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分离器回油结构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10848786阅读:642来源:国知局
油气分离器回油结构的利记博彩app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油气分离器回油结构,属于发动机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目前油气分离器回油管布置难度高、成本高等问题。本实用新型包括外管和内管,内管位于外管内部,外管一端与管接头连接,另一端设有堵盖,内管一端与管接头连接,另一端与堵盖之间留有间隙,外管上设有出油口,出油口与油底壳连通,内管通过管接头与油气分离器回油管连通。本实用新型用于发动机。
【专利说明】
油气分离器回油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油气分离器回油结构,属于发动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存在的油气分离器回油管,多数需要插入油底壳液面以下回油,对整机布置要求空间较大,为满足布置要求,往往要设计较长的回油管,外围布置困难且易与加强板、油底壳等产生干涉,导致整机布置困难。另一种无需插入油底壳液面以下的油气分离器回油管,往往都带有单向阀,防止油气倒流,这种方案又增加了制造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提出了一种油气分离器回油结构,使得油气分离器回油管无需插入油底壳液面以下即可完成回油,大大降低了油气分离器回油管布置难度,提高结构紧凑性,同时降低整机成本。
[0004]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油气分离器回油结构,包括外管和内管,内管位于外管内部,外管一端与管接头连接,另一端设有堵盖,内管一端与管接头连接,另一端与堵盖之间留有间隙,外管上设有出油口,出油口与油底壳连通,内管通过管接头与油气分离器回油管连通。
[0005]作为优选地,出油口设置在远离堵盖的一侧。
[0006]作为优选地,管接头安装在发动机机体上。
[000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08]本实用新型采用了特殊结构的双层管面自密封结构,回油管无需插入油底壳液面以下,使得本回油管可以设计为较短的管结构,可避免与加强板或油底壳等部件干涉的问题,本结构使得整机布置更灵活,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紧凑性优于一般结构的回油管。而且此回油管也起到了单向阀的作用,降低了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0]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0011]图中:外管2内管3堵盖4出油口5管接头6油气分离器回油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1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0013]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的油气分离器回油结构,包括外管I和内管2,内管2位于外管I内部,外管I一端与管接头5连接,另一端设有堵盖3,内管2—端与管接头5连接,另一端与堵盖3之间留有间隙,外管I上设有出油口 4,出油口 4与油底壳连通,内管2通过管接头5与油气分离器回油管6连通,出油口 4设置在远离堵盖3的一侧。
[0014]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将管接头5安装在发动机机体上,安装后本实用新型的状态是右端斜向下的(即图1所示的右端斜向下),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双层管的设计,可实现连通器的作用,使管内形成一定的液面,起到自密封作用,防止当曲轴箱压力过大时出现油气倒流问题,这样可以节省一个单向阀,降低了制造成本。当液面累积到出油口时,溢出回流至油底壳中。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的特殊结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长度要小于常规回油管,从而使得整机布置更灵活、更紧凑。
[0015]当然,上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对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范围。本实用新型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归属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范围。
【主权项】
1.一种油气分离器回油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管(I)和内管(2),内管(2)位于外管(I)内部,外管(I)一端与管接头(5)连接,另一端设有堵盖(3),内管(2)—端与管接头(5)连接,另一端与堵盖(3)之间留有间隙,外管(I)上设有出油口(4),出油口(4)与油底壳连通,内管(2)通过管接头(5)与油气分离器回油管(6)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气分离器回油结构,其特征在于:出油口(4)设置在远离堵盖(3)的一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气分离器回油结构,其特征在于:管接头(5)安装在发动机机体上。
【文档编号】F01M11/02GK205532772SQ201620059661
【公开日】2016年8月31日
【申请日】2016年1月21日
【发明人】齐伟, 冯志强, 崔凯
【申请人】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