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车辆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5323447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作业车辆的利记博彩app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作业车辆。轮式装载机(100)具有发动机室(2)、冷却室(3)、散热器(4)、冷却风扇(5)、隔壁(6)、第一管主体部(7)以及顶板(81)。第一管主体部(7)的第一端部(71)位于发动机室(2)内。第一管主体部(7)的第二端部(72)在冷却室(3)内位于散热器(4)和冷却风扇(5)的前方。形成在顶板(81)的第一外部气体吸入口(84)形成在散热器(4)与冷却风扇(5)的前方。
【专利说明】作业车辆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涉及一种作业车辆。

【背景技术】
[0002]作业车辆具有发动机室。发动机收纳在该发动机室内。另外,有时发动机以外的各种装置也收纳在发动机室内。例如,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作业车辆将处理来自于发动机的废气的废气后处理装置收纳在发动机室内。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025254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7]在收纳在发动机室内的发动机或各种装置在工作时发热的情况下,有可能产生发动机室内的温度上升的问题。
[0008]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抑制发动机室内的温度过度上升。
[0009]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0010]本发明一方面的作业车辆包括:发动机室、冷却室、散热器、冷却风扇、隔壁、第一管主体部、车体罩。散热器收纳在冷却室中。冷却风扇收纳在冷却室中,从冷却室内向后方排气。隔壁将发动机室与冷却室隔开。第一管主体部具有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第一端部位于发动机室内。第二端部在冷却室内位于散热器和冷却风扇的前方。车体罩划分出冷却室。车体罩具有外部气体吸入口。外部气体吸入口形成于散热器和冷却风扇的前方。
[0011]根据该构造,第一管主体部的第二端部位于冷却室。该冷却室是冷却风扇工作时成为负压的空间。因此,第一管主体部从第一端部吸入空气,从第二端部排出空气。其结果是,将发动机室内的热气向冷却室排出,能够抑制发动机室内的温度过度上升。另外,由于发动机室内的热气向冷却室排出而使发动机室内成为负压,所以外部气体流入发动机室内,能够对发动机室内进行冷却。
[0012]另外,第二端部以及外部气体吸入口位于散热器与冷却风扇的前方。因此,从第二端部排出的热气在与从外部气体吸入口吸入到冷却室内的外部气体混合的状态下流向散热器。即,能够抑制仅从第二端部排出的热气直接地流向散热器。因此,能够抑制因来自第二端部的热气导致散热器的冷却效率降低的情况。
[0013]优选的是,从背面观察时,第二端部配置在不与散热器相对的位置。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从第一管主体部的第二端部排出的热气直接流向散热器。其结果是,能够更加抑制因来自第二端部的热气导致散热器的冷却效率降低的情况。
[0014]优选的是,作业车辆还具有第二管主体部。第二管主体部具有第三端部与第四端部。第三端部位于发动机室内。第四端部在冷却室内位于散热器和冷却风扇的前方。根据该结构,不仅利用第一管主体部,还利用第二管主体部使发动机室内的热气向冷却室排出。因此,能够更加抑制发动机室内的温度过度上升。
[0015]优选的是,在从背面观察时,第四端部配置在不与散热器相对的位置。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从第二管主体部的第四端部排出的热气直接流向散热器。其结果是,能够更加抑制因来自第四端部的热气导致散热器的冷却效率降低的情况。
[0016]优选的是,第二端部位于冷却室的上端部。另外,第二端部相对于车宽方向中心位于第一侧。第四端部位于冷却室的上端部。另外,第四端部相对于车宽方向中心位于第二侦U。根据该结构,能够使第二端部及第四端部离开散热器的中心部。其结果是,从第二与第四端部排出的热气在与从外部气体吸入口吸入到冷却室内的外部气体充分混合的状态下流向散热器中心部。
[0017]优选的是,第二端部位于冷却室的上端部且第一侧端部。第四端部位于冷却室的上端部且第二侧端部。
[0018]优选的是,车体罩具有划分出发动机室上表面的顶板。外部气体吸入口形成在顶板上。
[0019]优选的是,作业车辆还具有第一冷却对象部件和第一吸入部。第一冷却对象部件配置在发动机室内。第一吸入部从第一管主体部的第一端部向第一冷却对象部件延伸。
[0020]优选的是,第一吸入部能够拆卸地安装在第一管主体部的第一端部。根据该结构,在拆下第一管主体部时,能够将第一吸入部留在发动机室内。因此,能够将第一吸入部配置在发动机室内的复杂空间内。其结果是,即使在将第一冷却对象部件配置在复杂空间内的情况下,第一吸入部也能够延伸至第一冷却对象部件的附近,从而对第一冷却对象部件进行冷却。
[0021]优选的是,作业车辆还具有第二冷却对象部件与第二吸入部。第二冷却对象部件配置在发动机室内。第二吸入部从第一管主体部的第一端部向第二冷却对象部件延伸。根据该结构,即使第一冷却对象部件与第二冷却对象部件彼此分离地配置,也能够对两者进行冷却。
[0022]优选的是,第一管主体部的流路面积比第一吸入部的流路面积大,且比第二吸入部的流路面积大。
[0023]优选的是,第一管主体部的第二端部向下方开口。根据该结构,即使在雨水浸入冷却室内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该雨水经由第一管主体部浸入发动机室内。
[0024]发明的效果
[0025]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发动机室内的温度过度上升。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6]图1是轮式装载机的立体图。
[0027]图2是后部车体的侧视剖视图。
[0028]图3是废气后处理装置的立体图。
[0029]图4是从内侧观察顶板的立体图。。
[0030]图5是顶板的侧视图。
[0031]图6是后部车体的立体图。。
[0032]图7是表示第二端部、第四端部与散热器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0033]图8是表示发动机室内部的立体图。
[0034]图9是变形例4的后部车体的侧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作业车辆的一个例子即轮式装载机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从左后方观察到的轮式装载机100的外观立体图。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右” “左” “上” “下”表示以从驾驶室观察前方的状态为基准的方向,“车宽方向”与“左右方向”具有相同的含义。另外,“前后方向”是指车体的前后方向。
[0036]如图1所示,轮式装载机100具有作业装置110、车体120、前轮130及后轮140。该轮式装载机100通过驱动前轮130和后轮140旋转而能够自行行驶,利用作业装置110进行所希望的作业。
[0037]作业装置110是利用被液压泵加压的工作油而被驱动的机构,配置在车体120的前方。作业装置110具有铲斗111、大臂(省略图示)、提升液压缸(省略图示)及铲斗液压缸112。铲斗111安装在大臂的前端。大臂是用于提升铲斗111的部件,安装在后述的前部车体120a的前部。提升液压缸利用从作业装置用泵排出的压力油来驱动大臂。铲斗液压缸112利用从作业装置用泵排出的压力油来驱动铲斗111。
[0038]车体120具有前部车体120a与后部车体120b。前部车体120a与后部车体120b在左右方向上能够相互摆动地连结。在前部车体120a设有作业装置110和前轮130,在后部车体120b设有后轮140。
[0039]后部车体120b具有车架150、驾驶舱160、工作油箱170、发动机室2、冷却室3和冷却风扇5 (参照图2)。车架150是主要构成后部车体120b的框架,支承后轮140、驾驶舱160、工作油箱170和发动机11等。
[0040]驾驶舱160的内部设有驾驶室,并且设有各种操作部件和操作面板。在驾驶舱160的后方配置有工作油箱170,在工作油箱170的下方配置有多个液压泵(省略图示)。在工作油箱170内存储用于驱动作业装置110等的工作油,利用液压泵向作业装置110等供给工作油。
[0041]图2是从左侧观察到的后部车体120b的侧视剖视图。如图2所示,发动机室2配置在工作油箱170的后方,由车体罩8划分出发动机室2。
[0042]如图1所示,车体罩8具有顶板81、第一侧板82、第二侧板83 (参照图2)。顶板81划分出发动机室2的上表面。第一和第二侧板82、83划分出发动机室2的侧面。详细地说,第一侧板82划分出发动机室2的左侧面,第二侧板83划分出发动机室2的右侧面。
[0043]如图2所示,在发动机室2内收纳有发动机11和废气后处理装置12等。发动机11是配置在发动机室2的下部且曲轴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所谓的纵置式发动机。
[0044]废气后处理装置12配置在发动机室2的上部。即,废气后处理装置12配置在发动机11的上方。图3是从左后方观察到的废气后处理装置12的立体图。如图3所示,废气后处理装置12按照废气流动的顺序依次具有柴油机微粒捕集过滤装置121、连接管122及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123。在连接管122安装有尿素水喷射装置13。
[0045]柴油机微粒捕集过滤装置121经由配管124与发动机11连接。柴油机微粒捕集过滤装置121是处理从发动机11排出的废气的装置。具体地说,柴油机微粒捕集过滤装置121是利用过滤器捕集从发动机11排出的废气中的烟尘等微粒物质的装置。柴油机微粒捕集过滤装置121利用附设在过滤器上的加热器焚烧收集到的微粒物质。需要说明的是,柴油机微粒捕集过滤装置121由安装在车架150的支承部件151支承。
[0046]连接管122是连接柴油机微粒捕集过滤装置121和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123的管。连接管122整体形成为S形,具有第一弯曲部125、直线部126、第二弯曲部127。第一弯曲部125与柴油机微粒捕集过滤装置121的废气导出口 128连接。第二弯曲部127与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123的废气导入口 129连接。直线部126在第一弯曲部125与第二弯曲部127之间延伸。
[0047]尿素水喷射装置13安装在第一弯曲部125。尿素水喷射装置13是向连接管122内喷射尿素水溶液的装置。该尿素水溶液被泵(省略图示)吸上至尿素水溶液箱(省略图示),经由配管(省略图示)供给到尿素水喷射装置13。被喷射至连接管122内的尿素水溶液利用废气的热量被水解作用而成为氨。该氨经由连接管122与废气一起供给到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123。
[0048]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123是使用上述氨作为还原剂对废气中的氮氧化物进行还原净化的装置。与柴油机微粒捕集过滤装置121同样地,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123由支承部件151支承。
[0049]柴油机微粒捕集过滤装置121与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123彼此并排配置。具体地说,柴油机微粒捕集过滤装置121与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123实质上都是圆筒形。柴油机微粒捕集过滤装置121与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123被配置为,使中心轴沿车宽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另外,连接管122的直线部126实质上也是圆筒形,中心轴沿车宽方向延伸。即,连接管122的直线部126的中心轴与柴油机微粒捕集过滤装置121和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123的中心轴大致平行地配置。
[0050]如图2所示,冷却室3配置在发动机室2的后方。发动机室2和冷却室3被隔壁6分隔开。与发动机室2同样地,由车体罩8划分出冷却室3。详细地说,由顶板81划分出冷却室3的上表面,由第一与第二侧板82、83划分出冷却室3的侧面。
[0051]详细地说,顶板81的前部划分出发动机室2的上表面,顶板81的后部划分出冷却室3的上表面。另外,第一和第二侧板82、83的前部划分出发动机室2的侧面,第一和第二侧板82、83的后部划分出冷却室3的侧面。
[0052]在冷却室3内收纳有散热器4和冷却风扇5。散热器4冷却发动机11的冷却水。冷却风扇5将冷却室3内的空气向冷却室3的外部排出。详细地说,冷却风扇5进行旋转,以使冷却室3内的空气经由格栅31排出到冷却室3的外部。S卩,冷却风扇5进行旋转,以使冷却室3内的空气排出到后方。即,冷却风扇5产生朝向后方的气流。冷却风扇5配置在散热器4的后方。格栅31划分出冷却室3的后表面。
[0053]图4是表示顶板81的内侧的立体图,图5是顶板81的侧视图。如图4及图5所示,顶板81是可拆卸的部件。详细地说,顶板81能够拆卸地支承于车架150。虽然不作特别的限定,但是顶板81可以通过螺栓等紧固部件安装在车架150上。顶板81的前部划分出发动机室2的上表面,顶板81的后部划分出冷却室3的上表面。
[0054]顶板81的前部形成为向上方突出。在顶板81的后部形成有第一外部气体吸入口84。第一外部气体吸入口 84是用于将外部气体吸入到冷却室3内的开口部。冷却室3经由第一外部气体吸入口 84与外部连通。
[0055]在将顶板81安装在车架150的状态下,第一外部气体吸入口 84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散热器4和冷却风扇5的前方。另外,在将顶板81安装在车架150的状态下,第一外部气体吸入口 84位于冷却室3的上表面,连通冷却室3与外部。在前后方向上,第一外部气体吸入口 84的前端位于隔壁6的后方,第一外部气体吸入口 84的后端位于散热器4的前方。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外部气体吸入口 84由多个通孔构成。另外,第一外部气体吸入口84在俯视下呈大致矩形状。
[0056]图6是拆下顶板81的状态下的后部车体的立体图。如图6所示,作为车体罩8的一部分的第一侧板82形成有第二外部气体吸入口 87。第二外部气体吸入口 87是用于将外部气体吸入到冷却室3内的开口部。冷却室3经由第二外部气体吸入口 87与外部连通。
[0057]第二外部气体吸入口 87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散热器4和冷却风扇5的前方。详细地说,第二外部气体吸入口 87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散热器4的前方。第二外部气体吸入口 87位于冷却室3的左侧面(第一侧面的一个例子),连通冷却室3与外部。第二外部气体吸入口 87由多个通孔构成。需要说明的是,划分出冷却室3的右侧面(第二侧面的一个例子)的第二侧板83形成有第三外部气体吸入口 89 (参照图2)。该第三外部气体吸入口 89与第二外部气体吸入口 87的结构相同,故省略详细说明。
[0058]如图5所示,顶板81具有顶板主体部85和多个脚部86。顶板主体部85是划分出发动机室2和冷却室3的上表面的部分。各个脚部86是从顶板主体部85的边缘部向下延伸的部分。后述的第一管主体部7的下端位于比各脚部86的下端更靠上方的位置。因此,在将顶板81拆下放置于地面的情况下,各脚部86与地面接触,第一管主体部7不与地面接触。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管主体部9的下端也位于比各脚部86的下端更靠上方的位置。因此,在将顶板81拆下放置于地面的情况下,各脚部86与地面接触,第二管主体部9不与地面接触。
[0059]如图6所示,轮式装载机100还具有第一和第二管主体部7、9。第一与第二管主体部7、9横跨发动机室2和冷却室3地延伸。即,第一和第二管主体部7、9贯穿隔壁6地延伸。
[0060]第一管主体部7具有第一和第二端部71、72。第一管主体部7的第一端部71位于发动机室2内。第一管主体部7的第二端部72位于冷却室3内。另外,第二端部72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散热器4和冷却风扇5的前方。详细地说,第二端部72位于隔壁6的附近。
[0061]如图7所示,在从背面观察时,第二端部72位于不与散热器4相对的位置。具体来说,第二端部72在冷却室3内位于上端部,并且位于比车宽方向中心更靠左侧(第一侧)的位置。更详细地说,第二端部72在冷却室3内位于上端部且位于左侧端部(第一侧端部的一个例子)。即,第二端部72位于第一外部气体吸入口 84与第二外部气体吸入口 87的附近。需要说明的是,图7是表示从背面观察时散热器4与各导管主体部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0062]如图4所示,第一管主体部7安装在顶板81。详细地说,第一管主体部7通过安装部件或焊接等固定手段安装于顶板81。通过将顶板81从车架150拆下,第一管主体部7与顶板81被一体地拆下。
[0063]详细地说,第一管主体部7的后端部由梁部88支承。需要说明的是,梁部88固定于顶板主体部85。梁部88沿车宽方向延伸,详细地说,从顶板主体部85的左侧端部(第一侧端部的一个例子)延伸至右侧端部(第二侧端部的一个例子)。
[0064]梁部88具有沿前后方向贯通的第一和第二通孔881、882。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通孔881形成在左侧端部,第二通孔882形成在右侧端部。第一管主体部7贯通第一通孔881而被梁部88支承。第一管主体部7的左侧面的一部分焊接于顶板81的内侧面。
[0065]第一管主体部7在发动机室2内配置于左侧端部(第一侧端部的一个例子)。第一管主体部7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呈矩形状。第一管主体部7实质上沿前后方向延伸。另外,第一管主体部7越向前方越接近车宽方向的中央。
[0066]图8是从后方观察到的发动机室2的内部的立体图。如图8所示,第一管主体部7的第一端部71连接有第一吸入部74和第二吸入部75。
[0067]第一吸入部74从第一管主体部7的第一端部71向第一冷却对象部件21延伸。即,第一吸入部74被配置为,吸入第一冷却对象部件21周边的空气。第一冷却对象部件21配置在发动机室2内。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冷却对象部件21包括NOx传感器。NOx传感器测定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123内的NOx浓度。
[0068]第一吸入部74能够拆卸地安装在第一管主体部7的第一端部71。详细地说,第一吸入部74经由挠性配管76安装在第一管主体部7的第一端部71。通过拆下带部件(八>卜''部材)77,能够拆下配管76和第一吸入部74。第一吸入部74通过安装部件等固定在发动机室2内。
[0069]第一吸入部74大致呈L形。即,第一吸入部74具有向下方延伸的第一部741和向车宽方向延伸的第二部742。第一部741从第一管主体部7的第一端部71向下方延伸。第二部742从第一部741的下端部向右侧(第二侧的一个例子)延伸。从第二部742的前端部吸入第一冷却对象部件21周边的空气。
[0070]第二吸入部75从第一管主体部7的第一端部71向第二冷却对象部件22延伸。即,第二吸入部75被配置为,吸入第二冷却对象部件22周边的空气。第二吸入部75从第一管主体部7的第一端部71向右侧(第二侧的一个例子)延伸。第二吸入部75通过安装部件等固定于顶板81。因此,第二吸入部75与顶板81 —体地被拆下。
[0071]第二冷却对象部件22配置在发动机室2内。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冷却对象部件22包括温度传感器。该温度传感器测定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123的温度。第一管主体部7的流路面积大于第一吸入部74的流路面积,另外,大于第二吸入部75的流路面积。
[0072]如图6所示,第二管主体部9具有第三和第四端部91、92。第三端部91位于发动机室2内。第四端部92位于冷却室3内。第四端部92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散热器4和冷却风扇5的前方。
[0073]如图7所示,从背面观察时,第四端部92配置在不与散热器4相对的位置。具体来说,第四端部92在冷却室3内位于上端部,并且位于比车宽方向中心更靠右侧(第二侧)的位置。更详细地说,第四端部92在冷却室3内位于上端部且位于右侧端部(第二侧端部的一个例子)。即,第四端部92位于第一外部气体吸入口 84和第三外部气体吸入口 89的附近。
[0074]如图4所示,第二管主体部9安装于顶板81。详细地说,第二管主体部9通过安装部件或焊接等固定手段安装于顶板81。通过将顶板81从车架150上拆下,第二管主体部9与顶板81 —体地被拆下。
[0075]详细地说,第二管主体部9的后端部由梁部88支承。第二管主体部9通过贯通第二通孔882而被梁部88支承。第二管主体部9的右侧面的一部分焊接于顶板81的内侧面。
[0076]第二管主体部9在发动机室2内配置在右侧端部(第二侧端部的一个例子)。第二管主体部9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呈矩形状。第二管主体部9实质上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二管主体部9的第三端部91向尿素水喷射装置13开口。S卩,第二管主体部9构成为,主要沿顶板81延伸,第三端部91侧的一部分朝向前方且朝向下方。
[0077]如图6所示,隔壁6的上端部形成有供管主体部7、9通过的缺口部61、62。详细地说,隔壁6的上端部形成有第一和第二缺口部61、62。
[0078]第一缺口部61形成在隔壁6的上端部且左侧端部(第一侧端部的一个例子)。第一管主体部7经由第一缺口部61,横跨发动机室2与冷却室3地延伸。
[0079]第二缺口部62形成于隔壁6的上端部且右侧端部(第二侧端部的一个例子)。第二管主体部9经由第二缺口部62,横跨发动机室2与冷却室3地延伸。
[0080]【特征】
[0081]本实施方式的轮式装载机100具有以下特征。
[0082]第一管主体部7的第二端部72位于冷却室3内。该冷却室3是冷却风扇5工作时产生负压的空间。因此,第一管主体部7从第一端部71吸入空气,从第二端部72排出空气。其结果是,将发动机室2内的热气向冷却室3排出,从而能够抑制发动机室2内的温度过度上升。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将发动机室2内的热气排出到冷却室3而使发动机室2内成为负压,所以外部气体流入发动机室2内,能够使发动机室2内冷却。另外,在顶板81的前部形成有用于将外部气体吸入发动机室2内的吸入口 811。
[0083]另外,第二端部72、第一外部气体吸入口 84、第二外部气体吸入口 87及第三外部气体吸入口 89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散热器4和冷却风扇5的前方。因此,从第二端部72向冷却室3内排出的热气在与从第一、第二、第三外部气体吸入口 84、87、89吸入到冷却室3内的外部气体混合的状态下,流向散热器4。即,能够抑制仅从第二端部72排出的热气直接流向散热器4。因此,能够抑制因来自第二端部72的热气导致散热器4的冷却效率降低的情况。
[0084]【变形例】
[0085]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以上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0086]夺形例I
[008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和第二管主体部7、9安装于顶板81,但本发明不限于此。■P,第一与第二管主体部7、9也可以与顶板81独立地设置,也可以不与顶板81 —体地被拆下。
[0088]夺形例2
[008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外部气体吸入口 84整体位于散热器4与冷却风扇5的前方,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在前后方向上,如果第一外部气体吸入口 84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散热器4和冷却风扇5的前方,则第一外部气体吸入口 84的后端部也可以位于散热器4的后方。
[0090]夺形例3
[009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两根管主体部7、9,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即,也可以仅设置第一和第二管主体部7、9中的任一个。
[0092]夺形例4
[0093]如图9所示,第一管主体部7的第二端部72可以构成为向下方开口。根据该结构,能够防止进入冷却室3内的雨水等经由第一管主体部7进入发动机室2。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管主体部7的第一端部71在发动机室2内位于隔壁6附近。另外,第一管主体部7贯通隔壁6。
[0094]夺形例5
[009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有三个外部气体吸入口 84、87、89,但外部气体吸入口的数量并不限于此。例如,可以仅形成第一、第二、第三外部气体吸入口 84、87、89中的任一个。
[0096]夺形例6
[009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可以用柴油机催化氧化剂(Diesel Oxidat1nCatalyst:DOC)代替柴油机微粒捕集过滤装置121。
[0098]夺形例7
[009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适用本发明的轮式装载机100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机动平地机等其他作业车辆。
[0100]附图标记说明
[0101]2发动机室
[0102]3冷却室
[0103]4散热器
[0104]5冷却风扇
[0105]6 隔壁
[0106]7第一管主体部
[0107]71第一端部
[0108]72第二端部
[0109]8车体罩
[0110]81 顶板
[0111]84第一外部气体吸入口
[0112]87第二外部气体吸入口
【权利要求】
1.一种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具有: 发动机室; 冷却室; 散热器,其收纳在所述冷却室中; 隔壁,其分隔所述发动机室和所述冷却室; 冷却风扇,其收纳在所述冷却室中,从所述冷却室内向后方排气; 第一管主体部,其具有位于所述发动机室内的第一端部、以及在所述冷却室内位于所述散热器和所述冷却风扇的前方的第二端部; 车体罩,其具有形成在所述散热器和所述冷却风扇的前方的外部气体吸入口,并且划分出所述冷却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从背面观察时,所述第二端部配置在不与所述散热器相对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二管主体部,所述第二管主体部具有位于所述发动机室内的第三端部、以及在所述冷却室内位于所述散热器和所述冷却风扇的前方的第四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从背面观察时,所述第四端部配置在不与所述散热器相对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端部位于所述冷却室的上端部且相对于车宽方向的中心位于第一侧, 所述第四端部位于所述冷却室的上端部且相对于车宽方向的中心位于第二侧。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端部位于所述冷却室的上端部且第一侧端部, 所述第四端部位于所述冷却室的上端部且第二侧端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体罩具有划分出所述发动机室的上表面的顶板, 所述外部气体吸入口形成在所述顶板上。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配置在所述发动机室内的第一冷却对象部件; 从所述第一管主体部的第一端部向所述第一冷却对象部件延伸的第一吸入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吸入部能够拆卸地安装在所述第一管主体部的第一端部。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配置在所述发动机室内的第二冷却对象部件; 从所述第一管主体部的第一端部向所述第二冷却对象部件延伸的第二吸入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管主体部的流路面积比所述第一吸入部的流路面积大,且比第二吸入部的流路面积大。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管主体部的第二端部向下方开口。
【文档编号】E02F9/08GK104302500SQ201480000835
【公开日】2015年1月21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31日 优先权日:2014年3月31日
【发明者】矢部充男, 大泽昭浩, 新谷俊哉, 松木照幸, 吉田良明, 山越洋佑, 多造雅弘, 北冈博之 申请人: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