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二、三轮车用发动机的油循环结构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5218369阅读:28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动二、三轮车用发动机的油循环结构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曲轴箱内形成有将收容曲轴的大部分的曲轴室与配置在上述曲轴的后方侧的储油室相互隔开的、并将上述曲轴室侧的油返回到上述储油室的的回油泵安装在曲轴箱中的自动二、三轮车用发动机,尤其涉及油循环结构的改良。
背景技术
例如,专利文献1等公开了一种在曲轴箱中、在曲轴室及储油室之间配置回油泵的自动二轮车用发动机。
专利文献1特开2002-21522号公报但是,在自动二轮车用发动机中,为了确保距地面的最低高度而需要限制曲轴箱向下方的凸出,另外,由于在曲轴箱的后方配置后轮,所以也需要避免曲轴箱向后方侧的凸出,在上述现有例中难以充分地确保储油室的容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现状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避免曲轴箱向下方及后方的凸出并且充分确保储油室的容积的自动二、三轮车用发动机的油循环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之1的自动二、三轮车用发动机的油循环结构,其特征在于是于在曲轴箱内相互区划地形成收纳曲轴的大部分的曲轴室、及配置在上述曲轴的后方侧的储油室,并在曲轴箱内安装将上述曲轴室一侧的油返回到上述储油室的回油泵自动二、三轮车用发动机中,上述回油泵,在上述曲轴的前方被安装在曲轴箱的下部,将从上述回油泵排出的油导向上述储油室一侧的回油管,在上述曲轴室内被配置在上述曲轴的下方。
根据本发明之1的结构,由于将回油泵在曲轴的前方安装在曲轴箱上,所以与上述现有的相比,可以将储油室的容积在曲轴侧扩大,并且由于将回油泵在曲轴室内配置在曲轴的下方,所以能够避免曲轴箱向下方及后方伸出,并且充分确保储油室的容积。
本发明之2的自动二、三轮车用发动机的油循环结构,基于本发明之1,其特征在于上述回油泵,在沿上述曲轴的轴线的方向上被配置在偏离储油室的位置上,俯视略呈L字形的上述回油管的一端部,被液密且可插入脱离地插入上述回油泵的泵壳与上述储油室和上述曲轴室间的隔板的一个上,而上述回油管的另一端部,被紧固在上述泵壳和上述隔板的另一个上,根据上述结构,容易将回油管组装到曲轴箱上,并且,因在回油管的一端部侧无需组装用部件,所以能够减少部件数。
本发明之3的自动二、三轮车用发动机的油循环结构,基于本发明之2,其特征在于共用上述泵壳、同轴结合提升上述储油室的油向各润滑部供给的给油泵及上述回油泵,将从上述储油室吸入的油导入上述给油泵的吸管沿上述回油管形成并且被配置在上述回油管所围成的空间内,根据上述结构,能够紧凑地构成回油泵及给油泵的同时,既可尽量减小储油室的容积又可确保吸管的长度,并且也能够提高吸管的组装性。
本发明之4的自动二、三轮车用发动机的油循环结构,基于本发明之3,其特征在于上述回油管在上述储油室内的前端侧下部连接在上述隔板上,一端部连接在上述给油泵上的上述吸管的另一端部,在上述回油管的上述隔板的连接部的前方与上述储油室内的下部连通,并与配设于上述曲轴箱上的滤油网连接,根据上述结构,能够缩短从储油室到给油泵的油通路并提高给油泵的泵效率,并且,仅仅从滤油网到储油室内的油的液面的高度部分对滤油网作用油压,因此能够抑制从滤油网经吸管到给油泵的路径上的液压损失。


图1是自动二轮车的侧视图。
图2是从与图1相同的方向观察的动力装置的局部剖的侧视图。
图3是图2的3-3线剖视图。
图4是图3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5是从图3的箭头5方向观察的动力装置的局部剖的侧视图。
图6是图2的6-6线放大剖视图。
图7是图6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8是从图3的8-8线箭头方向观察的曲轴箱的剖视图。
图9是图5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中12-曲轴,14-曲轴箱,14b-隔板,124-曲轴室,125-储油室,127-回油泵,128-给油泵,129-泵壳,145-回油管,157-吸管,161-滤油网,E-发动机。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所示的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图,图1是自动二轮车的侧视图,图2是从与图1相同的方向观察的动力装置的局部剖的侧视图,图3是图2的3-3线剖视图,图4是图3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图5是从图3的箭头5方向观察的动力装置的局部剖的侧视图,图6是图2的6-6线放大剖视图,图7是图6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图8是从图3的8-8线箭头方向观察的曲轴箱的剖视图,图9是图5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首先,图1中,在该自动二轮车的车架11上装载着配置在前轮WF和后轮WR之间的动力装置P,该动力装置P由发动机E、和设置在该发动机E以及后轮WR的车轴18之间的动力传递装置T构成。
参照图2~图6,为V型双汽缸的上述发动机E的发动机主体13具有自由旋转地支承具有在车架11的左右方向上伸展的轴线的曲轴12的曲轴箱14,呈向着前方斜上方打开的V型配置、与上述曲轴箱14结合的前部和后部汽缸体15F、15R,与各汽缸体15F、15R分别结合的前部和后部汽缸盖16F、16R,和在与前部和后部汽缸体15F、15R相反的一侧与前部和后部汽缸盖16F、16R结合的前部和后部端盖17F、17R。
曲轴箱14由配置在面向自动二轮车的行进方向时的左侧的左侧半箱体19、和配置在面向自动二轮车的行进方向时的右侧的右侧半箱体20相互结合构成,两半箱体19、20通过配置在发动机中心C上的结合面21相互结合。
曲轴12的一端部穿过设置在左侧半箱体19上的左侧曲轴轴颈部22,被该曲轴轴颈部22自由旋转地支承,曲轴12的另一端部穿过设置在右侧半箱体20上的右侧曲轴轴颈部23,被该曲轴轴颈部23自由旋转地支承。
曲轴12具有配置在左侧曲轴轴颈部22的内侧的第1曲轴配重24、和配置在右侧曲轴轴颈部23的内侧的第2曲轴配重25,与自由滑动地嵌合在设置在前部汽缸体15F的汽缸内径26F中的活塞27F连接的连杆28F的大端部和与自由滑动地嵌合在设置在后部汽缸体15R的汽缸内径26R中的活塞27R连接的连杆28R的大端部、可转动地连接在连结第1和第2曲轴配重24、25之间的、设置在曲轴12上的曲轴销29上。
后部汽缸体15R,在从前部汽缸体15F沿着曲轴12的轴线的一端偏斜配置,上述两连杆28F、28R的大端部,前部汽缸体15F一侧的连杆28F靠近第2曲轴配重25配置,而后部汽缸体15R一侧的连杆28R靠近第1曲轴配重24配置,在第1和第2曲轴配重24、25之间连结在曲轴销29上。于是,上述发动机中心C就在两连杆28F、28R之间沿着自动二轮车的前后方向。
在从左侧曲轴轴颈部22突出出来的曲轴12的一端部,安装着发电机30,该发电机30由固定在曲轴12的一端部的转子31和收容在该转子31内的定子32构成。该发电机30被结合在曲轴箱14的左侧半箱体19上的左发动机罩33遮蔽,上述定子32被固定在左发动机罩33上。
在左曲轴轴颈部22和发电机30之间,配置着同轴围绕曲轴12的从动齿轮35,该从动齿轮35,通过单向离合器34连结在发电机30的转子31上。而且具有与曲轴12平行的旋转轴线的起动电动机36位于前部和后部汽缸体15F、15R之间,被曲轴箱14的上部支承,在该起动电动机36的输出轴上设置驱动小齿轮37。另外,在曲轴箱14的左侧半箱体19和上述左发动机罩33之间,一体形成的第1和第2中间齿轮38、39、与第3中间齿轮40可在与曲轴12平行的轴线上旋转地被支承,上述驱动小齿轮37与比该驱动小齿轮37直径大的第1中间齿轮38啮合,比第1中间齿轮38直径小的第2中间齿轮39,与比第2中间齿轮39直径大、与从动齿轮35啮合的第3中间齿轮40啮合。
因此,通过在开动发动机E时使起动电动机36工作,来自起动电动机36的驱动力就被减速并传递到曲轴12,而且在发动机E开动后,通过单向离合器34的作用,来自曲轴12的动力不会被传递到起动电动机36一侧。
在从右侧曲轴轴颈部23突出来的曲轴12的另一端部,固定着一体成型的一对驱动链轮44F、44R,在其中一个驱动链轮44F上张挂着用于驱动设置在前部汽缸盖16F上的气门传动装置45F的凸轮链46F,在另一个驱动链轮44R上张挂着用于驱动设置在后部汽缸盖16R上的气门传动装置45R的凸轮链46R。而且遮蔽曲轴12的另一端部的右发动机罩47与曲轴箱14的右侧半箱体20结合。
图1中,配置在发动机E的前方斜上部的空气滤清器48装载在车架11上,并且,配置在空气滤清器48上方的燃料箱49装载在车架11上,在前部和后部汽缸盖16F、16R上,通过单独的吸气管50F、50R连接着上述空气滤清器48。而且,引导从前部和后部汽缸盖16F、16R排出的废气的排气管51F、51R共同连接在配置在后轮WR的右侧的排气消音器52上。
动力传递装置T,具有将从曲轴12输出的动力自动且无级地变速的皮带式无级变速器53,将该皮带式无级变速器53的输出减速的减速齿轮列54,和设置在减速齿轮列54和后轮WR的车轴18之间的链条式传动装置55。
配置该盖动力传递装置T的变速箱体56,由一体设置在曲轴箱14的左侧和右侧半箱体19、20上、前部配置在向后方伸展的箱体支持部14a的右侧、后部配置在后轮WR的左侧的前后伸展的箱体主体57,和遮蔽该箱体主体57的前半部右侧并与箱体主体57结合的右侧箱体58,和遮蔽该箱体主体57的后半部左侧并与箱体主体57结合的左侧箱体59构成,箱体主体57的前部,连结在曲轴箱14上的箱体支持部14a上。
在箱体主体57的前半部和右侧箱体58之间形成变速器室60,在箱体主体57的后半部和左侧箱体59之间形成齿轮室61。
皮带式无级变速器53,被收容在变速器室60内,设有配置在与曲轴12的轴线垂直的平面内从该曲轴12离开的位置、具有与曲轴12平行的轴线的驱动皮带轮轴62,和具有与该驱动皮带轮轴62平行的轴线的从动皮带轮轴63,和安装在驱动皮带轮轴62上的驱动皮带轮64,和安装在从动皮带轮轴63上的从动皮带轮65,和张挂在驱动皮带轮64以及从动皮带轮65上的环型的V形皮带66。
驱动皮带轮轴62配置在曲轴12的后方,该驱动皮带轮轴62的一端部,被设置在曲轴箱14的左侧半箱体19上的一端侧轴承部67自由旋转地支承,驱动皮带轮轴62的中间部,被设置在曲轴箱14的右侧半箱体20上的中间轴承部68自由旋转地支承,驱动皮带轮轴62的另一端部,被设置在变速箱体56的右侧箱体58上的另一端侧轴承部69自由旋转地支承。而且中间轴承部68具有部分形状与曲轴12的第2曲轴配重25的外周的旋转轨迹相一致的形状,并设置在曲轴箱14的右侧半箱体20上。
在曲轴12和驱动皮带轮轴62之间,设置着位于第1曲轴配重24的外侧、左侧曲轴轴颈部22的内侧的传动齿轮列70,配置在左侧曲轴轴颈22外侧的发电机30被配置在传动齿轮列70的外侧。
上述传动齿轮列70,由固定在曲轴12上的驱动齿轮71和固定在驱动皮带轮轴62上、与驱动齿轮71啮合的从动齿轮72构成,为了抑制由相互啮合的驱动齿轮71和从动齿轮72的啮合部的齿隙引起的异常噪声的产生,在驱动皮带轮轴62上安装与驱动齿轮71啮合的辅助齿轮73,并使其可以与从动齿轮72相对旋转,在从动齿轮72和辅助齿轮73之间设置着发挥使两齿轮72、73相对旋转的方向的弹性力的弹簧(未图示)。
在上述一端侧轴承部67上,设置着自由旋转地贯通驱动皮带轮轴62的一端部的轴承孔74,在该轴承孔74的内面和驱动皮带轮轴62的外面之间安装着滚珠轴承75。而且在上述中间轴承部68,与上述轴承孔74同轴地设置着自由旋转地贯通驱动皮带轮轴62的轴向中间部的轴承孔76,在轴承孔76的内面和驱动皮带轮轴62的外面之间,安装着滚珠轴承77和环状的密封构件78。并且在上述另一端侧轴承部69,与上述各轴承孔74、76同轴地设置着插入驱动皮带轮轴62的另一端部的有底的轴承孔79,在轴承孔79的内面和驱动皮带轮轴62的外面之间安装着滚珠轴承80。
驱动皮带轮64,由固定在驱动皮带轮轴62的另一端部的驱动侧固定皮带轮半体84,和可接近、远离驱动侧固定皮带轮半体84、可滑动地支承在驱动皮带轮轴62上的驱动侧可动皮带轮半体85构成,驱动皮带轮轴62配置在从侧面看将驱动皮带轮64的一部分与曲轴12的第1和第2曲轴配重24、25的外周描绘的旋转轨迹重合的位置。
而且,上述驱动侧可动皮带轮半体85,通过配置于在张挂上述凸轮链46F、46R的驱动链轮44F、44R上与沿着上述曲轴12的轴线的方向对应的位置的皮带轮驱动装置86向轴向驱动,在驱动侧可动皮带轮半体85和上述中间轴承部68之间配置着上述皮带轮驱动装置86。
滚珠轴承77的内圈和驱动侧固定皮带轮半体84之间的驱动皮带轮轴62上,安装着围绕该驱动皮带轮轴62的圆筒状的套筒87,驱动侧可动皮带轮半体85可在轴向滑动地支承在该套筒87上。
上述皮带轮驱动装置86,包含形成为围绕上述套筒87的圆筒状、固定在变速箱体56的箱体主体57上的丝杠轴88,和螺旋结合在该丝杠轴88上的螺母89,和在螺母89的外周上一体形成的从动齿轮90,和设置在被变速箱体56的箱体主体57支承的电动发动机91的输出轴上的驱动小齿轮92,和将电动发动机91的旋转动力减速并从驱动小齿轮92向从动齿轮90传递的设置在驱动小齿轮92和从动齿轮90之间的减速齿轮机构93。
根据该皮带轮驱动装置86,对应于电动发动机91的动作,螺母89在驱动皮带轮轴62的轴向上进退动作。而且,螺母89通过滚珠轴承94连结在驱动侧可动皮带轮半体85上,随着螺母89的上述进退动作,驱动侧可动皮带轮半体85在驱动皮带轮轴62的轴向上滑动。
从动皮带轮轴63的一端部自由旋转地贯通箱体主体57并突入齿轮室61中,在箱体主体57和从动皮带轮轴63之间安装着滚珠轴承95。而且从动皮带轮轴63的另一端部通过滚珠轴承96自由旋转地支承在右侧箱体58上。
从动皮带轮65,由在轴线方向的位置一定的、可以相对旋转地支承在从动皮带轮轴63上的从动侧固定皮带轮半体97,和可接近、远离从动侧固定皮带轮半体97、被从动侧固定皮带轮半体97可滑动且可相对旋转地支承、并且朝向从动侧固定皮带轮半体97弹性施力的从动侧可动皮带轮半体98构成。
在从动侧固定皮带轮半体97上,一体设置着可相对旋转、同轴围绕从动皮带轮轴63的圆筒状的引导部97a,从变速箱体56的右侧箱体58一侧与上述从动侧固定皮带轮半体97相向的从动侧可动皮带轮半体98,被上述引导部97a可滑动地支承。而且在固定在上述引导部97a的右侧箱体58一侧的端部的弹簧支架构件99和从动侧可动皮带轮半体98之间,设置着将从动侧可动皮带轮半体98向着从动侧固定皮带轮半体97一侧施力的弹簧100。
在上述从动侧固定皮带轮半体97的引导部97a和从动侧皮带轮轴63之间,设置着离心式离合器101,随着上述从动侧固定皮带轮半体97绕着从动皮带轮轴63的轴线、以超过规定值的转速旋转,从动皮带轮65的旋转动力被传递到从动皮带轮轴63。
减速齿轮列54,将来自上述从动皮带轮轴63的一端的旋转动力、经由中间轴102一面减速一面传递到输出轴103,并被收纳在齿轮室61中,中间轴102和输出轴103,自由旋转地支承在箱体主体57和左侧箱体59上,输出轴103的一端从左侧箱体59突出。
链式传动装置55,由在固定在同轴且不能够相对旋转地连结上述输出轴103的驱动轴104上的驱动链轮105,和固定在后轮WR的车轴18上的从动链轮106上张挂环状的链条107而构成的,被收纳在配置在后轮WR的左侧的链条箱体108中。
在左侧箱体59上,连结着围绕上述输出轴103的左侧箱体59的突出部的圆筒状的支轴109,上述链条箱体108的前部,通过向心轴承110可摆动地被支承。而且驱动轴104通过滚珠轴承111、111可旋转地支承在链条箱体107上。
另外,在变速箱体56的箱体主体57上,与上述输出轴103和驱动轴104同轴的摆动轴112通过向心轴承113可摆动地被支承,配置在后轮WR的右侧、向前后伸展的臂114的前部,被固定在上述摆动轴112上。而且后轮WR的车轴18,在链条箱体108的后部和上述臂114的后部之间被可旋转地轴支承。
在皮带式无级变速器53的从动皮带轮65上,从动侧可动皮带轮半体98,从外侧与从动侧固定皮带轮半体97相向,可以接近、远离从动侧固定皮带轮半体97,所以为变速箱体56的外侧面的右侧箱体58形成为其后部较前部向外侧方向隆起的形状。即,在右侧箱体58上,形成遮蔽驱动皮带轮64的低位部58a、和遮蔽从动皮带轮65、较低位部58a向外侧隆起并与上述低位部58a的后部连接的高位部58b。
在上述驱动皮带轮轴62的周围,在上述低位部58a上设置着与变速器室60连通的多个透孔115…,在驱动皮带轮64的驱动侧固定皮带轮半体84上一体形成从上述各透孔115…向变速器室60内吸引空气的多个叶片84a…。即,驱动侧固定皮带轮半体84也作为风扇起作用。
在变速箱体56的右侧箱体58上,安装着遮蔽低位部58a的空气导入罩116,与上述各透孔115…相通且靠近上述高位部58b的前端部开口的空气导入通路117,在空气导入罩116和上述低位部58a之间形成。
而且,在高位部58b的前部内,与上述空气导入通路117的开口端相对应地以圆弧状形成的空气排出通路118与变速器室60内相通地形成,该空气排出通路118在上述空气导入孔117的后方朝向下方开放。
并且,在变速箱体56的箱体主体57的后侧上部,从箱体主体57朝向后方弯曲地形成的空气排出管119的上游端,与变速器室60内相通地连接,在该空气排出管119的下游端,连接着向后下方伸展的空气排出管120的上游端,该空气排出管120的下游端朝向下方开放。
这样,通过随着驱动侧固定皮带轮半体84的旋转、从空气导入通路117经由透孔115…导入到变速器室60中的空气,皮带式无级变速器53被冷却,冷却后的空气,从变速器室60经由空气排出通路118排出到变速箱体56的外部,同时,从变速器室60经由空气排出管119、120排出到变速箱体56的外部,特别是从空气排出管120向下方排出的空气,碰到排气管51F、51R和排气消音器52的连接部,也能够有助于排气管51F、51R的冷却。
参照图7~图9,在曲轴箱14内,收容曲轴12的大部分和驱动皮带轮轴62的一端部的曲轴室124、和配置在曲轴12的后方的储油室125,通过设置在曲轴箱14中的隔板14b相互区划开地形成,上述储油室125,向驱动皮带轮轴62的左侧伸展,与左发动机罩33内相连地形成。
在上述曲轴12的前方、曲轴箱14的左侧半箱体19的下部,安装着具有与曲轴12平行的轴线的油泵126。
油泵126,由将曲轴室124一侧的油返回到储油室125的回油泵127、和提升储油室125的油并供给到发动机E的各润滑部的给油泵128在同一泵壳129上同轴结合构成。
上述泵壳129,为在曲轴12的前方的曲轴箱14的左侧半箱体19的下部内面上,将相互重叠的第1~第3箱体构件131、132、133连接在一起而连接形成的,具有与曲轴12平行的轴线的旋转轴134,使其一部分从第3箱体构件133突出,由第1~第3箱体构件131~133自由旋转地支承。
在从上述旋转轴134的第3箱体构件133突出的突出部上,固定着从动齿轮135。另外,在曲轴12的另一端部,固定着与驱动链轮44F、44R一体的驱动齿轮136,与驱动齿轮135啮合的中间齿轮137与上述从动齿轮135啮合。因此,曲轴12的旋转动力就通过驱动齿轮136、中间齿轮137和从动齿轮135传递到油泵126的旋转轴134。
但是,上述中间齿轮137,被固定在安装于右发动机罩47上的水泵138的旋转轴139上,曲轴12的旋转动力向油泵126传递,同时也传递到水泵138。
回油泵127为旋轮线泵,具有在第2和第3箱体构件132、133之间被固定在旋转轴134上的内齿轮140、和在第2和第3箱体构件132、133之间与内齿轮140啮合的外齿轮141。
而且,给油泵128与回油泵127同样为旋轮线泵,具有在第1和第2箱体构件131、132之间被固定在旋转轴134上的内齿轮142、和在第1和第2箱体构件131、132之间与内齿轮142啮合的外齿轮143。
上述回油泵127的排出口144设置在第2箱体构件132上,将从排出口144排出的油导向储油室125一侧的回油管145,在曲轴室124内配置在曲轴12的下方,该回油管145以平面大致L型形成。
回油泵127,在以沿着曲轴12的轴线的方向从储油室125偏离的位置配置,平面大致呈L型的回油管145的一端部,液密且可插入脱离地插入回油泵127的泵壳129的第2箱体构件132上,而且回油管145的另一端部连结在区划曲轴室124和储油室125之间地、设置在曲轴箱14的隔板14b上。
即,在回油管145的一端部外周上,一体突出设置着防止安装在回油管145的一端部的O型密封圈171脱落的环状突起145a,回油管145的一端部通过O型密封圈171液密且可插入脱离地插入第2箱体构件132上,这样,回油管145的一端部被液密地连接在上述排出口144上。
而且,在回油管145的另一端部,固定着沿着该回油管145的半径方向向外侧方向伸展的安装板146,该安装板146在储油室125内的前端下部,通过螺栓147连结在上述隔板14b上。
在上述回油管145的另一端外周上,也一体突出设置着防止安装在回油管145的另一端部的O型密封圈172脱落的环状突起145b,通过将上述安装板146连结在上述隔板14b上,回油管145的另一端部通过O型密封圈172插入隔板14b,上述回油管145的另一端部液体密封地连接在设置于左侧半箱体19和左发动机罩33上的导油通路148的一端。
上述导油通路148的另一端部,在储油室125内的靠前方的上部开口,在左侧半箱体19和左发动机罩33上,设置着将从导油通路148的另一端部排出的油向储油室125内的后方一侧引导的导流壁149。
回油泵127的吸入口150设置在第3箱体构件133上,在泵壳129和左侧半箱体19上设置着与回油泵127的吸入口150相通的吸入通路151。该吸入通路151与曲轴室124内的下部连通,通过滤油网152与设置在左侧半箱体19和左发动机罩33的通路153连接。
通过滤油网152隔开吸入通路151和通路153并插入左侧半箱体19,在液密地安装在左发动机罩33上的盖子154和上述滤油网152之间安装弹簧155,上述滤油网152被安装在曲轴箱14上,通过从曲轴室124内的下部经过滤油网152而过滤的油就被回油泵127吸引。
上述给油泵128的吸入口156设置在第1箱体构件131上,在该吸入口156上连接着引导从上述储油室125吸入的油的吸管157的一端部。
该吸管157沿着上述回油管145形成,同时配置在由该回油管145围成的空间中,吸管157的一端部液密且可插入脱离地插入给油泵128的泵壳129的第1箱体构件131,而且吸管157的另一端部连结在曲轴箱14的隔板14b上。
即,在吸管157的一端部外周上,一体地突出设置着防止安装在该吸管157的一端部的O型密封圈173脱落的环状突起157a,吸管157的一端部,通过O型密封圈173液密且可插入脱离地插入第1箱体构件131,通过这样,吸管157的一端部被液密地连接在上述吸入口156上。
而且在吸管157的另一端部,固定着沿着吸管157的半径方向向外侧伸展的安装板158,该安装板158在回油管145向上述隔板14b的连接部的前方,通过螺栓159连结在上述隔板14b上。
在上述吸管157的另一端部外周上,也一体突出设置着防止安装在该吸管157的另一端部的O型密封圈174脱落的环状突起157b,通过将上述安装板158连结在上述隔板14b上,吸管157的另一端部通过O型密封圈174液密地插入隔板14b中,上述吸管157的另一端部通过滤油网161液密地连接在设置于左侧半箱体19和左发动机罩33上的通路160上。
上述通路160,在上述回油管145向上述隔板14b的连接部的前方,与储油室125内的下部相通并设置在左侧半箱体19和左发动机罩33上,通过滤油网161隔开吸管157的另一端部和通路160并插入左侧半箱体19,在左发动机罩33和上述滤油网152之间安装弹簧162,以此上述滤油网161就在回油管145向上述隔板14b的连接部的前方与储油室125内的下部连通,并设置在曲轴箱14上。这样,通过从储油室125内的下部、经过滤油网161而过滤的油被给油泵128吸引。
上述给油泵128的排出口163设置在第1箱体构件131上,该排出口163,通过内装在第1箱体构件131中的检验阀164连接在设置在曲轴箱14的左侧半箱体19上的通路165上。而且在上述左侧半箱体19的前端下部安装着油冷却器166、和将该油冷却器166夹在与上述左侧半箱体19之间的滤油器167,上述通路165通过油冷却器166连接在滤油器167上。
另外,用于向曲轴箱14的左侧和右侧曲轴轴颈部22、23以及前部和后部汽缸盖16F、16R的气门传动装置45F、45R等的润滑部供油的油通路168设置在发动机主体13上,由上述滤油器167净化过的油被导入该油通路168中。而且在靠油冷却器166的部分,介于上述油通路168和储油室125之间的减压阀169被设置在左侧半箱体19上。
下面说明该实施例的作用,虽然在曲轴12在沿着其轴向的一端配置的第1曲轴配重24的外侧、在曲轴12以及无级变速器53的驱动皮带轮轴62之间设置着传动齿轮列70,并在曲轴12的一端安装着位于传动齿轮列70的外侧的发电机30,但是从侧面看将驱动皮带轮64的一部分配置在与发电机30重合的位置的驱动皮带轮轴62的中间部,被设置在曲轴箱14上的中间轴承部68自由旋转地支承,中间轴承部68的一部分,以沿着曲轴12的第1和第2曲轴配重25的外周的轨迹的形状形成。
而且曲轴12,在沿着其轴向的另一端配置的第2曲轴配重25的外侧、在固定在曲轴12上的驱动链轮44F、44R上张挂着凸轮链46F、46R,但是将构成固定在驱动皮带轮轴62上的驱动侧固定皮带轮84以及驱动皮带轮64的驱动侧可动皮带轮85、沿着驱动皮带轮轴63滑动驱动的皮带轮驱动装置86,沿着曲轴12的轴向配置在与上述驱动链轮44F、44R对应的位置。
因此,能够使驱动皮带轮64将其一部分从侧面看与发电机30重合,接近曲轴12,其结果能够缩短动力装置P的前后长度,进而缩短轴距。
而且由于在传动齿轮列70的外侧的曲轴箱14上,设置着自由旋转地支承驱动皮带轮轴62的一端部的一端侧轴承部67,所以能够通过在传动齿轮列70的两侧双支承驱动皮带轮轴62,可减轻中间轴承部68的负荷,能够使中间轴承部68尽量小型化,使驱动皮带轮轴68更加接近第2曲轴配重25一侧,能够进一步缩短动力装置P的前后长度,进一步缩短轴距。
而且由于在曲轴箱14上结合着前后呈V型配置的前部和后部汽缸体15F、15R,后部汽缸体15R在从前部汽缸体15F沿着曲轴12的轴线的一端偏斜配置,所以能够利用前部汽缸体15F的后方生成的空间,使皮带式无级变速器53更加靠近发动机中心C,能够将动力装置P在其宽度方向小型化。
并且将收纳皮带式无级变速器53的变速器室60与曲轴箱14内区划形成的变速箱体56与曲轴箱14结合,在变速箱体56的右侧箱体58的外侧面上,形成遮蔽驱动皮带轮64并且设置着连通变速器室60内的多个透孔115…的低位部58a和遮蔽从动皮带轮65、较低位部58a向外侧隆起并与低位部58a的后部连接的高位部58b,在与低位部58a之间形成连通上述各透孔115…的同时靠近高位部58b的前端部开口的空气导入通路117的空气导入罩116遮蔽低位部58a,并安装在变速箱体56的右侧箱体58上。
因此,能够利用空气导入罩116尽量阻止来自前轮WF的尘埃侵入变速器室60内,并向变速器室60内导入冷却用的空气,而且由于空气导入罩116遮蔽变速箱体56的外表面中的低位部58a,所以不会由于在变速箱体56的右侧箱体58上安装空气导入罩116而使动力装置P在其宽度方向上大型化。
在曲轴箱14内,收容曲轴12的大部分的曲轴室124、和配置在曲轴12的后方的储油室125相互区划形成,用于将曲轴室124一侧的油返回到储油室125的回油泵127安装在曲轴12前方的曲轴箱14的下部,将从回油泵127排出的油向储油室125一侧引导的回油管145配置在曲轴室124内曲轴12的下方。
因此,与回油泵安装在储油室和曲轴室之间发电机曲轴箱上的构造相比较,能够将储油室125的容积扩大到曲轴12一侧,而且由于回油管145配置在曲轴室124内曲轴12的下方,所以能够避免曲轴箱14伸出到下方和后方,能够充分确保储油室125的容积。
而且,回油泵127在以沿着曲轴12的轴线的方向从上述储油室125偏离的位置配置,平面呈大致L型形成的上述回油管145的一端部,液密且可插入脱离地插入回油泵127的泵壳129,回油管145的另一端部,连结在储油室125和曲轴室124之间的隔板14b上,所以回油管145向曲轴箱14的组装很容易,而且由于在回油管145的一端部不需要组装用零件,所以能够减少零件数量。
而且,提升储油室125的油并向各润滑部供给的给油泵128和上述回油泵127共用泵壳129并同轴结合,将从储油室125吸入的油向给油泵128中引导的吸管157沿着回油管145形成,同时配置在回油泵145围成的空间中,所以能够紧凑地构成回油泵127和给油泵128,并且能够获得储油室125的容积并确保吸管157的长度,而且能够提高吸管157的装配性能。
并且回油管145的另一端部,连接在储油室125内的前端下部的上述隔板14b上,一端部连接在给油泵128上的上述吸管157的另一端部,在回油泵145向上述隔板14b的连接部的前方与储油室125内的下部连通,并与设置在上述曲轴箱14上的滤油网161连接。
因此能够缩短从储油室125到给油泵128的油通路,提高给油泵128的泵效率,而且由于仅从滤油网161到储油室125内的油位为止的高度的部分在滤油网161上作用油压,所以能够减小从滤油网161经吸管157到给油泵128的油路的液压损失。
上面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可以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构思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虽然回油管145的一端部,液密且可插入脱离地插入回油泵127的泵壳129上,而回油管145的另一端部连结在隔板14b上,但回油管145的一端部也可以液密且可插入脱离地插入隔板14b上,而回油管145的另一端部连结在泵壳129上。
另外,本发明也可以适用自动三轮车用发动机。
(发明效果)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之1,能够将储油室的容积扩大到曲轴一侧,可避免曲轴箱向下方及后方伸出,并且能够充分确保储油室的容积。
另外,根据本发明之2,容易将回油管组装到曲轴箱上,并且,由于在回油管的一端部侧不需要组装用部件,所以能够减少部件数。
根据本发明之3,能够紧凑地构成回油泵及给油泵的同时,既可尽量减小储油室的容积又可确保吸管的长度,并且也能够提高吸管的组装性。
并且,根据本发明之4,能够缩短从储油室到给油泵的油通路并提高给油泵的泵效率,并且,能够抑制从滤油网经吸管到给油泵的路径上的液压损失。
权利要求
1.一种自动二、三轮车用发动机的油循环结构,其特征在于是于在曲轴箱(14)内相互区划地形成收纳曲轴(12)的大部分的曲轴室(124)、及配置在上述曲轴(12)的后方侧的储油室(125),并在曲轴箱(14)内安装将上述曲轴室(124)一侧的油返回到上述储油室(125)的回油泵(127)的自动二、三轮车用发动机中,上述回油泵(127)在上述曲轴(12)的前方被安装在曲轴箱(14)的下部,将从上述回油泵(127)排出的油导向上述储油室(125)一侧的回油管(145),在上述曲轴室(124)内被配置在上述曲轴(12)的下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二、三轮车用发动机的油循环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回油泵(127),在沿上述曲轴(12)的轴线的方向上被配置在偏离储油室(125)的位置上,俯视略呈L字形的上述回油管(145)的一端部,被液密且可插入脱离地插入上述回油泵(127)的泵壳(129)与上述储油室(125)和上述曲轴室(124)间的隔板(14b)的一个上,上述回油管(145)的另一端部,被紧固在上述泵壳(129)和上述隔板(14b)的另一个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二、三轮车用发动机的油循环结构,其特征在于共用上述泵壳(129)、同轴结合提升上述储油室(125)的油向各润滑部供给的给油泵(128)及上述回油泵(127),将从上述储油室(125)吸入的油导入上述给油泵(128)的吸管(157)沿上述回油管(145)形成并且被配置在上述回油管(145)所围成的空间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二、三轮车用发动机的油循环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回油管(145)在上述储油室(125)内的前端侧下部连接在上述隔板(14b)上,一端部连接在上述给油泵(127)上的上述吸管(157)的另一端部,在上述回油管(145)的上述隔板(14b)的连接部的前方与上述储油室(125)内的下部连通,并与配设于上述曲轴箱(14)上的滤油网(161)连接。
全文摘要
一种自动二、三轮车用发动机的油循环结构,是于在曲轴箱内相互区划地形成曲轴的大部分的曲轴室、及配置在上述曲轴的后方侧的储油室,并在曲轴箱内安装将上述曲轴室一侧的油返回到上述储油室的回油泵的自动二、三轮车用发动机中,回油泵(127)在曲轴(12)的前方被安装在曲轴箱(14)的下部,将从回油泵(127)排出的油导向储油室(125)一侧的回油管(145),在曲轴室(124)内被配置在曲轴(12)的下方。这种自动二、三轮车用发动机的油循环结构,可避免曲轴箱向下方及后方的伸出并能充分确保储油室的容积。
文档编号F02F7/00GK1517540SQ20041000202
公开日2004年8月4日 申请日期2004年1月12日 优先权日2003年1月15日
发明者石川秀男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