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车高排气总成的利记博彩app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叉车高排气总成。包括筒体,筒体的一端与进气管连通,筒体的另一端与排气帽连通,所述筒体的内壁上设有具有隔热作用的玻璃纤维层。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通过在筒体内壁中设置隔热的玻璃纤维层,可以减缓从筒体内部向外界传递温度的速度,缩小筒体内壁与内部气体之间的温差,破坏冷凝条件,从而减少冷凝水的产生,有效改善喷“黑水”现象。
【专利说明】叉车高排气总成【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叉车,具体涉及一种叉车高排气总成。
【背景技术】
[0002]现有的高排气叉车普遍存在喷“黑水”现象,即隔一定时间启动时,常有“黑水”从高排气口喷出,造成不好的影响。“黑水”是由于叉车停止工作后,高排气帽内的水蒸汽、燃油蒸汽遇冷的高排气帽内壁冷凝成液态,再混合尾气中的微粒最终形成的。在下次启动发动机时,积聚在排气系统中的“黑水”就会随着尾气喷出,冬天喷“黑水”的现象更为普遍。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叉车高排气总成,该高排气总成可以有效的抑制“黑水”现象的产生。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包括筒体,筒体的一端与进气管连通,筒体的另一端与排气帽连通,所述筒体的内壁上设有具有隔热作用的玻璃纤维层。
[0005]所述的筒体与进气管相连的端部焊接有固定板,所述的固定板上设有与筒体内部连通的泄水口。
[0006]所述的泄水口为8mm通孔。
[0007]所述排气帽的排气口边缘向内沿径向设有翻边。
[0008]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通过在筒体内壁中设置隔热的玻璃纤维层,可以减缓从筒体内部向外界传递温`度的速度,缩小筒体内壁与内部气体之间的温差,破坏冷凝条件,从而减少冷凝水的产生,有效改善喷“黑水”现象。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泄水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所示的一种叉车高排气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1,筒体I的一端与进气管2连通,筒体I的另一端与排气帽3连通,筒体I的内壁上设有具有隔热作用的玻璃纤维层11。玻璃纤维层11具有隔热作用,可以减缓从筒体内部向外界传递温度的速度,缩小筒体内壁与内部气体之间的温差,破坏冷凝条件,从而减少冷凝水的产生。
[0011]进一步的,筒体I外壁套设有隔热外套管4,且筒体I与隔热外套管4之间通过螺栓相连。
[0012]进一步的,筒体I与进气管2相连的端部焊接有固定板5,固定板5上设有与筒体内部连通的泄水口 51。具体地说,筒体I与进气管2相连的端部焊接有固定板5,进气管2穿过固定板5并延伸至筒体I的内部空腔内,进气管2的直径小于筒体I的直径,延伸至筒体I内部的进气管2上设有出气孔21,出气孔21与筒体I的内部空腔之间形成排气区域,固定板5上设有连通排气区域及外界的泄水口 51。更进一步的,泄水口 51为8_通孔。泄水口 51与排气区域连通,引导筒体内已经产生的“黑水”从泄水口 51流出至地面。
[0013]如图3所示,固定板5上设有与筒体I相配合焊接的沉台52,沉台52中间设有供进气管穿入的通孔53,泄水口 51设置在沉台52上。
[0014]进一步的,排气帽3的排气口 31边缘向内沿径向设有翻边32。当未被导出的“黑水”顺着排气帽内壁随气流向外喷时,可以起到一个阻挡作用,使其回落底部从泄水口 51排出。
[0015]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I)采用玻璃纤维夹层设计,破坏冷凝条件,减少冷凝水的产生;2)增加泄水口,引导“黑水”排出;3)排气口设有翻边,可以抑制排气帽内的“黑水”在排气时随气流顺着管内壁从排气口喷出。
[0016]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叉车高排气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1),筒体(I)的一端与进气管(2)连通,筒体(I)的另一端与排气帽(3)连通,所述筒体(I)的内壁上设有具有隔热作用的玻璃纤维层(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叉车高排气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筒体(I)与进气管(2)相连的端部焊接有固定板(5),所述的固定板(5)上设有与筒体内部连通的泄水口(5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叉车高排气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泄水口(51)为8mm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叉车高排气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帽(3)的排气口(31)边缘向内沿径向设有翻边(32)。
【文档编号】F01N13/14GK103821604SQ201410088923
【公开日】2014年5月28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12日 优先权日:2014年3月12日
【发明者】卓纳麟, 张冬林, 孙光英, 毕胜, 师学银, 赵娟娟 申请人: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