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移式超前支护抬棚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煤矿巷道的支护抬棚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移式超前支护抬棚。
【背景技术】
[0002]在煤矿行业,顶部易碎的煤层巷道需用支护抬棚对其上下工作面进行支撑,现有的巷道支护抬棚多使用单体立柱配合Π型顶梁实现,需要人工作业来实现超前支护抬棚的移动,操作工艺复杂,工作效率较低,且单体立柱在三软煤层的矿井使用时容易钻地,不符合矿井生产安全及质量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移式超前支护抬棚,能够代替人工作业,简化操作工艺,同时防止上下巷道超前范围内的单体立柱钻地,有效保障生产安全,提高工作效率。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自移式超前支护抬棚,包括顶梁、底座、支撑装置、连动装置和液压系统,所述顶梁包括顶梁前部、顶梁后部和伸缩杆,伸缩杆前端与顶梁前部的后端转动连接,伸缩杆后端与顶梁后部的前端转动连接,所述底座包括底座前部和底座后部,底座前部和底座后部通过连动装置连接,连动装置包括第一伸缩油缸,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液压立柱、第二液压立柱、第三液压立柱和第四液压立柱,顶梁前部通过第一液压立柱和第二液压立柱设置在底座前部上方,顶梁后部通过第三液压立柱和第四液压立柱设置在底座后部上方,液压系统包括高压栗站和供液管路,高压栗站通过供液管路连接支撑装置和连动装置。
[0006]所述的顶梁前部和顶梁后部还通过第二伸缩油缸连接,第二伸缩油缸的一端通过转轴与顶梁前部的后端转动连接,第二伸缩油缸的另一端通过转轴与顶梁后部的前端转动连接,第二伸缩油缸还通过供液管路与高压栗站连接。
[0007]所述的顶梁后部内开设有伸缩杆容置腔,伸缩杆包括连接座和多级连接杆,多级连接杆的前端通过转轴与顶梁前部的后端转动连接,多级连接杆的后端通过转轴与连接座转动连接,连接座固定在伸缩杆容置腔内,多级连接杆与伸缩杆容置腔内壁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第一液压立柱、第二液压立柱、第三液压立柱和第四液压立柱的升降高度。
[0008]所述顶梁前部和顶梁后部下表面的前后两端均设有两个柱帽,底座前部和底座后部上表面的前后两端均设有两个柱鞋,第一液压立柱和第二液压立柱上端分别通过柱帽与顶梁前部连接,第一液压立柱和第二液压立柱下端分别通过柱鞋与底座前部连接,第三液压立柱和第四液压立柱上端分别通过柱帽与顶梁后部连接,第三液压立柱和第四液压立柱下端分别通过柱鞋与底座后部连接。
[0009]所述的底座前部和底座后部均包括多个并排焊接的工字钢。
[0010]本实用新型通过连动装置连接底座前部和底座后部,并通过支撑装置分别在底座前部和底座后部上方设置顶梁前部和顶梁后部,可在液压系统驱动支撑装置的升降以及连动装置的推拉过程中实现超前支护抬棚的整体自移,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底座前部和底座后部,增大了超前支护抬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有效避免了单体立柱的钻地现象,减少超前范围内的巷道变形量;本实用新型利用伸缩杆与顶梁前部和顶梁后部转动连接,既不影响顶梁前部或顶梁后部的升降,又可使顶梁前部和顶梁后部在移动时互为支撑,防止支撑装置未受力的一方倾倒,保障生产安全。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2]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移式超前支护抬棚,包括顶梁、底座、支撑装置、连动装置和液压系统,顶梁包括顶梁前部1、顶梁后部2和伸缩杆3,顶梁后部2内开设有伸缩杆容置腔,伸缩杆3包括连接座和多级连接杆,多级连接杆的前端通过转轴与顶梁前部I的后端转动连接,多级连接杆的后端通过转轴与连接座转动连接,连接座固定在伸缩杆容置腔内,伸缩杆3的连接使得顶梁前部I和顶梁后部2互为支撑,可防止未受力的一方倾倒,保障生产安全。多级连接杆与伸缩杆容置腔内壁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支撑装置中第一液压立柱8、第二液压立柱9、第三液压立柱10和第四液压立柱11的升降高度,因此顶梁前部I和顶梁后部2可分别单独升降。
[0013]本实施例中的顶梁前部I和顶梁后部2还通过第二伸缩油缸7连接,第二伸缩油缸7的一端通过转轴与顶梁前部I的后端转动连接,第二伸缩油缸7的另一端通过转轴与顶梁后部2的前端转动连接,当顶梁前部I或顶梁后部2单独升降时,第二伸缩油缸7可绕一端的转轴转动并延伸,不影响顶梁前部I或顶梁后部2的升降动作。底座包括底座前部4和底座后部5,底座前部4和底座后部5均包括多个并排焊接的工字钢,能够有效增大超前支护抬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避免单体立柱的钻地现象,减少超前范围内的巷道变形量,底座前部4和底座后部5通过连动装置即第一伸缩油缸6连接。
[0014]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液压立柱8、第二液压立柱9、第三液压立柱10和第四液压立柱11,顶梁前部I通过第一液压立柱8和第二液压立柱9设置在底座前部4上方,顶梁后部2通过第三液压立柱10和第四液压立柱11设置在底座后部5上方。顶梁前部I和顶梁后部2下表面的前后两端均设有两个柱帽12,第一液压立柱8和第二液压立柱9的上端分别通过两个对应的柱帽12与顶梁前部I连接,第三液压立柱10和第四液压立柱11的上端分别通过两个对应的柱帽12与顶梁后部2连接,底座前部4和底座后部5上表面的前后两端均设有两个柱鞋13,第一液压立柱8和第二液压立柱9的下端分别通过两个对应的柱鞋13与底座前部4连接,第三液压立柱10和第四液压立柱11的下端分别通过两个对应的柱鞋13与底座后部5连接。柱帽12和柱鞋13能够分别增加液压立柱对顶梁的支撑面积和底座对液压立柱的支撑面积,增强超前自护抬棚的承载能力。
[0015]液压系统包括高压栗站和供液管路,高压栗站通过供液管路分别连接第一液压立柱8、第二液压立柱9、第三液压立柱10、第四液压立柱11、第一伸缩油缸6和第二伸缩油缸7,液压系统通过控制第一液压立柱8和第二液压立柱9的下降以及第一伸缩油缸6和第二伸缩油缸7的前伸,能够实现顶梁前部I和底座前部4的前移,通过控制第三液压立柱10和第四液压立柱11的下降以及第一伸缩油缸6和第二伸缩油缸7的收缩,能够实现顶梁后部2和底座后部5的前移,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0016]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超前支护抬棚自移时,先将第一液压立柱8和第二液压立柱9泄压,使得顶梁前部I下降,然后为第一伸缩油缸6和第二伸缩油缸7供压,通过第一伸缩油缸6和第二伸缩油缸7的前伸推动顶梁前部I和底座前部4前移,此时顶梁后部2和底座后部5受力固定,伸缩杆3可避免与顶梁后部2连接的顶梁前部I倾倒;当顶梁前部I和底座前部4移动到位时,先为第一液压立柱8和第二液压立柱9供压,使顶梁前部I和底座前部4受力固定,然后将第三液压立柱10和第四液压立柱11泄压,使得顶梁后部2下降,通过第一伸缩油缸6和第二伸缩油缸7的收缩拉动顶梁后部2和底座后部5前移,当顶梁后部2和底座后部5移动到位时,为第三液压立柱10和第四液压立柱11供压,完成超前支护抬棚的自移。本实用新型能够代替人工作业,实现超前支护抬棚的自移,有效保障生产安全,提高工作效率。
【主权项】
1.自移式超前支护抬棚,包括顶梁、底座、支撑装置、连动装置和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梁包括顶梁前部、顶梁后部和伸缩杆,伸缩杆前端与顶梁前部的后端转动连接,伸缩杆后端与顶梁后部的前端转动连接,所述底座包括底座前部和底座后部,底座前部和底座后部通过连动装置连接,连动装置包括第一伸缩油缸,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液压立柱、第二液压立柱、第三液压立柱和第四液压立柱,顶梁前部通过第一液压立柱和第二液压立柱设置在底座前部上方,顶梁后部通过第三液压立柱和第四液压立柱设置在底座后部上方,液压系统包括高压栗站和供液管路,高压栗站通过供液管路连接支撑装置和连动装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移式超前支护抬棚,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顶梁前部和顶梁后部还通过第二伸缩油缸连接,第二伸缩油缸的一端通过转轴与顶梁前部的后端转动连接,第二伸缩油缸的另一端通过转轴与顶梁后部的前端转动连接,第二伸缩油缸还通过供液管路与高压栗站连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移式超前支护抬棚,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顶梁后部内开设有伸缩杆容置腔,伸缩杆包括连接座和多级连接杆,多级连接杆的前端通过转轴与顶梁前部的后端转动连接,多级连接杆的后端通过转轴与连接座转动连接,连接座固定在伸缩杆容置腔内,多级连接杆与伸缩杆容置腔内壁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第一液压立柱、第二液压立柱、第三液压立柱和第四液压立柱的升降高度。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移式超前支护抬棚,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梁前部和顶梁后部下表面的前后两端均设有两个柱帽,底座前部和底座后部上表面的前后两端均设有两个柱鞋,第一液压立柱和第二液压立柱上端分别通过柱帽与顶梁前部连接,第一液压立柱和第二液压立柱下端分别通过柱鞋与底座前部连接,第三液压立柱和第四液压立柱上端分别通过柱帽与顶梁后部连接,第三液压立柱和第四液压立柱下端分别通过柱鞋与底座后部连接。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移式超前支护抬棚,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座前部和底座后部均包括多个并排焊接的工字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移式超前支护抬棚,包括顶梁、底座、支撑装置、连动装置和液压系统,顶梁包括顶梁前部、顶梁后部和伸缩杆,顶梁前部和顶梁后部通过伸缩杆连接,底座包括底座前部和底座后部,底座前部和底座后部通过连动装置连接,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液压立柱、第二液压立柱、第三液压立柱和第四液压立柱,顶梁前部通过第一液压立柱和第二液压立柱设置在底座前部上方,顶梁后部通过第三液压立柱和第四液压立柱设置在底座后部上方,液压系统包括高压泵站和供液管路,高压泵站通过供液管路连接支撑装置和连动装置。本实用新型能够代替人工作业,简化操作工艺,同时防止上下巷道超前范围内的单体立柱钻地,有效保障生产安全,提高工作效率。
【IPC分类】E21D23/22, E21D23/06
【公开号】CN205189923
【申请号】CN201520990276
【发明人】晁林山, 张根东, 王百战, 赵永康, 刘传祥, 陆金河, 胡纪恩
【申请人】三门峡龙王庄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公开日】2016年4月27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