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绕轴线可调节阻尼系数的液压减震器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属于减震器技术领域,确切地说是一种绕轴线可调节阻尼系数的液压减震器,它主要用于车辆座椅、机动车辆悬挂及其它需要减震的场合。
技术背景减震器的功能是减少路况不佳造成的振荡,同时减轻车子在急转弯或急刹车时车身的摇晃。当汽车驶过路面凸起的土坎时,阻尼系数可调的性能精良的减震器可以避免车轮跃起,车身依旧平稳的安放在四只轮子上;相反,而不能调节阻尼系数或者损耗的减震器在这种情况下就会让碾在土坎上的哪只轮子猛然跳起来,另外那只轮子贴地的吸附力及抓地力也受到严重影响,如果此时紧急刹车,其结果不堪设想。以往车辆座椅减震器特别是司机座椅减震器以及轿车悬挂减震器,采用弹簧或气囊作为弹性元件同单一的不可调节阻尼系数的减震器联合工作。由于是单一阻尼系数减震器,那么就只有单一的固有频率,所以,在环境复杂路面上或车上的载重量发生变化时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即路面差或载重量大时减震器的阻尼需要大,路面好或者载重量小时减震器的阻尼需要小),直接影响车辆的抓地性、平稳性、乘坐者的舒适性以及车辆部件的使用寿命,严重时会影响到车辆及人身的安全。国外有一种可调节阻尼系数的减震器,是通过改变流油孔的面积来改变阻尼大小,但是存在的缺点是1、采用百年一贯制的弹簧片起阻尼作用,当减震幅度很大时,液体过速通过流油孔往往将弹簧片冲破,造成减震器失效;2、没有气腔,减震器在活塞运动过速时出现减震油浮化现象,发热严重,并且乘坐者感到一种极不舒服的落地感;3、结构上采用多层套管,使得成本增加,散热性不好。到目前为止,文献报道中还没有发现带有气腔的并可调节阻尼系数的液压减震器。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背景技术中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绕轴线可调节阻尼系数的液压减震器。其结构中带有气腔,它可随境况变化调节阻尼系数大小,有多个频率变化,确保车辆的抓地性、平稳性。
本目的以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该绕轴线可调节阻尼系数的液压减震器,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其中一部分为不动件它由外筒、外筒前端连接防尘罩及密封导向体、外筒后端连接密封盖,密封盖另一端连接后连接套所构成;另一部分为左右运动件包括有轴、轴外套,轴的前端接前连接套,轴及轴外套部分置于外筒内,外筒内的轴与密封盖之间有隔离环,特别是在轴上增设有转动体,它与轴外套的一端连接为一体,在转动体外周设有与其作相对转动的非转动体一活塞,活塞与轴由螺母、销键连接固定为一体构成。所述的非转动体-活塞、隔离环将外筒内的封闭腔分隔为A、B液体腔和C弹性体腔,在转动体与非转动体-活塞上设有大小不同的过油孔。轴外套的另一端设有使之转动的拨动片,靠近拨动片的轴上有轴的固定限位片。所述弹性腔C内是气体或弹簧。活塞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活塞上设有单向阀及1~50个孔径不等的过油孔,转动体上也设有与之相应的过油孔。所述的轴与轴外套,转动体与轴,转动体与活塞,活塞与外筒,隔离环与外筒,防尘罩与轴外套及密封盖与外筒之间均为密封相接。在密封盖上设有进气孔及其单向阀;在隔离环上设有排气孔及其密封件。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将多年一贯制使用的多筒减震器改为单筒,显著的提高了散热能力。2、设有弹性腔,消除减震空穴,避免减震器活塞运动过速时出现减震油乳化现象,减少热源的产生。3、通过活塞上单向阀门的流油孔与转动体上的流油孔旋转错位,从而改变了实际流出油孔的截面积,达到无级调节减震器的阻尼系数的目的。4、产品结构独特,适应能力强,寿命长。5、行程可大可小,调节范围宽,调节方便自如。6、当弹性腔压力增到一定数量时,可舍去弹性元件(弹簧或气囊)。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剖面视图。
图2为图1中轴、转动体及活塞连接结构、位置关系的放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俯视剖面视图。
图4为图3中轴、转动体及活塞连接结构、位置关系的放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及其工作原理作详细说明。
如图1~2所示,该绕轴线可调节阻尼系数的液压减震器,它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其中一部分为不动件它由外筒1、外筒前端即图1的左端装置有防尘罩17,靠紧防尘罩右侧装置有密封导向体2、在外筒后端即图1的左端装置有密封盖3,密封盖右侧连接后连接套18所构成;另一部分为左右运动件它由轴5、轴外套6,轴的前端即左端装有前连接套11,轴及轴外套部分置于外筒1内,外筒内的轴与密封盖之间有隔离环4,轴的右端装有转动体7,它与轴外套6的右端连接为一体,在转动体7的外周装置有与其作相对转动的非转动体一活塞8,活塞与轴由螺母10、销键14连接固定所构成。由活塞8、隔离环4将外筒1内的封闭腔分隔为A、B油腔和C气体腔。参阅图3、4所示,活塞8由活塞(8-1)与活塞(8-2)构成。活塞(8-2)上设有单向阀19,活塞(8-2)与转动体7上设有大小不同、数量在1~50个过油孔9,而活塞(8-1)在结构上相当一个锁紧螺母,锁住转动体7不易脱落。轴外套6的一端与转动体7接为一体,另一端装置有使之转动的拨动片12,靠近拨动片的轴5上装有一个轴的固定限位片13。在所述的轴5与轴外套6,转动体7与轴5,转动体7与活塞(8-1),活塞(8-2)与外筒1,隔离环4与外筒1,防尘罩17与轴外套6及密封盖3与外筒1之间均装有密封件,他们分别为密封连接。密封盖3上设有进气孔及其单向阀15;在隔离环4上设有排气孔及其密封件16。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该绕轴线可调节阻尼系数的液压减震器主要用于装置在汽车的座椅底部。当汽车在急转弯或急刹车时,车身易摇晃并震动、碰到路面不好会强烈震动,这时候调节该减震器,增大其阻尼系数,达到迅速减震的目的。由图1、2并参见图3、4所示,汽车震动使之座椅下落时,会给前连接套11一个向下力,即使左右运动件如图一所示向右运动,这时手拨动转动片12,使得左右运动件中的旋转件(轴外套6、转动体7)绕轴线与其左右运动件中的不旋转件(轴5、活塞8-1、活塞8-2、螺母10、前连接套11、固定片13、销键14)在一定的角度内旋转发生相对转动,使得转动体7上的过油孔与非转动体-活塞(8-2)上的过油孔9错位,过油孔面积发生变化,此时过油孔面积变小。油从B腔通过过油孔9进入A腔的阻力加大,减少了进入A腔中的油量,使左右运动件的下降速度急剧降低,从而震动幅度大幅度的衰减。达到了调节减震器阻尼系数进而达到不同的减震效果。因为油是不可压缩的,左右运动件向右运动时,部分轴5与轴外套6进入油腔所占用的容积由隔离环4压缩C气体腔补充,使得减震器没有空程。反之,若左右运动件向左运动,这时反方向拨动转动片12,使得左右运动件中的旋转件(轴外套6、转动体7)绕轴线与其左右运动件中的不旋转件(轴5、活塞8-1、活塞8-2、螺母10、前连接套11、固定片13、销键14)在一定的角度内反向旋转发生相对转动,使得转动体7上的过油孔与非转动体-活塞(8-2)上的过油孔9的相互位置向原状态恢复。油从A腔通过过油孔9进入B腔的阻力减小,增大了B腔中的油量,使左右运动件的上升(即向左)速度加大,使得震动幅度回到原来的状态。此时C气体腔也恢复到原来状态。
权利要求1.一种绕轴线可调节阻尼系数的液压减震器,它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其中一部分为不动件它由外筒(1)、外筒前端连接有防尘罩(17)及密封导向体(2)、外筒后端连接有密封盖(3),密封盖另一端接后连接套(18)所构成;另一部分为左右运动件包括有轴(5)、轴外套(6)、轴的前端接前连接套(11),轴及轴外套部分置于外筒(1)内,外筒内的轴与密封盖之间有隔离环(4),其特征是轴(5)上增设有转动体(7),它与轴外套(6)的一端连接为一体,在转动体外周设有与其作相对转动的非转动体—活塞(8),活塞与轴由螺母(10)、销键(14)连接固定为一体,所述的非转动体—活塞(8)、隔离环(4)将外筒(1)的封闭腔分隔为A、B液体腔、C弹性体腔,在转动体与非转动体—活塞上设有大小不同的过油孔(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轴线可调节阻尼系数的液压减震器,其特征是轴外套(6)的另一端设有使之转动的拨动片(12),靠近拨动片的轴(5)上设有轴的固定限位片(1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轴线可调节阻尼系数的液压减震器,其特征是所述弹性腔C内是气体或弹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轴线可调节阻尼系数的液压减震器,其特征是非转动体—活塞(8)由活塞(8-1)与活塞(8-2)构成,活塞(8-2)上设有单向阀(19),活塞(8-2)与转动体(7)上设有1~50个孔径不等的过油孔(9)。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轴线可调节阻尼系数的液压减震器,其特征是所述的轴(5)与轴外套(6),转动体(7)与轴(5),转动体(7)与活塞(8-1),活塞(8-2)与外筒(1),隔离环(4)与外筒(1),防尘罩(17)与轴外套(6)及密封盖(3)与外筒(1)之间均为密封相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轴线可调节阻尼系数的液压减震器,其特征是在密封盖(3)上设有进气孔及其单向阀(15);在隔离环(4)上设有排气孔及其密封件(16)。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绕轴线可调节阻尼系数的液压减震器,它主要用于减轻汽车在急转弯或急刹车时车身的摇晃、震动。由固定件和运动件两部分组成。固定部分由外筒1,外筒前端连接导向体2及防尘罩17,后端连接密封盖3及后连接套18构成;运动部分由轴5及其轴外套6、轴前连接套11,在轴一端有转动体7,它与轴外套6固接为一体,外筒内有隔离环4,转动体外周有活塞8,活塞与轴由螺母10、销键14固定连接,转动体与活塞上设有大小不同的过油孔;活塞与隔离环将外筒内腔分隔为A、B油腔和C气腔,外筒内各零部件之间均为密封相接。该液压减震器是通过无极调节减震器阻尼系数而达到不同的减震效果,它结构新颖,调节范围非常大,适应各种车型。
文档编号F16F9/10GK2856579SQ200420086260
公开日2007年1月10日 申请日期2004年11月26日 优先权日2004年11月26日
发明者卫德义 申请人:卫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