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汽油机润滑结构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通用汽油机技术领域,具体地说,特别涉及通用汽油机的润滑系统。
背景技术:
通用汽油机的上、下曲轴箱体合箱后形成曲柄室、机油室和曲轴齿轮腔室,其中机 油室位于曲柄室的右侧,该机油室通过右曲柄上开设的第一导油道与曲柄室相通,在曲柄 室的底部开有与曲轴齿轮腔室连通的油孔,该油孔中装有挡块和阀片,挡块和阀片起单向 阀的作用,以保证润滑油从曲柄室向曲轴齿轮腔室单向流动。所述曲轴齿轮腔室位于曲柄 室的左侧,该曲轴齿轮腔室的底 部开有小孔与下曲轴箱体上的回油道相通,在曲轴齿轮腔 室的上方设有与之连通的凸轮轴腔室,凸轮轴腔室通过推杆孔与气缸头的内腔相通,气缸 头上的集油室通过引流道与回油道连通,回油道的出口在机油室内。当活塞从上止点往下 止点运动时,曲柄室内油雾的压力增大,并推开阀片,使曲柄室内的润滑油流向曲轴齿轮腔 室和凸轮轴腔室,一小部分通过小孔流向回油道,另一部分通过推杆孔流入气缸头,经集油 室和引流道流向回油道;当活塞从下止点往上止点运动时,阀片关闭,曲柄室内形成负压, 润滑油通过回流道吸回机油室,而机油室内的油通过第一导油道流向曲柄室,从而实现一 个润滑循环。传统汽油机采用挡块和阀片构成的单向阀来控制曲柄室与曲轴齿轮腔室之间油 路的开闭,由于挡块及阀片较小,安装较为困难,会增加组装整机的工效。同时,阀片为钢 片,需要一定的压力才能打开,灵敏性及可靠性较差,容易影响润滑油循环流动的通畅性, 从而降低了整机润滑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润滑效果良好的汽油机润滑结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汽油机润滑结构,包括上曲轴箱体、下曲轴箱体、左 曲柄、右曲柄、连杆、活塞和气缸头,其中上、下曲轴箱体合箱后形成曲柄室、机油室和曲轴 齿轮腔室,所述机油室位于曲柄室的右侧,该机油室通过右曲柄上开设的第一导油道与曲 柄室相通;所述曲轴齿轮腔室位于曲柄室的左侧,该曲轴齿轮腔室的底部开有小孔与下曲 轴箱体上的回油道相通,在曲轴齿轮腔室的上方设有与之连通的凸轮轴腔室,凸轮轴腔室 通过推杆孔与气缸头的内腔相通,气缸头上的集油室通过引流道与回油道连通,其关键在 于在所述左曲柄上开有第二导油道,该第二导油道的进油口在左曲柄柄部的端面,第二导 油道的出油口在左曲柄轴部的外圆周面上,且第二导油道的出油口能够通过下曲轴箱体上 开设的第三导油道与曲轴齿轮腔室相通。本发明在传统结构的基础上,取消了曲柄室与曲轴齿轮腔室之间的油孔,同时取 消了挡块和阀片。在左曲柄上新开设第二导油道,下曲轴箱体上新开设与第二导油道相配 合的第三导油道。由于活塞做功的时候会通过连杆带动左右曲柄旋转,当活塞从上止点往 下止点运动的过程中,左曲柄正好转动到第二导油道的出油口与第三导油道的进油口相通,这样曲柄室内的润滑油通过第二导油道、第三导油道流向曲轴齿轮腔室和凸轮轴腔室; 当活塞从下止点往上止点运动时,随着左曲柄的转动,第二导油道的出油口与第三导油道 的进油口错位,自动将曲柄室与曲轴齿轮腔室之间的通道关闭。本发明通过左曲柄上的第二导油道和下曲轴箱体上的第三导油道来替代传统的 单向阀,不仅减少了零部件,降低了装配难度及成本,而且控制曲柄室与曲轴齿轮腔室之间 通道开闭的灵敏性、可靠性好,能够保障润滑油循环流动的通畅性,从而有效提高了整机润 滑的效果。所述第二导油道的直径比第一导油道的直径大0. 8 1. 2mm,由于活塞往下运动 的过程中,曲柄室内的润滑油除了向第二导油道流动外,还会向第一导油道流动。将第二 导油道的直径设置得比第一导油道大0. 8 1. 2mm,一方面不会破坏左曲柄的强度,另一方 面,可以保证向第二导油道流动的润滑油更多。为了简化结构、方便加工制造,所述第二导油道为“ r~”形孔,第二导油道的进油 口正对第一导油道柄部的出油口。所述第三导油道为开设在下曲轴箱体顶部的油槽。油槽可以直接用模具成型,而 不用机械加工,加工更方便,并且节约了成本;油槽可以更直接地与曲轴齿轮腔室直接相 接,能够减小润滑油流动的阻力,使润滑油流动更顺畅。有益效果本发明能够提高曲柄室与曲轴齿轮腔室之间通道开闭的灵敏性和可靠 性,保障了润滑油循环流动的通畅性,具有设计巧妙、结构简单、改造成本低、润滑效果良好 等特点。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中引流道及回油道的布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由上曲轴箱体1、下曲轴箱体2、左曲柄3、右曲柄4、连杆 5、活塞6和气缸头7等部件构成。其中上曲轴箱体1扣装于下曲轴箱体2上,在上曲轴箱 体1的顶部设置气缸头7,上曲轴箱体1中的汽缸内安装活塞6,该活塞6通过活塞销与连 杆5的一头连接,连杆5的另一头位于左、右曲柄3、4的柄部之间,并通过曲柄销与左、右曲 柄3、4相连接,而左、右曲柄3、4各自通过轴承与上、下曲轴箱体1、2支承。从图1、图2中可知,上、下曲轴箱体1、2合箱后形成曲柄室8、机油室9和曲轴齿 轮腔室10,其中曲柄室8居中,机油室9位于曲柄室8的右侧,该机油室9通过右曲柄4上 开设的第一导油道11与曲柄室8相通。所述曲轴齿轮腔室10位于曲柄室8的左侧,该曲轴 齿轮腔室10的底部开有小孔12与下曲轴箱体2上的回油道13相通。在所述左曲柄3上 开有第二导油道18,该第二导油道18为“厂”形孔,直径比第一导油道11的直径大0. 8 1. 2mm。第二导油道18的进油口在左曲柄3柄部的端面,并正对第一导油道11柄部的出油 口,所述第二导油道18的出油口在左曲柄3轴部的外圆周面上。在所述下曲轴箱体2上开 有与第二导油道18相配合的第三导油道19,该第三导油道19为开设在下曲轴箱体顶部的油槽,第三导油道19的进油口在下曲轴箱体2的顶面,并正对第二导油道18出油口所在的 曲柄圆周,第三导油道19的出油口在曲轴齿轮腔室10的左侧内壁上。当左曲柄3转动到 一定角度范围的时候,第二导油道18的出油口能够通过第三导油道19与曲轴齿轮腔室10 相通;当左曲柄3转过以上角度范围的时候,第二导油道18与第三导油道19不相通。从图1、图2中还可知,在曲轴齿轮腔室10的上方设有与之连通的凸轮轴腔室14, 凸轮轴腔室14通过推杆孔15与气缸头7的内腔相通,气缸头7上的集油室16通过引流道 17与回油道13连通,回油道13的出口在机油室9内。本发明中,曲柄室8、机油室9、曲轴 齿轮腔室10、第一导油道11、小孔12、回油道13、凸轮轴腔室14、推杆孔15、集油室16和引 流道17以及构成汽油机的其余部件均为现有技术,其结构及布置方式在此不做赘述。本发明是这样实现整机润滑的当活塞6从上止点往下止点运动的过程中,曲柄 室8内油雾的压力增大,而左曲柄3正好转动到第二导油道18的出油口与第三导油道19 的进油口相通,这样曲柄室8内的润滑油一部分会进入第一导油道11,另一部分通过第二 导油道18流向第三导油道19,再通过第三导油道19进入曲轴齿轮腔室10和凸轮轴腔室 14,曲轴齿轮腔室10内的一小部分润滑油通过小孔12流向回油道13,另一部分通过推杆 孔15流入气缸头7,经集油室16和引流道17流向回油道13 ;当活塞6从下止点往上止点 运动时,随着左曲柄3的转动,第二导油道18的出油口与第三导油道19的进油口错位,自 动将曲柄室8与曲轴齿轮腔室10之间的通道关闭,曲柄室8内的负压产生吸力,润滑油通 过回流道13吸回机油室9,而机油室9内的油通过第一导油道11流向曲柄室8,从而实现 一个润滑循环。
权利要求
一种汽油机润滑结构,包括上曲轴箱体(1)、下曲轴箱体(2)、左曲柄(3)、右曲柄(4)、连杆(5)、活塞(6)和气缸头(7),其中上、下曲轴箱体(1、2)合箱后形成曲柄室(8)、机油室(9)和曲轴齿轮腔室(10),所述机油室(9)位于曲柄室(8)的右侧,该机油室(9)通过右曲柄(4)上开设的第一导油道(11)与曲柄室(8)相通;所述曲轴齿轮腔室(10)位于曲柄室(8)的左侧,该曲轴齿轮腔室(10)的底部开有小孔(12)与下曲轴箱体(2)上的回油道(13)相通,在曲轴齿轮腔室(10)的上方设有与之连通的凸轮轴腔室(14),凸轮轴腔室(14)通过推杆孔(15)与气缸头(7)的内腔相通,气缸头(7)上的集油室(16)通过引流道(17)与回油道(13)连通,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左曲柄(3)上开有第二导油道(18),该第二导油道(18)的进油口在左曲柄(3)柄部的端面,第二导油道(18)的出油口在左曲柄(3)轴部的外圆周面上,且第二导油道(18)的出油口能够通过下曲轴箱体(2)上开设的第三导油道(19)与曲轴齿轮腔室(10)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油机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油道(18)的直径 比第一导油道(11)的直径大0. 8 1. 2m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油机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油道(18)为 “ Γ”形孔,第二导油道(18)的进油口正对第一导油道(11)柄部的出油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油机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油道(19)为开设 在下曲轴箱体(2)顶部的油槽。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油机润滑结构,上、下曲轴箱体合箱后形成曲柄室、机油室和曲轴齿轮腔室,机油室位于曲柄室的右侧,该机油室通过右曲柄上开设的第一导油道与曲柄室相通;所述曲轴齿轮腔室位于曲柄室的左侧,该曲轴齿轮腔室的底部开有小孔与下曲轴箱体上的回油道相通,在所述左曲柄上开有第二导油道,该第二导油道的进油口在左曲柄柄部的端面,第二导油道的出油口在左曲柄轴部的外圆周面上,且第二导油道的出油口能够通过下曲轴箱体上开设的第三导油道与曲轴齿轮腔室相通。本发明能够提高曲柄室与曲轴齿轮腔室之间通道开闭的灵敏性和可靠性,保障了润滑油循环流动的通畅性,具有设计巧妙、结构简单、改造成本低、润滑效果良好等特点。
文档编号F01M1/04GK101813015SQ201010117720
公开日2010年8月25日 申请日期2010年3月4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4日
发明者程应维, 罗元波 申请人: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