二被结合件20b,使其第二凹槽24b 对应于板状主体42置放,并使第二螺合件47对准并抵靠于第二贯穿孔26b, 如图12A所示。最后旋转板状主体,如图12B所示,以使第一螺合件47与第二螺合件49分别锁入第一贯穿孔26a及第二贯穿孔,并牵引第一被结合件20a 与第二被结合件20b互相靠合,直至使第一接触平面22a及第二接触平面22b 互相靠合接触,并以第一凹槽24a及第二凹槽24b互相结合形成的容置空间 30,容纳放置板状主体42,如图12C所示。请参阅图13和图14,为本发明结合结构的第五实施例,包含被结合件20 及结合件60。结合件包含板状主体62及多数个锁附元件64,其中板状主体 62可为长条形的块体,锁附元件64设置于板状主体62的上下两平面上。各 锁附元件64分别为一压扣件,且压扣件可彼此交错排列或阵列排列。各压扣 件可分别具有柱体642及卡勾644,其中各柱体642的顶端可具有剖槽646, 且卡勾644延伸自柱体642顶端,并被剖槽646相隔。剖槽646可使柱体642 的顶端变形,以暂时縮短二卡勾644的间隔距离。被结合件20分别具有接触 平面22与凹槽24,且各凹槽24上分别具有多数个贯穿孔26,贯穿被结合件 20的二侧。贯穿孔26的数量及位置配置可对应于卡勾644。请参阅图15A、图15B、图15C、和图15D,第五实施例的被结合件结合方 法,先提供一被结合件20,将板状主体62置入凹槽24,如图15A及图15B 所示,并使各锁附元件64先贯穿对应的各贯穿孔26后,以卡勾644扣持于被 结合件20的另一侧表面,使各锁附元件64锁附于被结合件20上,如图15C 所示。接着提供另一被结合件20,使其凹槽24对应板状主体64,并使板状主 体64另一平面的锁附元件64先贯穿各贯穿孔26后,以二卡勾644扣持于被 结合件20的表面,使各锁附元件64锁附于被结合件20上,如图15D所示。 通过结合件60的连结,被结合件20互相结合,且除结合件20的凹槽24互相 对应处所形成的容置空间外,被结合件20其余的接触平面22部分皆互相靠合 接触。由于板状主体62于被结合件20互相结合之后,不需要被转动或是移动, 因此,板状主体62的型态可完全配合容置空间的型态,以填满整个容置空间, 加强板状主体60的刚性,以提升被结合件20之间的结合力量。同时,各锁附
元件64彼此交错排列,除可避免特定方向结合力不足外,也提升二被结合件20之间的结合力量。请参阅图16,以第一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际应用。其中,被结合件20 为显示模组的前框架,环绕形成一显示区域,用以供一显示面板70设置于其 中。通过结合件40的结合,二前框架的侧边可以互相结合,且不形成间隙, 二显示面板70分别设置于对应的二前框架中,且二前框架所分别环绕形成二 显示区域,分别暴露出对应的二显示面板70。显示模组通过多数个结合件40 的结合后,可使其在各方向都被固定,而不会出现相邻显示面板70定位误差 的问题。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
,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范 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作出的 等同变化与修改,均应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结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结构包含二被结合件,分别具有一接触平面,各所述接触平面上分别具有一凹槽,所述凹槽上分别具有一贯穿孔,所述凹槽对应结合形成一容置空间,且该二被结合件除所述凹槽以外,该二被结合件其余的接触平面部分皆互相接触;以及一结合件,设置于该容置空间中,该结合件包含一板状主体,且该板状主体的二平面分别设置一锁附元件,各所述锁附元件分别先贯穿所述贯穿孔后,再锁附于该二被结合件上。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结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板状主体为圆盘形。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结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板状主体的周面具 有止滑压花。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结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锁附元件包含 一连接柱,垂直于该板状主体的平面,且贯穿所述其中一个贯穿孔;以及 二延伸部,垂直于该连接柱的末端,且沿一第一轴线互为反向延伸,并扣持于该二被结合件之一的表面上;其中,该第一轴线指的是通过该锁附元件同 一侧定位凸点的虚拟线l殳或者是该锁附元件同一侧延伸部相距最远的端点所 连接成的虚拟线段。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结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连接柱为圆柱,且 该二延伸部皆为扇型凸出物。
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结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被结合件另具有至 少一定位孔,配置于该凹槽上,且该二延伸部的至少一个具有一定位凸点,嵌 入该定位孔中。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结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贯穿孔包含 一中心区域;以及二延伸区域,与该中心区域互通,其形状对应于该二延伸部,且沿一第二轴线互为反向地延伸;其中,该第二轴线指的是通过该贯穿孔的虚拟中心线段, 或者是该贯穿孔相距最远的端点所连接成的虚拟线段。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结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线互相平 行,且所述第二轴线夹有一角度,范围介于5°与15°之间。
9、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结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线夹有一 角度,范围介于5。与15°之间,且所述第二轴线互相平行。
10、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结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贯穿孔分别为 一螺孔,且该二锁附元件分别为一第一螺合件及一第二螺合件。
11、 根据权利要求IO所述的结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螺合件的长 度等于该第二螺合件的长度,且该第一螺合件与该第二螺合件具有反向的螺 牙。
12、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结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螺合件的长 度不等于该第二螺合件的长度,且该第一螺合件与该第二螺合件具有同向的螺 牙。
13、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结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螺合件、该 第二螺合件与该板状主体为一体成型。
1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板状主体为长条形。
15、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结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锁附元件分 别为一压扣件。
16、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结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压扣件包含 一柱体,其顶端具有一剖槽;以及二卡勾,延伸自该柱体顶端,并被该剖槽相隔,且扣持于二被结合件其中 一个的表面上。
17、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结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扣件彼此交 错排列。
18、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结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被结合件皆为 一前框架,环绕形成一显示区域。
19、 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结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二显示面板, 分别设置于各所述前框架中,且各所述显示区域分别暴露出该二显示面板之
20、 一种被结合件结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被结合件结合方法包含 提供一第一被结合件,其具有一接触平面,该接触平面上具有一第一凹槽,该第一凹槽上具有一第一贯穿孔;提供一板状主体,其二平面分别具有一第一锁附元件及一第二锁附元件;将该板状主体置入该第一凹槽,并使该第一锁附元件先贯穿该第一贯穿孔 后,再锁附于该第一被结合件上;提供一第二被结合件,其具有一接触平面,该接触平面上具有一第二凹槽, 该第二凹槽上具有一第二贯穿孔;以及将该第二凹槽对应该板状主体,并使该第二锁附元件先贯穿该第二贯穿孔 后,再锁附于该第二被结合件上;其中,该第一被结合件与该第二被结合件除该第一凹槽与该第二凹槽以 外,该第一被结合件与该第二被结合件其余的接触平面部分皆互相接触。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结合结构,包含二被结合件及一结合件,各被结合件分别具有一接触平面,各接触平面上分别具有一凹槽;凹槽上分别具有一贯穿孔,二被结合件的凹槽对应结合形成一容置空间,且二被结合件除凹槽以外,其余的接触平面部分皆互相接触,结合件设置于容置空间中,其中结合件包含一板状主体及二锁附元件,二锁附元件设置于板状主体的二平面,用以分别先贯穿二被结合件的贯穿孔后,再锁附于二被结合件上,借以将二被结合件结合为一体。
文档编号F16B5/00GK101392779SQ20081017533
公开日2009年3月25日 申请日期2008年11月6日 优先权日2008年11月6日
发明者张昭仁, 黄升柏 申请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