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离筒的利记博彩app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分离筒,包括筒体和固定在筒体上的筒盖,所述筒体下部设有废油进口,所述筒盖上开设有多个出油口,所述筒盖的中部凹陷形成凹形盖,所述凹形盖的中部开设有孔,所述筒体通过凹形盖上的孔与分离机的旋转机构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能使分离筒稳定地固定在旋转机构上,在高速旋转的条件下,分离筒不会产生晃动,从而使铝粉与废油有效分离,有利于提高分离效果和延长分离设备的使用寿命。
【专利说明】
一种分禹筒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油铝分离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分离筒,该分离筒主要用于离心分离含铝粉废油。
【背景技术】
[0002]铝拉丝油是一种金工用油,也称为铝拉伸油、铝拉拔油或铝拉线油,是用于铝及其合金的拉拔工艺的一种助剂,具有润滑、清洗、冷却、防锈等作用。该油品分为油基型和水溶型两种类型。油基型用于大中规格铝杆的拉拔,主要成都是基础油、油性齐、极压剂、聚沉剂等;水溶性产品含润滑油、乳化剂、铝防锈剂、清洗剂、消泡剂、杀菌剂等,用于小规格铝线的拉拔。在拉拔铝杆或铝丝过程中,铝杆或铝丝因摩擦会磨掉其表面的铝粉,这些铝粉掉落到拉丝油中与拉丝油混合形成铝粉废油,由于铝粉废油中的铝粉非常难以分离,导致拉丝油只能一次性使用,造成极大的浪费,使用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0003]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现有技术中提出了如下技术:
[0004]如中国专利公告号为CN105521987A的现有技术在2016年4月27日公开了一种铝泥油污分离系统,其技术方案为所述铝泥油污分离系统包括混合油池、纯油池和油污分离装置,油污分离装置通过管道与混合油池连通,纯油池设置在油污分离装置上的出油口的下游,油污分离装置对混合油池内的铝泥和拉丝油进行油污分离。由于铝粉废油为铝粉与拉丝油混合形成的悬浮液体,而该专利也并未给出金属油污分离设备的具体结构,因此难以有效实现铝粉与拉丝油的分离。
[0005]另外,现有技术中常用的分离设备还有离心分离机,但这类常用的离心分离机中的分离筒结构并不适用于含铝粉废油的分离。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分离筒,本实用新型能使分离筒稳定地固定在旋转机构上,在高速旋转的条件下,分离筒不会产生晃动,从而使铝粉与废油有效分离,有利于提高分离效果和延长分离设备的使用寿命。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8]—种分离筒,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和固定在筒体上的筒盖,所述筒体下部设有废油进口,所述筒盖上开设有多个出油口,所述筒盖的中部凹陷形成凹形盖,所述凹形盖的中部开设有孔,所述筒体通过凹形盖上的孔与分离机的旋转机构固定连接。
[0009]所述筒体内的废油进口上方固定设置有隔油板,所述隔油板上开设有油管孔。
[0010]所述筒体的下部为锥形筒。
[0011 ]所述筒盖通过螺栓固定在筒体上。
[0012]采用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0013]—、本实用新型中,出油口设置在筒盖四周,而不是设置在筒体四周的结构,不仅保证了出油的稳定性,还提高了筒体的结构强度,在高速旋转下,筒体不容易损坏;同时,出油口设置在筒盖还具有安装方便、制造方便和清洗方便的优点。筒盖的中部凹陷形成凹形盖,筒体通过凹形盖上的孔与分离机的旋转机构固定连接,该结构使得分离筒在高速旋转的条件下不会产生晃动,有利于提高分离效果和延长整个分离机的使用寿命。
[0014]二、本实用新型中,通过隔油板能够阻止废油进入分离筒后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回流,保证进油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更高。
[0015]三、本实用新型中,筒体的下部设置为锥形筒,有利于铝粉的快速排出。
[0016]四、本实用新型中,筒盖通过螺栓固定在筒体上,有利于分离筒的快速拆装。
[0017]五、本实用新型主要用于含铝粉的拉丝油的废油分离,但也可用于其它含金属粉的废油的分离。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实用新型装配在旋转机构上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筒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筒盖的结构示意图;
[0021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离合器上半部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离合器拨叉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外转动轴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外转动轴的剖面图;
[0025]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铝粉清除机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26]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铝粉清除机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7]图10为本实用新型装配在分离机上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28]图11为本实用新型装配在分离机上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0029]图12为本实用新型装配在分离机上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0030]图13为图11的A—A剖视结构示意图;
[0031]图14为图11的B—B剖视结构示意图;
[0032]图中的标记为:1、储油箱,2、箱体,3、箱盖,4、隔板,5、废油进口,6、出油口,7、外转动轴,8、内转动轴,9、轴承座,10、电机一,11、电机二,12、离合器上半部,13、离合器下半部,14、刹车盘,15、制动器,16、离合器拨叉,17、皮带轮,18、拨槽,19、气缸,20、筒体,21、筒盖,22、座体,23、刮板,24、定位块,25、阻尼圈,26、定位轴,27、压缩弹簧,28、进油管,29、隔油板,30、废油回流箱,31、支架,32、铝粉收集箱,33、中空罩壳,34、人字形挡板,35、伸缩气缸,36、L形轨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33]实施例1
[0034]一种分离筒,包括筒体20筒盖21,所述筒盖21通过螺栓固定在筒体20上;所述筒体20的下部为锥形筒,且筒体20下部设有废油进口 5,所述筒体20内的废油进口 5上方固定设置有隔油板29,所述隔油板29上开设有油管孔;所述筒盖21上开设有多个出油口 6,所述筒盖21的中部凹陷形成凹形盖,所述凹形盖的中部开设有孔,所述筒体20通过凹形盖上的孔与分离机的旋转机构固定连接。
[0035]本实施例中,废油通过进油管28注入分离筒,进油管28从废油进口5处伸入分离筒内,为了阻止废油进入分离筒后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回流,并保证进油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更高,优选进油管28的出油端设置在油管孔的上方。进一步的,油管孔的内径与进油管28的外径相适配。
[0036]实施例2
[0037]—种使用本实用新型所述分离筒的分离机,其结构可以为:包括储油箱、旋转机构、挡油排粉装置、废油回流箱30、铝粉清除机构、铝粉收集箱32和支架31,所述分离筒固定在旋转机构上,且所述分离筒位于储油箱内,所述废油回流箱30固定在支架31上,所述储油箱固定在废油回流箱30上,所述挡油排粉装置固定在废油回流箱30内,且挡油排粉装置位于分离筒下方,所述铝粉收集箱32对应设置在挡油排粉装置下方,其中,挡油排粉装置具有挡油作用和排粉作用,排粉作用是指分离完成后,能将分离出来的铝粉排至铝粉收集箱32,挡油作用是指分离过程中,能够阻挡因重力而回流的铝粉废油进入铝粉收集箱32,并能够引导该部分铝粉废油进入废油回流箱30。
[0038]本实施例中,所述储油箱包括箱体2和箱盖3,所述箱盖3通过螺栓固定在箱体2上,所述箱体2底部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四周设置有凸出于箱体2内底面的隔板4,所述隔板4与箱体2内壁之间形成储油区域。其中,所述箱体2优选采用长方体箱体2,所述通孔优选设置为圆形通孔。
[0039]本实施例中,所述旋转机构包括外转动轴7、内转动轴8、轴承座9、电机一10、电机二 11、离合器上半部12、离合器下半部13、刹车盘14、制动器15和离合器拨叉16;所述电机一10、电机二 11和刹车盘14均通过支撑架固定在箱盖3上。所述外转动轴7通过轴承座9固定在箱盖3上,所述分离筒通过凹形盖上的孔固定在外转动轴7的下端,所述分离筒位于箱体2内的隔板4内,且出油口6位于隔板4上方,以便于分离出的拉丝油直接进入储油区域。所述内转动轴8转动设置在外转动轴7内,所述铝粉清除机构通过内转动轴8转动设置在分离筒内,用于刮除附着在分离筒内壁上的铝粉。所述刹车盘14固定设置在外转动轴7的上端,所述制动器15夹持在刹车盘14上,制动器15开启时,刹车盘14不转动。所述外转动轴7上部的刹车盘14下方还设置有皮带轮17,所述电机一 10通过皮带和皮带轮17带动外转动轴7转动。所述离合器下半部13固定在内转动轴8的上端,所述离合器上半部12通过销轴活动连接在电机二 11的输出轴上,即离合器上半部12既能够沿输出轴上下移动,又能够在电机二 11的带动下转动;所述离合器拨叉16用于控制离合器上半部12动作,离合器拨叉16能够控制离合器上半部12与离合器下半部13的连接与断开,即当离合器拨叉16控制离合器上半部12向上移动时,离合器上半部12与离合器下半部13断开;当离合器拨叉16控制离合器上半部12向下移动时,离合器上半部12与离合器下半部13连接,此时内转动轴8可通过电机二 11带动转动。
[0040]进一步的,所述离合器上半部12上开设有拨槽18,所述离合器拨叉16包括叉形结构的拨叉端和连接端,拨叉端位于离合器上半部12的拨槽18内,但拨叉端不影响离合器上半部12的正常转动,连接端与固定在箱盖3上的气缸19的活塞杆活动连接,另外,离合器拨叉16的中部还设置有转动支撑点;使用时,气缸19通过离合器拨叉16控制离合器上半部12在电机二 11的输出轴上上下移动,从而实现离合器上半部12与离合器下半部13的连接和断开。
[0041]本实施例中,所述铝粉清除机构包括座体22和多块固定在座体22上的刮板23,刮板23的刮除面的形状与筒体20的内壁形状相适配;所述座体22键连接在内转动轴8的下端,以便于整个铝粉清除机构的快速拆装。当分离完成后,内转动轴8通过座体22带动刮板23刮除筒体20内壁上的铝粉。
[0042]进一步的,所述铝粉清除机构还包括多套定位件,定位件的数量优选与刮板23的数量相同,每套定位件包括定位块24、阻尼圈25、定位轴26和压缩弹簧27,所述定位轴26固定在座体22上,所述压缩弹簧27和阻尼圈25均套设在定位轴26上,且阻尼圈25位于压缩弹簧27与筒盖21之间,所述定位块24焊接固定在刮板23上,定位块24与筒盖21配合用于对阻尼圈25径向定位。其中,阻尼圈25的作用是:在分离过程中,使铝粉清除机构随分离筒同步转动,在清除过程中,铝粉清除机构独立转动,进而保证分离效果更好。
[0043]本实施例中,所述刮板23的数量优选设为三块,三块刮板23均匀焊接固定在座体22上;相应的,所述定位件的数量也设为三套。
[0044]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隔油板29的固定,所述座体22的下部固定连接有多根连接杆,所述隔油板29通过螺栓固定在多根连接杆上。其中,该连接杆的外径大于定位轴26的外径,且连接杆与定位轴26—体成型制成。安装时,座体22上开设有与定位轴26外径相适配的安装孔,定位轴26从座体22下方穿过座体22的安装孔后,再焊接或螺栓固定在座体22上。
[0045]本实施例中,所述挡油排粉装置包括设置在废油回流箱30内的中空罩壳33和人字形挡板34,所述中空罩壳33的下部为与人字形挡板34相适配的人字形结构,所述人字形挡板34滑动设置在中空罩壳33的下方。通过移动人字形挡板34,可打开或关闭中空罩壳33。其中,分离铝粉废油时,中空罩壳33被关闭,回流的铝粉废油经人字形挡板34与中空罩壳33之间的间隙流入废油回流箱30;排出铝粉时,中空罩壳33被打开,分离出的铝粉经中空罩壳33进入铝粉收集箱32。
[0046]进一步的,所述挡油排粉装置还包括伸缩气缸35和两条L形轨道36,两条L形轨道36固定在废油回流箱30内,所述中空罩壳33分别通过两块L形连接件固定在两条L形轨道36上,所述人字形挡板34的两侧竖向向下延伸形成支撑段,所述人字形挡板34的两个支撑段分别位于两条L形轨道36上,所述伸缩气缸35与人字形挡板34活动连接用于控制中空罩壳33的开闭,实现了中空罩壳33的自动开闭。
[0047]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分离机结构的精简性,所述进油管28的出油端穿过中空罩壳33后竖向进入分离筒。
[0048]本实施例的具体分离过程为:先通过离合器拨叉16控制离合器上半部12向上移动,使离合器上半部12与离合器下部断开,再启动电机一 10,电机一 10通过外转动轴7带动分离筒高速旋转。废油经高压从废油进口 5处进入分离筒,由于铝粉和拉丝油的密度不同,因此,废油进入分离筒后,铝粉被离心分离至分离筒的内壁上,而分离出的拉丝油则通过分离筒上部的出油口 6排出。待分离完成后,关闭电机一 1,启动制动器15对刹车盘14制动,使外转动轴7和分离筒不转动,然后通过离合器拨叉16控制离合器上半部12向下移动,使离合器上半部12与离合器下部连接,再启动电机二 11,电机二 11通过内转动轴8带动铝粉清除机构刮除附着在分离筒内壁上的铝粉,铝粉经废油进口 5和挡油排粉装置排出至铝粉收集箱32内。其中,废油分批次间隔进入分离筒分离,当第一批废油进入分离筒后,停止进油,待该批次废油分离完成后,再开始下一批次废油的分离。
[0049]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使用分离机分离含铝粉废油的分离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050](I)初始工序,控制分离筒以2500—3000转/分的转速转动;
[0051 ] (2)分离工序,从分离筒下部注入废油,废油的注入压力为0.3MPa,废油进入分离筒后,在分离筒的离心作用下,废油中的铝粉被分离至分离筒内壁,而分离出铝粉后的油则经分离筒上部的出油口 6排出;
[0052](3)清理工序,先停止注入废油,待停止注入废油15—25s后,再控制分离筒停止转动,最后使用铝粉清除机构自动清除分离筒内壁上的铝粉,铝粉经分离筒下部排出,完成废油的分离。
[0053]其中,分离筒要求运转平稳,无明显震动现象。
【主权项】
1.一种分离筒,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20)和固定在筒体(20)上的筒盖(21),所述筒体(20)下部设有废油进口(5),所述筒盖(21)上开设有多个出油口(6),所述筒盖(21)的中部凹陷形成凹形盖,所述凹形盖的中部开设有孔,所述筒体(20)通过凹形盖上的孔与分离机的旋转机构固定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离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20)内的废油进口(5)上方固定设置有隔油板(29),所述隔油板(29)上开设有油管孔。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分离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20)的下部为锥形筒。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离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筒盖(21)通过螺栓固定在筒体(20)上。
【文档编号】B04B9/02GK205701087SQ201620654102
【公开日】2016年11月23日
【申请日】2016年6月28日
【发明人】张纺, 段俊, 俞小琦
【申请人】伊东新(德阳)线缆设备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