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流转桨式水轮机水导轴承油循环半圆形挡油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轴流转桨式水轮机水导轴承油循环半圆形挡油装置。
【背景技术】
[0002]葛洲坝电站机组为轴流转桨式水轮发电机组,其水导轴承冷却方式为自循环冷却。水导轴承分为外油箱I和内油箱2两部分,其中水导瓦8位于内油箱,外油箱外侧为转轮室3,内外油箱之间通过进、出油管4、5连接。机组运行时,内油箱中的热油在离心力作用下,通过出油管进入外油箱,外油箱依靠转轮室中江水对热油进行冷却,冷却后的透平油通过进油管流入内油箱,对水导瓦进行润滑冷却。葛洲坝东电机组出油口竖直朝上(图1),存在以下不利影响:内油箱中透平油在离心力作用下被水平方向甩出,流动方向与出油管进口方向垂直,因此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透平油无法特别顺畅的进入出油管,循环效率较低,水导轴承内外油箱透平油循环效率较低,导致水导瓦冷却效果变差,从而导致水导油温和瓦温相对偏高。
【发明内容】
[000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轴流转桨式水轮机水导轴承油循环半圆形挡油装置,在出油管管口增加了一个半圆形挡油装置,可以促进油循环效率。根据实际运行情况,增加半圆形挡油装置后,有效地降低了瓦温和油温,同比下降2°C,使得水导轴承能够更加稳定、安全的运行。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轴流转桨式水轮机水导轴承油循环半圆形挡油装置,水导轴承分为外油箱和内油箱两部分,其中水导瓦位于内油箱,外油箱外侧为转轮室,内外油箱之间通过进油管和出油管连接,在水导轴承的瓦架上设有一半圆形挡油装置,半圆形挡油装置由半圆形挡油桶和底座两部分构成,将带有内螺纹孔的底座焊接在水导轴承瓦架出油管管口处,通过螺栓将半圆形挡油桶固定在瓦架上,所述的半圆形挡油桶上端向内倾斜。
[0005]本实用新型取得了以下的技术效果:
[0006]1.半圆形挡油装置由半圆形挡油桶和底座两部分构成。将带有内螺纹孔的底座焊接在水导轴承瓦架出油管管口处,通过螺栓将半圆形挡油桶固定在瓦架上。此种连接方式,可以在检修时,方便的将半圆形挡油装置拆除,以免其妨碍水导轴承的检修。
[0007]2.在机组实际运行时,由于受到挡油装置的阻挡,油在出油管管口产生涌浪,提高出油管口处压力,可以使油更加高效、快速地进入出油管到外油箱进行自然冷却,很大的提高了油的循环效率,降低了水导轴承的油温和瓦温。
[0008]3.本新型中半圆形挡油装置正面设计有一个斜坡,可以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促使热油更加顺畅的向下方流动,进入外冷却油箱,提高了油循环的效率,降低了水导轴承的油温和瓦温。
【附图说明】
[000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ΟΟ?Ο]图1为现有技术的结构不意图;
[0011]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半圆形挡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如图2-3所示,一种轴流转桨式水轮机水导轴承油循环半圆形挡油装置,水导轴承分为外油箱I和内油箱2两部分,其中水导瓦8位于内油箱,外油箱外侧为转轮室3,内外油箱之间通过进油管4和出油管5连接,在水导轴承的瓦架6上设有一半圆形挡油装置7,半圆形挡油装置由半圆形挡油桶71和底座72两部分构成,将带有内螺纹孔的底座焊接在水导轴承瓦架出油管管口处,通过螺栓将半圆形挡油桶固定在瓦架上,所述的半圆形挡油桶上端向内倾斜。
[0014]在现有水导轴承瓦架上增加一个半圆形挡油装置,对透平油的流动起导向作用,促进油循环效率。这种半圆形挡油装置可以广泛使用在水导轴承油流动方向与出油管管口朝向垂直的机组上,具有普遍性,值得推广。
【主权项】
1.一种轴流转桨式水轮机水导轴承油循环半圆形挡油装置,水导轴承分为外油箱(I)和内油箱(2)两部分,其中水导瓦(8)位于内油箱,外油箱外侧为转轮室(3),内外油箱之间通过进油管(4)和出油管(5)连接,其特征在于:在水导轴承的瓦架(6)上设有一半圆形挡油装置(7),半圆形挡油装置由半圆形挡油桶(71)和底座(72)两部分构成,将带有内螺纹孔的底座焊接在水导轴承瓦架出油管管口处,通过螺栓将半圆形挡油桶固定在瓦架上,所述的半圆形挡油桶上端向内倾斜。
【专利摘要】一种轴流转桨式水轮机水导轴承油循环半圆形挡油装置,水导轴承分为内油箱和外油箱两部分,其中水导瓦位于内油箱,外油箱外侧为转轮室,内外油箱之间通过进油管和出油管连接,在水导轴承的瓦架上设有一半圆形挡油装置,半圆形档油装置由半圆形档油桶和底座两部分构成,将带有内螺纹孔的底座焊接在水导轴承瓦架出油管管口处,通过螺栓将半圆形挡油桶固定在瓦架上,所述的半圆形档油桶上端向内倾斜。在出油管管口增加了一个半圆形挡油装置,可以促进油循环效率。根据实际运行情况,增加半圆形档油装置后,有效地降低了瓦温和油温,同比下降2℃,使得水导轴承能够更加稳定、安全的运行。
【IPC分类】F03B11/00, F03B11/06
【公开号】CN205277673
【申请号】CN201521134945
【发明人】吴江, 贾利涛, 段利英, 宾斌, 熊浩, 韩波, 吴炜
【申请人】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6月1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