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液混合物分离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5248143阅读:35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气液混合物分离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特别是在内燃机曲轴箱通风过程中的气液混 合物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一种上述的分离装置己经在美国专利US 6290738 Bl中所公开。 在该公开的分离装置中,混合物每次都以相同的速度流经各个加速开 口,这种方式并不依赖于该混合物流体的总流量。所述的速度在总流 量较小时显得较低,而在总流量较大时则相应显得较高。由于分离效 率会因不同的冲击速度而有所不同,因此该分离作用的效率会根据受 限于企业条件限制的现有的混合物流量大小而不同。在企业中低流量 的气液混合物分离过程中,这种现有的分离装置所取得的分离效率显 得尤为拙劣。发明内容本发明涉及一种设备,其可根据企业要求承受不同流量大小的 流体进汽冲击。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在低流量混合物流经原 本是为超大流量设计的分离设备的情况下,如何通过使用该设备而取 得一尽可能高的分离效率。该问题的解决方案可以通过具备如权利要求1所述特征的设备 来实现。进一步有益的、实用的设置已经公开在从属权利要求中。 本发明基于一个普遍的思路,即在最大混合物流量下运转设备 所必须的冲击面,在较低流量状况下,仅部分地用待分离的混合物对 其进行进气冲击。也就是说,把用于提高流体速度的加速开口的横截 面相应縮小。进一步有益的、实用的设置已经公开在从属权利要求中。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装置的第一种实施例,包括一个连杆一滑 阀装置(Kulissen-Schiebereinrichtung)。通过该装置,至少一部分 加速开口的横截面积在加速开口处于全开启和全封闭状态之间是可 更改的。根据本发明的目的,连杆上专用的一部分加速开口即使通过与 连杆共同作用的滑阀也无法改变。位于该连杆上的邻近区域的另一部 分加速开口的横截面大小可以随着与连杆共同作用的滑阔的位置变 化而改变。所述的滑阀具有一些开口,能和连杆上配对的开口组成贯 通的加速开口。根据滑阀上开口与连杆上配对开口的距离,滑阀位置 将决定通过加速开口的流量的大小。为了在根据不同工况条件的混合流中实现尽可能高的分离度, 根据本发明设计的设备如下运作。低流量时,在不到预定的流量阀值的情况下,滑阀会滑到一个 位置,此时,所有通过滑阀可调控的加速开口将关闭。因此所有的混 合物流量将流经由截面积大小不可调控的加速开口 ,并且在冲击面上 限于这些加速开口对应的区域。在此情况下待分离气液混合物能相对 高速地接触冲击面,以此获得高分离度。当流量增加到需要使用在分 离装置中附加的用于减少过高压力损失的加速开口时,这些开口可通 过滑阀相应调控。滑阀的位置可通过一个根据与滑阀的工作方向相反的压力进行 工作的控制装置进行确定。这样自动控制滑阀的合理位置就简单地实 现了。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另一种可选的无滑阀结构,其中, 一部 分加速开口具有根据闭合特征(SchlieJ3charakteristik)构成的阀 门,这些阀门只有在超过预定的压力差时才会被打开。在该装置中, 加速开口的数量和单个加速开口的流经横截面大小可以通过实际的 工况条件决定。也就是说,在低流量时,为了实现高冲击速度,仅有 少量加速开口有效工作;反之随着流量的加大,加速开口的数量和总 面积也可以随之增加。根据权利要求9及其从属权利要求所述,在一根据本发明设计的特别显出优势的设备中,至少有一个加速开口位于一柱状壳壁内, 由此至少有一个加速开口可以通过一根据其流经横截面的大小可轴 向移动的密封元件进行控制。这些加速开口面对柱状壳壁并径向地设 置在距用于液体分离的冲击环壁一定距离处。该冲击壁最好是由有孔 的和/或由纤维编织物,特别是毛毡(Vlies)覆盖,以此提高流体分离 度。在该装置中,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柱状壳壁和密封元件分别相对应于连杆和滑阀。进一步有效的、实用的,并具备从属权利要求特征的实施例将 通过附图概要地进行,之后还有更详细地阐述。


图1所示为一个根据不同滑阀位置(a至c)可调节的连杆一滑 阀装置;图2所示为一个不带滑阀装置且部分加速开口配有压力开关阀 的连杆装置;图3所示为一个流量可控分离装置和流量不可控分离装置的分 离效果对比图;图4所示为一个其它构造形式的分离装置,其中,加速开口位 于一柱状壳壁中,a 、 b、c为三个不同的截面视图;图5所示为原理如图4所示的另一个可选装置,具有一个加速 开口的柱状壳壁(仅部分显示);图6所示为一个不同于图5所示的构造形式的柱状壳壁(仅部 分显示);图7a,b和8a,b所示为两个与图5和图6相比又进一步改动过 的柱状壳壁,图a为纵剖面图,图b为俯视图(仅部分显示)。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 一分离装置包含一个板状结构的冲击元件1。该冲击元件具有一个可通过栅状排列的隔板2进气的冲击面。 距离冲击元件1很近的是一个由连杆3和与之相配合的滑阀4组成的装置。连杆3包括第一和第二加速开口 5和6。滑阔4上的开 口 6'和第二加速开口 6相配合。随着滑阀4的移动,连杆3上的加 速开口 6关闭或开启。在第二加速开口 6的开启状态下,滑阀上的开 口 6'使得第二加速开口 6的流经横截面全部或者部分畅通。开口 6' 在滑阀4上以这样的方式排列,使得当滑阀位置变化时一部分第二加 速开口 6开启,另一部分关闭,其中也存在中间状态。当滑阀4处于 如图la所示的位置时,仅仅只有第一加速开口 5被开启,而所有的 第二加速开口 6被关闭。这个状态在低流量待分离气液混合物流经时 被启用,以便在冲击元件1的冲击面上的有限区域内获得一个尽可能 高的气液混合物的冲击速度。通过高速少量的单个流体对冲击元件1 上的部分面积进行冲击的方式可以保证一个最佳分离度。当滑阔4处于如图lb所述的位置时, 一部分第二加速开口 6被 完全打开,而另一部分仅仅是部分被开启。当滑阀4处于如图lc所述的位置时,所有的加速开口 5、 6完 全被开启。这种状态适用于最大混合物流量,即设备的最大承载量流 经时。图2在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图1所示分离装置的滑阀在功能上 被位于第二类加速开口内的阀门所取代。这些阀门7可根据压力差的 变化自动开启。也就是说,当压力差超过一个给定值时,阀门7才开 启。这些阀门可以被装配在每个第二加速开口 6中,且可以在不同的 预定的压力差下分别开启。因此可以简单地实现通过施加在加速开口 上的压力差不断增加而使越来越多阀门7开启的结构。这样的阀门7 在现今是常见的,比如说唇形阀门。在图2所示的各个视图中标记了 所述阀门不同的关闭和开启状态。附图a, b, c依次指出了当加速开口 5、 6上压力差增加时的设备状态。图1, 2中加速开口 5、 6中的箭头是流体箭头,其代表了流经 加速开口 5、 6的混合物流体。在此按照本发明的设备描述仅仅是概要式的,所标记的设备可以是引用美国专利US6, 290, 738 Bl中分离设备的一部分。 图3在如图3所示的图表中描绘了与横坐标所示的气液混合物流量 V相关的加速开口 5、 6中顺流和逆流的压力差,以及流量可控和流 量不可控装置各自的分离度。其中,相互交叉的特征线A, B表示压力差,特征线A' , B'表 示分离度,其中,A和A'对应流量可控设备而B和B'对应流量不 可控设备。比较后可清楚地发现,在低流量时流量可控分离设备,亦 即在低流量时在加速开口处存在有相当大的压力差的分离设备,其分 离度明显较高,而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该设备中只有一部分的加速开 口 5、 6被打开。在所示图例中,实际工作条件下的流量以X标出。在通常情况 下,高于这个值的流量已经超出了相应的安全范围。重要的是,通过 一个与发明相关的设备可以实现在实际工作区域中明显可见的分离 度的提升。图4在图4中将专门描述一个作为气液分离装置的汽车内燃机的油 雾分离器。在该油雾分离器中,油雾通过一根进气管8从没有被标示 出来的内燃机曲轴箱被吸入,同时,经油雾微粒分离后保留的气体通 过排气管9离开油雾分离器设备。油雾和/或最终从油雾微粒中分离 出的气体经实线箭头所示的路线自动流经整个分离装置。被分离出的 油滴微粒则经虚线箭头所示的路线离开分离装置。对于油雾混合流在 分离装置中的流经和分离状况在之后将分别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上 述的这些箭头仅在图1的分视图a中标示出。该分离装置的真正核心部件包括一个带有第一、第二加速开口 15、 16的柱状壳壁13, 一个密封元件14以及一个对应于加速开口 15、 16的冲击环壁12。上述的部件12和16分别对应图1和图2所 示结构中相应数字2和6所表示的部件。柱状壳壁13几乎完全是与油雾分离器的下半体18 —体成形的部分结构件,所述的油雾分离器包括一个下半体18和一个上半体19。 在柱状壳壁13的轴向上液体流出的那端的四周分布有一系列其法线 方向对着柱状壳壁的轴向方向的第一加速开口 15。为了能够在以合成材料制成的下半体18的柱状壳壁13中方便地加工这些第一加速开 口 15,将这些第一加速开口 15设置在附加件20和与油雾分离器的 下半体18 —体成形的柱状壳壁13间的边界区域中。附加件20和相 邻的柱状壳壁13区域固定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因此部分的第一加速 开口 15被分别设置在附加件20和柱状壳壁13上。通过与这两个部 件20和13的连接构成了一圈闭合的第一加速开口 15。在附加件上 有一个为了密封件14准备的由径向支柱21支撑的轴承22。该密封件14由一圆盘14'和垂直于其中心的杆14',组成。 杆14',在远离圆盘14,的方向上的末端设置有一个轴承座23。在 轴承座23和轴承22之间是一个压紧的弹簧24。通过该弹簧24的弹 力,圆盘14'紧贴在与之相邻的、环状的柱状壳壁13的前沿边缘 25上。当圆盘14,受到一个更大与弹簧24作用力相反的力时,圆盘 14'就和圆环状的前沿边缘25分开。此时在圆盘14'和柱状壳壁13 上的环形前沿边缘25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径向的环形空隙。这个空隙 就相当与其缝隙宽度可调控的第二加速开口 16。密封件14则具有如 图1和图2所示分离设备中阀门7的作用。打开这个密封件14所需 要的力由在油雾分离器运行中流体方向上的负压决定。施加在螺旋弹 簧24上的力应该使得,径向环形第二类加速开口 16,即环形间隙可 根据负压运行状况或多或少的开启,并且处于一个可确定的最大开启 状态和密封状态之间。柱状壳壁13在径向方向上的外侧一定距离处围绕着一冲击环壁12。该冲击环壁12是一个与油雾分离器上半体壳壁19 一体成形的 部件结构件。在冲击环壁12内侧,即位于冲击环壁12和柱状壳壁的 外侧之间的环形空间中有一个用来在该冲击环壁12内辅助分离油微 粒的毛毡26。在柱状壳壁13的外壁,冲击环壁12—侧,及由设备 下半体18及相连接的上半体19组成的分离器壳体外壁另一侧之间形成有一个环形腔27。在这个环形腔27的底部设有一个用来排放油雾 分离器中所分离出的油的开口 28。在上半体19中具有一个单体成型的排气管9以及一个压力控制 阀29的部件。压力控制阀29在与上半体19形成整体的部分是一个 底部封闭的杯体29'。在径向方向上该杯体具有一个通向排气管的 开口 30。所述压力控制阀-杯体29'的与其封闭底部相对的轴向开口 与一个属于压力阀部件的隔板31共同作用。径向向外地被放置在上 半体19中的隔板31在油雾分离器中可进行负压进汽冲击的内腔和外 界大气层之间构成了一个可活动的分界隔板。借助一个在压力阀29 的杯体29'中放置并起支撑作用的螺旋弹簧32,使得压力控制阀29 在隔板两端压力平衡的情况下处于一个完全打开的状态。也就是说, 这个隔板不是位于紧靠在压力阀29中杯体29'的端面上。螺旋弹簧 32的弹力应该使得只有当油雾分离器内部的预定负压值被超过时, 压力阀29才能够自己关闭。上述结构的油雾分离器如下工作。当排气管9中的压力相对于与进气管8相连的内燃机曲轴箱体 (图中未标示)的压力较小或排气管9中形成真空时,油雾混合流如图 中箭头所示流经该分离器。在低负压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在低流量 时,由密封件14控制的第二加速度开口 16关闭,油雾仅从第一加速 开口 15中流过。从第一加速开口 15流出每一股油雾混合流冲击到冲 击环壁12的毛毡26上。油雾中的油组成部分在毛毡的里面凝结,并 向下滴落到油雾分离器的环状腔27,与此同时从油雾中分离出的气 体部分则从排气管9中排出。油雾分离器中是否有油雾流过取决于施 加在排气口 9之上的负压。当排气管上的负压超过一个预定值时,压 力控制阔29将会关闭。这种方式可以避免在无意与进气管8连接的 内燃机曲轴箱中,不想要的或者不允许的高负压存在。如果在油雾分离器内部存在一个相当高的,超过预定值但尚在 允许范围之内的低压,密封件14开启,此时,在油雾混合流流经第 一加速开口 15横截面的同时,第二加速开口 16也被激活。此时,第 二加速开口 16的流经横截面大小,将由负压大小,即由低压和螺旋弹簧24作用于圆盘14'上的反作用力的差值大小来确定。通过控制 第二加速开口 16的径向流截面大小,使得待分离的油雾总流量流经加速开口 15和16中的流体速度即使在不同工况条件下,还是能够相对地保持一个常量。图5图5中所示机构的和图4中所示机构的区别仅在于横截面积可 控的第二加速开口 16的构造和打开机理上。因此在图5中仅部分地 将这块区域描绘出来。根据图5所示由弹簧负载圆盘14'构成的密封件14在该机构中 将由一带有模制而成的轴承座33的隔板14'''所取代。图5中, 附加件20是一个在轴向方向上正对着柱状壳壁13内腔的端面密封圆 盘。在该封闭圆盘上有一个被隔板14'''覆盖的轴向通口34。图 5中隔板14'''的弹性张力相当于图4中密封件14,上的螺旋弹 簧24的作用。如图5所示,当隔板14' 7 '的外缘相对由附加件20 构成的密闭盘抬起时,轴向环形第二加速开口 16就形成了。图6图6中结构和图4中所示结构的区别仅限于图5和图4有所区 别的那个区域。此处,圆盘14,被一个盖子40遮盖着,所述的盖子通过在上述 机构中所述的附加件20与柱状壳壁13固定连接。在该盖子以及邻接 的附加件20中包含了一个一般构造的喷嘴状的第二加速开口 16。这 个喷嘴状的加速开口 16在流经方向反向上接着一个由圆盘14'可直 接控制的径向间隙口,在如图5所示的结构中,该间隙口自己已经构 成了一个第二加速开口 16。图7a, b图7a,b所示的结构和图4所示结构的区别也仅限于图5和图4 有所区别的那个区域。在柱状壳壁13中横截面积不可变的第一加速开口 15在图7a,b 所示的结构中保持不变。这里相对于图4的变动仅仅在于,与柱状壳 壁13中圆环状端面边缘区域25配合的密封件14的结构变化。在图当圆盘14'开启则形成一个轴向环形的带有同样宽 度的环状间隙,图7所示的结构中则不是这种情况。举例而言,在如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它是通过柱状壳壁13中环状端面区域25的另 一种结构来实现的。在图7所示的结构中,在环状端面区域25中, 多个径向的,凹槽状的,开口朝向端面边缘的凹处35分布在端面边 缘的圆周上。如果圆盘14'相对于图4的结构不改变的话,那么这 个圆盘就必须根据柱状壳壁13的端面区域25的直径构造,以便在端 面内能轴向的移动位置。根据轴向位移或位置的不同,径向的凹处 35根据截面积或多或少的打开并且组成第二加速开口 16的每个部分 区域。在所示的结构中这个由部分区域组成的区域在圆盘14'中以 凹槽35'的形式存在。基本上,仅仅在圆盘14'或者圆柱形壳体有 径向凹槽35、 35'就足够了。图6中的螺旋弹簧24在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被一个功能上像拉力弹簧的东西(简要描述)所替代。 图8a, b图8a,b所示的结构和图4所示结构的区别也仅限于图5和图4 有所区别的那个区域。在这里密封件14由两部分组成的板式弹簧37构成,确切地说, 是由两个半圆部分的板式弹簧37'和37''组成。所述的板式弹簧 分别通过螺丝或铆钉固定在柱状壳壁13的桥形接片38上,并且可绕 边缘旋转。为了能够在板式弹簧37的外沿构成喷嘴状的可控式第二 加速开口 16,在其外沿处设置多个翻边39。当外界给予板式弹簧37 处的负压相对高于柱状壳壁13内腔时,第二加速开口 16被打开。而 当第二加速开口 16被打开时,板式弹簧的两部分37'和37''根据 图8a所示的箭头绕着图8b中标出的旋转轴s向上旋转。在板式弹簧37' 、 37''和柱状壳壁13的绞接处附近开了一个 用于调整理想弹性常数的径向缝隙41。根据本发明,所有此处描述的实施例以及在权利要求书中所记 载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者任意组合地实现本发明。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特别是在发动机曲轴箱通风过程中的气液混合物的分离装置,其中液态物质部分以小颗粒的形式存在,所述的气液混合物通过至少一个加速开口后,近似垂直地冲击在一冲击面上,液态物质部分在该冲击面上分离和凝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至少一个加速开口(5、6;15、16),其数量和/或横截面的大小可根据气液混合物的流量进行改变,即,所述加速开口的总截面大小可以在一个当混合物总流量较小时的较小值和一个当混合流流量较大时的较大值间改变。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至少一可根据混合流自我改变位置的密封件(4; 14)调节所述的至少一加速开口(5、 6; 15、 16)的流通度的范围大小。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密封件为一 可相对于一连杆(3)可移动的滑阀(4),所述的连杆(3)和滑阀(4)具有一系列的通孔,其中,连杆(3)上的加速开口 (5、 6)的 至少一部分可通过滑阀(4)的位置而形成流经横截面可变的加速开 口 (5、 6),其可在一完全开启状态和一完全关闭状态间进行调节。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装置具有多 个加速开口 (5、 6),其可根据滑阀(4)的位置设置不同的流经横 截面。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滑阀(4) 的位置由一个根据与滑阀的工作方向相反的压力进行工作的控制装 置进行确定。
6. 如上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加速开口 (5、 6)或至少一部分所述多个加速开口 (5、 6)分别具有一可 根据压力开启的阀门(7)。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个阀门(7) 具有不同的开启方法和在全开启状态下不同大小的开口横截面,其中 所述的开启方法取决于单个阀门(7)上的压力差,且只有当压力值 达到预定的开启压力临界值时阀门才开启。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与其他加速开口 (5) 相对的加速开口 (6)中具有较大的、最大的流经横截面的阀门(7) 只有当其压力差高于其他加速开口 (6)(此处原文标记为5,译者 认为应该是6,因为图2中只有加速开口 6才装配有阀门7)中阀门(7)的开启压力临界值时才会开启。
9.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加速开口(15、 16)径向地位于一至少可一侧轴向关闭的柱状壳壁(13)内,并且可 以通过一沿着柱状壳壁(13)轴向可关闭的密封件(14)进行调节, 由此可以实现在具有多个加速开口 (15、 16)的情况下这些开口充分 的可调性。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加速开口 (15、 16)的一部分区域在柱状壳壁(13)中的末端呈轴向开口状,而在柱状壳壁(13)中缺少的部分区域则位于可移动的密封件(14) 内。
11. 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加速 开口为一沿着柱状壳壁的轴径向设置的环形空隙,该环形空隙可根据 混合物流量不同程度地开启或关闭。
12. 如权利要求2或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壳壁区域内至少一加速开口 (16),所述的壳壁区 域在开口的一端覆盖有一圆盘状可弹性变形的隔板(14',,),该 隔板的外壁相对于壳壁处具有一其轴向缝隙大小值可根据流量在一 可为0的最小值和一最大值间可调的环形缝隙,而所述的环形缝隙从由隔板(14''')覆盖的的壳壁区域径向地向外伸展。
13. 如权利要求ll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可形成径向加速开口 (16)的一径向环形空隙开口被设置在柱状壳壁(13)的轴向流出端上,-所述的阀门(7)由一可封闭柱状壳壁(13)的轴向端面的由 弹簧支撑的圆盘(14')构成,而所述的弹簧力作用在使所述阀门(7) 关闭的方向上,以抵抗形成在柱状壳壁(13)外且作用在圆盘(14') 上使得所述阀门(7)开启的方向上的负压,而所述阀门的开启程度, 即轴向的空隙大小则取决于所述负压值的大小。
14.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圆盘(14') 由一个或多个板式弹簧(37; 37' ; 37',)组成。
15.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构成径向喷嘴截 面的翻边(39)设置在板式弹簧(37)外沿处。
16. 如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板 式弹簧(37)可轴向旋转地连接到所述的柱状壳壁(13)上。
17. 如权利要求13至1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开口横截 面不可改变的第一加速开口 (15)设置在柱状壳壁(13)内且分布在 所述壳壁轴向上液体流出的那端的四周。
18. 如权利要求9至17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 于,所述的具有加速开口 (15、 16)的柱状壳壁(13)在径向方向上的外侧一定距离处围绕着一可承受从至少一加速开口 (15、 16)中流出的混合物流体的冲击环壁(12)。
19. 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环壁U2) 具有一径向地设置于内部的可渗透层。
20. 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可渗透层 由纤维材料构成。
21. 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纤维材料 为毛毡(Vlies)。
22. 如权利要求9至21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 于,所述的具有加速开口 (15、 16)的柱状壳壁(13)的轴垂直地设 置在该分离装置中。
23. 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一液体收集腔(27) 设置在冲击环壁(12)的下面。
24. 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用于内燃机曲轴箱通风的装置,其特 征在于,-所述的装置集成于一由一个下半体(18)和一个上半体(19) 组成的腔室内,-所述的下半体(18)具有一罐状的壳体外壁,-所述的具有至少一加速开口 (15、 16)的柱状壳壁(13)从所 述壳体下半体(18)的底部中心突起,-所述的柱状壳壁(13)的内部与一用于油雾输入的进气管(8) 连接在一起并穿过下半体(18)的底部,-所述的壳体上半体(19)包括一冲击环壁(12),-一设置在下半体(18)内的环形腔(27)中心环绕柱状壳体(13)和冲击环壁(12),且近似地超过整个下半体(18)的高度,-一径向位于冲击环壁(12)和具有至少一加速开口 (15、 16) 的柱状壳壁(13)之间的油液分离室和下半体(18)相连,-所述的至少一加速开口 (15、 16)位于下半体(18)的轴向上 部区域,且连接到环形腔(27)的入口位于下半体(18)的轴向下部 区域,-所述的壳体上半体(19)包括一与下半体(18)的环形腔(27) 连通的排气管(9)。
25. 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一空气流经的压 力控制阀(29)位于上半体(19)内部及下半体(18)的环形腔(27) 和排气管(9)之间的混合物流经途中,且压力控制阀的至少一部分 结构同体成形于上半体19中。
26. 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压力控制 阀(29)包含一弹簧支撑的隔板(31),由此所述的隔板(31)上受 到油雾分离装置内和大气间压力的压力差。
27. 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板(31) 和一与进气口横截面面积可调的排气管(9)连通的杯体(29')的轴向末端的开口相对应,由此所述的隔板(31)上在从杯体内部到开 启的方向上可进行弹性冲击。
28. 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作用通 过一螺旋弹簧(32)来实现。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特别是在内燃机曲轴箱通风过程中的气液混合物的分离装置,其中,液态物质以小颗粒的形式存在。在该装置中,所述的液态物质在加速开口处进行加速后,近似垂直地冲击在一冲击面上,并在该冲击面上分离和凝结。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改进前面所述的分离装置,从而达到以尽可能高的分离系数,对各种不同大小流量的气液混合物进行分离。为此,所述的加速开口(5、6)的数量和/或横截面被设置成,可以根据气液混合物的流量大小而在一适于小流量的小横截面和一适于大流量的大横截面间进行改变。
文档编号F01M13/04GK101257958SQ200680032469
公开日2008年9月3日 申请日期2006年5月29日 优先权日2005年9月6日
发明者安德烈亚斯·恩德瑞克, 斯特凡·鲁佩尔, 罗伯特·东舍, 莱塞克·格利希, 雅库普·厄兹卡亚 申请人:马勒国际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