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水泥土搅拌桩质量检测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水泥土搅拌桩质量检测装置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水泥土搅拌桩的检测装置,尤其涉及的是一种水泥土搅拌桩质量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0002]近几年,在处理淤泥、淤泥质土、粉土、粉质粘土等软弱地基时,经常采用水泥土搅拌桩进行加固处理。水泥土搅拌桩是用水泥及少量添加剂就地与地基土体充分混合而成的 “水泥土桩”,具有价格便宜,施工便捷,对环境无污染等优点。但其对施工工艺要求较高,施工过程中,水泥与土的掺灰比例和拌合均勻程度较难控制,掌握不好容易出现质量问题。常见的有水泥与土混合搅拌不均勻而导致局部水泥量少或无水泥。由于水泥土搅拌桩施工属隐蔽性施工,不易监控,个别施工单位偷工减料,致使桩长不够;同时,由于固结速度较慢, 上部施工截桩头时用力过猛,易使浅部桩身断裂等问题。这对水泥搅拌桩的施工质量影响很大,严重时会给工程带来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0003]目前工程中水泥土搅拌桩的检测主要依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90)、 《软土地基深层搅拌桩加固技术规范》(YBJ225-91)等规程,主要检测方法有[0004]1、挖桩检查法[0005]按桩总数2%的取样频率进行挖桩检查桩的成型情况,这一方法对地表面以下 2- !!桩身质量检测比较准确,深度较大时其成本太高;而对于深层搅拌桩其下部则无法检测。[0006]2、轻便触探仪触探法[0007]轻便触探需在早期进行,一般龄期不能超过5-7d,这种检测方法设备简单,操作易行,经验性强,测试数量不受限制。但是,检测时间受到严格限制,检测时间早了,固化程度低,不能真实反映水泥土搅拌桩掺灰比例和拌合均勻程度等实际情况,检测晚了,水泥土固化程度过高,传感器无法插入进行检测。另一方面是静力触探传感器偏移造成孔斜,传感器易偏出桩外,检测出现偏差,易造成桩长没有达到设计长度或“断桩”的错误判别。同时,检测深度较浅,无法对深部桩体强度和完整性进行准确判断。[0008]3、钻孔取芯法[0009]采用工程勘探钻机对粉喷桩进行全程钻孔取芯(一般龄期^d),这是目前喷粉桩质量检测中常用的方法,测定结果能较好地反映粉喷桩的整体质量,钻孔取芯试验可以从现场芯样直观定性地判别水泥土的稠度状态、搅拌的均勻程度及水泥的掺入情况。同时,钻孔取芯抗压试验结合现场SPT试验,为一种反映桩身质量的好方法,而且通过现场芯样可以评定水泥土搅拌桩桩身的完整性。但是对钻孔取样要求较高,在局部出现搅拌不均勻等问题时,难以取芯,造成取芯不完整。另一方面,钻芯试样受其尺寸效应、运输、制样等各个环节扰动的影响,使其数据的离散性比较大,代表性比较差。而且,该方法检测存在时间长、 费用太高的问题。[0010]4、静载试验法[0011]根据桩承载力的大小定性地确定桩体质量,该法可直接判定单桩或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和变形是否满足要求。当两者均达到设计要求时,一般即可认为地基处理获得成功,无需对桩身质量和完整性作过多分析。缺点是试验设备繁重,历时较长,费用高,测试数量相对较少,不能大面积检测。[0012]5、反射波检测法[0013]利用弹性波的传播规律来分析桩身完整性,该法检测速度快,测试简单,该法可直接判定单桩或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和变形是否满足要求。但检测时如果采用的检波器主频高,则不能获得有效桩底反射信号,或只能获得桩身缺陷反射信号,而采用低频率检波器虽然可以获得桩底反射,但精度又太低。所以在不同的场地进行检测时,检波器的选取非常麻烦。并且一次检测在桩头只布置1个检波器(单通道),由于搅拌桩身的不均勻性,通常一个位置的检测结果并不能真实反映桩身质量,如果用单通道对桩身不同位置进行检测则要多次激发。[0014]由于不同土层中水泥土的强度变化大,同一土层中随深度的变化,水泥土的强度也发生变化(如在连临高速连云港段滨海相软土地基中采用搅拌桩加固,桩长15m,抽芯结果发现上部7-8m深度水泥土强度能达到Ι-lOMPa,而下部水泥土呈硬-可塑状态),不同频率的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和衰减特性变化较大,导致检测信号中对缺陷和桩底难以区分 (特别是在搅拌不均勻时)。[0015]从目前研究成果来看,水泥土搅拌桩技术检测技术,存在检测方法不完善、费用高、速度慢、准确性差及检测桩的数量受限制的特点,并且对桩身有损伤。特别是桩身完整性检验针对性较差,因此推广应用受到较大限制。为此,工程上迫切需要一种能够对此水泥土搅拌桩桩身质量进行快速有效的检测装置。实用新型内容[0016]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水泥土搅拌桩质量检测装置,利用多通道地震仪同时接受多个震动信号,从而对桩身质量做出判断。[0017]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实用新型包括激振设备、地震仪、多个传感器和计算机;其中激振设备上设有触发开关,触发开关和地震仪相连,多个传感器分别与地震仪相连,计算机和地震仪相连。[0018]所述激振设备为手锤,采用手锤操作简单,一次激振即可利用不同通道同时接受反射波信号。[0019]所述地震仪为多通道地震仪,多通道地震仪可以连接多个传感器,确保测量结果准确。[0020]所述多个传感器的主频不同,可对不同龄期的水泥土搅拌桩进行多波段、多通道检测,从而获得效果较好的桩底反射。[0021]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采用不同主频的传感器可对不同龄期的水泥土搅拌桩进行多波段、多通道检测,克服了以往小应变法无法得到桩底反射信号的缺陷,对桩身无损伤,通过测试结果分析可确定桩的实际长度,判定施工方是否存在偷工减料等人为因素而造成的工程质量问题;通过信号分析判断桩身缺陷位置以判断桩身是否存在搅拌不均勻现象,并可分析桩身质量在深度上的变化,同时还可以了解桩身强度特征;传感器价格低、可重复使用不易损坏;设备简便、体积小、质量轻,携带方便,地震仪上通常有几十个通道,可满足多个通道的检测要求。
[0022]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0024]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包括激振设备、地震仪3、四个传感器和计算机4;其中激振设备上设有触发开关5,触发开关5和地震仪3相连,四个传感器分别与地震仪3相连,计算机4和地震仪3相连,四个传感器布置在搅拌桩1的桩头上。[0025]激振设备为手锤2,手动敲击置于桩顶的铁板。水泥搅拌桩本身波速较低,波沿桩身衰减快,需要的是低频成分,所以本实施例中的传感器全部采用速度传感器,检测效果较好,但对成桩时间较长、水泥掺入量高、波速大的桩可采用主频高的加速度传感器效果较佳。[0026]一般根据水泥土在一定掺灰量时,不同龄期的波速,如龄期在7 60天时波速在 600 1500m/s之间变化。选择主频率20 IOOHz的传感器,当能获得有效桩底反射时,所选传感器对应主频率即为效果最佳检测频率。[0027]本实施例地震仪3选用RAS-M浅层多通道地震仪,该地震仪具有如下特点⑴M 位A/D转换;( 宽动态范围;C3)轻便-10LBS ; (4)易组装的-连接10个采集站Q40道); (5)不多于10线的三维;(6)自动完成测试;(7)计算机窗口操作;(8)WIND0WS操作系统; (9)用标准的12道排列电缆。[0028]本实施例工作时[0029](1)对搅拌桩1的桩头进行处理由于成桩时上部压实不够,搅拌桩1桩头通常比较松散、粗糙、不平整的桩头应予凿除,并平整、清洁;[0030](2)传感器安放第一传感器6、第二传感器7、第三传感器8和第四传感器9安放在处理好的桩头,对称、均勻的放在距桩芯2/3桩径的位置上,安放点应避开疏松处,保证应力波接收质量;[0031](3)振源选择选择合适的振源,使激励激发脉冲具有最佳指向性和穿透能力,本实施例采用18磅力锤敲击置于桩头中心作为震源;[0032](4)将触发开关5固定在力锤上,通过手动敲击桩头产生地震波,同时触发开关5 的电信号通过电缆传至地震仪3,地震仪3拾取并记录四个传感器采集到的水泥土搅拌桩 1中波阻抗变化位置,如缺陷获桩底等的反射波信号,信号通过电缆传到地震仪3,地震仪3 将记录的信号通过电缆传到计算机4上。[0033](5)通过计算机4计算分析得到经过处理过的波形曲线图,分析得到测试的水泥土搅拌桩1身的缺陷、桩底位置结果,达到无损检测目的。
权利要求1.一种水泥土搅拌桩质量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激振设备、地震仪(3)、多个传感器和计算机;其中激振设备上设有触发开关(5),触发开关和地震仪C3)相连,多个传感器分别与地震仪⑶相连,计算机⑷和地震仪⑶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泥土搅拌桩质量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激振设备为手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泥土搅拌桩质量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震仪(3) 为多通道地震仪。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泥土搅拌桩质量检测装置,该装置包括激振设备、地震仪、多个传感器和计算机;其中激振设备上设有触发开关,触发开关和地震仪相连,多个传感器分别与地震仪相连,计算机和地震仪相连。本实用新型采用不同主频的传感器可对不同龄期的水泥土搅拌桩进行多波段、多通道检测,克服了以往小应变法无法得到桩底反射信号的缺陷,对桩身无损伤,通过测试结果分析可确定桩的实际长度,判定施工方是否存在偷工减料等人为因素而造成的工程质量问题;传感器价格低、可重复使用不易损坏;设备简便、体积小、质量轻,携带方便,地震仪上通常有几十个通道,可满足多个通道的检测要求。
文档编号E02D33/00GK202273254SQ20112038710
公开日2012年6月13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12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12日
发明者万佳俊, 周欣, 夏文俊, 许宝田, 赵阳, 阎长虹 申请人: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