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触点电子分电点火系统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5230478阅读:57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无触点电子分电点火系统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一对或多对汽缸的汽油发动机使用,如两缸、四缸、六缸的汽油发动机。其特点是可完全取消发动机点火电路中的所有电接触点,如断电器触点和分火头高压触点。
目前,我国许多厂家研制生产的汽车电子点火器,按其工作原理分类有晶体管开关式点火器和晶体管电容放电式点火器两大类,其中以晶体管电容放电式点火器应用较多。上述两种电子点火器仍然靠断电器触点控制点火,断电器触点通过电子点火器的控制电流,虽然消除了断电器触点的火花,解决了触点的烧蚀问题,但是触点两端的电压很低,流过触点的电流很弱,如果断电器触点受到油污或灰尘的轻微污染,就会造成点火器不能正常工作。同时各缸点火顺序仍然靠原来的有触点分电器分电,没有能消除高压分火头烧蚀,分电器盖高压窜火,断电器触点支架的磨损和断电器触点的真空提前角和分火头离心提前角的配合误差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电子点火器的缺点,取消发动机点火电路中的所有电接触点,如断电器触点和分火头高压触点。而设计出一种无触点电子分电点火系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无触点电子分电点火系统,适用于两缸、四缸、六缸汽油发动机。其特征在于由1至3个电子点火电路和无触点分电器组成。
参见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器原理图。
图2是不同转速下分火头的点火位置图的相应的传感器脉冲电压U的曲线图。
图3是用于四缸发动机电路的电器原理图。
图4是用于六缸发动机电路的电器原理图。

图1虚线框①部分为点火电路,点火电路由NE555电路与电阻R1、R2、R3,电容C1组成多谐振荡器,N555的3脚输出矩形脉冲,经电阻R4去激励晶体管T2基极,由功率管T2、变压器B1构成单管反激式直流升压变换器,由二极管D2、D3、D4、可控硅SCR、电容C3、电阻R8双头点火线圈B2构成电容放电点火电路,由晶体管T1、电阻R5、R6、R7、稳压管D1与NE555的5脚联接成闭合回路,当NE555的5脚经过晶体管T1电阻R5对地导通时,可控制NE5553脚的输出频率,虚线框②部分为无触点分电器,无触点分电器由无触点传感器L1和无触点分火头D组成。无触点传感器L1固定在分电盒内,无触点分火头在其直径的两个切点上分别安装a、b两块磁铁,安装在分电器轴上。当无触点分火头旋转一周时,磁铁a、b各经过无触点传感器L1一次,可使无触点传感器L1产生两个脉冲,磁铁a、b与无触点传感器配合间隙为1~2mm。

图1单独使用时,可用于两缸汽油发动机,如750型侧三轮摩托车的发动机,该发动机为水平对置双缸,发动机主轴与分电器轴的传动比为21即发动机主轴旋转两周,分电器轴旋转一周,本实用新型附
图1①部分中,电容放电点火电路采用双头点火线圈,可使两个火花塞同时放电点火,可控制两缸汽油发动机的点火。发动机要启动时,电路被接通电源,由NE555电路组成的多谐振荡器开始工作,3脚输出矩形脉冲经电阻R4激励晶体管T2的基极,晶体管T2和变压器B1组成反激式直流升压变换器进入工作状态,变压器B1的次极绕组输出400V左右的交流矩形波,经二极管D2整流向电容器C3充电。在发动机还没有启动运行时,电容器C3充电时间过长、电压过高时,经电阻R6、R7分压,VR7通过稳压管D1使晶体管T1导通,NE555电路5脚经电阻R4对地导通,从而控制NE5553脚的脉冲输出,使晶体管T2暂时截止,振荡变压器B1暂停向电容C3充电,使VC3稳定在400~500V之间从而防止因VC3电压过高使元件击穿损坏,当VR7电压不足以导通稳压管D1时晶体管T1截止,NE555电路5脚相当于悬空,晶体管T2开始工作,继续向电容器C3充电。发动机启动时,无触点分火头随发有动机旋转,当分火头上磁铁a接近无触点传感器L1时,传感器L1中产生点火脉冲,经二极管D3和电阻R8触发电容放电点火电路中可控硅SCR导通,电容C3经可控硅SCR迅速向双头点火线圈B2的初级放电,在次级线圈中感应出几万伏高压,使发动机上的两个火花塞同时放出电火花,使正处于压缩行程上止点1缸点火爆发,此时发动机2缸处于排气行程上止点,压缩室充满未排净的废气,因此2缸火花塞放电点火不起作用,发动机旋转360°时2缸处于压缩行程上止点,分火头旋转180°,磁铁b接近无触点传感器L1,传感器L1中产生点火脉冲,可控硅SCR再次导通,电容C3放电,两缸上火花塞同时放电点火,2缸火花塞完成对2缸的点火,1缸点火无效。为满足汽油发动机对点火提前角的要求,点火提前角随发动机转速的升高而增大,当发动机曲轴运转到点火位置时,无触点传感器产生的脉冲感应电压应适时的触发导通可控硅SCR。随发动机转速n的升高,无触点传感器产生的脉冲电压U升高,可控硅触发电压Ug的脉冲波变宽,可控硅提前触发导通,电容放电提前进行,点火提前角θ增大,在一定程度上自动适应了发动机转速变化对点火提前角的不同要求。点火提前角θ、无触点传感器感应脉冲电压U、可控硅触发电压Ug与发动机转速n的关系如图2所示,图中左侧为无触点分火头在不同转速时的点火位置图,右侧图为相应的无触点传感器脉冲电压U的曲线图。图中①部分为发动机转速n1=400r/min,相应提前角为θ1图中②部分为发动机转速n2=2000r/min,相应提前角为θ2,图中③部分为发动机转速n3=4000r/min,相应提前角为θ3。由于点火提前角随不同型号发动机转速范围的变化而改变,因此点火系统标称的点火提前角可根据发动机规定转速给出。
将本实用新型的两套电路配合使用时,可适用于四缸汽油发动机,如图3所示。图3由两个部分组成。图3中①部分为1号2号两个点火电路,图3中②部分为无触点分电器部分。图3中1号2号点火电路部分的组成与本实用新型附
图1中①部分的点火电路组成完全相同。图3中②部分无触点分电器部分由无触点分火头和两个无触点传感器L1、L2组成,无触点分火头上两块磁铁a、b相互间隔180°,两个无触点传感器安装位置相互间隔90°,无触点分火头上磁铁a、b与两个无触点传感器的配合间隙为1~2mm。
结合附图3说明工作原理四缸汽油发动机汽缸工作点火顺序为1243,发动机主轴与分电器轴转速比为11。图3中①部分的1号点火电路控制1缸和4缸的火花塞点火,2号点火电路控制2缸和3缸的火花塞点火,②部分的无触点分电器中的无触点传感器L1控制1号点火电路工作,无触点传感器L2控制2号点火电路工作,无触点分火头随发动机逆时针旋转。当1缸或4缸处于点火正时位置时,无触点分火头上的磁铁a或b应对正无触点传感器L1。当发动机启动时,无触点分火头随发动机旋转,当磁铁a接近无触点传感器L1时,L1中产生感应脉冲,1号点火电路中可控硅SCR触发导通,1缸和4缸的火花塞同时产生电火花,使正处于压缩行程上止点的1缸点火爆发,4缸正处于排气行程上止点,火花塞点火无效。分火头随发动机旋转90°时,磁铁a接近传感器L2,L2中产生感应脉冲,控制2号点火电路中可控硅SCR导通,2缸和3缸的火花塞同时放出电火花,使正处于压缩行程上止点的2缸点火爆发,3缸正处于排气行程上止点,火花塞点火无效。无触点分火头随发动机旋转180°时,磁铁b接近传感器L1,L1中产生感应脉冲,控制1号点火电路中可控硅SCR再次导通,1缸和4缸的火花塞同时放电点火,此时,4缸处于压缩行程上止点,4缸点火爆发,1缸点火无效。当无触点分火头旋转270°时,磁铁b接近传感器L2,L2中产生感应脉冲,控制2号点火电路中可控硅SCR导通,2缸和3缸的火花塞同时放电点火,使处于压缩行程上止点的3缸点火爆发,2缸火花塞点火无效。分火头随发动机旋转360°时,1缸再次点火爆发,发动机的四个汽缸在无触点分电器的控制下按1243点火,顺序循环工作。发动机提前角由分电轴下端的离心调节器和无触点分电器的自动提前角控制,提前角度数为离心调节器的提前度数加无触点分电器的自动提前度数。
本实用新型用于六缸汽油发动机时,需将3套附
图1电路配合使用,如图4所示图中①部分由3套点火电路组成,图中②部分无触点分电器,由L1、L2、L3三个无触点传感器和无触点分火头组成。3个无触点传感器的安装位置,L1、L2之间相互间隔60°,L2、L3之间相互间隔60°,无触点分火头上的两块磁铁a、b相互间隔180°。磁铁与3个无触点传感器的配合间隙为1~2mm,分火头随发动机旋转转速比为11,六缸发动机的点火顺序为153624。无触点分电器的工作原理是无触点传感器L1在无触点分火头的作用下,控制1缸和6缸的火花塞点火,无触点传感器L2在无触点分火头的作用下,控制5缸和2缸的火花塞点火,无触点传感器L3在无触点分火头的作用下,控制3缸和4缸的火花塞点火。工作原理与四缸发动机的电子分电点火器工作原理相同。
权利要求1.一种无触点电子分电点火系统,适用于两缸、四缸、六缸汽油发动机,其特征在于由1至3个电子点火电路和无触点分电器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触点电子分电点火系统,其特征在于,无触点分电器由无触点分火头D和无触点传感器L1至L3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触点电子分电点火系统,其特征在于,电子点火电路主要由集成电路振荡器,直流升压变换器、电容放电电路和双头点火线圈B2组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汽油发动机用无触点电子分电点火系统。由电子点火电路和无触点分电器两部分组成。与其它类型的电子点火器的区别在于,本实用新型完全取消了发动机点火电路中所有的电接触点,电子点火电路采用双头点火线圈,可使两个火花塞同时放电点火。本实用新型电路独立使用时,可用于两缸汽油发动机;两套电路配合使用时,可用于四缸汽油发动机;三套电路配合使用时,可用于六缸汽油发动机。
文档编号F02P3/02GK2165245SQ9224420
公开日1994年5月18日 申请日期1992年12月21日 优先权日1992年12月21日
发明者李亚生 申请人:李亚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