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自锁式可调压充气泵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充气泵,尤其是涉及一种自锁式可调压充气泵。
技术背景现有技术中,在国防、科研、实验室、轻纺业以及民用上所需要使用小功率气源的充气泵。而在某些特殊场合,如有些设备和设施上需用气源,而又无法拖带输气管,通常必须自身带有气源作为动力。然而,通常这类充气泵使用电动机作为动力。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需电动机,而利用需充气设备部件的自身旋转或往复运动作为动力的自锁式可调压充气泵。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自锁式可调压充气泵,由充气部件1、调压部件2和自锁部件3三部分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部件1由上盖11、下座12、缸套13、活塞14、锥形弹簧15、出气头16、顶簧17、橡皮碗18和橡皮圈19构成,所述上盖11位于缸套13的一端,上盖11的一侧设有出气孔111,下座12设在缸套13的另一端,该下座12与运动部件固定连接,所述活塞14位于缸套13内,其活塞杆141穿过下座12的孔121,组成一个充气气缸,所述活塞杆141的上端侧面为环槽142,该环槽142的下侧面为一向下的斜面,环槽142的顶端至中侧面的位置至少设有两个以上的通气孔143,环槽142内设有橡皮圈19。橡皮碗18和顶簧17构成一个单向阀,所述单向阀位于出气孔111上。所述调压部件2位于上盖11并与出气孔111相通,所述调压部件2由调整螺丝21、调整螺母22、橡皮圈23、调压弹簧24、调压螺帽25及锁紧螺母26构成;调整螺丝21、调整螺母22和橡皮圈23构成一个调压活塞,调整螺丝21与调整螺母22通过螺纹配合,两者之间为橡皮圈23,所述调压活塞通过调压弹簧24顶持在调压腔27内;调压腔27的外端内侧设有与调压螺帽25配合的内螺纹,所述调压螺帽25通过锁紧螺母26固定在上盖11侧面的调压腔27上。所述自锁装置3由通气导管31、顶销32、钢珠33、复位弹簧34、橡皮圈35和轴套36构成,所述通气导管31一端通过管道与调压腔27连通,另一端位于中空的顶销32内,顶销32的顶端为锥形;所述活塞14的中部还设有三个通孔144,通孔144的轴心均匀分布在同一水平面上,通孔144内各设有一个钢珠33;轴套36位于下座12的孔121及活塞14之间,并固定于下座12且与活塞杆141动配合,所述顶销32的上端设有环槽321,环槽321内设有橡皮圈35。
本实用新型的优的是设计合理、体积小、噪声小、无需自身动力,压力可调,当到达一定压力时,充气泵被自动锁定不再工作,当压力过低时,充气泵自动工作。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充气部件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调压部件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自锁部件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案本实用新型自锁式可调压充气泵的最佳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充气泵,由充气部件1、调压部件2和自锁部件3三部分构成,所述充气部件1由上盖11、下座12、缸套13、活塞14、锥形弹簧15、出气头16、顶簧17、橡皮碗18和橡皮圈19构成,所述上盖11位于缸套13的一端,上盖11的一侧设有出气孔111,下座12设在缸套13的另一端,该下座12与运动部件固定连接,所述活塞14位于缸套13内,其活塞杆141穿过下座12的孔121,组成一个充气气缸,所述活塞杆141的上端侧面为环槽142,该环槽142的下侧面为一向下的斜面,环槽142的顶端至中侧面的位置设有二个向上的通气孔143,环槽142内设有橡皮圈19。橡皮碗1 8和顶簧1 7构成单向阀,所述单向阀位于出气孔111上。
所述调压部件2位于上盖11并与出气孔111相通,所述调压部件2由调整螺丝21、调整螺母22、橡皮圈23、调压弹簧24、调压螺帽25及锁紧螺母26构成;调整螺丝21、调整螺母22和橡皮圈23构成一个调压活塞,所述调整螺丝21与调整螺母22通过螺纹配合,两者之间为橡皮圈23,所述调压活塞通过调压弹簧24顶持在调压腔27内;调压腔27的外端内侧设有与调压螺帽25配合的内螺纹,所述调压螺帽25通过锁紧螺母26固定在上盖11侧面的调压腔27上。
所述自锁装置3由通气导管31、顶销32、钢珠33、复位弹簧34、密封圈35和轴套36构成,所述通气导管31一端通过管道与调压腔27连通,另一端位于中空的顶销32内,顶销32的顶端为锥形;所述活塞14的中部还设有三个通孔144,通孔144的轴心均匀分布在同一水平面上,通孔内各设有一个钢珠33;轴套36位于下座12的孔121及活塞14之间,并固定于下座12且与活塞杆141动配合,所述顶销32的上端设有环槽321,环槽321内设有橡皮圈35。
本实用新型在安装时,首先将充气泵安装在运动的设备上。即安装在轴上带有凸轮的装置上,或具有往复运动的装置上。以便使充气泵的活塞14作上下运动。当进行充气时,活塞14向上运动,这时活塞14上的通气孔143被封闭,空气压力会将橡皮圈19涨开,压缩空气经顶簧17和橡皮碗18组成的单向阀,由气管而进入需增加气压的腔体内进行充气。当凸轮处于最低点时,锥型弹簧15将复位反弹到最大,气泵压缩室产生负压,橡皮圈19将收缩,空气能顺利地沿气缸内壁间隙和通气孔143进入压缩室。
当气压达到设定的压力值时,控制活塞14的自锁部件3将活塞14锁住,顶珠145与凸轮脱离接触,活塞14上下往复运动即暂停,也即停止了充气。当气压降至设定值的80%,称之恢复压时,活塞14由于锁定装置自动解锁,活塞14弹出,顶珠145又接触凸轮,活塞14上下往复运动又开始,恢复自动充气。
调压部件2的作用是给需增加气压的腔体设定一个指定的压力值。首先通过调节调整螺丝21调整橡皮圈23,以使橡皮圈23与调压腔27达到最佳配合。其次通过调节调压螺帽25,来达到调节调压弹簧24的弹力,从而达到调节压力的目的。
在充气的过程中,如充气体压力大于设定值时,由调整螺丝21、调整螺母22和橡皮圈23构成的调压活塞被推向调压弹簧24,这时橡皮圈23移过进气管31管道,压缩空气经进气管31进入自锁部件3的压力腔37内,推动顶销32指向钢珠33,因顶销32的顶端为锥形,即给钢珠33施加了一个向外的推力,待活塞14压到最低点(凸轮的最高点)时,三颗钢珠33座于活塞套36上端的斜面,这时由顶销32、复位弹簧34和均布在三个贯通孔内的三颗钢球33所组成的自锁装置将会锁定,活塞14即停止充气。
当调压腔的气压低于设定值的80%,调压活塞在调压弹簧24的作用下,使自锁部件3关闭,也即自锁部件3与外界相通,压力腔37内的压缩空气经进气管31排出,顶销32由于复位弹簧34的张力而向上移动,钢球33进入活塞14的通孔144内,使活塞14可向下移动;这时活塞14又可上下移动进行补充气。
活塞14的复位,由锥型弹簧15的反弹力来完成。采用锥型弹簧15是使其在压缩时,压缩间隙做到最小,即可将压缩空气尽量充入需增加气压的腔体,而提高工作效力。
权利要求1.一种自锁式可调压充气泵,由充气部件(1)、调压部件(2)和自锁部件(3)三部分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部件(1)由上盖(11)、下座(12)、缸套(13)、活塞(14)、锥形弹簧(15)、出气头(16)、顶簧(17)、橡皮碗(18)和橡皮圈(19)构成,所述上盖(11)位于缸套(13)的一端,上盖(11)的一侧设有出气孔(111),下座(12)设在缸套(13)的另一端,该下座(12)与运动部件固定连接,所述活塞(14)位于缸套(13)内,其活塞杆(141)穿过下座(12)的中孔(121)组成一个充气气缸,所述活塞杆(141)的上端侧面为环槽(142),该环槽(142)的下侧面为一向下的斜面,环槽(142)的顶端至中侧面的位置至少设有两个向上的通气孔(143),环槽(142)内设有橡皮圈(19),橡皮碗(18)和顶簧(17)构成一个单向阀,所述单向阀位于出气孔(111)上;所述调压部件(2)位于上盖(11)并与出气孔(111)相通,所述调压部件(2)由调整螺丝(21)、调整螺母(22)、橡皮圈(23)、调压弹簧(24)、调压螺帽(25)及锁紧螺母(26)构成;调整螺丝(21)、调整螺母(22)和橡皮圈(23)构成一个调压活塞,调整螺丝(21)与调整螺母(22)通过螺纹配合,两者之间为橡皮圈(23),所述的调压活塞通过调压弹簧(24)顶持在调压腔(27)内;调压腔(27)的外端内侧设有与调压螺帽(25)配合的内螺纹,所述调压螺帽(25)通过锁紧螺母(26)固定在上盖(11)侧面的调压腔(27)上;所述自锁装置(3)由通气导管(31)、顶销(32)、钢珠(33)、复位弹簧(34)、橡皮圈(35)和轴套(36)构成,所述通气导管(31)一端通过管道与调压腔(27)连通,另一端位于中空的顶销(32)内,顶销(32)的顶端为锥形;所述活塞(14)的中部还设有三个通孔(144),通孔(144)的轴心均匀分布在同一水平面上,通孔(144)内各设有一个钢珠(33);轴套(36)位于下座(12)的孔(121)及活塞(14)之间,并固定于下座(12)且与活塞杆(141)动配合,所述顶销(32)的上端设有环槽(321),环槽(321)内设有橡皮圈(35)。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充气泵,尤其是涉及一种自锁式可调压充气泵。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需电动机,而利用需充气设备部件的自身旋转或往复运动作为动力的自锁式可调压充气泵。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自锁式可调压充气泵,由充气部件、调压部件和自锁部件三部分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设计合理、体积小、噪声小、无需自身动力,压力可调,当到达一定压力时,充气泵被自动锁定不再工作,当压力过低时,充气泵自动工作。
文档编号F04B35/04GK2628752SQ03231378
公开日2004年7月28日 申请日期2003年5月21日 优先权日2003年5月21日
发明者陆伯生 申请人:陆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