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流量控制阀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控制流体的流量的流量控制阀。
背景技术:
例如,在汽车等车辆中的内燃机(发动机)的窜缸混合气还原装置中,作为控制窜漏气体的流量的流量控制阀,使用PCV (Positive Crankcase Ventilation:曲轴箱强制通风)阀(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说明PCV阀的以往例(参照专利文献I)。图1O是表示PCV阀的剖视图,图11是图10的X1- XI向视剖视图。如图10所示,PCV阀100具有壳体102、阀芯104和弹簧106。在壳体102上形成有沿轴向(在图10中为左右方向)延伸的空心圆筒状的气体通路108。窜漏气体在气体通路108中流通。另外,阀芯104能够沿轴向进退地设在气体通路108内。另外,弹簧106夹设在壳体102与阀芯104之间并对阀芯104向后退方向(在图10中为右侧)施力。在壳体102的中央部与壳体102呈同轴状形成有座部110,该座部110呈凸缘状向径向内侧突出。座部Iio内的空心圆筒状的孔成为计量孔112。另外,在阀芯104上,与阀芯104呈同轴状形成有顶端尖细的圆锥状的计量面114。阀芯104的基部侧的轴状部105的前端部作为最大直径的计量面部114a包含在计量面114内。由计量孔112与计量面114构成了计量部116。上述PCV阀100利用阀芯104的进退来调整计量部116的通路截面积,从而控制、即计量在气体通路108内流动的窜漏气体的流量。另外,在阀芯104上形成有3个引导肋118 (参照图11),该引导肋118呈放射状突出并且具有与座部110的计量孔112的内周面滑动接触的滑动面118a。另外,在阀芯104的后端部(图10中为右端部)形成有3个(在图10中表示有2个)突起120,该突起120呈放射状突出并且具有与气体通路108的上游侧的通路壁面109滑动接触的滑动面(省略附图标记)。因而,在阀芯104工作、即进退时,引导肋118的滑动面118a与座部110的计量孔112的内周面滑动接触,并且突起120的滑动面与气体通路108的上游侧的通路壁面109滑动接触。由此,阀芯104在轴向上被引导。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 - 120660号公报采用上述以往例,包括阀芯104的计量面114的最大直径的计量面部114a在内的轴状部105的外周面形成为直径与包含引导肋118的滑动面118a在内的圆周面的直径相同。因此,在阀芯104工作时,特别是在前进时,阀芯104的最大直径的计量面部114a的前端部有可能会与座部110的计量孔112的孔缘部干涉(接触、抵接等)。详细地说,如图11所示,在周向上相邻的引导肋118的彼此之间成为向下的状态下,有时阀芯104相对于座部110向重力方向下方偏心(偏移)。其原因之一为设在座部110的计量孔112的内周面与引导肋118的滑动面118a之间并且为了确保气体流路而所需的间隙。图11中,点IlOP表示座部110的轴心。另外,点104P表示阀芯104的轴心。若阀芯104相对于座部110向重力方向下方偏心,则在阀芯104前进时,发生阀芯104的最大直径的计量面部114a的前端部(在图10中标注附图标记104a)与座部110的计量孔112的孔缘部(在图10中标注附图标记IlOa)相接触或相抵接等干涉。伴随这样的阀芯104的工作而导致的阀芯104与座部110的干涉会在座部110的相关部位(IlOa)以及/或阀芯104的相关部位(104a)处导致磨损等变形,更甚者会导致PCV阀100的流量特性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伴随阀芯的工作而导致阀芯与座部干涉的流量控制阀。上述课题能够利用以下技术方案的流量控制阀来解决。采用技术方案I所述的流量控制阀,该流量控制阀包括:壳体,其设有流体通路;阀芯,其能够沿轴向进退地设在流体通路内;弹簧,其用于对阀芯向后退方向施力,计量部由形成在流体通路的中途的座部的计量孔和形成在阀芯上的顶端尖细的圆锥状的计量面构成,通过在轴向上移动阀芯来调整计量部的通路截面积,从而控制流体的流量,其中,在阀芯上形成有多个引导肋,该多个引导肋呈放射状突出并且具有与计量孔的内周面滑动接触的滑动面,计量面的最大直径的计量面部以比包含引导肋的滑动面在内的圆周面的直径小的外径形成。采用该结构,在阀芯进退时,通过阀芯的引导肋的滑动面与壳体的座部的计量孔的内周面滑动接触,在轴向上引导阀芯。另外,由于计量面的最大直径的计量面部以比包含引导肋的滑动面在内的圆周面的直径小的外径形成,因此即使假设因座部的计量孔的内周面与引导肋的滑动面之间的滑动所需的微小的间隙而导致阀芯相对于座部向重力方向下方偏心(偏移),也能够确保计量孔与最大直径的计量面部之间的间隙。由此,能够防止伴随阀芯的工作而导致阀芯与座部干涉。进而,能够防止座部以及/或阀芯的磨损等变形,能够防止流量控制阀的流量特性降低。采用技术方案2所述的流量控制阀,其中,引导肋沿着阀芯的包含计量面在内的轴状部分的全长形成。采用该结构,由于引导肋沿着阀芯的包含计量面在内的轴状部分的全长形成,因此,例如,若阀芯为树脂制的,则能够提高对阀芯进行树脂成形时的脱模性。采用技术方案3所述的流量控制阀,其中,在阀芯上形成有引导凸缘,该引导凸缘具有与比流体通路的计量孔靠上游侧的通路壁面滑动接触的滑动面。采用该结构,利用引导凸缘的滑动面与流体通路的上游侧的通路壁面的滑动接触来支承阀芯的后端部,因此能够防止阀芯的后端部在径向上摆动。采用技术方案4所述的流量控制阀,其中,该流量控制阀是用于内燃机的窜缸混合气还原装置的PCV阀。采用该结构,能够提供一种能够防止伴随阀芯的工作而导致阀芯与座部干涉的PCV阀。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I的PCV阀的剖视图。图2是图1的II — II向视剖视图。图3是表示图2的III部的放大图。图4是图1的IV — IV向视剖视图。
图5是表示阀芯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阀芯的主视图。图7是表示阀芯的侧视图。图8是表示窜缸混合气还原装置的构成图。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阀芯的侧视图。图1O是表示以往例的PCV阀的剖视图。图11是图10的X1- XI向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使用
用于实施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流量控制阀,例示用于内燃机的窜缸混合气还原装置的PCV阀。为了方便说明,在说明了窜缸混合气还原装置的一例之后再说明PCV阀。另外,图8是表示窜缸混合气还原装置的构成图。如图8所示,窜缸混合气还原装置10是如下的系统,即,通过将从作为内燃机的发动机12的发动机主体13的燃烧室向缸体14的曲柄箱15内窜漏的窜漏气体导入到进气歧管20内,使该窜漏气体在燃烧室内再次燃烧。上述发动机主体13具有上述缸体14、与上述曲柄箱15的下表面侧相连结的油盘16、与缸体14的上表面侧相连结的汽缸头17以及与汽缸头17的上表面侧相连结的汽缸盖18。发动机主体13经过吸气、压缩、做功、排气这样的冲程而获得驱动力。另外,随着在发动机主体13的燃烧室(未图示)内的燃烧,在发动机主体13内、即曲柄箱15内、与该曲柄箱15内相连通的汽缸盖18内产生窜漏气体。另外,窜漏气体所流入的汽缸盖18内以及曲柄箱15内等相当于本说明书中所述的“发动机主体内”。在上述汽缸盖18上设有新气导入口 18a以及窜漏气体导出口 18b。新气导入通路30的一端(下游端)与新气导入口 18a相连通。另外,窜漏气体通路36的一端(上游端)与窜漏气体导出口 18b相连通。另外,也能够不将新气导入口 18a以及/或窜漏气体导出口18b设在汽缸盖18上而设在曲柄箱15上。进气歧管20的一端(下游端)与上述汽缸头17相连通。进气歧管20具有稳压箱21。空气滤清器25经由节气门体24以及吸气管路23与进气歧管20的另一端(上游端)相连通。节气门体24具有节气门24a。节气门24a例如与加速踏板(未图示)相连结,并根据该踏板的踏入量(操作量)开闭。另外,由于空气滤清器25是用于导入空气、即所谓的新气的装置,因此内置有用于过滤该新气的过滤元件26。利用空气滤清器25、吸气管路23、节气门体24以及进气歧管20形成了用于将新气、即吸入空气导入至发动机主体13的燃烧室内的一连串的吸气通路27。在吸气通路27中,将比节气门24a靠上游侧的通路部分称为上游侧的吸气通路部27a,将比节气门24a靠下游侧的通路部分称为下游侧的吸气通路部27b。在上述吸气管路23上形成有新气导入口 29。上述新气导入通路30的另一端(上游端)与新气导入口 29相连通。在新气导入通路30上设有逆流防止阀32。逆流防止阀32容许空气、即所谓的新气从上述上游侧的吸气通路27a向曲柄箱15内流动(在图8中,参照箭头Y1),并且阻止向与该流动相反的方向流动、即逆流(在图8中,参照箭头Y3)。另外,在上述稳压箱21上形成有窜漏气体导入口 34。上述窜漏气体通路36的另一端(下游端)与窜漏气体导入口 34相连通。另外,逆流防止阀32是根据需要而设置的装置,也可以省略。
接着,说明上述窜缸混合气还原装置10的工作。在发动机12的轻、中负荷时,节气门24a处于接近大致全闭的状态。因此,在吸气通路27的下游侧的吸气通路部27b中产生有比上游侧的吸气通路27a大的负压(向真空侧增大的负压)。因而,发动机主体13内的窜漏气体通过窜漏气体通路36被导入至下游侧的吸气通路部27b内(在图8中,参照箭头Y2)。此时,利用PCV阀40 (后述)控制在窜漏气体通路36内流动的窜漏气体的流量。另外,随着窜漏气体从发动机主体13内通过窜漏气体通路36被导入到下游侧的吸气通路部27b内,逆流防止阀32打开。由此,吸气通路27的上游侧的吸气通路部27a内的新气通过新气导入通路30被导入到发动机主体13内(在图8中,参照箭头Yl)。然后,被导入到发动机主体13内的新气与窜漏气体一起通过窜漏气体通路36被导入到下游侧的吸气通路部27b内(在图8中,参照箭头Y2)。如上所述,发动机主体13内被扫气。另外,在发动机12的高负荷过程中,节气门24a的开度增大。因而,吸气通路27的下游侧的吸气通路部27b内的压力接近大气压。因而,发动机主体13内的窜漏气体难以被导入到下游侧的吸气通路部27b内,发动机主体13内的压力也接近大气压。因此,从上游侧的吸气通路部27a通过新气导入通路30被导入到发动机主体13内的新气的流量也减少。另外,由于逆流防止阀32关闭,从而阻止窜漏气体从发动机主体13内向新气导入通路30逆流(在图8中,参照箭头Y3)。在上述窜漏气体通路36上设有用于控制窜漏气体的流量的作为流量控制阀的PCV阀40。PCV阀40根据窜漏气体的上游侧压力与下游侧压力之间的压力差来控制、即计量窜漏气体的流量,从而能够实现与发动机所产生的窜漏气体量相对应的窜漏气体流量。接着,说明PCV阀40。图1是表示PCV阀的剖视图,图2是图1的II — II向视剖视图,图3是表示图2的III部的放大图,图4是图1的IV — IV向视剖视图。另外,为了方便说明,将图1的左侧设为前侧、并将图1的右侧设为后侧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PCV阀40的壳体42例如为树脂制,且形成为空心圆筒状。壳体42内的空心部成为沿轴向(在图1中为左右方向)延伸的气体通路50。另外,壳体42的后端部(在图1中为右端部)与上述窜漏气体通路36 (参照图8)的上游侧的通路部相连接。另夕卜,壳体42的前端部(在图1中为左端部)与上述窜漏气体通路36的下游侧的通路部相连接。另外,有时也使壳体42的后端部与上述汽缸盖18的窜漏气体导出口 18b相连接。作为流体的窜漏气体在气体通路50内流动。另外,气体通路50相当于本说明书中所述的“流体通路”。上述壳体42是通过将在轴向(前后方向)上一分为二的前后成对的壳半体42a、42b相互接合而构成的。在前侧的壳半体42a的中央部上以与前侧的壳半体42a的中央部呈同轴状的方式形成有座部43,该座部43向径向内侧呈凸缘状突出。在座部43的后侧面上形成有阶梯面43a。另外,在后侧的壳半体42b内、即气体通路50的气体流入侧(在图1中为右侧)形成有空心圆筒状的上游侧的通路壁面45。上游侧的通路壁面45内成为上游侧的通路部52。另外,在比前侧的壳半体42a的座部43靠前侧、即气体流出侧(在图1中为左侧)处形成有空心圆筒状的下游侧的通路壁面47。下游侧的通路壁面47内成为下游侧的通路部54。另外,座部43内的空心圆筒状的孔成为使上游侧的通路部52和下游侧的通路部54呈同轴状连通的计量孔53。另外,在后侧的壳半体42b的后端部以与后侧的壳半体42b的后端部呈同轴状的方式形成有节流壁部48,该节流壁部48比上游侧的通路壁面45向径向内侧呈凸缘状突出。节流壁部48内的圆形的空心孔部成为气体通路50 (详细地说为上游侧的通路部52)的入口 51。在上述壳体42内、即气体通路50内能够沿轴向(在图1中为左右方向)进退、即能够沿轴向移动地配置有阀芯60。图5是表示阀芯的立体图,图6是相同阀芯的主视图,图7是相同阀芯的侧视图。如图5 图7所示,阀芯60例如为树脂制,且形成为以作为阀芯主体部的圆轴状的轴状部分为主体。在阀芯主体部的前半部(在图7中为左半部)的外周面上以与阀芯主体部的前半部呈同轴状的方式形成有计量面62,该计量面62呈顶端尖细的圆锥状。阀芯主体部的后半部的轴状部61的前端部作为最大直径的计量面部62a包含在计量面62内。另外,计量面62形成为从最大直径的计量面部62a向小径侧总计具有6级计量面部62a 62f的带阶梯的圆锥状(参照图5)。另外,各计量面部62a 62f的锥角为适当设定的角度,且有时也将除了最大直径的计量面部62a以外的计量面部62b 62f中的、I个或两个计量面部形成为垂直面(日文卜 > 一卜)。另外,能够适当地变更计量面部62a 62f的数量。如图1所示,上述阀芯60的前端部(顶端部)从气体通路50的上游侧的通路部52侧插入到上述座部43的计量孔53内。另外,计量部66由上述座部43的计量孔53 (详细地说为计量孔53的内周面)与阀芯60的计量面62构成。因而,随着阀芯60后退(在图1中为向右侧移动),计量部66的有效开口面积、即通路截面积增大。另外,相反地,随着阀芯60前进(在图1中为向左侧移动),计量部66的通路截面积减小。另外,在阀芯60的后退极限位置与前进极限位置之间的工作范围内,阀芯60的计量面62与座部43的计量孔53内相对应。另外,在图7中,范围62R表示阀芯60的计量面62的在阀芯60的工作范围内与座部43的计量孔53内相对应的范围。另外,在阀芯60的轴状部61的后端部(在图7中为右端部)形成有大径轴部61a。在大径轴部61a的后端部以与大径轴部61a呈同轴状的方式形成有凸缘状的凸缘部63,该凸缘状的凸缘部63向径向外侧突出。另外,阀芯60相当于本说明书中所述的“阀芯”。如图1所示,在上述壳体42与上述阀芯60之间夹设有由压缩螺旋弹簧构成的弹簧68。弹簧68嵌合于阀芯60的轴状部分。另外,弹簧68的前端部(详细地说为端部磨平圈部)卡定于上述座部43的阶梯面43a。另外,弹簧68的后端部(详细地说为端部磨平圈部)以嵌合于轴状部61的大径轴部61a的状态卡定于凸缘部63的前侧端面。弹簧68始终对阀芯60向后退方向(在图1中为右侧)、即计量部66的通路截面积增大的方向施力。另夕卜,在凸缘部63的后端面上以与凸缘部63呈同轴状形成有截头圆锥状的鼓出部64。当阀芯60因逆火等位于后退极限位置时,该鼓出部64的锥面抵接于壳体42的入口 51的口缘部,从而关闭入口 51。如图5 图7所示,在上述阀芯60的轴状部分上例如呈放射状突出有3个引导肋72。引导肋72以等间隔、S卩120°的间隔配置在阀芯60的周向上。另外,引导肋72沿阀芯60的轴向呈直线状地延伸。另外,引导肋72沿着阀芯60的包含计量面62在内的轴状部分的全长形成。另外,作为本说明书所述的“包含计量面在内的轴状部分”,相当于阀芯60的除了轴状部61的大径轴部61a以及凸缘部63以外的剩余的轴状部分。随着设定上述引导肋72,计量面62以及计量部66在阀芯60的周向上被3等分。引导肋72的外周侧的端面成为滑动面72a。各滑动面72a形成在以阀芯60的轴心为中心的同一圆周面上,且能够与上述座部43的计量孔53的内周面滑动接触(参照图1以及图2)。另外,计量面62的最大直径的计量面部62a、即轴状部61以比包含各引导肋72的滑动面72a在内的圆周面的直径小的外径形成。即,各引导肋72的滑动面72a形成在比计量面62的最大直径的计量面部62a的外径大的圆周面上。如图6所示,在上述凸缘部63的外周面上例如在周向上交替地形成有3个滑动面63a以及缺口面63b。各滑动面63a能够与上述上游侧的通路壁面45滑动接触(参照图1以及图4)。因此,凸缘部63成为具有滑动面63a的引导凸缘63 (与凸缘部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另外,缺口面63b与上游侧的通路壁面45之间的开口部成为供窜漏气体流通的连通部74。接着,说明上述PCV阀40的工作。当壳体42内的气体通路50的比上游侧的通路部52靠下游侧的通路部54成为低压(负压)时,窜漏气体从入口 51流入到上游侧的通路52内,之后,通过连通部74、计量部66、下游侧的通路部54而流出。此时,阀芯60根据上游侧的通路部52的上游侧压力与下游侧的通路部54的下游侧压力(包括弹簧68的施力)之间的压力差而进退(沿轴向移动)。由此,对在气体通路50内流动的窜漏气体的流量进行控制、即计量。详细地说,当上游侧压力比下游侧压力大并且上游侧压力与下游侧压力间的压力差较大时,阀芯60克服螺旋弹簧68的施力而前进,从而减小计量部66的通路截面积,因此窜漏气体的流量变少。另外,当上游侧压力与下游侧压力之间的压力差变小时,阀芯60在弹簧68的施力的作用下后退,从而增大计量部66的通路截面积,因此窜漏气体的流量变大。由此,通过增减计量部66的通路截面积,控制在气体通路50内流动的窜漏气体的流量。另外,在阀芯60工作、即进退时,各引导肋72的滑动面72a与壳体42的座部43的计量孔53的内周面滑动接触,并且引导凸缘63的各滑动面63a与气体通路50的上游侧的通路壁面45滑动接触(参照图1、图2以及图4)。由此,在轴向上引导阀芯60。采用上述的PCV阀40,在阀芯60进退时,阀芯60的各引导肋72的滑动面72a与壳体42的座部43的计量孔53的内周面滑动接触,从而在轴向上引导阀芯60。由此,能够防止阀芯60在径向上的摆动,能够提高阀芯60的工作稳定性。另外,阀芯60的计量面62上的最大直径的计量面部62a以比包含引导肋72的滑动面72a在内的圆周面的直径小的外径形成。因而,假设如图3所示,即使在阀芯60相对于座部43向重力方向下方偏心(偏移)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计量孔53与最大直径的计量面部62a之间的间隙76。在图3中,点43P表示座部43的轴心。另外,点60P表示阀芯60的轴心。因而,能够防止在阀芯60前进时的、阀芯60的最大直径的计量面部62a的前端部(在图1中标注附图标记60a)与座部43的计量孔53的孔缘部(在图1中标注附图标记43b)干涉。进而,能够防止座部43的相关部位(43b)以及/或阀芯60的相关部位(60a)的磨损等变形,能够防止PCV阀40的流量特性降低。另外,由于引导肋72沿着阀芯60的包括计量面62在内的轴状部分的全长形成,因此能够提高对阀芯60进行树脂成形时的脱模性。另外,由于利用引导凸缘63的各滑动面63a与气体通路50的上游侧的通路壁面45之间的滑动接触来支承阀芯60的后端部,因此能够防止阀芯60的后端部在径向上的摆动。
另外,本发明的流量控制阀是用于内燃机12的窜缸混合气还原装置10(参照图8)的流量控制阀。因而,能够提供一种能够防止伴随阀芯60的工作而导致阀芯60与座部43干涉的PCV阀40。实施方式2说明实施方式2。由于本实施方式是对上述实施方式I的阀芯60进行了变更而成的PCV阀,因此说明该变更的部分,省略重复的说明。图9是表示阀芯的侧视图。如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是省略上述实施方式I中的阀芯60的引导肋72(参照图7)中的、与包含最大直径的计量面部62a在内的轴状部61相对应的部分而成的流量控制阀。但是,形成为在阀芯60进退时保持引导肋72的滑动面72a与座部43的计量孔53的内周面滑动接触的状态。特别是形成为在阀芯60位于前进极限位置时引导肋72的滑动面72a的至少后端部与座部43的计量孔53的内周面的前端部滑动接触。另外,在阀芯60位于前进极限位置以及/或后退极限位置时,引导肋72的滑动面72a的一部分与座部43的计量孔53的内周面的一部分滑动接触即可,能够适当地变更引导肋72的长度。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变更。例如,本发明不限于PCV阀40,也能够用作对除了窜漏气体以外的流体的流量进行控制的流量控制阀。另外,壳体42以及/或阀芯60不限于树脂制的,也可以是金属制的。另夕卜,也可以将引导凸缘63形成为省略了滑动面63a的凸缘部。另外,除了利用缺口面来形成引导凸缘63的连通部74之外,也可以利用贯穿引导凸缘63的通孔来形成引导凸缘63的连通部74。附图标记说明10、窜缸混合气还原装置;12、发动机(内燃机);40、PCV阀(流量控制阀);42、壳体;50、气体通路(流体通路);53、计量孔;60、阀芯;61、轴状部;62、计量面;62a、最大直径的计量面部;62b 62f、计量面部;63、引导凸缘;66、计量部;68、弹簧;72、引导肋。
权利要求
1.一种流量控制阀, 该流量控制阀包括: 壳体,其设有流体通路; 阀芯,其能够沿轴向进退地设在上述流体通路内; 弹簧,其用于对上述阀芯向后退方向施力, 计量部由形成在上述流体通路的中途的座部的计量孔和形成在上述阀芯上的顶端尖细的圆锥状的计量面构成, 通过在轴向上移动上述阀芯来调整上述计量部的通路截面积,从而控制流体的流量,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阀芯上形成有多个引导肋,该多个引导肋呈放射状突出并且具有与上述计量孔的内周面滑动接触的滑动面, 上述计量面的最大直径的计量面部以比包含上述引导肋的滑动面在内的圆周面的直径小的外径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量控制阀,其特征在于, 上述引导肋沿着上述阀芯的包含计量面在内的轴状部分的全长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流量控制阀,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阀芯上形成有引导凸缘,该引导凸缘具有与比上述流体通路的计量孔靠上游侧的通路壁面滑动接触的滑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流量控制阀,其特征在于, 该流量控制阀是用于内燃机的窜缸混合气还原装置的PCV阀。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流量控制阀。该流量控制阀能够防止伴随阀芯的工作而导致阀芯与座部干涉。PCV阀(40)具有壳体(42)、阀芯(60)和弹簧(68)。计量部(66)由形成在气体通路(50)的中途的座部(43)的计量孔(53)和形成在阀芯(60)上的计量面(62)构成。通过在轴向上移动阀芯(60)来调整计量部(66)的通路截面积,从而控制流体的流量。在阀芯(60)上形成有多个引导肋(72),该多个引导肋(72)呈放射状突出并且具有与计量孔(53)的内周面滑动接触的滑动面(72a)。计量面(62)的最大直径的计量面部(62a)以比包含引导肋(72)的滑动面(72a)在内的圆周面的直径小的外径形成。
文档编号F01M13/00GK103089371SQ201210397648
公开日2013年5月8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18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31日
发明者小田启视 申请人:爱三工业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