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轮机排汽余热回收系统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9468360阅读:564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轮机排汽余热回收系统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余热回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轮机排汽余热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在锅炉发电中,汽轮机余热回收技术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节能减排技术,现有的汽轮机余热回收系统中,汽轮机与直接空冷机组连接,将从汽轮机排出的汽体直接排入直接空冷机组中,直接利用外界空气冷却直接空冷机组内的汽体,直接空冷机组冷凝后的冷凝水进入排汽装置下方的水箱中,排汽装置将其中的冷凝水再打入锅炉,锅炉产生的蒸汽进入汽轮机,实现汽轮机做功发电。
[0003]然而,现有的直接空冷机组设计背压及排汽温度相对较高,随着机组运行时间的增加直接空冷换热效果越来越差,夏季环境温度高时,直接空冷机组带额定负荷困难,空冷风机的耗电量大,排汽压力过高成为制约机组安全经济运行的主要因素。
[0004]另外,锅炉暖风器通常需采用汽轮机低压抽汽来提高空气预热器的入口风温,其中,空气预热器就是锅炉尾部烟道中的烟气通过内部的散热片将进入锅炉前的空气预热到一定温度的受热面,其用于提高锅炉的热交换性能,降低能量消耗。当环境气温较低时,特别是冬季,空气预热器的壁面温度较低,空气预热器壁面易出现低温腐蚀问题。
[0005]如何降低直接空冷机组的排气压力和避免空气预热器壁面出现低温腐蚀成为火力锅炉发电系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0006]因此,针对以上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轮机排汽余热回收系统。

【发明内容】

[0007](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8]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汽轮机排汽余热回收系统以降低直接空冷机组的排气压力和避免空气预热器壁面出现低温腐蚀的现象。
[0009]( 二)技术方案
[0010]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轮机排汽余热回收系统,其包括汽轮机、直接空冷机组、锅炉暖风器、疏水箱、疏水泵和排汽装置,汽轮机分别与直接空冷机组和锅炉暖风器连通,汽轮机与锅炉暖风器连通的管路上设置阀门,锅炉暖风器、疏水箱、疏水泵单元和排汽装置依次相连,锅炉暖风器与锅炉空气预热器连通。
[0011]其中,所述汽轮机与锅炉暖风器连通的管路上设置总阀门,总阀门与锅炉暖风器连通的管路分为第一排气管和第二排气管,所述第一排气管和第二排气管上分别设置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
[0012]其中,所述总阀门、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均为蝶阀。
[0013]其中,所述疏水箱的上部与真空系统连接。
[0014]其中,所述疏水泵单元包括相连接的第三阀门和疏水泵,第三阀门位于靠近疏水泵进口的位置。
[0015]其中,所述疏水泵单元还包括第四阀门,所述第四阀门位于靠近疏水泵出口的位置。
[0016]其中,两个所述疏水泵单元并联设置在疏水箱和排气装置之间。
[0017](三)有益效果
[0018]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本发明提供的汽轮机排汽余热回收系统中,汽轮机分别与直接空冷机组和锅炉暖风器连通,,将汽轮机排汽的一路在阀门的控制下排至锅炉暖风器,一方面降低了直接空冷机组的排汽压力,增加了汽轮机的出力,提高了汽轮机的经济性,另一方面,锅炉暖风器可以提高锅炉暖风器出口的温度,进而使进入空气预热器的空气温度升高,空气预热器壁温升高,从而不用汽轮机抽气即可防止低温腐蚀,同时锅炉暖风器、疏水箱、疏水泵单元和排汽装置依次相连,从锅炉暖风器冷凝的冷凝水通过疏水箱和疏水泵单元后,被回收至排汽装置中,保证了回水循环和整个锅炉发电系统的动态平衡。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汽轮机排汽余热回收系统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0020]图中,1:汽轮机;2:总阀门;3:第一阀门;4:第二阀门;5:锅炉暖风器;6:疏水箱;7:第三阀门;8:第四阀门;9:疏水泵;10:真空系统;11:第二管路;12:第一管路;13:排汽装置;14直接空冷机组。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0022]本发明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3]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的汽轮机排汽余热回收系统,其包括汽轮机1、直接空冷机组14、锅炉暖风器、疏水箱6、疏水泵9和排汽装置13,汽轮机I通过管道分别与直接空冷机组14和锅炉暖风器连通,汽轮机I与锅炉暖风器连通的管路上设置阀门,锅炉暖风器、疏水箱6、疏水泵9单元和排汽装置13依次通过管道相连,其中,疏水泵9单元包括相连接的第三阀门7和疏水泵9,第三阀门7位于靠近疏水泵9进口的位置。
[0024]上述技术方案中,汽轮机I的排汽分为两路,一路进入直接空冷机组14,进行直接空冷,另一路进入锅炉暖风器,以提高锅炉暖风器出口温度,同时经过锅炉暖风器冷凝成冷凝水,冷凝水通过管道进入疏水箱6,然后经过疏水泵9单元,被回收至排汽装置13下方的水箱中,在该过程中,汽轮机I的排汽的另一路进入锅炉暖风器,一方面可以降低直接空冷机组14的负荷,减轻直接空冷机组14的排汽压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锅炉暖风器出口的温度,进而使进入空气预热器的空气温度升高,空气预热器壁温升高,从而可防止低温腐蚀。其中,靠近疏水泵9进口位置设置第三阀门7,可以方便疏水泵9的维修。
[0025]具体地,所述汽轮机I与锅炉暖风器连通的管路上设置总阀门2,总阀门2与锅炉暖风器连通的管路分为第一排气管和第二排气管,所述第一排气管和第二排气管上分别设置第一阀门3和第二阀门4。这样,设置第一排气管和第二排气管,可以有两路汽体进入暖风机形成对称进气,可以提高锅炉暖风器5管道的稳定性。
[0026]一般地,由于汽轮机I与锅炉暖风器之间的管道比较粗,所以总阀门2、第一阀门3和第二阀门4优选为蝶阀。
[0027]进一步地,所述疏水箱6的上部与真空系统10连接。这样,经过锅炉暖风器后未冷凝的汽体可以被真空系统10抽走,以利于整个系统的高效运转。
[0028]所述疏水泵9单元还包括第四阀门8,所述第四阀门8位于靠近疏水泵9出口的位置,可以便于疏水泵9等部件的维修。
[0029]优选地,两个疏水泵9单元并联设置在疏水箱6和排气装置之间。这样,其中一个疏水泵9单元可留作备用。
[0030]本发明汽轮机排汽余热回收系统在夏季或冬季投运时:首先对暖风器的疏水箱6进行抽真空,汽轮机排汽至锅炉暖风器总蝶阀时,总蝶阀开启,排汽至第一管路12和第二管路11时,第一阀门3和第二阀门4开启,空冷排汽在锅炉暖风器内冷凝后流到疏水箱6中,再经第一疏水泵9或第二输水泵回到排汽装置13,这样利用锅炉暖风器5来冷却汽轮机排汽,从而增大机组空冷换热面积,降低汽轮机排汽压力,并且在冬季,锅炉暖风器5利用汽轮机排汽,可提高空气预热器入口温度,防止空气预热器壁面出现低温腐蚀的现象,且可减少空冷风机的耗电量。
[0031]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汽轮机排汽余热回收系统中,汽轮机I与锅炉暖风器连通,将汽轮机排汽的一路排至锅炉暖风器5,一方面降低了直接空冷机组14的排汽压力,增加了汽轮机I的出力,提高了汽轮机I的经济性,另一方面,锅炉暖风器5可以提高锅炉暖风器出口的温度,进而使进入空气预热器的空气温度升高,空气预热器壁温升高,从而可防止低温腐蚀,同时从锅炉暖风器5冷凝的冷凝水通过疏水箱6和疏水泵9后,被回收至排汽装置13下方的水箱中,保证了回水循环和整个锅炉发电系统的动态平衡。另外,本发明中的锅炉暖风器为锅炉发电系统中原有的设备,这样就不需增加新的设备,投资比较小。
[0032]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汽轮机排汽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汽轮机、直接空冷机组、锅炉暖风器、疏水箱、疏水泵和排汽装置,汽轮机分别与直接空冷机组和锅炉暖风器连通,汽轮机与锅炉暖风器连通的管路上设置阀门,锅炉暖风器、疏水箱、疏水泵单元和排汽装置依次相连,锅炉暖风器与锅炉空气预热器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轮机排汽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轮机与锅炉暖风器连通的管路上设置总阀门,总阀门与锅炉暖风器连通的管路分为第一排气管和第二排气管,所述第一排气管和第二排气管上分别设置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轮机排汽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总阀门、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均为蝶阀。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轮机排汽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疏水箱的上部与真空系统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轮机排汽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疏水泵单元包括相连接的第三阀门和疏水泵,第三阀门位于靠近疏水泵进口的位置。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轮机排汽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疏水泵单元还包括第四阀门,所述第四阀门位于靠近疏水泵出口的位置。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轮机排汽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疏水泵单元并联设置在疏水箱和排气装置之间。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余热回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轮机排汽余热回收系统。该汽轮机排汽余热回收系统包括汽轮机、直接空冷机组、锅炉暖风器、疏水箱、疏水泵和排汽装置,汽轮机分别与直接空冷机组和锅炉暖风器连通,将汽轮机排汽的一路排至锅炉暖风器,一方面降低了直接空冷机组的排汽压力,提高了汽轮机的经济性,另一方面,锅炉暖风器可以提高锅炉暖风器出口的温度,进而使进入空气预热器的空气温度升高,空气预热器壁温升高,从而可防止低温腐蚀,同时锅炉暖风器、疏水箱、疏水泵单元和排汽装置依次相连,从锅炉暖风器冷凝的冷凝水通过疏水箱和疏水泵单元后,被回收至排汽装置中,保证了回水循环和整个锅炉发电系统的动态平衡。
【IPC分类】F01N5/02
【公开号】CN105221224
【申请号】CN201410255094
【发明人】王强, 李庆华, 白志刚, 石红晖, 原树峰, 续宏, 韩国强, 卢家勇, 陈淑琴, 郭强
【申请人】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公开日】2016年1月6日
【申请日】2014年6月10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