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正逆转向马达来控制公转速度的多转子吊扇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5491450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使用正逆转向马达来控制公转速度的多转子吊扇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与多转子吊扇产品有关,特别是指一种使用正逆转向马达来控制公转速度的多转子吊扇。
背景技术
可公转的多转子吊扇其主要的功能点是除了各风扇自旋以产生风拂效果外,更能透过公转的作用使风拂效果扩及周遭360度的空间,为达成该项效果先前的技术是利用两组以上的风扇架设于一旋转中圈上并设法令该旋转中圈同方向持续公转以便连续产生360度风拂效果,目前市场上所销售的可公转的多转子吊扇,依其公转的驱动方式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如图1A所示,其是通过各风扇同方向自旋而产生公转扭力以驱动公转,此类型的特点是其公转速度与各风扇的风速成高度正比,风速越高公转速度越快,反的亦然;第二类如图1B所示,其是通过同步马达与齿轮组织设计来驱动旋转中圈,使其作同方向持续性公转,此第二类的特点是公转是由同步马达来主导与风扇风速的大小无关,且其只有固定单一的公转速度,此两种类型的多转子吊扇分别有其缺点皆无法提供使用者最佳的运作效益,兹分别说明如下请参阅图1A所示,如前所示是利用各风扇同方向自旋而产生扭力来驱动公转,其由一本体11及二风扇组12所构成,其中该本体11通过一主轴13而定位于顶面预定处,该主轴13上可转动地组设有一旋转中圈14,且该旋转中圈14位于本体11内,其上并配设有传导电力组15,该二风扇组12分别通过一横杆组121而定位于旋转中圈14外侧,据此,透过该传导电力组15使本体11外侧的风扇组12保持电力的导通而产生自旋,当二风扇组12同方向自旋时,令产生一扭力来驱动旋转中圈14来带动二风扇组12进行公转,为避免风扇组12在高速时产生过大的扭力,致使其公转超速失控,其设计有一组设于旋转中圈14上的刹车齿轮16,并令其与固设在主轴13上的对应刹车齿轮17相压迫囓合,使其构成一公转负载,藉以约束公转的速度,唯根据实际运作经验,该项刹车装置仅能对固定速度的设计有效,若使用者要求有不同风速的选择时,该项刹车装置即不具实用价值,因为刹车齿轮16、17的摩擦阻力并无法随风扇组12自旋风速的变化而增减,若煞车装置的摩擦是发生在约束高风速所产生的大扭力时,则在风速转为中、低速时,其产生的扭力较小常会有无法克服刹车齿轮16、17的摩擦力,以致无法驱动公转现象发生,公转速度可依风速不同而变化原为此类型设计点,然而在实际运作时确是不尽理想,令风速组12的自旋速度高中低分别为1500rpm、1000rpm及500rpm,其对应的公转速度为100rpm、60rpm及20rpm,此为工程设计兼顾高中低风速皆能产生公转的最佳状况的极限,而实际上,公转速度的便范围最理想为2rpm至20rpm的间,故上述公转速度范围20rpm至100rpm并不符合最佳的使用效益,因此图1A所代表的结构设计并非理想的解决方案。
紧接着请参阅图1B所示,如前所述是通过同步马达带动齿轮组来驱动旋转中圈使做同方向持续性的公转,在结构上其与图1A不同的处是加设同步马达18与齿轮组19,并同时除去了原图1A的刹车装置,运作时,透过传导电力组15使本体11外侧的风扇组12保持电力的导通而产生自旋,同时通过同步马达16与齿轮组19相互搭配控制,使风扇组12以主轴13为中心而进行定速的公转,由于自然扭力(由二组风扇组12自旋所产生)的干扰,使同步马达18的负荷加重,特别在高风速时扭力最大,以致有震动及杂音现象的产生,此图1B所代表的结构设计,一则制造成本较高,再则根据实际使用的经验,同步马达18及齿轮组19耗损率高须定期替换,维修成本相对偏高,故此为图1B所代表的设计亦非理想的产品。
综合上述的分析,目前市场上所贩售的多转子吊扇确有其个别的缺陷而为不尽理想的产品,因此,如何开发出一种经济实用的结构,既不需搭配同步马达及齿轮组或其它煞车设计等额外装置,即可控制其公转速度,已成为使用者及制造厂商最迫切希望克服的议题,亦是本案创作人研发的动机。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在提供一种使用正逆转向马达来控制公转速度的多转子吊扇,其主要是通过多转子吊扇两侧的风扇组呈相反的结构设计,而使两风扇组产生反向扭力相互抵消而呈一净扭力,以控制该多转子吊扇公转速度。
本实用新型另一主要目的,是在提供一种使用正逆转向马达来控制公转速度的多转子吊扇,其不需另外组配同步马达、齿轮组或其它煞车设计等额外装置,即可控制其公转速度,藉以降低多转子吊扇制造成本、装配所需的时间,以及保养维修步骤。
缘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一种使用正逆转向马达来控制公转速度的多转子吊扇,其包含有一本体,其内组设有一旋转中圈;一正向风扇,其是组配有正向马达,且该正向马达组配带动叶架及叶架上的扇叶,该正向风扇是通过一横杆组而定位于旋转中圈;一逆向风扇,其是组配有逆向马达,该逆向马达组配带动叶架及叶架上的扇叶,且其转向不同于正向风扇的正向马达转向,该逆向风扇是通过一横杆组而定位于旋转中圈。
有关本实用新型为达成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它的功效,兹举二较佳可行实施例并配合图式详细说明如后。


图1A是现有技术的多转子吊扇配置有刹车装置的示意图。
图1B是现有技术的多转子吊扇通过同步马达及齿轮组控制其公转速度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正、逆向马达作动比较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作动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正、逆向马达作动比较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作动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11本体12风扇组121横杆组 13主轴14旋转中圈15传导电力组16煞车齿轮17煞车齿轮18同步马达19齿轮组20本体21主轴22旋转中圈30正向风扇31正向马达32叶架33扇叶40正向风扇41正向马达42叶架43扇叶50横杆组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请配合参阅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使用正逆转向马达来控制公转速度的多转子吊扇,其主要是由一本体20、一正向风扇30及一逆向风扇40所组配而成,其中该本体20,其通过一主轴21而定位于顶面预定处,且该主轴21上可转动地组设有一旋转中圈22,该旋转中圈22位于本体20内。
该正向风扇30,其内组配有正向马达31,且该正向马达31的转轴是组配有叶架32及叶架32上的扇叶33,并带动该叶架32及扇叶33旋动,该叶架32具有一由左至右向下倾斜的斜度;该正向风扇30是通过一横杆组50而定位于旋转中圈22。
该逆向风扇40,其内组配有逆向马达41,该逆向马达41的转轴是组配有叶架42及叶架42上的扇叶43,并带动该叶架42及扇叶43旋动,另外,该逆向马达41转向不同于正向风扇30的正向马达31转向,且其叶架42的斜度与该正向风扇30的叶架32斜度呈反向(即由右至左向下倾斜),该逆向风扇40是通过一横杆组50而定位于旋转中圈22。
以上所述,即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主要结构的相互关是位置。
至于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与功效,请配合图3、4所示,虽然逆向风扇(40)旋转方向相反但因其叶架42亦反向,负负得正,逆向风扇40所产生的风拂方向与正向风扇30相同为向下。故其风拂效果与先前技术如图1A并无不同。运作时令该正向风扇30的正向马达31转速大于逆向风扇40的逆向马达41转速,且该多转子吊扇作动时,由于该正向马达31带动该叶架32及组设于叶架32上的扇叶33正向(顺时针)旋转,因此,该正向风扇30则产生一正向扭力T1,使正向风扇30以及逆向风扇40以本体20主轴21为中心而产生正向(顺时针)的公转,同样的,该逆向马达41带动该叶架42及组设于叶架42上的扇叶43逆向(逆时针)旋转,使逆向风扇40产生一逆向扭力T2,该逆向风扇40以及正向风扇30则以本体20主轴21为中心而产生逆向(逆时针)的公转,而由于该正向马达31转速不同于逆向马达41转速(即正向马达31转速大于逆向马达41转速),因此,正向扭力及逆向扭力相抵后产生一净扭力T(T=T1-T2),使该正向风扇30以及逆向风扇40则以本体20主轴21为中心产生正向(顺时针)的公转,据此,控制该正、逆向风扇30、40的转速,即可控制该多转子吊扇的公转转速,及其所产生的风拂强弱,正因如此,本实用新型得以准确的控制该多转子吊扇公转时的风拂效果,而不需另外组配同步马达、齿轮组或其它煞车设计等额外装置来控制多转子公转的速度,藉以降低多转子吊扇制造成本、装配所需的时间,以及保养维修步骤。另一方面由于公转的动力是由正向扭力减去逆向扭力的净扭力所产生,因此其不会如先前技术(图1A所示)二风扇组的扭力相加T=T1+T2造成高风速时因扭力过大而致公转转速失控的弊病,以及避免在低速风拂时造成该多转子吊扇无法产生公转风拂的效果。根据实际运作经验,公转速度可控制在2rpm-20rpm的理想范围·再者,请配合参阅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使用正逆转向马达来控制公转速度的多转子吊扇,其同样是由一本体20、一正向风扇30及一逆向风扇.40所组配而成,由于该本体20、正向风扇30及逆向风扇40组配方式同于第一实施例故在此不再赘述,而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处在于该正向风扇30的正向马达31是呈正向旋转,且其上叶架32的斜度是由右至左向下倾斜,使扇叶33同样由右至左向下倾斜。
该逆向风扇40的逆向马达41,其旋转方向不同于正向马达31(即呈逆向旋转),且其上叶架42斜度与该正向风扇30的叶架32斜度呈同向(即由右至左向下倾斜)。
至于第二实施例的使用状态与功效,请配合图6、7所示,由于逆向风扇40的旋转方向与正向风扇30相反,故其产生的风拂方向为向上,与正向风扇30风拂方向相反。此第二实施例有其极特殊效益而为前第一实施例所不备;运作时正向风扇30发挥向下吹风拂并作360公转向下风拂,而逆向风扇40往上抽风并作360公转向上风拂,此一推一挽即构成一大立体气流循环效应。应用在加速冷气或暖气的室内循环上有其特殊的效益,达成节约能源的效果,兼具吹凉与加速冷暖气循环的双重功能,较的传统吊扇在冬天循环热气时必须将风扇做反转操作往上送风更俱实用的价值,在控制公转速度方面虽然该正、逆向风扇30、40的叶架32、42设计方向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但是,该正向风扇30所产生的扭力T1,同样将使正向风扇30以及逆向风扇40以本体20主轴21为中心而产生正向(顺时针)的公转,同样的,该逆向风扇40所产生的扭力T2,则使逆向风扇40以及正向风扇30以本体20主轴21为中心而产生逆向(逆时针)的公转,另外,由于同样令该正向风扇30的正向马达31转速大于逆向风扇40的逆向马达41转速,便产生一净扭力T(T=T1-T2)以驱动公转。因此,该正向风扇31以及逆向风扇40则以本体20主轴21为中心而产生正向(顺时针)的公转,最后,其功效优点同于第一实施例,故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一方面可依所需而准确控制该多转子吊扇公转速度,另一方面,不需另外组配同步马达、齿轮组或其它煞车设计等额外装置,即可控制其公转速度,藉以降低多转子吊扇制造成本、装配所需的时间,以及保养维修步骤,所以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性已无庸置疑,此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揭露的结构,申请前并未见诸刊物,亦未曾公开使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不能以其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大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使用正逆转向马达来控制公转速度的多转子吊扇,其特征在于,其包含有一本体,其内组设有一旋转中圈;一正向风扇,其是组配有正向马达,且该正向马达组配带动叶架及叶架上的扇叶,该正向风扇是通过一横杆组而定位于旋转中圈;一逆向风扇,其是组配有逆向马达,该逆向马达组配带动叶架及叶架上的扇叶,且其转向不同于正向风扇的正向马达转向,该逆向风扇是通过一横杆组而定位于旋转中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使用正逆转向马达来控制公转速度的多转子吊扇,其特征在于,该正向风扇的叶架斜度与逆向风扇的叶架斜度是呈反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使用正逆转向马达来控制公转速度的多转子吊扇,其特征在于,该正向风扇的叶架斜度是由左至右向下倾斜,而该逆向风扇的叶架斜度是由右至左向下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使用正逆转向马达来控制公转速度的多转子吊扇,其特征在于,该正向风扇的叶架斜度与逆向风扇的叶架斜度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使用正逆转向马达来控制公转速度的多转子吊扇,其特征在于,该正、逆向风扇的叶架斜度皆是由右至左向下倾斜。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使用正逆转向马达来控制公转速度的多转子吊扇,其主要是通过多转子吊扇两侧的风扇组呈相反的结构设计,而使两风扇组产生反向扭力互相抵消而得一净扭力以驱动公转,并通过控制净扭力的大小来决定该多转子吊扇的公转速度,因此,不需另外组配同步马达、齿轮组或其它煞车设计等额外装置,即可控制其公转速度,藉以降低多转子吊扇制造成本、装配所需的时间,以及保养维修步骤。
文档编号F04D25/16GK2793378SQ20042008490
公开日2006年7月5日 申请日期2004年7月27日 优先权日2004年7月27日
发明者陈家德 申请人:陈家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