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深孔打捞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930427阅读:622来源:国知局
一种深孔打捞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深孔打捞装置。包括带螺纹的钢圈、弹簧片、螺钉,弹簧片通过螺钉固定在钢圈的内缘。其特征在于:所述打捞装置由钢圈、弹簧片、螺钉组成,6片弹簧片均匀分布在钢圈的内缘。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钢圈内缘设置外伸的弯折弹簧片,并将该装置安装在钻机钻杆上,利用弹簧片张开方向将丢失的探棒固定,其较好的弹性对探棒产生较大的抓握力,解决了传统打捞方式成功率较低的问题,此外,工艺简单,造价低廉,提高了探棒的回收率,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并且避免了丢失探头对环境的放射性污染的问题,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专利说明】
一种深孔打榜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岩土工程勘探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深孔打捞装置。
技术背景
[0002]在岩土工程的勘探过程中,为探明岩层的岩性和产状,通常进行钻孔勘察。在钻孔勘察过程中必须要对勘察孔测斜,测斜探棒是一种用电缆和钢索连接的带有放射性物质的金属长杆,其工作方式是:将探棒深入孔中,利用连接的钢索牵引,利用连接的电缆传输数据。由于勘察孔的质量限制,在测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有石块掉落,进而导致探棒卡孔,解决的方法是反复提拉探棒,但有的时候会导致进一步锁死,探棒的连接钢索在较大的锁紧力作用下被拉断,这就导致了探棒丢失孔中。若不及时打捞探棒,由于探棒阻塞探孔,导致勘察工作无法进行,会对工期产生延误,加上探棒的价格较高,将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同时,探棒中含有放射性物质,若不打捞探棒,会对周围的地层以及地下水造成放射性的污染。为了提高探棒的利用率,尽可能的缩短工期,节约经济成本,保护生态环境,迫切的需要一种探棒的打捞技术。
[0003]目前针对这种状况还没有合适的专利。在实际工程中,这种状况下可以采用套管内加铁砂的装置进行打捞,该方法操作简单,但成功打捞的概率比较小;除此之外,一些机械抓手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探棒打捞的问题,但是该方法操作复杂,成功率低,故很难推广。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深孔探棒的打捞装置,改变传统打捞方法对探棒成功率较低的问题,此外,该装置工艺简单,造价低廉,将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0005]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方案是:一种深孔打捞装置,包括带螺纹的钢圈、弹簧片、螺钉,弹簧片通过螺钉固定在钢圈的内缘。
[0006]作为优选,所述钢圈由普通钢材制成。
[0007]作为优选,所述弹簧片由弹簧钢制成。
[000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0009](I)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深孔打捞装置,弹簧片利用其张开方向可以顺势将丢失的探棒固定,其较好的弹性可以保证在不损伤探棒的前提下对探棒产生较大的抓握力,提高了打捞的成功率。
[0010](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深孔打捞装置,构造简单,加工工艺工序少,零件一致性好。
[0011](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深孔打捞装置,作为已有钻机的一种零配件,不需要开发其他的驱动载体。
【附图说明】
[001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3]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深孔打捞装置的俯视图;
[0014]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深孔打捞装置的剖面图;
[0015]示意图中标号:1、钢圈;2、弹簧片;3、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述。
[0017]如图1、图2所示,一种深孔打捞装置,包括钢圈1、弹簧片2、螺钉3,弹簧片2通过螺钉3固定在钢圈I的内缘,其特征在于:所述打捞装置由钢圈1、弹簧片2、螺钉3组成,所述钢圈是由普通钢材制成,内侧有12个螺纹孔,外缘有螺纹分布,弹簧片2有6片,沿着钢圈I的内缘均匀分布。
[0018]在本实施例中,设计的一种深孔打捞装置,在使用时,固定在钢圈I周围的弹簧片2顺势将被打捞探棒卡住,钢圈I具有较高的强度,可以保证打捞工作顺利完成。
[0019]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钢圈螺纹的设置,使整个装置便于装卸。
[0020]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弹簧片的设置,减小了对被打捞探棒的损伤,并提高了打捞的成功率。
[0021]上述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结合附图详细的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和实施要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进行限定。
【主权项】
1.一种深孔打捞装置,包括钢圈(I)、弹簧片(2)、螺钉(3),其特征在于:弹簧片(2)通过螺钉(3)固定在钢圈(I)的内缘,弹簧片(2)有6片,沿着钢圈(I)的内缘均匀分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深孔打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钢圈是由普通钢材制成,内侧有12个螺纹孔,外缘有螺纹分布。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深孔打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簧片通过螺钉固定在钢圈的内缘上。
【文档编号】E21B31/18GK205618119SQ201620371055
【公开日】2016年10月5日
【申请日】2016年4月26日
【发明人】王彬, 林键, 解德柱
【申请人】安徽理工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