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风器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5649457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通风器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调节壳体内压的通风器装置。
技术背景密封汽车部件如变速器或差速机构的箱体设有用于调节箱体内压 的通风器装置。通风器装置设有通风流动路径(通风器路径)使箱体 的内部与外部如大气之间可连通。当箱体内压高于外压时,箱体内空气经通风流动路径排出。结果,箱体的内压得到调节从而限制箱体内 压的增大。第8-285053号日本专利申请公布(JP-A-8-285053 )公开了一种 通风器装置,其包括安装至例如变速器箱体的通风器塞主体和附装到 通风器塞主体上以防止来自外部的水或其它杂质进入的盖。具体地, 此通风器装置如下构造。金属通风器塞主体具有在其中央钻成的通风 孔和位于其上部的小直径部分。在小直径部分上安装有合成树脂接合 钩。在接合钩的顶部上设有上端封闭的合成树脂盖。在盖的下部中形 成的接合孔与接合钩接合以将盖附装在通风器塞主体的顶部上。在盖 内容纳有用于封闭通风器塞主体的通风孔的密封件和螺旋弹簧。借助设置在顶部上的盖,该通风器装置可防止水或其它杂质从外 部进入箱体。当箱体的内压超过阈值水平时,密封件抵抗螺旋弹簧而 被推起,以打开通风器塞主体的通风孔,使得箱体内空气可被排出到 外部。但是,在上述通风器装置中,不排气时,密封件通过螺旋弹簧的 弹力与在通风器塞主体上端处的密封件接收部分紧密接触,因此通风 孔被关闭。通风器装置因而具有单向阀的结构,允许单向连通并且防 止空气摄入。因此,空气排出阻力大,并且箱体和油封可能因箱体内 压的反复变化而损坏。
反之,不同结构的通风器装置也是可以的,其中箱体内外在不排 气时也是连通的。但是,如采用这类结构,则在进入通风器路径的方 向上有水流,例如洗车时使用的高压水流时,水可能进入箱体。因而, 在这种情况下,需采取措施防止水进入箱体。 发明内容本发明提供一种通风器装置,其防止壳体内压变化并防止水进入 壳体。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调节壳体内压的通风器装置,其包括 通风器路径,所述通风器路径具有与大气连通的第一端和与壳体的内 部连通的第二端;以及阀门机构,该阀门机构构造成当流向所述通风 器路径的水的水压作用在所述阀门机构上时,所述阀门机构阻塞所述 通风器路径的第 一端,否则所述阀门机构使所述通风器路径的第 一端 敞开。根据上述方面的通风器装置,可以防止壳体内压变化并将内压保 持在大气压。当有水流向通风器路径时,水被阻止进入壳体。此外, 可以避免排气阻力的增加,并避免因壳体内压变化而损坏壳体及其油 封。阀门机构可在其顶侧上具有开口,并且可被附装至形成通风器路 径的管状部件的外周,从而可沿管状部件的延伸方向移动。阀门机构可在其底侧上具有凸起,当所述阀门机构被流向所述通 风器路径的水的水压推动时,所述阀门机构的底侧用所述凸起阻塞所 述通风器路径的第一端。所述阀门机构可经由一转轴联接至形成所述通风器路径的一部分的外壳主体。所述阀门机构可在其上侧上具有凸起,当所述阀门机构被流向所 述通风器路径的水的水压枢转时,所述阀门机构的上侧用所述凸起阻 塞所述通风器路径的笫 一端。所述阀门机构可设置在一外壳内,以便可沿所述外壳的延伸方向 移动,所述外壳连接至形成所述通风器路径的管状部件。
所述外壳还包括形成所述通风器路径的一部分的第一外壳和容纳 所述阀门机构的第二外壳。在所述第二外壳的下部中可设有多个钩, 以调节所述阀门机构的运动。所述阀门机构在其顶侧上可具有凸起,当所述阀门机构被流向所 述通风器路径的水的水压推动时,所述凸起阻塞所述第一外壳的第一^& 。所述阀门机构可具有与大气连通的开口 ,所述开口可位于所述通 风器路径的第一端的下方。结果,即使水进入到通风器路径和阀门机 构中,也可以经开口将水立即排出到外部。此外,可以防止水残留在 通风器路径和阀门机构内。所述通风器路径的一部分可从所述第一端向上延伸。这样,对应 于从通风器路径的第一端到第一端一侧上的部分的最高位置的水头差 的体积在水进入壳体前起具有緩冲体积的緩沖器的作用。结果,即使 水从通风器装置的第一端进入通风器路径,只要水量不大于緩沖体积, 仍然可以防止水进入壳体。所述通风器路径的所述部分可从所述第一端竖直地向上延伸到预 定高度。壳体可容纳汽车的变速器机构、差速机构或分动机构。


本发明的上述以及进一步特征及优点将通过以下结合附图对实施 例所作的说明而变得明显,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用来表示相同的部件,其中图i为透视图,示出按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通风器装置; 图2为示出阀门机构敞开状态的图l的通风器装置的剖视图; 图3为示出阀门机构关闭状态的图l的通风器装置的剖视图; 图4为透视图,示出按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通风器装置; 图5为示出阀门机构敞开状态的图4的通风器装置的剖视图; 图6为示出阀门机构关闭状态的图4的通风器装置的剖视图; 图7为透视图,示出按本发明笫三实施例的通风器装置;
图8为图7的通风器装置的仰视图;图9为示出阀门机构敞开状态的图7的通风器装置的剖视图;以及图IO为示出阀门机构关闭状态的图7的通风器装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参照

本发明的实施例。本发明的通风器装置被附装至例如容纳汽车变速器部件的变速器 箱体CS,以调节变速器箱体CS的内压。具体地,本发明的通风器装 置包括通风器路径,该通风器路径具有与大气连通的第一端和与附 装有所述通风器装置的所述变速器箱体CS的内部连通的第二端;以 及阀门机构,其构造成当流向所述通风器路径的水的水压作用在所述 阀门机构上时,所述阀门机构阻塞所述通风器路径的第一端,否则所 述阀门机构使所述通风器路径的第一端敞开。以下描述被附装到变速器箱体CS上的通风器装置的第一至第三 实施例。图1为示出按第一实施例的通风器装置的透视图。图2为阀门机 构敞开时图1的通风器装置的剖视图。图3为阀门机构关闭时图1的 通风器装置的剖视图。如图1-3所示,第一实施例的通风器装置10包括软管20和盖30。软管20连接至变速器箱体CS。软管20的第一端设有进/出口 21, 并与大气连通。软管20的第二端延伸至变速器箱体CS,并与所述变 速器箱体CS的内部连通。在软管20的第一端处的进/出口 21向下敞 开。这里,从变速器箱体CS到进/出口 21的通风流动路径,即软管 20的内部空间,可以对应于本发明的"通风器路径"。软管20在第一端侧上(即,在进/出口 21侧上)的一部分22从 进/出口 21竖直向上延伸。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部分22从进/出口 21向上延伸到高度H1。在软管20的进/出口 21的外周处设有止挡部 23以防止盖30滑脱。盖30被附装在软管20的第一端处,以遮盖软管20的进/出口 21。
盖30具有顶侧敞开以附装至软管20的附装口 31。附装口 31的内径 基本等于软管20的外径,且小于软管20的止挡部23的外径。因此, 在第一实施例的情况下,盖30可沿软管20的延伸方向即竖向(例如, 在X1与Yl之间)移动。在没有下述水流Wl的情况下,盖30的最上 端由重力移动到最低位置X1(即,通风器路径敞开的位置),止挡部 23防止盖30从软管20滑脱。在盖30的底侧上形成有凸起32以在存在下述水流Wl的情况下 利用水压阻塞软管20的进/出口 21。凸起32被成形成用来阻塞软管 20的进/出口21。在笫一实施例中,凸起32具有从盖30的底部向内 (向上)凸起的圆锥形。盖30是中空的,其中间部分33在竖向中部处向外隆起。在中间 部分33上形成有至少一个通风孔34。在第一实施例中,在周向上以 预定间隔设有三个通风孔34。通风孔34形成在当不存在下述水流Wl 时在软管20的进/出口 21下方的位置上。下面介绍盖30的操作。盖30对应于本发明的"阀门机构",其在 通风器路径被阻塞时阻塞软管20的进/出口 21,并在通风器路径敞开 时打开进/出口21,如下所述。在从软管20的进/出口 21进入通风器路径的方向上没有水流Wl (来自下方的水流)的情况下,盖30因重力而处于最低位置X1,如图 2所示。此时,作为阀件的盖30的凸起32与作为阀座的软管20的进 /出口21的周边分离,打开软管20的进/出口 21。结果,变速器箱体 CS的内部经软管20与大气连通。借助通风器路径敞开,当变速器箱体CS内压超过外压(大气压) 时,变速器箱体CS内的空气经软管20的进/出口 21和盖30的通风孔 34排出到外部。另一方面,当变速器箱体CS的内压低于大气压时, 外部空气经盖30的通风孔34和软管20的进/出口 21摄入到变速器箱 体CS中。因而,可以防止变速器箱体CS内压变化,并使内压保持在大气 压。结果,可以避免排气阻力的增加,并避免因变速器箱体CS的内
压变化而损坏变速器箱体cs及其油封。另一方面,在从软管20的进/出口 21进入通风器路径的方向上有 水流,例如洗车用高压水流的情况下,盖30被水压推起而从最低位置 Xl上移,如图3所示。当盖30移动到最高位置Yl (即,通风器路径 被阻塞的位置)时,作为岡件的盖30的凸起32的远端进入软管20 的进/出口 21中,从而使凸起32与作为阀座的进/出口 21的周边接触。 结果,软管20的进/出口 21被凸起32阻塞,使变速器箱体CS的内部 与大气隔离。借助被阻塞的通风器路径,可防止水进入变速器箱体CS。这里, 在第一实施例中,水流W1来自下方。在来自不同于下方的方向的水 流的情况下,盖30的中间部分33防止水进入变速器箱体CS。当来自下方的水流Wl停止时,水压不再作用在盖30上,因此盖 30因重力而从最高位置Yl下落到最低位置XI。结果,变速器箱体 CS的内部又经软管20与大气连通。如上所述,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通风器10,当通风器路径敞开时, 可以使变速器箱体CS的内压保持在大气压,而当通风器路径被阻塞 时,可以防止水进入变速器箱体CS。软管20在第一端侧上的部分22从进/出口 21向上延伸,对应于 从软管20的进/出口 21到所述部分22在竖直方向上的最高位置之差 (高度Hl)的体积在水进入壳体CS前用作具有緩冲体积的緩沖器。 因此,即使水从进/出口 21进入软管20,只要水量不大于緩冲体积, 仍然可以防止水进入变速器箱体CS。当来自下方的水流Wl停止时,已从进/出口 21进入软管20的水 通过盖30的通风孔34排出。这里,由于通风孔34在通风器路径敞开 时位于软管20的进/出口 21的下方,因此可以将已进入软管20和盖 30的水立即经通风孔34排出到外部。结果,可以防止水残留在软管 20和盖30内。图4为示出按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通风器装置的透视图。图5为 示出阀门机构敞开状态的图4的通风器装置的剖视图。图6为示出阀
门机构关闭状态的图4的通风器装置的剖视图。如图4-6所示,第二实施例的通风器装置110包括软管120和外 壳130。软管120连接至变速器箱体CS和外壳130。软管120的第一端延 伸至外壳130,并与外壳130的内部连通。软管120的第二端延伸至 变速器箱体CS,并与变速器箱体CS的内部连通。在图4中,未示出 变速器箱体CS,仅示出软管120在第一端侧上的一部分。外壳130包括向下敞开的箱形主体131和设置在主体131内部的 矩形隔板132和矩形活动板133。隔板132被整体地设置在主体131的内部在竖直方向上的中间处。 隔板132将主体131的内部隔成上空间Cl和下空间C2。主体131中 隔板132上方的空间Cl与软管120的第一端连通。主体131中隔板 132下方的空间C2在底侧和左侧与大气连通。在隔板132的大致中央形成有圆形进/出口 134。主体131中的上 和下空间Cl和C2经进/出口 134彼此连通。换言之,主体131中的上 空间Cl经进/出口 134与大气连通。从变速器箱体CS到进/出口 134 的通风流动路径,具体地,软管120的内部空间和空间Cl,对应于本 发明的"通风器路径"。主体131连接软管120的部分137位于进/出口 134的上方。在第 二实施例中,所述部分137位于进/出口 134以上高度H2的位置处。活动板133具有与隔板132基本相同的尺寸,并且设置在隔板132 下面。活动板133经设置在一侧(图中左侧)的转轴135联接至主体 131。矩形活动板133的其它三侧不联接至主体131。因此,活动板133 可绕转轴135转动。转轴135下方的空间是敞开的,在转轴135下方 没有^L置主体131的左壁。在不存在下述水流W2的情况下,活动板133由重力转动至并保 持在最低位置X2(即,通风器路径敞开的位置)。在第二实施例中, 活动板133是基本水平的以处于最高位置Y2 (即,通风器路径被阻塞 的位置)(图6),并由此顺时针转动大约30度以处于最低位置X2。
在后者位置上,可设有止挡部以将活动板133保持在最低位置X2。当活动板133处于最低位置X2时,活动板133的一侧(图中右 侧)与主体131的壁表面之间有间隙L2。另一方面,活动板133的其 它三侧与主体131的壁表面之间基本没有间隙。间隙L2在活动板133 从最低位置X2逆时针转动时变小,并在活动板133到达最高位置Y2 时基本变为"零"。活动板133具有凸起136,该凸起形成在活动板顶部的大致中央, 以在存在下述水流W2时利用水压阻塞隔板132的进/出口 134。凸起 136具有可阻塞隔板132的进/出口 134的形状。在第二实施例中,凸 起136具有从活动板133的顶部向上凸起的半球形。下面说明设置在外壳130中的活动板133的操作。活动板133对 应于本发明的"阀门机构",其在通风器路径被阻塞时阻塞隔板132的 进/出口134,并在通风器路径敞开时打开进/出口 134,如下所述。当在从外壳130的隔板的进/出口 134进入通风器路径的方向上没 有水流W2 (来自下方或左边的水流)时,活动板133因重力而处于 最低位置X2,如图5所示。此时,作为阀件的活动板133的凸起136 与作为阀座的隔板132的进/出口 134的周边分离,打开进/出口 134。 结果,变速器箱体CS的内部经软管120和外壳130中的上空间C2 与大气连通。借助敞开的通风器路径,则当变速器箱体CS内压超过外压(大 气压)时,变速器箱体CS内的空气经外壳130的隔板132的进/出口 134和间隙L2排出到外部。另一方面,当变速器箱体CS内压变成低 于大气压时,外部的空气经间隙L2和外壳130的隔板132的进/出口 134摄入到变速器箱体CS中。因而,可以防止变速器箱体CS内压的变化,并使该内压保持在 大气压。结果,可以避免排气阻力的增加,并避免因变速器箱体CS 内压变化而损坏变速器箱体CS及其油封。相反,当在从外壳130的隔板132的进/出口 134进入通风器路径 的方向上有水流W2,例如洗车时使用的高压水流时,活动板133在
水压作用下从最低位置X2逆时针向上转动,如图6所示。当活动板 133转到最高位置Y2而变成基本水平时,作为阀件的活动板133的凸 起136的远端进入隔板132的进/出口 134从而使凸起136与作为阀座 的进/出口 134的周边接触。结果,进/出口 134被凸起136阻塞,将 变速器箱体CS的内部与大气隔离。借助被阻塞的通风器路径,可防止水进入变速器箱体CS。这里, 在第二实施例中,水流W2来自下方或左边。在水流来自不同于下方 或左边的方向的情况下,主体131的壁表面防止水进入变速器箱体cs。当来自下方或左边的水流W2停止时,水压不再作用在活动板133 上,因此活动板133在重力作用下从最高位置Y2顺时针转到最低位 置X2。结果,变速器箱体CS的内部又经软管120和外壳130中的上 空间C2与大气连通。如上所述,根据第二实施例的通风器110,当通风器路径敞开时, 可以使变速器箱体CS的内压保持在大气压,并且当通风器路径被阻 塞时,可以防止水进入变速器箱体CS。主体131连接软管120的部分137被构造成从隔板132的进/出口 134向上延伸,而对应于从进/出口 134到所述部分137在竖直方向上 的最高位置的水头差(高度H2)的体积在水进入变速器箱体CS前用 作具有緩沖体积的緩冲器。因此,即使水从隔板132的进/出口 134进 入主体131,只要水量不大于緩冲体积,仍然可以防止水进入变速器 箱体CS。当来自下方或左边的水流W2停止时,已从进/出口 134进入主体 131的水从外壳130的间隙L2排出到外部。这里,由于通风器路径敞 开时外壳130的间隙L2位于进/出口 134下方,因此可以立即将已进 入主体131的水经间隙L2排出到外部。结果,可以防止水残留在主 体131中。图7为示出按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通风器装置的透视图。图8为 图7通风器装置的仰视图。图9为剖视图,示出阀门机构打开时图7 的通风器装置。图IO为剖视图,示出阀门机构关闭时图7的通风器装 置。如图7-10所示,第三实施例的通风器装置210包括软管220、外 壳230和活动板240。软管220连接至变速器箱体CS和外壳230。软管220的第一端延 伸至外壳230,并与外壳130的内部连通。软管220的第二端延伸至 变速器箱体CS,并与变速器箱体CS的内部连通。在图7中,未示出 变速器箱体CS,仅示出软管220在第一端侧上的一部分。外壳230包括设置在其上部并呈直径较小的圆柱形的第一外壳 231,以及设置在其下部并呈直径较大的圆柱形的第二外壳232。第一 外壳231和第二外壳232均沿竖向延伸,并彼此同轴地设置。第一外壳231的第一端设有进/出口 233,并与大气连通。进/出口 233设置在外壳230的第一外壳231与第二外壳232之间的连接处。 笫一外壳231的第二端连接至软管220的第一端。用于从变速器箱体 CS到进/出口 233通风的流动路径,具体地,软管220的内部空间和 第一外壳231的内部空间,对应于本发明的"通风器路径"。软管220在第一端侧(即,外壳230侧)的部分221竖直向上延 伸。在第三实施例中,所述部分221从外壳230的进/出口 233向上延 伸到高度H3。活动板240基本呈盘形,并设置在外壳230内进/出口 233下方。 具体地,活动板240设置在第二外壳232内。活动板240的外径基本 等于笫二外壳232的内径。活动板240设置在第二外壳232内,可竖 向移动。下述水流W3不存在时,活动板240因其自重而处于最低位 置X3(即通风器路径敞开的位置)。在第二外壳232的下部中设有多 个向内凸起的钩235,以防止活动板240从外壳230滑脱。活动板240具有大体上在其顶部的中央形成的凸起241,以在存 在下述水流W3的情况下利用水压阻塞外壳230的进/出口 233。凸起 241具有可阻塞外壳230的进/出口 233的形状。在第三实施例中,凸 起241具有从活动板240的顶部向上凸起的半球形。
第二外壳232的下端敞开。上述钩235形成为在第二外壳232的 下部的周边向内延伸。在第三实施例中,沿周向以预定间隔设有三个 钩235。在相邻钩235之间设有缺口 236。因而,三个钩235和三个缺 口交替设置在第二外壳232的下部的周边。另一方面,在活动板240的周边处形成有多个通风孔242。在第 三实施例中,沿周向以预定间隔设有十二个通风孔242。这里,在活 动板240周边处的通风孔242位于在第二外壳232下部周边处的钩235 或缺口 236上方,以侵z使至少一个通风孔242位于缺口 236中的任意 一个的上方。换言之,至少一个通风孔242与缺口 236中的任意一个 在竖向上彼此重叠。外壳230的第二外壳232的内部与外部经在竖向 上彼此重叠的通风孔242和缺口 236彼此连通。下面介绍设置在外壳230内的活动板240的操作。活动板240对 应于本发明的"阀门机构",其在通风器路径被阻塞时阻塞外壳230的 进/出口 233,并在通风器路径打开时打开进/出口 233,如下所述。在从外壳230的进/出口 233进入通风器路径的方向上无水流W3 (来自下方的水流)时,活动板240因重力而处于最低位置X3,如图 9所示。此时,作为阀件的活动板240的凸起241与作为阀座的外壳 230的进/出口 233的周边分离,打开进/出口 233。结果,变速器箱体 CS的内部经软管220和外壳230与大气连通。借助打开的通风器路径,当变速器箱体CS的内压超过外压(大 气压)时,变速器箱体CS内的空气经外壳230的进/出口 233、活动 板240的通风孔242和外壳230的第二外壳232的缺口 236排出到外 部。另一方面,当变速器箱体CS的内压低于大气压时,外部的空气 经外壳230的第二外壳232的缺口 236、活动板240的通风孔242和 外壳230的进/出口 233摄入到变速器箱体CS中。这样,可以防止变速器箱体CS内压变化,并使该内压保持在大 气压。结果,可以避免排气阻力的增加,并避免因变速器箱体CS内 压变化而损坏变速器箱体CS及其油封。相反,当在从外壳230的进/出口 233进入通风器路径的方向上有
水流W3,例如洗车时使用的高压水流时,活动板240被水压推起, 而从最低位置X3向上移动,如图10所示。当活动板240移到最高位 置Y3时,作为阀件的活动板240的凸起241进入外壳230的进/出口 233从而使凸起241与作为阀座的进/出口 233的周边接触。结果,进/ 出口 233被凸起241阻塞,将变速器箱体CS的内部与大气隔离。借助被阻塞的通风器路径,可防止水进入变速器箱体CS。这里, 在第三实施例中,水流W3来自下方。在水流来自不同于下方的方向 的情况下,外壳230防止水进入变速器箱体CS。当来自下方的水流W3停止时,水压不再作用在活动板240上, 因此活动板240因重力而从最高位置Y3下落到最低位置X3。结果, 变速器箱体CS的内部又经软管220和外壳230与大气连通。如上所述,根据第三实施例的通风器装置210,当通风器打开时, 可以使变速器箱体CS的内压保持在大气压,并且当通风器路径被阻 塞时,可防止水进入变速器箱体CS。外壳230的第一外壳231和软管220在第一端侧上的部分221从 进/出口 233向上延伸,对应于从进/出口 233到外壳230的第一外壳 231和软管220在第一端侧上的部分221在竖直方向上的最高位置的 水头差(即,高度H3)的体积在水可进入变速器箱体CS之前提供緩 冲体积。因此,即使水从进/出口 233进入第一外壳231和软管220, 只要水量不超过緩冲体积,仍然可以防止水进入变速器箱体CS。当来自下方的水流W3停止时,已从进/出口 233进入第一外壳231 和软管220的水从活动板240的通风孔242和第二外壳232的缺口 2% 排出到外部。这里,由于当通风器路径打开时活动板240的通风孔242 和第二外壳232的缺口 236位于外壳230的进/出口 233下方,因此可 以立即将已进入软管220和外壳230的水经通风孔242和缺口 236排 出到外部。结果,可以防止水残留在软管220和外壳230内。虽然已参考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应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述 实施例或结构。相反,本发明包括各种修改和等效布置。此外,虽然 在各种组合和构造中示出示例性实施例的各种部件,但包括更多、更
少或仅单个组件的其它组合和构造也落在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之内。 例如,附装有本发明的通风器装置的壳体不限于汽车的变速器箱体cs。该通风器装置可附装至这样的壳体,其内部被密封且需保持其中恒定的内压。例如,该通风器装置可附装至容纳汽车的差速机构或 分动机构的壳体、用于非汽车的车辆上的壳体或用于非车辆的壳体上。从壳体延伸的通风器路径可由不同于软管的管状部件构成。软管 或类似物的长度不特别加以限制。通风器装置的外壳或类似物可直接 附装至壳体,而不使用軟管或类似物。通风器路径在第一端侧上的部 分可在不同于竖直方向的方向上延伸。上述緩冲体积根据向上延伸部 分的长度确定。通风器路径的第一端可斜向下敞开。阀门机构组件的形状和位置等不限于上述情况,只要当有水流向 通风器路径时阀门机构阻塞进/出口 ,否则让通风器路径的第 一端保持敞开即可。例如,第一实施例中盖30的形状、第二实施例中外壳130 的形状和转轴135的位置以及第三实施例中外壳230和活动板240的 形状等都可不同于上述情况。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调节壳体(CS)的内部压力的通风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通风器路径,所述通风器路径具有与大气连通的第一端(21;134;233)和与所述壳体(CS)的内部连通的第二端;以及阀门机构(30;133;240),当流向所述通风器路径的水(W1;W2;W3)的水压作用在所述阀门机构上时,所述阀门机构阻塞所述通风器路径的第一端(21;134;233),否则所述阀门机构让所述通风器路径的第一端(21;134;233)敞开着。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器装置,其中所述阀门机构(30) 在其顶侧上具有开口,并且被附装至形成所述通风器路径的管状部件 (20)的外周,从而可沿所述管状部件(20)的延伸方向移动。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风器装置,其中所述阀门机构(30) 在其底侧上具有凸起(32),当所述阀门机构(30)被流向所述通风 器路径的水(Wl )的水压推动时,所述阀门机构的底侧用所述凸起(32 ) 阻塞所述通风器路径的第一端(21)。
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通风器装置,其中所述阀门机构(133) 经由一转轴(135)联接至形成所述通风器路径的一部分的外壳主体 (131)。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风器装置,其中所述岡门机构(133) 在其顶侧上具有凸起(136),当所述阀门机构(133)被流向所述通 风器路径的水(W2)的水压枢转时,所述阀门机构的顶侧用所述凸起 (136)阻塞所述通风器路径的第一端(134)。
6.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通风器装置,其中所述阀门机构(240) 设置在一外壳(230)内,所述外壳(230)连接至形成所述通风器路 径的管状部件(220),并且所迷阀门机构(240)可沿所迷外壳(230) 的延伸方向移动。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通风器装置,其中所述外壳(230)包 括形成所述通风器路径的一部分的第一外壳(231)和容纳所述阀门机 构(240)的第二外壳(232),并且在所述第二外壳(232)的下部中 设有多个钩(235),以调节所述阀门机构(240)的运动。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风器装置,其中所述阀门机构(240) 在其顶侧上具有凸起(241),当所述阀门机构(240)被流向所述通 风器路径的水(W3)的水压推动时,所述凸起阻塞所述第一外壳(231) 的第一端(233)。
9. 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通风器装置,其中所 述阀门机构(30; 133; 240)具有与大气连通的开口 (34; 242),所 述开口 (34; 242)位于所述通风器路径的第一端(21; 134; 233)的 下方。
10. 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通风器装置,其中 所述通风器路径的一部分(22; 137; 221)从所述第一端(21; 134; 233 )向上延伸。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通风器装置,其中所述通风器路径的 一部分(22; 137; 221)从所述第一端(21; 134; 233)竖直地向上 延伸至一预定高度(Hl; H2; H3)。
12. 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通风器装置,其中 所述壳体(CS)容纳汽车的变速器机构。
13. 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通风器装置,其中 所述壳体(CS)容纳汽车的差速机构。
14. 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通风器装置,其中 所述壳体(CS)容纳汽车的分动机构。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通风器装置(10),其包括具有与大气连通的第一端和与变速器箱体(CS)的内部连通的第二端的软管(20);以及阀门机构(30),当流向软管(20)的水(W1)的水压作用在所述阀门机构(30)上时,所述阀门机构(30)阻塞所述软管(20)的第一端侧上的进/出口(21),否则所述阀门机构(30)让所述软管(20)的进/出口(21)敞开着。
文档编号F16H57/027GK101210630SQ200710300469
公开日2008年7月2日 申请日期2007年12月28日 优先权日2006年12月28日
发明者中野真人, 森濑胜 申请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