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柔性连接静电除尘清灰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装置目的在于用柔性连接静电除尘清灰装置,不需要额外的清灰设备,依靠极板两端柔性连接的特点,产生大位移振动,自动抖振掉粘附表面灰尘,具有较好的清灰效果。通过弹簧连接2个集尘板,固定在车厢和集尘器之间,有风通过时,弹簧受力振动,使粉尘颗粒脱离集尘板,落到收集器中。
【专利说明】
一种柔性连接静电除尘清灰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静电除尘领域,特别是一种新型柔性连接静电除尘清灰装置。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化石能源转化的废气、工厂排出的烟尘会造成空气污染,需要进行除尘处理。高压静电除尘器是高效率除尘器,除尘效率高达99.9%,而振打清灰机制、卸灰方式等都会对高压静电除尘器的除尘效率产生显著的影响。静电除尘振打清灰装置结构复杂,需要额外的动力设备,大强度的击打清灰容易对设备造成损伤。利用柔性连接静电除尘清灰装置,不需要额外的清灰设备,依靠极板两端柔性连接的特点,产生大位移振动,自动抖振掉粘附表面灰尘,实验表明具有较好的清灰效果。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专利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高效清除静电除尘设备极板积累大颗粒灰尘的清灰装置,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4]该柔性连接静电除尘清扫装置由电晕线、两个集尘板及以弹簧等柔性连接的振动系统组成。
[0005]所述电晕线,作为电晕产生装置,与两个集尘板有适当的间隔;所述集尘板,为静电除尘的电极板和灰尘收集装置;所述以弹簧等柔性连接的振动系统,可视作为一种柔性连接,将集尘板两端固定。当电晕线和两个集尘板在直流电压下,电晕线在尖端电极附近聚集起电荷,产生电晕放电现象,空气中的气体分子发生电离,产生大量电子和离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向两极移动,在移动过程中碰到气流中的粉尘颗粒使其荷电,荷电后的尘粒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向集尘板运动,到达集尘板后,放出所带的电荷,尘粒则沉积于阳极板上。随着时间的累积,集尘板上的灰尘积攒越来越多,有风通过时,柔性结构产生振动,使粉尘颗粒脱离集尘板,落到收集器中。
[0006]本实用新型比较现有技术的优点:
[0007](I)可以完全实现操作自动控制。采用柔性结构连接集尘板,利用风能就可以将灰尘落入收集器中,其工作量小且耐用时间长,比击打振动装置更简单方便;
[0008](2)耗电量少。与击打装置清灰的静电除尘器相比较,并不需要考虑供电机组和振打机构耗电,其总耗电量小;
[0009](3)装置简单,更换容易,且不需要额外的动力击打集尘板;
[0010](4)净化效率高,能够收集0.01微米以上的细粒粉尘,且卸灰方式不会对高压静电除尘器的除尘效率产生显著的影响。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新型柔性连接静电除尘清灰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12]I一螺母;2—弹簧;3—集尘板;4一收集器;5—电晕线;6—绝缘陶瓷。
[0013]下面结合实施例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0014]如图1所示,一种柔性连接静电除尘清灰装置,包括收集器4、电晕线5、集尘板3、绝缘陶瓷6、弹簧2、螺母I。所述电晕线5,作为电晕产生装置,与两个集尘板3有适当的间隔;所述集尘板3,为静电除尘的电极板和灰尘收集装置;所述以弹簧2等柔性连接的振动系统,可视作为一种柔性连接,利用螺母I和绝缘陶瓷6将集尘板3两端固定。当电晕线5和两个集尘板3在直流电压下,电晕线5在尖端电极附近聚集起电荷,产生电晕放电现象,空气中的气体分子发生电离,产生大量电子和离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向两极移动,在移动过程中碰到气流中的粉尘颗粒使其其荷电,荷电后的尘粒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向集尘板3运动,到达集尘板3后,放出所带的电荷,尘粒则沉积于阳极板上。随着时间的累积,集尘板3上的灰尘积攒越来越多,有风通过时,柔性结构弹簧2产生振动,使粉尘颗粒脱离集尘板3,落到收集器4中。
【主权项】
1.一种柔性连接静电除尘清灰装置,包括收集器(4)、电晕线(5)、集尘板(3)、绝缘陶瓷(6)、弹簧(2)、螺母(I);所述电晕线(5),作为电晕产生装置,与两个集尘板(3)有适当的间隔;所述集尘板(3),为静电除尘的电极板和灰尘收集装置;所述以弹簧(2)等柔性连接的振动系统,可视作为一种柔性连接,利用螺母(I)和绝缘陶瓷(6)将集尘板(3)两端固定;当电晕线(5)和两个集尘板(3)在直流电压下,电晕线(5)在尖端电极附近聚集起电荷,产生电晕放电现象,空气中的气体分子发生电离,产生大量电子和离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向两极移动,在移动过程中碰到气流中的粉尘颗粒使其其荷电,荷电后的尘粒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向集尘板(3)运动,到达集尘板(3)后,放出所带的电荷,尘粒则沉积于阳极板上;随着时间的累积,集尘板(3)上的灰尘积攒越来越多,有风通过时,柔性结构弹簧(2)产生振动,使粉尘颗粒脱离集尘板(3),落到收集器(4)中。
【文档编号】B03C3/74GK205550583SQ201620108689
【公开日】2016年9月7日
【申请日】2016年2月3日
【发明人】刘文晓, 单越, 岳书常, 刘灿昌
【申请人】山东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