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预铸有冷却水套的小型发动机气缸盖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排量小、升功率高的发动机气缸盖冷
却液通道结构。
背景技术:
由于发动机受到空间限制和轻量化要求,整体布置空间非常紧凑,在布置气道与 缸体之间,所留有的空间非常小,冷却水道在保证能够起到很好冷却效果的同时还不能降 低气缸盖的强度,如果按照传统的结构设计,在气缸盖的两个排气道之间没有设计预铸水 道,气道周围冷却效果会很差,或者两个排气道之间有水道但与缸体的冷却水道没有连通, 此局部容易形成冷却水流动的死区,气道周围冷却效果也不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受结构限制,冷却效果不好的小型发动机气缸盖,提
出一种预铸有冷却水套的小型发动机气缸盖。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种预铸有冷却水套的小型发动机气缸盖,其具有气缸盖体,在气缸盖体的两排 气道间且位于燃烧室上方位置预铸有冷却水套,在冷却水套内部,机加工有连通缸体冷却 水道的水套孔。 所述水套孔设置在气缸盖体上发动机每缸的两个排气门中间,且在燃烧室右上 方,并靠近排气道,水套孔的孔心轴线与气缸盖底平面成夹角C1,C1为30。 50° 。
本发明通过在气缸盖的两排气道间增加设置冷却水套,该水套与缸盖一体铸造成 型,冷却液流经此处,可以快速带走高温废气传递多来的热量,改善发动机的动力性、耐久 性、燃烧性能。为防止此局部成为冷却水流动的死区,还进一步通过机加孔,连通缸体、缸盖 间的冷却水,带走热量,防止出现死水区域。 考虑气缸盖水套砂芯要有足够的强度,预铸水套柱要保证# 5mm以上的有效直 径。又要保证气道与水套之间壁厚一致,这样既满足了空间合理布局,同时也增加了气缸盖 的强度。 可见本发明提出的这作用具有冷却水套的气缸盖,优化了发动机的气缸盖结构, 提高发动机气缸盖的冷却效果,增加气缸盖强度。
图1 :气缸盖排气道侧冷却水套的示意图 图2 :气缸盖机加水套孔处的剖视图 图3 :气缸盖水套流向示意图 图4 :缸盖和缸体的冷却水连通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参见图1和图2、3,在气缸盖体的两排气道3和4之间、燃烧室5的上方位置预铸 冷却水套1 (7是火花塞孔),为了保证周围壁厚一致,同时考虑排气道和冷却水套1之间的 壁厚均匀,可以占用气道空间,使气道内部有凸包,但通过气道稳态试验修订气道3D造型 设计,能把因有凸包造成对气流的影响降到最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预铸水套是不规 则的形状。冷却水流经此处,快速带走高温废气传递多来的热量,为防止此局部成为冷却水 流动的死区。 参见图2和图4,在冷却水套1的内部,机加有水套孔2,直径约# 5mm,该孔设置在 每缸的两个排气门中间(该发动机每缸四气门,进、排各两个)、并且位于燃烧室5的右上 方位置,并靠近排气道,水套孔的孔心轴线与气缸盖体的底平面6成C1夹角,C1为3(T 50°为宜。 参见图3和图4,气缸盖10的水套孔2连通缸体11内的预铸水套9,冷却水从缸 体11的预铸水套9通过水套孔2流向气缸盖10的冷却水套l,冷却人带走气缸盖10的热 量,从缸盖10的后端8流出,进入冷却系统,经冷却系统后,再流进缸体ll,实现循环流动, 整个冷却水在气缸盖流中动方向如图2和图4箭头方向所示。
权利要求
一种预铸有冷却水套的小型发动机气缸盖,其具有气缸盖体,其特征在于在气缸盖体的两排气道间且位于燃烧室上方位置预铸有冷却水套,在冷却水套内部,机加工有连通缸体冷却水道的水套孔。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铸有冷却水套的小型发动机气缸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水 套孔设置在气缸盖体上发动机每缸的两个排气门中间,且在燃烧室右上方,并靠近排气道,水套孔的孔心轴线与气缸盖底平面成夹角C1,C1的范围为30。 50° 。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预铸有冷却水套的小型发动机气缸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水套与两排气道之间的壁厚一致。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预铸有冷却水套的小型发动机气缸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套孔直径约# 5mm。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出一种预铸有冷却水套的小型发动机气缸盖,其具有气缸盖体,在气缸盖体的两排气道间且位于燃烧室上方位置预铸有冷却水套,在冷却水套内部,机加工有连通缸体冷却水道的水套孔。所述水套孔设置在气缸盖体上发动机每缸的两个排气门中间,且在燃烧室右上方,并靠近排气道,水套孔的孔心轴线与气缸盖底平面成夹角C1,C1为30°~50°。本发明通过在气缸盖的两排气道间增加设置冷却水套,可以快速带走高温废气传递多来的热量,改善发动机的动力性、耐久性、燃烧性能。为防止此局部成为冷却水流动的死区,还进一步通过机加孔连通缸体、缸盖间的冷却水,带走热量,防止出现死水区域。
文档编号F02F1/02GK101699051SQ20091019130
公开日2010年4月28日 申请日期2009年10月30日 优先权日2009年10月30日
发明者成卫国, 李想, 苏继才 申请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