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连拱隧道中隔壁顶部围岩加固系统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9213951阅读:379来源:国知局
双连拱隧道中隔壁顶部围岩加固系统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双连拱隧道围岩加固系统,具体为一种双连拱隧道中隔壁顶部围岩加固系统。
【背景技术】
[0002]双连拱隧道工程中由于中隔壁与中导洞支护结构之间空隙的存在,即使注浆填充也不可能完全密实,从而导致中隔壁顶部围岩有松动现象,后期隧道施工如果未对此部分岩体进行注浆加固,则会对中隔壁顶部围岩稳定性有不利影响。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针对双连拱隧道后期施工过程中,容易导致中隔壁顶部围岩松动,影响中隔壁顶部围岩的稳定性而研制一种双连拱隧道中隔壁顶部围岩加固系统。
[0004]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如下:
[0005]一种双连拱隧道中隔壁顶部围岩加固系统,在中隔壁顶部围岩设置注浆管。
[0006]进一步地,所述注浆管在完成初期支护后从左隧道和右隧道打入中隔壁顶部围山
ο
[0007]进一步地,所述注浆管打入隧道后的角度与水平面的夹角为0°?10°。
[0008]进一步地,所述注浆管在一侧隧道打入初期支护面的位置与中导洞顶部的竖直距离为d,相邻的所述注浆管在另一侧隧道打入初期支护面的位置与所述中导洞顶部的竖直距离为2d,其中d = lm。
[0009]进一步地,所述注浆管打入隧道初期支护面位置与另一侧隧道初期支护面之间的水平距离为D ;所述注浆管长度为L ;初期支护层的厚度为R ;其中L = 0.8D+R。由于中隔壁顶部围岩为倒三角形,设置在下部的注浆管要比设置在上部的注浆管短。
[0010]进一步地,设置在同一隧道侧的注浆管沿隧道轴向平行设置,且同一隧道侧的相邻注浆管之间的距离为lm。
[0011]进一步地,所述注浆管一端设有锥头,另一端设有铁箍;所述注浆管壁上设有出浆孔。注浆管通过锥头从初期支护面打入隧道;出浆孔便于施工中浆液及时扩散,,提高施工质量;浇注浆液完成后,通过铁箍与初期支护层固定。
[0012]更进一步地,所述注浆管外径为42mm ;所述注浆管壁厚为4mm。
[0013]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提供的双连拱隧道中隔壁顶部围岩加固系统,通过在中隔壁顶部围岩设置注浆管对其进一步加固,本技术方案是对双连拱隧道中隔壁顶部围岩加固的一种完善,对提高双连拱隧道整体稳定性有显著效果。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示意图;
[0015]图2为图1所示A部放大图;
[0016]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注浆管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1、左隧道,2、右隧道,3、初期支护层,30、初期支护面,4、注浆管,40、锥头,41、铁箍,42、出浆孔,5、中导洞,6、中隔壁,60、中隔壁顶部围岩。
【具体实施方式】
[0018]图1所示的双连拱隧道中隔壁顶部围岩加固系统,在中隔壁顶部围岩60设置注浆管4。初期支护完成后,形成初期支护层3,初期支护的内表面为初期支护面30,在左隧道I和右隧道2分别从初期支护面30打入注浆管4,浇注浆液以加固由于中隔壁施工导致的中隔壁顶部松动的围岩。
[0019]图2为图1中本发明实施例注浆管4打入隧道后部分结构的放大图,注浆管4打入隧道后的角度与水平面的夹角为0°?10°。注浆管4在一侧隧道打入初期支护面30的位置与中导洞5顶部的竖直距离为d,相邻的注浆管4在另一侧隧道打入初期支护面30的位置与中导洞5顶部的竖直距离为2d,其中d = lm。注浆管4打入隧道初期支护面30位置与另一侧隧道初期支护面30之间的水平距离为D ;注浆管4长度为L ;初期支护层3的厚度为R ;其中L = 0.8D+R。
[0020]设置在同一隧道侧的注浆管4沿隧道轴向平行设置,且同一隧道侧的相邻注浆管4之间的距离为lm。注浆管4的结构如图3所示,注浆管4 一端设有锥头40,另一端设有铁箍41,注浆管4壁上设有出浆孔42。注浆管4通过锥头40从初期支护面30打入隧道,出浆孔42便于施工中浆液及时扩散,提高施工质量;浇注浆液完成后,通过铁箍41与初期支护层3固定。注楽管4外径为42mm,壁厚为4mm。
[0021]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提供的双连拱隧道中隔壁顶部围岩加固系统,通过在中隔壁顶部围岩60设置注浆管对其进一步加固,本技术方案是对双连拱隧道中隔壁顶部围岩加固的一种完善,对提高双连拱隧道整体稳定性有显著效果。
[0022]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双连拱隧道中隔壁顶部围岩加固系统,其特征在于在中隔壁顶部围岩设置注浆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连拱隧道中隔壁顶部围岩加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浆管在完成初期支护后从左隧道和右隧道打入中隔壁顶部围岩。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连拱隧道中隔壁顶部围岩加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浆管打入隧道后的角度与水平面的夹角为0°?1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连拱隧道中隔壁顶部围岩加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浆管在一侧隧道打入初期支护面的位置与中导洞顶部的竖直距离为d,相邻的所述注浆管在另一侧隧道打入初期支护面的位置与所述中导洞顶部的竖直距离为2d,其中d = l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连拱隧道中隔壁顶部围岩加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浆管打入隧道初期支护面位置与另一侧隧道初期支护面之间的水平距离为D ;所述注浆管长度为L ;初期支护层的厚度为R ;其中L = 0.8D+R。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连拱隧道中隔壁顶部围岩加固系统,其特征在于设置在同一隧道侧的注浆管沿隧道轴向平行设置,且同一隧道侧的相邻注浆管之间的距离为lm。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双连拱隧道中隔壁顶部围岩加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浆管一端设有锥头,另一端设有铁箍;所述注浆管壁上设有出浆孔。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连拱隧道中隔壁顶部围岩加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浆管外径为42mm ;所述注楽管壁厚为4mm。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连拱隧道中隔壁顶部围岩加固系统,其特征在于在中隔壁顶部围岩设置注浆管;注浆管在完成初期支护后从左隧道和右隧道打入中隔壁顶部围岩;注浆管的角度与水平面的夹角为0°~10°;注浆管在一侧隧道打入初期支护面的位置与中导洞顶部的竖直距离为d,相邻的注浆管在另一侧隧道打入初期支护面的位置与中导洞顶部的竖直距离为2d,其中d=1m;注浆管打入隧道初期支护面位置与另一侧隧道初期支护面之间的水平距离为D;注浆管长度为L;初期支护的厚度为R;其中L=0.8D+R;设置在同一隧道侧的注浆管沿隧道轴向平行设置,且同一隧道侧的相邻注浆管之间的距离为1m;注浆管一端设有锥头,另一端设有铁箍;注浆管壁上设有出浆孔。
【IPC分类】E21D11/10
【公开号】CN104929659
【申请号】CN201510267541
【发明人】蒋坤
【申请人】大连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公开日】2015年9月23日
【申请日】2015年5月22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