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发动机的油泵构造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向发动机各部供给润滑油的油泵构造。
背景技术:
日本特许2688926号公报揭示的油泵构造中,从清除泵把油盘的润滑油送到油箱,再用送料泵将油箱的润滑油供给发动机各部,并且,在送料泵与清除泵的各排出通路间设有释放阀,当送料泵侧的排出压高于预定值时,打开释放阀,使润滑油从清除泵的排出通路侧溢出。
另外,日本特公平7-88820号公报揭示的油泵构造中,在油泵罩上,一体地设置沿着与转子旋转轴直交的方向延伸的释放阀室,为了把从该释放阀室溢出的润滑油返回到油泵吸入侧,在油泵的罩与本体部的接合面上,形成圆弧形释放通路。
特许2688926号公报中,必须形成将高压的润滑油从释放阀溢出到低压侧的油箱,再用送料泵从油箱吸入这样的循环,所以泵效率低。
另外,特公平7-88820号公报中,将释放阀室一体地形成在油泵罩上,罩必须加大,导致油泵整体的大型化、重量化。另外,把比较长的释放通路形成在油泵罩上也产生同样的问题。另外,形成在与转子旋转轴直交的方向时,通常转子旋转轴与曲柄轴是平行的,所以,把油泵安装在曲柄箱内时,释放阀室向曲柄箱的内部空间突出,为了避免与其它部件干扰,需要有较大的空间。为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泵效率高、可小型轻量化、有效利用空间的泵。
发明内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发动机的泵构造,从油盘吸入润滑油后加压供给发动机各部的油泵,接合安装在曲柄箱上,其特征在于,将排出压调节用的释放阀,与油泵的转子旋转轴平行地收容在释放阀室内,该释放阀室横跨地形成在曲柄箱和油泵的接合面上,从释放阀出来的释放通路,将释放阀室和与其相邻的油泵吸入室直接连接。
本发明中,由于释放阀室横跨曲柄箱和油泵地形成,将释放阀平行于转子旋转轴地收容着,所以,可利用已往未使用的曲柄箱的厚壁内,形成释放阀室,有效地利用空间。而且,由于将油泵接合在曲柄箱上,把释放阀挟在曲柄箱与油泵之间,所以安装性好。另外,由于使释放阀室与相邻油泵的吸入侧直接连接,所以,可以使释放通路最短,使整体小型轻量化,泵的效率也高。
图1是将实施例中的发动机局部剖切表示的侧面图。
图2是图1的2-2线要部断面图。
图3是图1中的油泵的放大图。
图4是从与图3相反方向表示油泵的基座的图。
图5是图3的5-5线断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机动两轮车用发动机的油泵构造的一实施例。图1是将发动机局部剖切表示的侧面图。图2是图1的2-2线要部断面图。图3是图1中的油泵的放大图。图4是从与图3相反方向表示油泵的基座的图。图5是图3的5-5线断面图。
图1中,该发动机是具有呈V字形第1气缸1和第2气缸2的V型发动机。3、4是活塞,5、6是连杆,7是曲柄轴,8是第1级齿轮,9是中间轴,10是中间轴从动齿轮,11是中间轴驱动齿轮,12是作为变速输入轴的主轴,13是主齿轮组,14是副轴,15是副齿轮组。图示各轴仅表示其中心位置,并不表示其实际粗细。另外,主齿轮组和副齿轮组也只表示其中的一个啮合例。
在曲柄箱16的底部设有油盘17,油泵18配置在主轴12的下方,由设置在油盘17底部19上的粗滤器20吸引润滑油。另外,抽吸管21也从形成在曲柄轴7下方的前部小室22吸引润滑油。标记23、24是泄水螺栓,25是油过滤器。
油泵18如图2所示,用接合面27接合在设在曲柄箱16角落部的厚壁部26上,用图3所示的3个螺栓28安装在3个部位的凸部29a、29b、29c上。该螺栓中的2个用于油泵18的组装。即,用螺栓28分别将凸部29a、29b安装时,可将构成油泵18的本体部30、基座31、泵罩32结合为一体。该3个部件预先用暗销临时结合为一体。
再如图2所示,泵18是用基座31和泵罩32挟住本体部30的两侧,将3个部件一体化而构成的。在贯通该3个部件的转子旋转轴33的周围,在本体部30和泵罩32上,分别形成内转子34、35,其内外分别与本体部30侧的外转子36及泵罩32侧的外转子37啮合,构成主泵38和副泵39。这些构成公知的托库罗依托(トコロイド)式泵。
在主泵38上,设有与粗滤器20相连的低压侧吸入部40和高压侧排出部41。在副泵39上也设有低压侧吸入部42和高压侧排出部43,抽吸管21相连的本体部30的吸入口44,与吸入部42连通。
排出部43与设在本体部30上的排出通路45相连,排出通路45通过排出管46(该排出管46从顶部向主轴12侧伸出)向主轴12侧供给润滑油。另外,排出通路45通过形成在基座31上的排出通路47,同样地从排出管48(该排出管48从基座31伸出通向主轴12侧)向主轴12侧供给润滑油。与主泵38的排出部41连通的排出部50,与基座31连通,该排出部50与朝基座31的下方突出的主排出通路51连通。
主排出通路51的下端被密封盖52闭塞,从设在密封盖52附近的开口53到曲柄箱16的厚壁部26内,形成与转子旋转轴33略平行的连络通路54,通过该连络通路54、再通过形成在直交方向的入口通路26a,向油过滤器25内排出润滑油。
在油过滤器25内漏过的润滑油,通过通路55(该通路55沿着转子旋转轴33的轴直交方向形成在厚壁部26内)排出到主润滑油沟。另外,形成在油过滤器25和厚壁部26外侧面的接合面上的释放通路56,沿上下方向设置,其上端与释放孔26b(该释放孔26b与通路55平行地形成在厚壁部26内)连通。释放孔26b通过横通路57与油路58(该油路58沿上下方向形成在曲柄箱16的厚壁内)连通,并且通过连通部62与释放阀室60连通。
释放阀室60与转子旋转轴33平行地形成,从厚壁部62横跨基座,在其内部收容着与转子旋转轴33平行的释放阀61,该释放阀61被弹簧63朝着关闭横通路57的连通部62的方向推压。释放阀61在气缸64内滑动,该气缸64插入在释放阀室60内,在气缸64的侧部设有开口65,气缸64的外侧形成周围部空间66。
开口65通常时被释放阀61闭塞,仅在释放阀61抵抗弹簧63移动到图中右方的开阀时才开放,将气缸64的内部与周围部空间66连通。周围部空间66与本体部30的吸入部40直接连接。
因此,当连接释放通路56及释放孔26b的连通部62成为预定值以上的高压时,释放阀61抵抗弹簧63朝图中右方移动,将气缸64的开口65打开,使连通部62侧的高压润滑油,从气缸64内通过开口65及周围部空间66,返回吸入部40。
另外,在转子旋转轴33的一端,用螺栓68安装着链轮67,通过链驱动主轴12上的链轮(图未示)。另外,在转子旋转轴33的另一端,形成扁平的突起69,在这里同轴地与图未示的水泵驱动轴连接。
图3是将与图1同方向的油泵18放大表示的图。形成基座31侧的释放阀室即有底圆筒状凹部70,在其底部的一部分上,形成与吸入部40贯通的贯通孔71。标记72是与形成在基座31上的吸入部40连通的吸入部。
如图4所示,在对基座31的本体部30的接合面上,挟着转子轴孔73(转子旋转轴33穿过该轴孔73)地形成排出部50和连络槽72,连络槽72与贯通孔71直接连接。图5中,形成贯通基座31壁部的贯通孔71,将本体部30的吸入部40连通。
下面,说明本实施例的作用。如图2所示,设置油泵18时,用粗滤器20从设在曲柄箱16底部的油盘17将润滑油吸引到吸入部40,用主泵38加压,从排出部41经过排出部50、主排出通路51,送到油过滤器25,在这里被净化后供给发动机各部。另外,副泵39也同样地,从抽吸管21经过吸入口44将润滑油吸引到吸入部42,加压后从排出部43、通过排出通路45,从排出管46、48供给到发动机各部。
当主排出通路51的油压高于预定值时,高压油从通路56、横通路57进入连通部62,使释放阀61抵抗弹簧63移动,这样,开口65打开,使气缸64内与周围部空间66连通。结果,高压油从周围空间部66经过贯通孔71和连络槽72返回吸入部40,再被主泵38加压循环。
这样,由于周围空间部66通过设在基座31上的贯通孔71和连络槽72,与本体部30的吸入部40直接连接,所以,可以使释放通路最短,不必加大油泵18的泵罩32,可使整体小型轻量化。而且,可使吸入部40的高压润滑油溢出,所以提高泵效率。
另外,如图2所示,将本体部30、基座31、泵罩32一体化地组装泵18,接合到厚壁部26的面临曲柄箱16内的壁面上,在该状态用螺栓28安装凸部29a、29b、29c时,预先收容在厚壁部26的释放阀室60内的释放阀61,挟在油泵18与厚壁部26之间。这样,可提高释放阀61的组装性。
另外,由于释放阀室60和释放阀61设在与转子旋转轴33直交的方向,所以,可将释放阀室60形成在已往未利用的厚壁部26内,不伸出到曲柄箱内部的空间,所以,布置容易,提高空间利用率。
权利要求
1.发动机的油泵构造,从油盘吸入润滑油后加压供给发动机各部的油泵,接合安装在曲柄箱上,其特征在于,将排出压调节用的释放阀,与油泵的转子旋转轴平行地收容在释放阀室内,该释放阀室横跨地形成在曲柄箱和油泵的接合面上,从释放阀出来的释放通路,将释放阀室和与其相邻的油泵吸入室直接连接。
全文摘要
把释放阀一体地设在油泵的罩上时,罩必须大型化,从而导致全体大型化、重量化。另外,从释放阀向油槽溢出油时,泵的效率降低。本发明的目的是使整体小型轻量化,以及提高泵效率。用本体部30、基座31、泵罩32构成油泵18,设置转子旋转轴33,形成主泵38、副泵39。将油泵18接合安装在曲柄箱16的厚壁部26的壁面上,在厚壁部26内设置与转子旋转轴33平行的释放阀室60,其中收容着与转子旋转轴33平行的释放阀61。使释放阀室60内的周围部空间66与油泵18的吸入部40直接连接。
文档编号F01M1/16GK1343832SQ0113289
公开日2002年4月10日 申请日期2001年9月12日 优先权日2000年9月12日
发明者北条敦雄, 乾博笃, 河野直树, 大久保文明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