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旋式压缩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494632阅读:303来源:国知局
涡旋式压缩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在形成压缩机框体的一部分且保持主轴的轴承的壳体中形成吸入被压缩气体的开口部、从该开口部向压缩机内部侧呈柱状地延伸的吸入空间、从该吸入空间朝向主轴的旋转轴方向延伸的第一气体通路以及连通第一气体通路和设置有主轴的轴承的空间的第二气体通路,并且在形成压缩机框体的其它部分且连接上述壳体的壳中,形成连通第一气体通路和压缩机构的内部空间的第三气体通路,第一气体通路和第三气体通路在可动涡旋体的底板的可动区域的所述主轴的旋转半径方向外侧的区域连通。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提供一种涡旋式压缩机,其能够抑制吸入气体的过热度,并且润滑轴承、唇形密封件以及推力板等滑动部分。
【专利说明】涡旋式压缩机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在前壳体形成通过多个路径吸入被压缩气体的气体通路的涡旋式压缩机。
【背景技术】
[0002]关于用于将冷却介质等被压缩气体吸入涡旋式压缩机内的气体通路,提出了各种结构,以使被压缩气体中包含的润滑油能够在压缩机内部发挥润滑作用。
[0003]例如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在前壳体中形成主吸入孔和辅助吸入孔的涡旋式压缩机。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从吸入口流入的工作介质和润滑剂的喷雾的流路包括两个回路(第一回路和第二回路)的涡旋式压缩机。
[0004]并且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设置有多个吸入通路且经由吸入通路使冷却介质中的润滑油通过主轴承等滑动部分的涡旋式压缩机。
[0005]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22707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9-3274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许第4106088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在涡旋式压缩机中,存在如下倾向,即吸入气体的过热度因从设置于壳体的吸入口至通过涡旋壁划分形成且确定吸入容量的压缩室的气体路径上的压力损失和来自滑动部等的受热而变高,从而有必要设计成吸入气体的过热度不过大。但是在以往的涡旋式压缩机中,不存在兼顾吸入气体的过热度抑制和轴承、唇形密封件以及推力板的润滑的结构。
[0007]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涡旋式压缩机,其能够抑制吸入气体的过热度,并且润滑轴承、唇形密封件以及推力板等滑动部分。
[0008]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涉及的涡旋式压缩机的特征在于,在形成压缩机框体的一部分且保持主轴的轴承的壳体中形成吸入被压缩气体的开口部、从该开口部向压缩机内部侧呈柱状地延伸的吸入空间、从该吸入空间朝向主轴的旋转轴方向延伸的第一气体通路以及连通第一气体通路和设置有所述轴承的空间的第二气体通路,并且在形成压缩机框体的其它部分且连接所述壳体的壳中,形成连通第一气体通路和压缩机构的内部空间的第三气体通路,第一气体通路和第三气体通路在所述可动涡旋体的底板的可动区域的所述主轴的旋转半径方向外侧的区域连通。
[0009]根据如上所述的本发明的涡旋式压缩机,通过形成上述吸入空间以及第一至第三气体通路,能够适宜地抑制吸入气体的过热度,并且有效地润滑主轴的轴承以及压缩机构周边的滑动部分。特别是,通过第一气体通路和第三气体通路在所述可动涡旋体的底板的可动区域的所述主轴的旋转半径方向外侧的区域中连通,由于在可动涡旋体伴随着主轴的旋转而旋转时两气体通路的连通部分不被底板堵塞,所以能够良好地保持吸入气体在气体通路内的流动状态。
[0010]在本发明的涡旋式压缩机中,较为理想的是在所述壳体中形成不经由第一气体通路而连通所述吸入空间和设置有所述轴承的空间的润滑油通路。通过形成润滑油通路,能够使在从壳体的开口部吸入的冷却介质等被压缩气体中包含的润滑油不经由第一气体通路而直接从吸入空间送至主轴的轴承。
[0011]在如上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中,较为理想的是,在所述吸入空间和润滑油通路的连通部附近填充多孔性填充材料。作为多孔性填充材料,除了由海绵或烧结金属等多孔质部件构成的材料之外,也能够使用由钢丝棉或多孔质过滤器等纤维状部件构成的材料。通过在吸入空间和润滑油通路的连通部中填充上述的多孔性填充材料,能够由填充材料捕捉在吸入气体中包含的润滑油并且有效地向润滑油通路输送,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轴承的润滑性。
[0012]本发明的涡旋式压缩机,较为理想的是以如下方式构成,即通过多个连接机构连接所述壳体和所述壳,且在夹在邻接的该连接机构之间的区域内连通第一气体通路和第三气体通路。在通过螺栓等连接机构连接壳体和壳时,通过以在邻接的螺栓之间的区域连通的方式构成两气体通路,能够紧凑地形成压缩机的框体。
[0013]在本发明的涡旋式压缩机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吸入空间以朝向所述主轴的旋转半径方向内侧延伸的方式构成。通过吸入空间以朝向主轴的旋转半径方向内侧,优选地朝向与主轴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能够容易地将包含润滑油的吸入气体导入更接近如轴承般要求高润滑性的滑动部分的部位。
[0014]本发明涉及的涡旋式压缩机的结构能够适宜地用于与所述壳一体地形成固定涡旋体的涡旋式压缩机。通过将本发明适用于具备壳一体型固定涡旋体的涡旋式压缩机,能够在不追加设置周边端口的情况下适宜地抑制吸入气体的过热度。
[0015]在本发明的涡旋式压缩机中,较为理想的是,在第一气体通路的内部形成翅片结构。通过形成翅片结构,能够有效地捕捉在第一气体通路中流动的吸入气体中包含的润滑油。由翅片结构捕捉的润滑油经由第二气体通路被送至轴承设置空间,能够提高轴承周围的润滑性,另外,经由第三气体通路被送至压缩机构侧,能够提高压缩机构周围的润滑性。
[0016]在本发明的涡旋式压缩机中,较为理想的是,在所述吸入空间的侧面形成第一气体通路。通过在吸入空间的侧面形成第一气体通路,在吸入空间内流动的被压缩气体在向第一气体通路内流入时形成大致直角地弯曲的流。在上述的气体流动的弯曲部分中,被压缩气体中的润滑油受到惯性力,所以润滑油的一部分不流入第一气体通路内,而是滞留在吸入空间内。即,通过上述简单的分离机构,能够选择性地捕捉被压缩气体中的润滑油。
[0017]在上述的涡旋式压缩机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吸入空间以延伸至形成有第一气体通路的部位的竖直下侧的方式形成。通过以上述方式形成吸入空间,由于在吸入空间的底部存储由上述简单的分离机构捕捉的润滑油,所以例如在吸入空间的下底部设置润滑油通路时,能够有效地将捕捉的润滑油向各种滑动部分供应。
[0018]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涉及的涡旋式压缩机,能够良好地保持吸入气体在气体通路内的流动状态且适宜地抑制吸入气体的过热度,并且有效地润滑主轴的轴承以及压缩机构周边的滑动部分。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图1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涡旋式压缩机,且图1(a)是正视图,图1(b)是表示图1(a)的A-A截面的纵截面图。
[0020]图2表示图1的涡旋式压缩机,且图2(a)是表示图1(b)的B-B截面的纵截面图,图2(b)是表示图1(b)的C-C截面的横截面图。
[0021]图3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涡旋式压缩机,且图3(a)是与图2(a)对应的纵截面图,图3(b)是与图2(b)对应的横截面图。
[0022]图4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涡旋式压缩机,且图4(a)是与图2(a)对应的纵截面图,图4(b)是与图2(b)对应的横截面图。
[0023]图5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涡旋式压缩机,且图5(a)是与图2(a)对应的纵截面图,图5(b)是与图2(b)对应的横截面图。
[0024]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涉及的涡旋式压缩机且与图1 (b)对应的纵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下,参照【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
[0026]图1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涡旋式压缩机,且图1(a)是正视图,图1(b)是表示图1(a)的A-A截面的纵截面图。在压缩机I工作时,通过主轴2旋转,可动涡旋体3旋转,且由可动涡旋体3和固定涡旋体4构成的压缩机构5进行气体的压缩操作。作为被压缩气体的冷却介质气体从设置于前壳体6的侧面的开口部7被吸入吸入空间8。吸入空间8形成为从开口部7朝向主轴2的旋转半径方向内侧(图的下侧)延伸的圆柱状。在吸入空间8的侧面连通朝向主轴2的旋转轴方向延伸的第一气体通路9,并且,向在面朝可收纳配重10的收纳空间12的部位设置的主轴2的轴承11延伸的第二气体通路13从第一气体通路9分支形成。
[0027]前壳体6通过作为连接机构的螺栓14,与和固定涡旋体4 一体地形成的壳15连接。在前壳体6和壳15接触的表面,在可动涡旋体3的底板3a的可动区域的主轴2的旋转半径方向外侧(图的上侧)的区域,第一气体通路9和第三气体通路16连通。第三气体通路16以朝向主轴2的旋转轴方向(图的右侧)延伸的方式在壳15的内部形成,并且使第一气体通路9与压缩机构5的内部空间5a连通。由于第一气体通路9和第三气体通路16在底板3a的可动区域的主轴2的旋转半径方向外侧连通,所以即使在压缩机I工作时也保持连通状态。
[0028]在吸入空间8的底部设置不经由第一气体通路9而向收纳空间12延伸的润滑油通路17以及不经由第一气体通路9而向唇形密封件润滑空间20延伸的润滑油通路18。以该方式形成的吸入空间8作为从被吸入的被压缩气体分离润滑油的简易油分离器发挥功能。即,被压缩气体中的冷却介质成分具有向与吸入空间8的侧面连通的第一气体通路9流动的倾向,且被压缩气体中的润滑油成分因惯性具有向与吸入空间8的底部连通的润滑油通路17流动的倾向。因此,能够优先朝向要求高润滑性的主轴2的轴承11运送润滑油。[0029]图2表示图1的压缩机1,且图2(a)是表示图1(b)的B-B截面的纵截面图,图2(b)是表示图1(b)的C-C截面的横截面图。在图2中,第一气体通路9以如下方式形成,即朝向主轴2的旋转轴方向以大致相等的截面朝向壳15侧延伸,且在壳15的附近成为与第三气体通路16的截面的形状大致一致的截面。
[0030]图3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涡旋式压缩机31,且图3(a)是与图2(a)对应的纵截面图,图3(b)是与图2(b)对应的横截面图。设置于压缩机31的前壳体32的第一气体通路33以如下方式形成,即朝向主轴2的旋转轴方向以大的曲率扩大截面后,以与第三气体通路34的截面的形状大致一致的截面朝向壳35侧延伸。
[0031]图4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涡旋式压缩机41,且图4(a)是与图2(a)对应的纵截面图,图4(b)是与图2(b)对应的横截面图。设置于压缩机41的前壳体42的第一气体通路43以如下方式形成,即朝向主轴2的旋转轴方向以一定的比例扩大截面后,以与第三气体通路44的截面的形状大致一致的截面朝向壳45侧延伸。并且,在第一气体通路43内,表面积大的翅片46朝向主轴2的旋转轴方向延伸设置。通过上述的结构,在第一气体通路43内流动的气体中的润滑油被翅片46捕捉,且因重力被引导至滑动支撑可动涡旋体的部位。
[0032]图5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涡旋式压缩机51,且图5(a)是与图2(a)对应的纵截面图,图5(b)是与图2(b)对应的横截面图。设置于压缩机51的前壳体52的第一气体通路53以如下方式形成,即朝向主轴2的旋转轴方向以一定的比例扩大截面后,以与第三气体通路54的截面的形状大致一致的截面朝向壳55侧延伸。并且,第一气体通路53的内壁面的一部分形成为朝向主轴2的旋转轴方向延伸的翅片56。通过上述的结构,在第一气体通路53内流动的气体中的润滑油被翅片56捕捉,且经由第二气体通路(图中13)被引导至滑动支撑可动涡旋体的部位或轴承。
[0033]图6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涉及的涡旋式压缩机61,且是与图1(b)对应的纵截面图。在前壳体62的吸入空间63的底部,填充了由多孔质粒子或纤维构成的多孔性填充材料64。通过填充多孔性填充材料64,有效地捕捉被压缩气体中的润滑油成分,且容易向润滑油通路65、66引导润滑油。其它结构与图1(b)相同,所以省略详细说明。
[0034]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涉及的涡旋式压缩机的结构能够适用于在滑动部分中要求高润滑性的所有涡旋式压缩机。
[0035]符号说明
1、31、41、51、61 压缩机 2主轴
3可动涡旋体 3a底板 4固定涡旋体 5压缩机构 5a内部空间 6、32、42、52、62 前壳体 7开口部8、63吸入空间
9、33、43、53第一气体通路10配重
11轴承12收纳空间
13、36、47、57第二气体通路14螺栓
15、35、45、55壳
16、34、44、54第三气体通路
17、18、65、66润滑油通路20唇形密封件润滑空间21唇形密封件
46 >56翅片64多孔性填充材料。
【权利要求】
1.一种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在形成压缩机框体的一个部分且保持主轴的轴承的壳体中形成吸入被压缩气体的开口部、从该开口部向压缩机内部侧呈柱状地延伸的吸入空间、从该吸入空间朝向主轴的旋转轴方向延伸的第一气体通路、以及连通第一气体通路和设置有所述轴承的空间的第二气体通路, 在形成压缩机框体的其它部分且连接所述壳体的壳中,形成连通第一气体通路和压缩机构的内部空间的第三气体通路, 第一气体通路和第三气体通路在所述可动涡旋体的底板的可动区域的所述主轴的旋转半径方向外侧的区域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中形成不经由第一气体通路而连通所述吸入空间和设置有所述轴承的空间的润滑油通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吸入空间和润滑油通路的连通部附近填充多孔性填充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通过多个连接机构连接所述壳体和所述壳,且在夹在邻接的该连接机构之间的区域内连通第一气体通路和第三气体通路。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入空间朝向所述主轴的旋转半径方向内侧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设置在面朝收纳配重的收纳空间的部位。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固定涡旋体与所述壳一体地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气体通路的内部形成翅片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第一气体通路在所述吸入空间的侧面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入空间形成为延伸至形成有第一气体通路的部位的竖直下侧。
【文档编号】F04C29/04GK103597211SQ201280023365
【公开日】2014年2月19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7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13日
【发明者】井尻诚, 高畑正明, 追分祐司, 饭塚二郎, 洼田雅通, 井口正博 申请人:三电有限公司,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