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抗冲击力高层建筑扩底桩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用扩底桩,特别是涉及一种适用于是高层建筑地 基工程中的抗冲击力高层建筑扩底桩。
技术背景目前用于高层建筑及承载力要求高的建筑地基的桩基工程一般采用沉管扩 底桩、预制桩和大直径钻孔灌注桩三种。其中大直径钻孔灌注桩承载力最高,但其造价昂贵、工效低,而且施工时污染严重;预制桩的质量好、承载力也较 高,但目前预制桩的造价也高, 一般用于安全等级较高的建筑。其中应用最为 广泛的是沉管扩底桩,该桩的桩身为现浇钢砼,桩头为预制;在施桩时,先将 沉管的预制桩头埋入地基中的硬土层,然后灌砼浇注成桩;但是由于地壳形成 的土质年代不同,软土地基随地壳层深度的增加通常软、硬土层呈交替状态, 这样在连续打桩施工时,在后的施桩会对土层产生挤压,就会影响到在先灌注 而尚未完全凝固的桩,尤其在软土层与硬土层的交界处尤其严重,往往出现断 桩、縮颈现象,从而导致约有20%左右的沉管灌注桩的质量达不到要求,迫使 设计人员降低单桩承载力的标准,致使下桩密布,引起土体严重变形,甚至危 及桩身的质量;该桩的另一个缺点是承载力低,为增大承载力, 一般采用在灌 砼浇注桩身后加压扩底的办法,但因其利用加压扩底方式使其形状大小不确定 和规范,使其应用受到局限。而且,目前的桩身在承载力和抗冲击力方面的能 力相对较弱。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适用范围宽、明显提高材料强度利用率、单桩承载力更高、并达到设计的预期效果的抗冲击力高层建 筑扩底桩,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桩身的承载力和抗冲击力较弱的问题。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高层建筑扩底桩,它是由 下述结构构成上段采用钢管,钢管内设有预制桩身和下插筋,下段采用预制 桩身,下段预制桩身内设有下段预制桩身的上插筋和预埋下插筋,下段预制桩 身的上插筋与上段钢管的下插筋相搭接,再通过上现浇砼底座将上段钢管和下 段预制桩身锚固连成一体,下段预制桩身的下端设有现浇砼底座,上段钢管和 下段预制桩身的截面为矩形,上现浇砼底座和现浇砼底座内设有放射筋。 所述的上现浇砼底座和现浇砼底座的纵剖面呈下大上小的梯形。 本实用新型采用多节桩身和两个以上扩底座,由于上底座的对下底座承载 力的发挥产生良好影响,各底座的设置对各段桩身摩阻力的发挥有利,使桩始 终处于经济合理的状态下工作,明显提高单桩的承载力和材料强度的利用率, 容易达到设计的预期效果,更好地满足建筑工程的需要,在现浇砼底座内设放 射筋,更适合范高层建筑使用,它的安全等级和地基土质情况都能组合成与其 相匹配的沉管预制多级扩底桩。
图1是本实用新型抗冲击力高层建筑扩底桩主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现浇砼底座;2、上现浇砼底座;3、下段预制桩身;4、上段钢管;6、上段钢管的下插筋;8、放射筋;9、下段预制桩身的上插筋;10、预埋下插筋。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结合附图加以详细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受实施例所限。如图1所示的是本实用新型预制桩身现浇砼底座的主视结构示意图,至少两段预制桩身,上段采用钢管4,钢管4内设有预制桩身和下插筋6,下段预制 桩身3内设有下段预制桩身的上插筋9和预埋下插筋10,下段预制桩身的上插 筋9与上段钢管的下插筋6相搭接,再通过上现浇砼底座2将上段钢管4和下 段预制桩身3锚固连成一体,下段预制桩身3的下端设有现浇砼底座1,上段钢 管4和下段预制桩身3的截面为矩形。上现浇砼底座2和现浇砼底座1的纵剖 面呈下大上小的梯形,现浇砼底座1和上现浇砼底座2内设有放射筋8。本实施 例的施工方法可以按照常规工艺进行施工。
权利要求1、抗冲击力高层建筑扩底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结构构成上段采用钢管(4),钢管(4)内设有预制桩身和下插筋(6),下段预制桩身(3)内设有下段预制桩身的上插筋(9)和预埋下插筋(10),下段预制桩身的上插筋(9)与上段钢管的下插筋(6)相搭接,再通过上现浇砼底座(2)将上段钢管(4)和下段预制桩身(3)锚固连成一体,下段预制桩身(3)的下端设有现浇砼底座(1),上段钢管(4)和下段预制桩身(3)的截面为矩形,现浇砼底座(1)和上现浇砼底座(2)内设有放射筋8。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冲击力高层建筑扩底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预 制桩身填充为矩形或削尖三角形。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冲击力高层建筑扩底桩,其特征在于至少设置 两段预制桩身。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层建筑地基工程中的扩底桩。它的结构为上段采用钢管,钢管内设有预制桩身和下插筋,下段预制桩身内设有下段预制桩身的上插筋和预埋下插筋,下段预制桩身的上插筋与上段钢管的下插筋相搭接,再通过上现浇砼底座将上段钢管和下段预制桩身锚固连成一体,下段预制桩身的下端设有现浇砼底座,上段钢管和下段预制桩身的截面为矩形,现浇砼底座内设有放射筋。它适用范围宽、明显提高了材料强度利用率,增强了承载力和抗冲击力。
文档编号E02D5/22GK201087405SQ200720014689
公开日2008年7月16日 申请日期2007年9月25日 优先权日2007年9月25日
发明者陈宁华 申请人:陈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