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柴草气化炉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燃烧领域,涉及炉具,具体涉及一种柴草气化炉。
背景技术:
在广大农村,柴草因其燃烧值较低,利用不方便而被遗弃田间地头、 抛弃路边河道,造成农业垃圾污染危害环境。有人研究柴草气化炉,目的 在于能利用柴草资源。
现有的柴草气化炉,包括炉体,压料板,燃烧室,气化室,排烟管, 净化器将从炉体内产生的气体中的水份、焦油分离出来,排放到室内,不
仅会造成污染,而且焦油得不到有效利用,浪费了能源;燃烧室的进风方 式不仅只能一次进风,而且出风盘(炉篦)设计不合理,造成燃烧不充分, 容易烧空,偏烧等现象,使得气化不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
设计人对现有柴草气化炉的技术现状经过调查分析,探索改进,目的 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柴草气化炉,能够较好地克服现有柴草气化炉存在的缺 陷。
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设计一种柴草气化炉,其结构包括-炉体,压料板,燃烧室,气化室,排烟管,与气化室出气管相连在燃烧室 下方设置裂解室,净化器设在裂解室出气管上,在一次进风管与供气管之间连通二次进风管。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其中燃烧室的出风盘采用角度式进风盘,在盘面
上开设向外倾斜的出风孔,在盘周面上开设螺旋状出风孔;其中在裂解室 内设置挡板;在净化器的出气管段内设置挡板;在净化器的排水口设置水 龙头。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措施,对现有的柴草气化炉加以改进后, 具有以下显著优点
1) 、增设裂解室,能够利用燃烧室周围的高温余热,对气化过程中产 生的焦油,净化后所产生的水等通过高温进一步裂解化成可燃气体,提高 了气化质量,减少管阻和灶堵;
2) 、净化器改设在裂解室下游的出气管上,减少了净化物质,增加了 气化气可燃成份;
3) 、增设二次进风管,能使气化气与氧气混合后供气,不仅能使气充 分燃烧,消除了游离碳析出,做到"无焰燃烧",而且减少对灶具堵塞清理;
4) 、将出风盘改为角度式进风盘后,能使柴草在燃烧室接触面广,燃 烧均匀,避免偏烧,烧空现象,提高产气率,保证气化炉正常运行;
5) 、在裂解室及在净化器内设挡板,延长了气体在室(器)内回转, 停留时间,提高了裂解率和冷却净化率;
6) 、在净化器的排水口设置水龙头,可以利用热水洗手、洗碗,洗浴等。
样品经试制,运行考核,性能可靠,使用方便,深受试用者欢迎和好 评,达到了设计要求。
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柴草气化炉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柴草气化炉的具体结构, 其特征和优点更加清楚。
本实用新型柴草气化炉的实施例1,参见图l,其结构包括炉体l,
压料板ll,燃烧室4,气化室2,排烟管IO,排烟阀10.1,与气化室2的 出气管3相连在燃烧室4下方设置裂解室5,净化器6以冷水为介质设在裂 解室5下游的出气管上,在一次进风管7与供气管9之间连通二次进风管8, 在供气管9上,二次进风管8上分别安装开关阀8.1, 9.1。
本实用新型柴草气化炉的实施例2,参见图l,其结构包括在实施例 l的结构中,其中燃烧室的出风盘4.1采用角度式进风盘,在盘面上开设向 外倾斜的出风孔,在盘周面上开设螺旋状出风孔。
本实用新型柴草气化炉的实施例3,参见图l,其结构包括在实施例 l或2的结构中,还在裂解室5内设置螺旋状挡板5.1。
本实用新型柴草气化炉的实施例4,参见图l,其结构包括在实施例 l或2或3的结构中,还在净化器6出气管段内设置挡板6.1。
本实用新型柴草气化炉的实施例5,参见图l,其结构包括在实施例 1或2或3或4的结构中,还在净化器6的排水口设置水龙头6.2。
本实用新型将实施例1-5的技术措施综合试制的样品,经过2个月运 行考核,性能良好,运行稳定,使用方便,为试用户提供了理想的柴草气 化炉。
权利要求1、一种柴草气化炉,包括炉体,压料板,燃烧室,气化室,排烟管,其特征是与气化室出气管相连在燃烧室下方设置裂解室,净化器设在裂解室出气管上,在一次进风管与供气管之间连通二次进风管。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柴草气化炉,其特征是所述燃烧室的出风盘 采用角度式进风盘,在盘面上开设向外倾斜的出风孔,在盘周面上开设螺 旋状出风孔。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柴草气化炉,其特征是在所述裂解室内设置 挡板。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柴草气化炉,其特征是在所述净化器的出气 管段内设置挡板。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柴草气化炉,其特征是在所述净化器的排水 口设置水龙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为燃烧炉具领域提供了一种柴草气化炉,主要特点是对现有柴草气化炉加以改进,与气化室出气管相连在燃烧室下方增设裂解室,净化器设在裂解室下游的出气管上,在一次进风管与供气管之间连通二次进风管,具有利用燃烧室余热裂解焦油和水,提高了气化气质量,减少管阻和灶堵,使气化气与氧化混合后供气,燃烧不仅充分,而且消除黑烟,减少了对灶具清理等显著优点。
文档编号C10B53/02GK201246766SQ20082007083
公开日2009年5月27日 申请日期2008年5月26日 优先权日2008年5月26日
发明者袁海涛 申请人:袁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