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工业试验用的沥青熔化器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沥青熔化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小型炭素制品生产或工业试验制作铝电解阳极或阴极糊料时的沥青熔化器。
背景技术:
目前,小型炭素制品生产或试验用沥青的熔化装置采用明火加热,其缺点是被熔化的沥青局部温度过高,使沥青焦化,影响沥青使用质量;大型炭素制品生产如预焙阳极、阴极生产采用工业化沥青熔化装置,结构复杂,体积庞大,价值昂贵,难于满足小型炭素制品生产或炭素工业试验熔化沥青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较好地保持沥青熔化温度均衡、有效体积能够满足小型炭素制品生产或工业试验要求的具有熔化和保温配料装置的沥青熔化器。
本实用新型工业试验用的沥青熔化器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本发明工业试验用的沥青熔化器采用双罐体,每罐体具有双层结构,所述的双层罐体的中间加有热煤油,热煤油中配置有电加热装置、里层罐体内部具有和中间热煤油相通的热煤油循环盘管,里层罐体内部空间用于盛装沥青;用于熔化沥青的沥青熔化罐和用于保温和配料的保温配料罐之间由沥青保温输送管连接。
本实用新型工业试验用的沥青熔化器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采用双罐体结构有效实现了沥青的熔化、保温及配料功能,采用热煤油加热沥青及其内部加热盘管,保证了沥青温度的均衡;且其体积能满足每天生产2-3吨冷捣糊的需的沥青量。本实用新型装置还可用在小型炭素制品的生产上。
本实用新型有如下附图图1为工业试验用的沥青熔化器结构示意图。
其中1、阀门;2、外层罐体;3、电加热装置;4、盘管;5、保温层;6、保温配料罐;7、油泵;8、沥青保温输送管;9、沥青流量泵;10、沥青熔化罐;11、热电偶;12、里层罐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本实用新型工业试验用的沥青熔化器采用双罐体,每罐体具有双层结构,本实用新型的特征为所述的双层罐体的中间加有热煤油,热煤油中配置有电加热装置3、13、里层罐体12内部具有和中间热煤油相通的热煤油循环盘管4,里层罐体12内部空闲空间用于盛装沥青;用于熔化沥青的沥青熔化罐10和用于保温和配料的保温配料罐6之间由沥青保温输送管8连接。
所述的沥青熔化罐10和保温配料罐6的外层罐体2设有保温层5;所述的两罐体之间的沥青保温输送管8中间设有沥青流量泵9;所述的加热油循环盘管4中间设有油泵7;所述的保温配料罐6的罐底设有沥青输出管和阀门1。
所述的沥青保温输送管8为内层输送沥青、外层输送加热油的双层管。
所述的沥青熔化罐10罐口上沿设有热电偶11。本发明还配备有沥青温度和热煤油温度监控、保温装置及相关的电器控制装置。
使用时,先用电热管3、13加热油,然后由油温加热沥青,通过在罐体内部的加热油盘管4循环回路保证沥青熔化温度均衡。双罐体结构的其中一个罐体用于沥青的熔化,另一个罐体用于熔化沥青的保温和配料,以满足工业试验所用和小型炭素制品生产沥青的需求。
权利要求1.一种工业试验用的沥青熔化器,所述的熔化器采用双罐体,每罐体具有双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沥青熔化罐(10)和保温配料罐(6)均为双层罐体,所述双层罐体的夹层中加有热煤油,热煤油中配置有电加热装置(3)、(13),里层罐体(12)内部设有和夹层中热煤油相通并和沥青熔化罐(10)与保温配料罐(6)里层罐体(12)相通的热煤油循环盘管(4);用于熔化沥青的沥青熔化罐(10)和用于保温和配料的保温配料罐(6)之间由沥青保温输送管(8)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业试验用的沥青熔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沥青熔化罐(10)和保温配料罐(6)的外层罐体(2)设有保温层(5);所述的两罐体之间的沥青保温输送管(8)中间设有沥青流量泵(9);所述的两罐体之间的加热油循环盘管(4)中间设有油泵(7);所述的保温配料罐(6)的罐底设有沥青输出管和阀门(1)。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工业试验用的沥青熔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沥青保温输送管(8)为内层输送沥青、外层输送加热油的双层管。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业试验用的沥青熔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沥青熔化罐(10)罐口上沿设有热电偶(11)。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沥青熔化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小型炭素制品生产或工业试验制作铝电解阳极或阴极糊料时的沥青熔化器。本实用新型工业试验用的沥青熔化器采用双罐体,每罐体具有双层结构,所述的双层罐体的中间加有热煤油,热煤油中配置有电加热装置、里层罐体内部具有和中间热煤油相通的热煤油循环盘管,里层罐体内部空间用于盛装沥青;用于熔化沥青的沥青熔化罐和用于保温和配料的保温配料罐之间由沥青保温输送管连接。本实用新型有如下优点本实用新型采用双罐体结构有效实现了沥青的熔化、保温及配料功能,采用热煤油加热沥青及其内部加热盘管,保证了沥青温度的均衡;且其体积能满足每天生产冷捣糊所需的沥青量。本实用新型装置还可用在小型炭素制品的生产上。
文档编号C10C3/12GK2744685SQ20042011709
公开日2005年12月7日 申请日期2004年11月17日 优先权日2004年11月17日
发明者郭水清, 王广稳, 雷向军, 曹继明, 余端平, 张明清, 王文杰, 张国林, 安华, 白秀娟, 郭刚, 蔡有萍 申请人: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