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对称掣动的棘轮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5783034阅读:22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对称掣动的棘轮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利用双对称掣动的方式,以大幅提高棘轮扭力及增加掣动操作行程的双对称掣动的棘轮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棘轮装置已广泛应用于手工具的使用上,如棘轮起子、套筒板手或者棘轮板手等;请参阅图1A、图1B、图1C,棘轮的控制方式,主要在连结握柄的控制本体10上,装设两个具有弹簧11的掣动块12A、12B,另连接有工具头的棘轮本体13,其棘轮齿14则可与掣动块12A、12B啮合,在图1A中,当两掣动块12A、12B均与棘轮齿14啮合时,其无法作反向的空转,而随着握柄作正逆转的转动;在图1B中,当外部的切换开关将右侧的掣动块12B推离啮合棘轮齿14时,则控制本体10可借着左侧的掣动块12A带动棘轮本体13作顺时针的正向转动,当控制本体10作反方向的转动时,棘轮齿14的齿面会压迫左侧的掣动块12A内缩推离啮合,而形成空转的状态;在图1C中,当切换开关将左侧的掣动块12A推离啮合棘轮齿14,则控制本体10可借着右侧的掣动块12B带动棘轮本体13作逆时针的转动,当控制本体10作反方向的转动时,棘轮齿14的齿面会压迫右侧的掣动块12B内缩推离啮合,而形成空转的状态。借着对棘轮的控制掣动,使用者可依旋松或旋紧的需求,来选择控制棘轮的掣动方向,并利用其可反方向空转,便于使用者在不佳的操作空间上使用。请参阅图2A、图2B,在实际棘轮的制作上,控制本体10与棘轮本体13间是具有间隙的,如此控制本体10在反方向空转时,才能在棘轮本体13内转动,而此间隙的存在,于控制本体10掣动转动时,将会令控制本体10偏向掣动位置的另一侧,使得掣动块12A与棘轮齿14的啮合深度减少,此时若操作力量过大时,将使得掣动块12A打滑,而无法确保与棘轮齿14的啮合,此即为棘轮扭力不足,因此如图2A、2B,其不论正逆转时,以单一的掣动块作掣动的传动,均会有扭力不足的问题产生。请参阅图3A,其棘轮本体13的棘轮齿14的齿数为20齿,当控制本体10反方向空转时,每跨越棘轮齿14一齿为反方向旋转18度,倘在30度的有限空间内时,其反方向空转后,再掣动操作的行程将会受限。请参阅图3B,在相同体积的要求下,适度增加棘轮齿14的齿数为30齿,则反方向空转时每跨越棘齿轮14一齿为反方向旋转12度,在相同30度的有限空间内,控制本体10可跨越二齿(24度),而增加其再正向掣动操作的行程,因此棘轮齿14的齿数愈多,将更利于在有限空间内操作;参阅图3C,惟在齿数愈多的情形下,将会造成齿深愈小,相对的与掣动块12A的啮合程度将会降低,如此在掣动操作使控制本体10于偏向掣动块12A的另一侧时,将更易造成掣动块12A打滑脱离啮合的情形,因此以单一的掣动块作掣动传动,于增加棘轮齿的齿数时,反而会造成扭力的严重不足。
综合上述的说明,在以单一掣动块作掣动传动时,其本身就面临扭力不足的问题,若增加棘轮齿的齿数,以供操作者更便于使用,将使得扭力不足的问题更加恶化,因此无法同时兼顾到两者的需求功能。
请参阅图4A、图4B、图4C,其为中国台湾专利申请第88218399号“起子之结构改良”,其是在控制本体20内装设两掣动块21A、21B,两掣动块21A、21B并以一弹性线圈22限位,一棘轮本体23的棘轮齿24则可与两掣动块21A、21B啮合,另控制本体20外部设有一可由切换本体25控制方向的拨块26,以供使用者选择掣动的操作方向;如前所述,该案是以单一的掣动块作掣动的传动,因此仍会有扭力不足的问题,且为了具有基本的扭力,其即必需有足够的齿深以供啮合,相对的棘轮齿的数齿亦会减少,不利于使用者在有限空间的操作使用。
请参阅图5A、图5B、图5C,其为中国台湾专利申请第91220384号“握柄正反向棘轮之构造改良”,其是在控制本体30上设两可旋转偏摆的掣动块31A、31B,两掣动块31A、31B并以弹簧32抵推,以与棘轮本体33的棘轮齿34啮合掣动,另两掣动块31A、31B可受一转向切换环的控制,以旋转偏摆内缩,脱离与棘轮齿34的啮合,供使用者选择切换掣动传动的方向;该案由于仍是采用单一掣动块的掣动传动,仍会产生扭力不足的问题,尤其在其棘轮齿34的齿数较多时,更会大幅降低掣动啮合的程度,造成掣动时打滑的情形。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双对称掣动的棘轮装置,其是在控制本体上设有两组对称掣动组件,以分别与棘轮本体的棘轮齿啮合掣动,当控制本体由握柄连结作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时,其中一组的对称掣动组件将会分别啮合掣动于棘轮齿的两侧,使得棘轮齿的两侧同时具有对称的掣动力量;据此,即不会造成控制本体因与棘轮本体间的间隙存在,所产生偏摆的问题,而可确保在稳定啮合掣动的状态,且两侧对称的掣动组件是平均负荷扭转时所产生的抗力,使得各掣动组件可有效降低掣动时的负荷,亦即本实用新型每单一掣动组件的负荷仅为为习式掣动块的一半,故可大幅提高旋转操作时的扭力。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双对称掣动的棘轮装置,其中,当控制本体作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时,由于是以其中一组的对称掣动组件分别啮合掣动于棘轮齿的两侧,因此可确保在稳定啮合掣动的状态,在此一前提下,本新型可大幅增加棘轮齿的齿数,并仍可确保在稳定的啮定掣动状态,此即可在反方向空转时,增加其可旋转角度,而提高再正向掣动操作时的行程,有利在有限空间内操作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双对称掣动的棘轮装置,其主要包括控制本体,其控制本体内设有轴孔,在轴孔外侧分别设有两组对称槽道,并于槽道内置入两组对称卡掣组件;棘轮本体,其设有棘轮齿,并容置于控制本体的轴孔内,棘轮齿可与控制本体的掣动组件啮合掣动;切换本体其为一套合于控制本体外部的盖体,其侧壁上开设抵推组件,该抵推组件可对应顶推掣动组件。
为使对本实用新型有进一步深入了解,下面例举较佳的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进行详细地说明。


图1A为习式棘轮控制的示意图(一);图1B为习式棘轮控制的示意图(二);图1C为习式棘轮控制的示意图(三);图2A为习式棘轮作顺时针掣动操作的示意图;图2B为习式棘轮作逆时针掣动操作的示意图;图3A为习式棘轮的棘轮齿(一)作反方向空转的示意图;图3B为习式棘轮的棘轮齿(二)作反方向空转的示意图;图3C为习式棘轮的棘轮齿(二)作掣动操作的示意图;图4A为中国台湾专利申请第88218399号的棘轮控制示意图(一);
图4B为中国台湾专利申请第88218399号的棘轮控制示意图(二);图4C为中国台湾专利申请第88218399号的棘轮控制示意图(三);图5A为中国台湾专利申请第91220384号的棘轮控制示意图(一);图5B为中国台湾专利申请第91220384号的棘轮控制示意图(二);图5C为中国台湾专利申请第91220384号的棘轮控制示意图(三);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零件分解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图;图8为图7的1-1剖视图;图9为图7的2-2剖视图;图10A为本实用新型棘轮控制的示意图(一);图10B为本实用新型棘轮控制的示意图(二);图10C为本实用新型棘轮控制的示意图(三);图11为本实用新型应用于棘轮起子的示意图;图12为本实用新型应用于棘轮板手的示意图;图1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分解图;图1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中组件编号习式部份10控制本体 11弹簧2A、12B掣动块 13棘轮本体 14棘轮齿 20控制本体21A、21B掣动块 22弹性线圈23棘轮本体24棘轮齿 25切换本体 26拨块30控制本体31A、31B掣动块 32弹簧33棘轮本体34棘轮齿本实用新型部份40控制本体41轴孔42A、42B、43A、43B槽道44A、44B、45A、45B弹簧46A、46B、47A、47B掣动块
48A、48B、49A、49B拨块50A、50B、51A、51B掣动齿52容置孔 53弹簧 54滚珠60棘轮本体 61棘轮齿62角孔 63杆体64杆体 65C型扣66C型扣70切换本体 71、72卡槽73、74、75、76壁面77、78、79容置槽80握柄 81工具杆82、83板杆 84套合孔90控制本体 91棘轮本体 92棘轮齿93A、93B、94A、94B掣动组件95杆体 96切换本体97、98、99、100抵推组件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6、7、8、9,本实用新型主要包括有控制本体40、棘轮本体60及切换本体70;该控制本体40中心位置设有一轴孔41,及于轴孔41的外侧设有两组对称的由弧状槽道42A、42B、43A、43B,各槽道内分别置入由弹簧44A、44B、45A、45B及掣动块46A、46B、47A、47B所组成的掣动组件,且各掣动块46A、46B、47A、47B的一端凸设有一拨块48A、48B、49A、49B,并使该各拨块48A、48B、49A、49B凸出于控制本体40的端面,相对称的掣动块46A、46B,其相对的端部分别具有掣动齿50A、50B,且掣动齿50A、5B的对角线是通过控制本体40的中心轴线,另一组相对称的掣动块47A、47B亦相同于端部具设掣动齿51A、51B,且掣动齿51A、51B的对角线是通过控制本体40的中心轴线,另控制本体40的侧面设有容置孔52,以分别装置设弹簧53及滚珠54;一该棘轮本体60具有一棘轮齿61,棘轮齿61一端延伸为一具有角孔62的杆体63,角孔62可衔接工具头,棘轮齿61另一端杆体64则延伸套合于控制本体40,并以C型扣65限位,棘轮本体60可设于控制本体40的轴孔41内,并以棘轮61齿相对应于各掣动块46A、46B、47A、47B;该切换本体70为呈一盖体,其可套合于控制本体40的外部,并以C型扣66限位,其中,其侧壁上开设有抵推组件,该抵推组件是于相对各拨块48A、48B、49A、49B位置设有卡槽71、72,利用各卡槽71、72的两端壁面73、74、75、76可分别推顶拨块48A、48B、49A、49B,进而令各掣动块46A、46B、47A、47B可压缩弹簧44A、44B、45A、45B,沿着槽道42A、42B、43A、43B移动,另切换本体70的内环面上开设有三个容置槽77、78、79,以供与控制本体40上的滚珠54容置定位。请参阅图8、9、10A,当切换本体70的中间容置槽78容置定位滚珠54时,其各壁面73、74、75、76是无推顶掣动块46A、46B、47A、47B,此时各掣动块46A、46B、47A、47B的掣动齿50A、50B、51A、51B是均啮合掣动于棘轮齿61上,在转动控制本体40正逆转时,均会带动棘轮本体60转动,而相同一般固定式的工具。请参阅图8、9、10B,当向右转动切换本体70时,滚珠54将会定位在切换本体70的容置槽77上,切换本体70的壁面75、76将会推抵掣动块47A、47B内缩脱离啮合棘轮齿61,而掣动块46A、46B将保持啮合棘轮齿61,于操作控制本体40逆时针转动时,可同时带动棘轮本体60转动,若控制本体40顺时针转动时,即会形成反方向的空转。请参阅图8、9、10、11C,当向左转动切换本体70时,滚珠54将定位在切换本体70的容置槽79上,切换本体70的壁面73、74将会推抵掣动块46A、46B内缩脱离啮合棘轮齿61,而掣动块47A、47B将保持啮合棘轮齿61,当操作控制本体40顺时针转动时,可同时带动棘轮本体60转动,若操作控制本体40逆时针转动时,即会形成反方向的空转。请参阅图10A、10B、10C,本实用新型不论作何种的啮合掣动,其掣动组件均至少保持一组对称的掣动块46A、46B(或47A、47B)与棘轮齿61啮合,且此对称的掣动块46A、46B(或47A、47B)掣动啮合于棘轮齿61的两侧,其不但可使棘轮本体60稳定保持在控制本体40的轴孔41中心,而不会有偏摆情形,使得两侧的掣动块46A、46B(或47A、47B)稳定保持在掣动啮合的状态,且两对称的掣动块46A、46B(或47A、47B)是平均负荷扭转时所产生的抗力,故就整体而言,亦即大幅增加其所能承受的抗力,此即可提高棘轮的扭力,此外,在确保可在稳定啮合掣动的状态下,棘轮齿61即可增加其齿数,以供棘轮在作反方向空转时,增加其旋转角度,而提高正向再掣动操作时的行程,俾利在有限空间下操作使用。请参阅图11,本实用新型应用于棘轮起子时,其控制本体40的一端可固设于握柄80上,而由握柄80带动旋转,棘轮本体60一端的杆体63则可套合工具杆81,而供拆装螺丝使用。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应用于旋转板手时,其本体41两侧将直接成型有长型板杆82、83,由板杆82、83直接带动控制本体40转动,而棘轮本体60的中心位置将开设具有数个角的套合孔84,以供装设工具使用。请参阅图13、14,本实用新型亦可以另一型式实现,其是将控制本体90设于棘轮本体91的内部,棘轮本体91设有一内环状的棘轮齿92,而控制本体90则装设有两组对称的掣动组件93A、93B、94A、94B,以向外的方式啮合掣动棘轮齿92,另棘轮本体91的端面可设有一杆体95,以衔接工具头,再于棘轮本体91外部套合切换本体96,切换本体96内设抵推组件97、98、99、100,以抵推掣动组件93A、93B、94A、94B内缩,其亦相同可达成提高棘轮扭力及增加棘轮齿数的目的。
以上述所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皆属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之列。
权利要求1.一种双对称掣动的棘轮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主包括控制本体其本体内设有轴孔,在轴孔外侧分别设有两组的对称槽道,并于槽道内置入两组对称卡掣组件;棘轮本体其是设有棘轮齿,并容置于控制本体的轴孔内,棘轮齿可与控制本体的掣动组件啮合掣动;切换本体其为一套合于控制本体外部的盖体,其侧壁上开设抵推组件,该抵推组件可对应顶推掣动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对称掣动的棘轮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控制本体内的掣动组件为一卡掣块及弹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对称掣动的棘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卡掣块一端是凸设有拨块,另一端则具有掣动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对称掣动的棘轮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各组的对称掣动组件,其掣动端对角线是通过控制本体的中心轴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对称掣动的棘轮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棘轮本体的棘轮齿一端是延伸设有一具角孔的杆体,以衔接工具头,另一端则延伸另一杆体,并以一C型扣限位于控制本体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对称掣动的棘轮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切换本体的抵推组件,是于侧壁上开设卡槽,并以卡槽的两端壁面对应掣动组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对称掣动的棘轮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控制本体的侧面是装设有弹簧及滚珠,并于切换本体内环面设有数个容置槽,以于切换本体转动时,其容置槽容置滚珠,以使切换本体旋转定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对称掣动的棘轮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切换本体套合于控制本体后,是以C型扣固定限位。
9.一种双对称掣动的棘轮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控制本体其本体上设有两组的对称掣动组件;棘轮本体是设有内环状的棘轮齿,控制本体装设棘轮本体的内环,棘轮本体的棘轮齿,可与控制本体的掣动组件啮合掣动;切换本体其为一盖体,套合于棘轮本体的外部,其抵推组件可对应顶推控制本体的掣动组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对称掣动的棘轮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棘轮本体的端面是设有一杆体,以衔接工具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一种双对称掣动的棘轮装置,其主要包括有控制本体、棘轮本体及切换本体;其中,控制本体上开设有两组对称槽道,于该两组的对称槽道内分别设有对称的掣动组件,各组对称的掣动组件是可啮合掣动于棘轮本体上,切换本体则可选择转向,以控制切换各组掣动组件与棘轮本体的啮合状态,达成棘轮装置切换掣动的作用;据此,利用双对称掣动的方式,使得棘轮掣动操作时,其两侧均可同时具有对称的掣动力,不仅可大幅提高棘轮的旋转扭力及稳定性,且在确保掣动的状态下,可增加棘轮的齿数,使得操作者具有更大的掣动操作行程,达到实用的目的。
文档编号F16D41/00GK2651507SQ0324907
公开日2004年10月27日 申请日期2003年9月26日 优先权日2003年9月26日
发明者黄定 申请人:黄定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