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槽口式气门的利记博彩app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多槽口式气门。包括气门、条形槽、气门杆,所述气门的气门杆上设有条形槽,所述条形槽设置在气门杆的圆周,所述气门杆的横截面结构为梅花状,所述条形槽的横向槽口为扇形,所述条形槽的个数为多个,扇形角度在45°?80°之间。本发明通过将气门杆设计成阶梯轴式结构,并在阶梯面处设计成燕尾槽口,提高了气门的使用寿命,避免积碳对气门的损坏,解决气门导管过热积碳的现象,具有结构简单,降低产品重量的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
【专利说明】
一种多槽口式气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汽车气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槽口式气门。
【背景技术】
[0002]气门(Valve )的作用是专门负责向发动机内输入燃料并排出废气,传统发动机每个汽缸只有一个进气门和一个排气门,这种设计结构相对简单,成本较低,维修方便,低速性能较好,缺点是功率很难提高,尤其是高转速时充气效率低、性能较弱。为了提高进排气效率,现在多采用多气门技术,常见的是每个汽缸布置有4个气门(也有单缸3或5个气门的设计,原理一样,如奥迪A6的发动机),4汽缸一共就是16个气门,我们在汽车资料上经常看到的“16V”就表示发动机共16个气门。这种多气门结构容易形成紧凑型燃烧室,喷油器布置在中央,这样可以令油气混合气燃烧更迅速、更均匀,各气门的重量和开度适当地减小,使气门开启或闭合的速度更快。
[0003]对于现有技术的气门结构,气门属于导杆式滑动结构,整体气门杆面需要进行滑动摩擦,会造成气门运动速度过慢,对发动机的进气或出气效率较慢,而且气门的上下运动需要浪费较大的能量,能源利用率较低,因此,通过将气门杆设计成表面角槽式结构,解决气门导管过热积碳的现象,并且提高了滑动效率,具有结构简单,降低产品重量的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多槽口式气门,通过将气门杆设计成表面角槽式结构,解决气门导管过热积碳的现象,并且提高了滑动效率,具有结构简单,降低产品重量的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
[0005]—种多槽口式气门,包括气门、条形槽、气门杆,所述气门的气门杆上设有条形槽,所述条形槽设置在气门杆的圆周,所述气门杆的横截面结构为梅花状,所述条形槽的横向槽口为扇形。
[0006]进一步地,所述条形槽的个数为多个,扇形角度在45°-80°之间,通过将气门杆的表面设成槽口式表面,提高了气门的滑动性能,利于散热。
[0007]本发明提供一种多槽口式气门,其有益效果为:通过将气门杆设计成表面角槽式结构,解决气门导管过热积碳的现象,并且提高了滑动效率,具有结构简单,降低产品重量的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0008]下面结合附图中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
[0009]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多槽口式气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一种多槽口式气门的结构主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一种多槽口式气门的结构断面图;
图中,1-气门,2-条形槽,3-气门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10]为了使本发明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0011]如图1所示,一种多槽口式气门,包括气门1、条形槽2、气门杆3,其特征在于,所述气门I的气门杆3上设有条形槽2,所述条形槽2设置在气门杆3的圆周,所述气门杆3的横截面结构为梅花状,所述条形槽2的横向槽口为扇形。
[0012]其中,条形槽2的个数为多个,扇形角度在45°-80°之间,通过将气门杆3的表面设成槽口式表面,提高了气门I的滑动性能,利于散热。
[0013]本发明为一种多槽口式气门,通过将气门杆3设计成表面角槽式结构,解决气门I导管过热积碳的现象,并且提高了滑动效率,具有结构简单,降低产品重量的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
[0014]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多槽口式气门,包括气门(I)、条形槽(2)、气门杆(3),其特征在于,所述气门(I)的气门杆(3)上设有条形槽(2),所述条形槽(2)设置在气门杆(3)的圆周,所述气门杆(3)的横截面结构为梅花状,所述条形槽(2 )的横向槽口为扇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槽口式气门,其特征在于,所述条形槽(2)的个数为多个,扇形角度在45°-80°之间。
【文档编号】F01L3/08GK105888763SQ201610226179
【公开日】2016年8月24日
【申请日】2016年4月13日
【发明人】殷志成
【申请人】殷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