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页岩类柱状样品取样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取样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泥页岩类柱状样品取样装置。
【背景技术】
[0002]泥页岩属于泥岩和页岩之间的过渡岩石类型,是阻止油气逸散的良好盖层。泥页岩比面积大,孔隙小,结构复杂,是重要的生油岩石,也是重要的盖层岩石,因此对泥页岩进行研宄在石油勘探开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泥页岩孔径分布的研宄在石油钻井,完井,储层描述,泥页岩盖层封闭性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对泥页岩孔径的研宄只能是对块状或柱状的泥页岩进行。
[0003]现有的取样一般采用煤或饱和盐水作为冷却液,在取样过程中,冷却液随时对钻头冷却,并将钻出的岩肩冲刷出来,保证钻头在钻进过程中没有阻力。但是,泥页岩、盐类由于含泥量较大或本身就是盐,遇水会发生膨胀或溶解,所以常规的取样装置很难取出成形的柱状样品。如何取样泥页岩就成为一个难题。
[0004]当采用饱和盐水、煤油作为冷却液时,不能随意排放,污染环境,现有的取样是开放的,冷却液从岩心中出来后就直接排放了,无冷却液收集装置,这样不仅浪费冷却液,而且污染环境。当采用煤油作为冷却液时,还存在气味呛人、安全隐患较大的问题。
[0005]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泥页岩类柱状样品取样装置,以解决无法取出成形的柱状泥页岩。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仅能取出柱状泥页岩,而且具有冷却液收集功能的泥页岩类柱状样品取样装置。
[0007]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0008]一种泥页岩类柱状样品取样装置,它包括样品固定机构、取芯筒、冷却液循环机构,以及带动取芯筒左右、上下移动的进给机构;
[0009]所述取芯筒包括带冷却液进出口的筒体、以及筒体两侧的导流槽,所述筒体的冷却液出口与导流槽相通,所述筒体的冷却液进口通过管道与冷却液循环机构相连,所述导流槽通过导流管与冷却液循环机构连接;
[0010]所述冷却液为液体石蜡。
[0011]按上述方案,所述冷却液循环机构包括与导流管连接的冷却液收集槽,所述冷却液收集槽的开口与集液池连接,所述集液池通过循环泵与管道连接,所述循环泵通过调速电机控制。
[0012]按上述方案,所述集液池包括沉降池和与沉降池相通的储集池,所述沉降池和储集池之间设有过滤网,所述沉降池与冷却液收集槽连接,所述储集池通过循环泵与管道连接;所述储集池的池底高于沉降池的池底。
[0013]按上述方案,所述过滤网通过储集池上的插槽与储集池连接。
[0014]按上述方案,所述冷却液出口位于筒体前部的两侧,所述冷却液进口位于筒体后部。
[0015]按上述方案,所述进给机构为立式钻床,所述样品固定机构至于立式钻床上,所述取芯筒与立式钻床的钻头连接头连接。
[0016]按上述方案,所述样品固定机构包括底座以及底座上的夹持机构。
[0017]按上述方案,所述样品固定机构下设置有集液槽,所述集液槽包括I个底板和3个围板,3个围板置于底板的三边,形成一个开口,所述集液槽的开口与冷却液循环机构相连。
[0018]本实用新型选择液体石蜡(医用级)作为泥页岩、盐类样品的取样冷却液,是因为液体石蜡性状为无色透明油状液体,密度比重0.86-0.905 (25度)不溶于水、甘油、冷乙醇。溶于氯仿、热乙醇,适用于制药工业,可作为生产轻泻用的内服剂及生产青霉素的消泡剂。通过实验,液体石蜡(医用级)具有良好的流动性、润滑性和冷却钻头的作用,同时,由于液体不含水,对岩心没有破坏性,满足取样要求。
[0019]本实用新型设计有冷却液循环机构,使冷却液处于闭合回路中,能循环利用,减少污染、降低成本。本实用新型通过调速电机控制循环泵的流速,可以调节冷却液冲刷力量和岩肩的携带量,保证在钻样过程中取芯筒所承受的阻力较小,保证取样的成功率。本实用新型在储集池和沉降池之间设置有过滤网,保证了回收的冷却液的质量。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实用新型泥页岩类柱状样品取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1 ] 图2为取芯筒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台钳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集液槽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5为沉降池与储集池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中:1、筒体2、取芯筒,3、冷却液进口,4、冷却液出口,5、导流槽,6、导流管,7、冷却液收集槽,8、沉降池,9、储集池,10、过滤网,11、循环泵,12、管道,14、调速电机,15、插槽,16-1、围板,16-2底板,13-1、底座,13-2、夹持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0027]参见图1-图5,一种泥页岩类柱状样品取样装置,它包括样品固定机构、取芯筒2、冷却液循环机构,以及带动取芯筒2左右、上下移动的进给机构;
[0028]所述取芯筒包括带冷却液进口 3和冷却液出口 4的筒体1、以及筒体I两侧的导流槽5 ;所述筒体的冷却液出口 4位于筒体I前部的两侧,且与导流槽5相通;所述筒体的冷却液进口位于筒体I后部,且通过管道12与冷却液循环机构相连,所述导流槽5通过导流管6与冷却液循环机构连接;
[0029]所述冷却液为液体石蜡。
[0030]为了便于冷却液的回收,可以在样品固定机构下设置有集液槽,所述集液槽包括I个底板16-2和3个围板16-1,3个围板16-1置于底板16_2的三边,形成一个开口,该开口与冷却液循环机构相连。
[0031]为了确保冷却液的质量及循环机构的简洁,所述冷却液循环机构包括与导流管6连接的冷却液收集槽7,所述冷却液收集槽7的开口与沉降池8连接,所述沉降池8与储集池9相通,所述储集池9通过循环泵11与管道12连接,所述循环泵11通过调速电机14控制;所述储集池9的池底高于沉降池8的池底,且在储集池和沉降池之间设置有过滤网10 ;为了便于过滤网10的更换,所述过滤网10安设在储集池9上的插槽15上。
[0032]本实用新型可采用立式钻床作为进给机构,并将样品固定机构至于立式钻床上,将取芯筒2与立式钻床的钻头连接头连接。为了便于固定样品,所述样品固定机构包括底座13-1以及底座13-1上的夹持机构13-2。
[0033]立式钻床可以自动进给,它的功率和机构强度允许采用较高的切削用量,因此用这种钻床可获得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并可获得较高的加工精度,立式钻床的主轴转速、进给量都有较大的变动范围,可以适应不同材料的取样。
[0034]采用立式钻床进行取样的过程为:将取芯筒2与钻床的砖头连接头连接,保证取芯筒2与钻床的转轴在一条同心线上;将岩心用样品固定机构(或台钳)固定在钻床平台上,将取芯筒2对准需要取芯的部位;打开循环泵11开关,使冷却液通过取芯筒2内部流出;打开钻床开关,轻轻将取芯筒2下移至取芯样品上,缓慢压进,使取芯筒2慢慢进入样品,同时通过调速电机14调节冷却液的流量,以冷却液可以将转筒磨碎的粉渣冲刷出样品为宜;继续匀速下压取芯筒2,若反馈的阻力较大,应放减小压取芯筒2的力量,减小进刀量。对于页岩、盐岩等样品,必须钻透样品。
[0035]原来的钻样平台是开放的,裹挟着粉渣的循环液随意流淌,本实用新型采用三面封闭一面开槽的集液槽,可以将冷却液收集起来循环使用。本实用新型将冷却液与粉渣通过沉降的方式分离开来,可提高冷却液的回收质量,过滤网的使用可以进一步滤掉冷却回收液中的杂质。
[0036]本实用新型不仅能顺利取出柱状泥页岩,而且具有冷却液收集循环功能,使冷却液得到收集并循环利用,节能又环保。
【主权项】
1.一种泥页岩类柱状样品取样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样品固定机构、取芯筒、冷却液循环机构,以及带动取芯筒左右、上下移动的进给机构; 所述取芯筒包括带冷却液进出口的筒体、以及筒体两侧的导流槽,所述筒体的冷却液出口与导流槽相通,所述筒体的冷却液进口通过管道与冷却液循环机构相连,所述导流槽通过导流管与冷却液循环机构连接; 所述冷却液为液体石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泥页岩类柱状样品取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液循环机构包括与导流管连接的冷却液收集槽,所述冷却液收集槽的开口与集液池连接,所述集液池通过循环泵与管道连接,所述循环泵通过调速电机控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泥页岩类柱状样品取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液池包括沉降池和与沉降池相通的储集池,所述沉降池和储集池之间设有过滤网,所述沉降池与冷却液收集槽连接,所述储集池通过循环泵、调速开关与管道连接;所述储集池的池底高于沉降池的池底。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泥页岩类柱状样品取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网通过储集池上的插槽与储集池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泥页岩类柱状样品取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液出口位于筒体前部的两侧,所述冷却液进口位于筒体后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泥页岩类柱状样品取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给机构为立式钻床,所述样品固定机构至于立式钻床上,所述取芯筒与立式钻床的钻头连接头连接。
7.如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泥页岩类柱状样品取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样品固定机构包括底座以及底座上的夹持机构。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泥页岩类柱状样品取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样品固定机构下设置有集液槽,所述集液槽包括I个底板和3个围板,3个围板置于底板的三边,形成一个开口,所述集液槽的开口与冷却液循环机构相连。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泥页岩类柱状样品取样装置,它包括样品固定机构、取芯筒、冷却液循环机构,以及带动取芯筒左右、上下移动的进给机构;所述取芯筒包括带冷却液进出口的筒体、以及筒体两侧的导流槽,所述筒体的冷却液出口与导流槽相通,所述筒体的冷却液进口通过管道与冷却液循环机构相连,所述导流槽通过导流管与冷却液循环机构连接;所述冷却液为液体石蜡。本实用新型不仅能顺利取出柱状泥页岩,而且具有冷却液收集循环功能,使冷却液得到收集并循环利用,节能又环保。
【IPC分类】E21B25-00, E21B49-02
【公开号】CN204552660
【申请号】CN201520147460
【发明人】汪庆, 陈文峰, 鲁玉玲, 朱新民, 邵明
【申请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汉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公开日】2015年8月12日
【申请日】2015年3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