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油气田分馏塔的冷凝回流罐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油气田分馏塔的压力控制,特别涉及一种油气田分馏塔的冷 凝回流罐。
背景技术:
油气田天然气凝液回收装置的分馏塔,包括脱丙烷塔、脱丁烷塔和液化气塔等,塔 顶气基本上是全凝的,有很少一点不凝气。分馏塔采用常规的流程处理油气,一座分馏塔对 应配套一台冷却冷凝器和一台回流罐。分馏塔的塔顶气经冷却冷凝器冷凝为液体,进入回 流罐储存,再经回流泵增压后分成二股,一股作为分馏塔回流,另一股作为塔顶产品。其中, 冷却冷凝器一般采用循环水冷却。目前,常规的分馏塔生产流程存在以下不足(1)冷却冷凝器和回流罐为两套独立设备,因此生产设备多,现场施工安装的工程 量大,设备投资大。(2)冷却冷凝器的冷却水量靠手动调节,只能保持提供的冷量基本稳定,对冷却水 的温度波动适应性差。(3)冷却冷凝器的气相传热面积是变化的,传热面积有一部分处于液体淹没区,因 此需要较大的传热面积,导致冷却冷凝器设备较大。因此,需要研发新的分馏塔生产流程和结构紧凑的设备,以简化工艺,使操作更方 便并有效节省设备投资。
实用新型内容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油气田分馏塔的冷 凝回流罐,同时具有分馏塔塔顶气冷却冷凝、回流储液于一体的功能,可替代油气田应用的 常规冷却冷凝器和回流罐。所述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油气田分馏塔的冷凝回流罐,与所述油气田分馏塔的塔 顶气管相连,所述冷凝回流罐包括筒体及设于其内的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筒体分为冷凝 腔和回流储液腔,所述冷凝腔内设有冷却冷凝管束,所述塔顶气管与所述冷凝腔相连,所述 隔板上设有液体流出口,所述回流储液腔与回流泵相连。其中,所述冷却冷凝管束的两端由 所述筒体伸出,并分别与冷却介质出口及冷却介质入口相连。进一步地,为了防止液面波动,所述冷凝腔的底部与所述回流储液腔的底部之间 设有液体连通管。进一步地,为了使冷却冷凝管束的传热面积全部用于气相的冷却及冷凝,从而实 现固定气相传热面积,所述冷却冷凝管束布置在所述冷凝腔中的液体淹没区之上。进一步地,为了平衡两个腔的压力,形成一个压力体系,所述冷凝腔的顶部与所述 回流储液腔的顶部之间设置气体连通管;为了控制冷凝腔的压力(即分馏塔的塔顶压力), 所述冷却冷凝管束的冷却介质出口上设有流量调节阀,通过调节进入冷却冷凝管束的冷却水的流量,从而控制冷凝腔的压力。进一步地,为了方便检测压力及液位,所述筒体上设有压力检测控制接口和液位 检测控制接口。为了方便排污物及不凝气体,所述筒体上设有排污口及不凝气放空口。进一步地,作为优选,所述的冷凝腔和回流储液腔为上、下设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1)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将分馏塔冷却冷凝器和回流罐结合在一个壳体设 备内,具有结构紧凑、现场安装工作量少、生产操作简便、设备投资低的优点。(2)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中的冷却冷凝管束的传热面积可以全部用于气相 的冷却及冷凝,从而实现固定气相传热面积,提高了换热效果,减少了换热面积,缩小了冷 却冷凝管束的尺寸。(3)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进入冷却冷凝管束的冷却水量实施自动调节,从而 提高了对冷却水温度波动的适应性,减少了冷却水的用量,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操作方便、 降低运行费用等优点。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紧凑、安装方便、固定气相传热面积、冷却水量可调、操 作简便、设备投资低的特点,特别适合油气田分馏塔的塔顶气冷却冷凝、回流储液。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使用的附图 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列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 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油气田分馏塔的冷凝回流罐示意图。图中1筒体,2塔顶气进口,3不凝气放空口,4压力检测控制接口,5冷却介质出 口,6冷却介质入口,7液位检测控制接口,8回流液体出口,9排污口,10回流储液腔,11冷 凝腔,12气体连通管,13冷却冷凝管束,14隔板,15液体连通管,16分馏塔,17塔顶气管,18 流量调节阀,19回流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 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油气田分馏塔的冷凝回流罐,与所述油气田分馏 塔16的塔顶气管17相连。所述冷凝回流罐包括筒体1及设于其内的隔板14,所述隔板14 将所述筒体1分为冷凝腔11和回流储液腔10。作为优选,本例中,所述筒体1为卧式筒体, 冷凝腔11和回流储液腔10为上、下设置。所述冷凝腔11内设有冷却冷凝管束13,所述冷 却冷凝管束13的两端由所述筒体1伸出,并分别与冷却介质出口 5及冷却介质入口 6相连。 所述塔顶气管17与所述冷凝腔11相连。所述隔板14上设有液体流出口。所述回流储液 腔10与回流泵19相连。其中,分馏塔16的塔顶气进入该设备,先经冷却冷凝管束13冷凝 为液体,再经液体流出口自流到回流储液腔10的液相底部。回流储液腔10的温度与冷凝 腔11不同,回流储液腔10的温度较低;回流储液腔10的液体在液位控制下连接至回流泵 19。[0025]为了防止液面波动,所述冷凝腔11的底部与所述回流储液腔10的底部之间设有 液体连通管15。冷凝腔11 一有液体就自流到回流腔,冷凝腔11几乎没有液体淹没区,隔 板14上方聚集的液体很少,所述冷却冷凝管束13布置在所述冷凝腔11中的液体淹没区之 上,使得冷却冷凝管束13的传热面积全部用于气相的冷却及冷凝,从而实现固定气相传热 面积。所述冷凝腔11的顶部与所述回流储液腔10的顶部之间设置气体连通管12,平衡 上下两个腔即冷凝腔11和回流储液腔10的压力,形成一个压力体系。通过自动调节进入 冷却冷凝管束13的冷却水量,控制冷凝腔11的压力(即分馏塔16的塔顶压力)。所述冷却冷凝管束13的冷却介质出口 5上设有流量调节阀18,通过调节进入冷却 冷凝管束13的冷却水的流量,从而控制冷凝腔11的压力(即分馏塔16的塔顶压力)。所述筒体1上设有压力检测控制接口 4和液位检测控制接口 7,方便了压力及液 位的检测。所述筒体1上设有排污口 9及不凝气放空口 3,方便了污物及不凝气体的排放。 冷凝腔11有部分不凝气时,可通过手动放空阀临时放空;对于自动化程度要求高的装置, 可设置自动放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分馏塔16塔顶气经塔顶气进口 2进入卧式冷凝回流筒体 1内的冷凝腔11,经冷却冷凝管束13冷凝为液体;经冷却冷凝管束13冷凝形成的液体在隔 板14上聚集,再经冷凝腔11与回流储液腔10之间的液体连通管15自流到回流储液腔10 的液相底部液相中,防止液面波动。冷凝腔11与回流储液腔10之间设气体连通管12,平衡 上下两个腔的压力;通过调节进入冷却冷凝管束13的冷却水出口 5的流量,控制冷凝腔11 的压力4 ;在回流储液腔10的液位7控制下,液体经回流液体出口 8连接至回流泵19。在 卧式冷凝回流筒体1的底部设置排污口 9。冷凝腔11内有部分不凝气时,可通过不凝气放 空口 3手动临时放空;对于自动化程度要求高的装置,可设置自动放空。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紧凑、安装方便、固定气相传热面积、冷却水量可调、操 作简便、设备投资低的特点,特别适合油气田分馏塔的塔顶气冷却冷凝、回流储液。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 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 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一种油气田分馏塔的冷凝回流罐,与所述油气田分馏塔的塔顶气管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回流罐包括筒体及设于其内的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筒体分为冷凝腔和回流储液腔,所述冷凝腔内设有冷却冷凝管束,所述塔顶气管与所述冷凝腔相连,所述隔板上设有液体流出口,所述回流储液腔与回流泵相连,其中,所述冷却冷凝管束的两端由所述筒体伸出,并分别与冷却介质出口及冷却介质入口相连。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回流罐,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腔的底部与所述回流储液 腔的底部之间设有液体连通管。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回流罐,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冷凝管束布置在所述冷凝 腔中的液体淹没区之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回流罐,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腔的顶部与所述回流储液 腔的顶部之间设置气体连通管,所述冷却冷凝管束的冷却介质出口上设有流量调节阀。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冷凝回流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上设有 压力检测控制接口、液位检测控制接口、排污口及不凝气放空口。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凝回流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凝腔和回流储液腔为上下 设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油气田分馏塔的冷凝回流罐,与所述油气田分馏塔的塔顶气管相连,所述冷凝回流罐包括筒体及设于其内的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筒体分为冷凝腔和回流储液腔。所述冷凝腔内设有冷却冷凝管束,所述塔顶气管与所述冷凝腔相连,所述隔板上设有液体流出口,所述回流储液腔与回流泵相连;其中,所述冷却冷凝管束的两端由所述筒体伸出,并分别与冷却介质出口及冷却介质入口相连。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紧凑、安装方便、固定气相传热面积、冷却水量可调、操作简便、设备投资低的特点,特别适合油气田分馏塔的塔顶气冷却冷凝、回流储液。
文档编号C10G7/00GK201722337SQ20102025680
公开日2011年1月26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2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2日
发明者宋翀, 蒲志慧 申请人:北京石大东方能源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