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双层盾构隧道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隧道,尤其涉及一种双层盾构隧道。
背景技术:
国内外双层盾构隧道的工程实例还较少,现有实例中如法国巴黎A86 隧道和上海上中路隧道、复兴路隧道均没有设置排烟道,见图1。双层盾构
隧道与目前国内外大量采用的单层盾构隧道相比,主要优点有①隧道内 车道数增加,交通通行能力明显加大;②上下层均可以行车,在灾害情况 下疏散和救援速度更快。主要缺点有①由于上、下层均布置了行车道, 每层行车道的净空面积与单层隧道相比明显减小,当隧道内发生火灾时, 如不布置排烟专用风道,则烟雾积聚更快,人员可用逃生时间縮短,不利 于人员安全;②双层隧道由于车流量增大,发生火灾等事故的可能性也增 大,当出现火灾和交通堵塞同时发生时,如不设置排烟专用风道,火灾点 前方司乘人员很快就会被烟雾危害,且救援难度很大;③如上、下层行车 道均各自设置排烟道,则需加大隧道直径,工程不经济。为充分发挥双层 隧道的优点,克服其缺点,有必要针对火灾排烟的难题进行隧道内部空间 布置方式的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在保留双 层盾构隧道的优点和不增加双层盾构隧道直径的前提下,设置上、下层行 车道空间可以共用的排烟专用风道的双层盾构隧道。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双层盾构隧道,该 隧道利用车道板、左隔墙和右隔墙将隧道内部分隔成上、下两层行车道空 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左隔墙和右隔墙分别与隧道衬砌之间的空间内,一 个布置联系上下层行车道空间的疏散楼梯,另一个设置分别与上、下层行 车道空间连通的排烟专用风道。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排烟专用风道所在的隔墙与隧道衬砌之间的空间 可以由横向布置的烟道隔板将其分为上、下两层空间,上层空间为排烟专 用风道,下层空间为管线通道。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烟道隔板的一端最好固定在隧道衬砌上,另一端 最好固定在与其对应的位于下层行车道空间部分的隔墙上,在下层行车道 空间和上层行车道空间与排烟专用风道之间的隔墙上分别设有排烟通孔。
上述排烟通孔中最好设有排烟阀。
本发明通过在隧道内设置上、下层行车道可以共用的排烟专用风道, 解决双层盾构隧道火灾排烟难题。当隧道内上层行车道或下层行车道发生 火灾时,开启相应的排烟阀,并启动排烟专用风道端头的风机抽排烟,以 保证隧道内司乘人员和救援人员的安全。
以下是本发明在不同火灾场景情况下的应用方式 (1)、着火层火灾点前方无交通堵塞且未着火层也无交通堵塞时 当着火层火灾点前方无交通堵塞且未着火层也无交通堵塞时,可利用 隧道正常通风系统进行纵向排烟,新鲜空气从着火点后方洞口或竖井口进 入,烟雾从着火点前方洞口排出,使着火点后方车辆和人员处于安全状态。 着火层的司乘人员沿楼梯道进入未着火层,再乘坐救援车或步行离开隧道;救援人员则从未着火层乘坐救援车到达着火点附近的楼梯道,再从楼梯道 到达火灾点进行灭火。
(2) 、着火层火灾点前方发生交通堵塞而未着火层无交通堵塞时 当着火层火灾点前方发生交通堵塞而未着火层无交通堵塞时,此时开
启着火层的排烟风阀,使烟雾从排烟专用风道排除,以保证着火点前方车 辆和人员的安全。着火层司乘人员的逃生路线以及救援人员到达火灾点的 路线同上。
(3) 、着火层火灾点前方无交通堵塞但未着火层发生交通堵塞 当着火层火灾点前方无交通堵塞但未着火层发生交通堵塞时,此时开
启着火层的排烟风阀,使烟雾从排烟专用风道排除,以保证火灾点前方无 烟雾,利于救援人员从火灾点前方到达现场。着火层司乘人员的逃生路线 同上。
(4) 、着火层火灾点前方发生交通堵塞且未着火层也发生交通堵塞
当着火层火灾点前方发生交通堵塞且未着火层也发生交通堵塞时,此 时开启着火层的排烟风阀,使烟雾从排烟专用风道排除,以保证着火点前 方车辆和人员的安全。着火层司乘人员的逃生路线同上,但救援人员则应 根据当时的情况按最快的原则选择从上层或下层车道进入。
(5) 、上、下层同时发生火灾
当上、下层同时发生火灾时,此时开启着火层的排烟风阀,使烟雾从 排烟专用风道排除,司乘人员和救援人员则从距离最近的洞口离开或到达 隧道。
本发明所提出的一种双层盾构隧道不仅保留了国内外既有双层盾构隧道的所有优点,而且在不增大隧道直径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空间布置方 式,既充分利用了隧道内部空间,又同时解决了上、下两层行车道在火灾 情况下的通风排烟难题,极大地提高了工程运营安全性。
以下结合附图所示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特征做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 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
图1是现有双层盾构隧道横断面布置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横断面布置图。
在上述附图中,1为隧道衬砌,2为左隔墙,3为右隔墙,4为车道板, 5为管线通道,6疏散楼梯,7为集排水通道,8为隧道建筑限界,9为排烟 阀,10为烟道隔板,11为上层行车道空间,12为下层行车道空间,13为 排烟专用风道。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本实施例通过在隧道一侧偏上部位设置上、下层共用排烟道 的方式解决双层隧道的火灾排烟难题。
本实施例所述一种双层盾构隧道利用车道板4、左隔墙2和右隔墙3将 隧道内部分隔成上两层行车道空间11和下层行车道空间12,右隔墙3与隧 道衬砌1之间形成的空间布置联系上、下层行车道空间的疏散楼梯6,左隔 墙2与隧道衬砌1之间形成的空间设置分别与上、下层行车道空间连通的 排烟专用风道13。排烟专用风道13所在的左隔墙2与隧道衬砌1之间的空 间由横向布置的烟道隔板10将其分为上、下两层空间,上层空间为排烟专 用风道13,下层空间为管线通道5。烟道隔板10的一端固定在隧道衬砌1上,另一端固定在与其对应的位于下层行车道空间12部分的左隔墙2上,
在下层行车道空间和上层行车道空间与排烟专用风道之间的左隔墙2上分 别设有排烟通孔,每个排烟通孔中装有排烟阀9,排烟阀9平时关闭,需要 时自动开启。其余管线与设备利用其它富余空间布置。
本实施例特别适用于采用盾构法修建的圆形隧道,在隧道主体结构施工 完成后,按照设计在隧道内采用现浇混凝土或预制件的方式施作内部结构。 内部结构施作时,应根据设计要求在侧墙上预留好孔洞,以用于安装排烟 风阀和进入疏散楼梯的防火门。每个排烟风阀均应设置控制设备与隧道管 理中心连通,在火灾情况下,隧道管理人员可以在管理中心直接控制每个 排烟风阀的启闭状态。
排烟专用风道的面积以及排烟风阀的间距应根据隧道火灾规模(与通行 的车辆类型有关)、通风设备能力、隧道内管线设备的多少等经计算确定。 当火灾规模较大而又不能进一步加大排烟道的面积时,可以采用增设中间 风井方式或在排烟道内布置小型的通风设备,以加大风道内风速,提高排 烟能力。
权利要求
1、一种双层盾构隧道,该隧道利用车道板、左隔墙和右隔墙将隧道内部分隔成上、下两层行车道空间,其特征在于,在左隔墙和右隔墙分别与隧道衬砌之间形成的空间中,一个布置联系上下层行车道空间的疏散楼梯,另一个设置分别与上、下层行车道空间连通的排烟专用风道。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层盾构隧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烟 专用风道所在的隔墙与隧道衬砌之间的空间由横向布置的烟道隔板将其分 为上、下两层空间,上层空间为排烟专用风道,下层空间为管线通道。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层盾构隧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烟道 隔板的一端固定在隧道衬砌上,另一端固定在与其对应的位于下层行车道 空间部分的隔墙上,在下层行车道空间和上层行车道空间与排烟专用风道 之间的隔墙上分别设有排烟通孔。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层盾构隧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烟通孔中设有排烟阀。
5、 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双层盾构隧道,其 特征在于,所述隧道横截面为圆形。
全文摘要
一种双层盾构隧道,该隧道利用车道板、左隔墙和右隔墙将隧道内部分隔成上、下两层行车道空间,其特征在于,在左隔墙和右隔墙分别与隧道衬砌之间形成的空间中,一个布置联系上下层行车道空间的疏散楼梯,另一个设置分别与上、下层行车道空间连通的排烟专用风道。本发明不仅保留了国内外既有双层盾构隧道的所有优点,而且在不增大隧道直径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空间布置方式,既充分利用了隧道内部空间,又同时解决了上、下两层行车道在火灾情况下的通风排烟难题,极大地提高了工程运营安全性。
文档编号E21D9/00GK101560881SQ20091006207
公开日2009年10月21日 申请日期2009年5月15日 优先权日2009年5月15日
发明者浩 刘, 孙文昊, 王腾飞, 肖明清, 韩向阳 申请人: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