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尘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5070761阅读:41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集尘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在含有粒子状物质的气体流动的流路内在与此气体的流动交叉的方向,利用离子风产生二次流,来捕集气体中的粒子状物质的集尘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从气体中捕集、除去粒子状物质的方法,已知有电气集尘装置。这是通过在气体中所进行的电晕放电而带电的粒子状物质,通过库伦力而捕集在被设置于气体中的集尘电极上。
粒子直径大的粒子,由于带电量也大,所以通过库伦力容易被捕集在集尘电极上。但是,粒子直径小的粒子由于难以带电,作用在此粒子上的库伦力也弱。又,粒子直径小的粒子,由于本来就具有其动态被气流所支配(沿着气流的流线,与气流一起流动)的性质,所以通过电气集尘装置来进行捕集是困难的。
为了填补上述的缺点,利用粒子直径小的粒子等的动态是气流支配的特性来谋求粒子捕集性提高,有应用电晕放电的集尘装置(除尘装置)。此除尘装置具备被设置在含有粒子状物质的气体的气流中的放电电极、及被配置成面对此放电电极而高电压则被施加与放电电极之间的对向电极(接地电极)。作为其对向电极,使用金属网(网状物),而在放电电极的相反侧,隔着对向电极,设置除尘过滤器的除尘装置,例如有专利文献1。
沿着放电电极流来的气体中的粒子状物质,带电的结果,通过库伦力朝向对向电极偏移(集中),并且沿着放电电极流动的气体,通过被施加在放电电极与对向电极之间的高电压所产生的离子风,在沿着气体的流动的流路剖面内被变向,偏向对向电极侧。利用调整通过除尘过滤器的气体流量的抽气装置,利用使粒子状物质已经偏移(集中)的气体通过除尘过滤器来进行除尘。
又,相对于以对向电极(接地电极)和除尘过滤器构成的过滤装置,作为在放电电极的相反侧,设置闭锁空间的除尘装置,例如有专利文献2。此除尘装置是使沿着放电电极流动的气体的主要气体中的粒子状物质带电。结果,粒子状物质通过库伦力而偏向对向电极。沿着放电电极流动的气体,通过离子风,在沿着此气体的流动(主要的气体的流动)的长度方向的剖面内,流入过滤装置内,并于某一时间,滞留在过滤装置和闭锁空间内。而且,在滞留于过滤装置和闭锁空间的期间,气体的粒子状物质被过滤。又,此除尘装置由于闭锁空间内的气体被置换为从气体流动的流路,新流入过滤装置内的气体,故不需要抽气装置。
作为具有电气式过滤器、及被配置成朝向横断气体通路的多个锯齿状板,且该锯齿状板的各前端部,朝向沿着壳的内面被设置的收集体(过滤器)的处理装置,例如有专利文献3。锯齿状板是由星形部件所构成,不仅产生电晕放电,也产生局部的乱流。因此,使微粒子在长度方向(沿着主要气体的流动的方向),朝向收集体被加速。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2-63560号公报(第2页左下栏第6行至第3页右上栏第19行、附图1~3)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2-184357号公报(第3页右上栏第19行至第4页右上栏第15行、附图1~6)专利文献3日本特表2003-509615号公报(段落0019-0029、图1)上述三个例子,是皆考虑到利用库伦力以外的装置,来将粒子引导至集尘部(集尘电极),但是这三个例子皆是想要在沿着主要气体流动的方向,将粒子状物质从主要气体分离。
在上述前二个例子中,不管是否有无抽气,在沿着主要气体的流动的剖面内,利用离子风,将粒子状物质从主要气体导入除尘过滤器部。例如,主要气体的流速快的情况,为了克服主要气体的直线的流线,而在沿着主要气体的流动的剖面面,产生二次流,需要产生极大的离子风。
亦即,需要施加非常高的电压而得到非常大的电晕电流。所需要施加的电压的值,虽然根据电极的构成而变化,不论如何,可以施加的电压有其界限。也就是说,可能产生的离子风强度也有界限。因此,利用在沿着主要气体的流动的剖面中的二次流的到此为止的概念的除尘装置的情况,在到达该原理成为有效的区域之前,不能快速设定主要气体的流速,现实上,仅是在低速区域才成立的方法。
上述第三个例子,是通过星形部件所产生的局部的乱流,来诱起二次流(将主要气体中的粒子引导至集尘部的装置)。星形部件,虽然起到利用电晕放电的电气式过滤器的放射体(放电电极)的作用,但是为了产生二次流,关于利用电晕放电和离子风的概念,没有明确地表示。通过伴随着机械式的障碍物所产生的局部的乱流,来产生二次流的情况,与利用离子风的情况相比,效果较弱。又,由于乱流没有规则性,作为二次流的利用方法的有效性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开发出来,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集尘装置,使通过离子风而被诱起的二次流,对于主要气体的流速,在广泛的范围内加以利用,而使流路内的气体对流,有效率地捕集被包含在气体中的粒子状物质。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达成目的,本发明的集尘装置,其特征为具备作成筒状的外壳;接在电极,其在前述外壳内,被设置成具有规定的间隙,且形成含有粒子状物质的气体的流路;集尘过滤层,其被配置在前述间隙内而邻接前述接地电极;以及放电电极,其当被施加电压时,在前述流路中,往横切前述流路的方向,以前端互相分隔的状态下,在与前述接地电极之间,于垂直前述气体的方向,产生诱起形成二次流之离子风;前述接地电极具有使前述二次流沿着与前述流路内的前述气体的流动交叉的流路剖面内而通过的开口率;前述集尘过滤层除了具有使前述二次流沿着与前述流路内的前述气体的流动交叉的流路剖面内而通过的开口率,同时还具有使流入此集尘过滤层内的气体,可以沿着前述流路内的前述气体的流动的方向而流动的开口率。
本发明的集尘装置,其中前述放电电极具有沿着前述流路延伸的放电极主部;及从该放电极主部的多个处所,往横切前述流路的方向,朝向前述接地电极延伸而被形成刺状的放电极放电部。
本发明的集尘装置,其中前述放电电极具有在横切前述流路的方向间隔地被配置多个并沿着前述流路延伸的放电极主部;及从该放电极主部朝向前述接地电极延伸而被形成刺状的放电极放电部。
本发明的集尘装置,其中前述放电电极具有在沿着前述流路的方向间隔地被配置多个并沿着横切前述流路的方向延伸的放电极主部;及从该放电极主部朝向前述接地电极延伸而被形成刺状的放电极放电部。
又,本发明的集尘装置,其特征为具有包围使含有粒子状物质的气体流动的流路全体的外壳;利用沿着前述气体的流动方向而被配置的集尘过滤层进行分隔,而在前述外壳的内部构成多个室;往横切前述流路的方向,以前端互相间隔的状态,将放电电极的放电部配置在前述室中;利用接地电极覆盖面对在各室中流动的前述气体而至少与前述放电部的前端相对的前述集尘过滤层;通过电压被施加在前述放电部与前述接地电极之间,在垂直于前述气体的方向,产生诱起形成二次流的离子风;前述接地电极具有使前述二次流沿着与前述气体的流动交叉的流路剖面内而通过的开口率;集尘过滤器除了具有使前述二次流沿着与前述气体的流动交叉的流路剖面内而通过的开口率,同时还具有使侵入此集尘过滤层内的气体,可以沿着前述气体的流动的方向而流动的开口率。
进而,本发明的集尘装置,其特征为具有包围使含有粒子状物质的气体流动的流路全体的外壳;利用多个室,构成前述流路;前述室之中的互相邻接的室之间面向在各前述室中流动的气体而被配置的接地电极、及被这些接地电极夹着的集尘过滤层所构成;将多个放电电极的放电部,在前述流路中,往横切前述流路的方向,前端互相间隔进行配置,而这些放电电极的放电部,是通过电压被施加在前述接地电极之间,而在垂直于前述气体的方向,产生诱起形成二次流的离子风;前述接地电极具有使前述二次流沿着与前述气体的流动交叉的流路剖面内而通过的开口率;
集尘过滤层除了具有使前述二次流沿着与前述气体的流动交叉的流路剖面内而通过的开口率,同时还具有使侵入此集尘过滤层内的气体,可以沿着前述气体的流动的方向而流动的开口率。
本发明的集尘装置,其中邻接前述外壳的室和前述外壳之间的边界部分是由面向各前述室中流动的气体而被配置的接地电极及被配置在此接地电极和前述外壳之间的集尘过滤层所构成。
本发明的集尘装置,其中前述室是利用集尘过滤层被分隔成格子状而被形成。
本发明的集尘装置,其中前述室是利用集尘过滤层被分隔成蜂窝状而被形成。
本发明的集尘装置,其中通过自前述放电电极的前端朝向前述接地电极所产生的离子风,前述气体在互相相邻的前述室彼此之间循环。
又,本发明的集尘装置,其特征为具备使含有粒子状物质的气体流动的气体流路;接地电极,其沿着前述气体流路被设置,并具有使气体沿着与此气体的流动交叉的流路剖面内而通过的开口率;集尘过滤层,其被设置成邻接前述接地电极,具有使气体沿着与前述气体的流动交叉的流路剖面内而通过的开口率,同时还具有使流入内部的气体,沿着前述流路内的前述气体的流动的方向而通过的开口率;及放电电极,其前端是在前述流路内与前述接地电极隔开规定的间隔而被设置;利用施加高电压而在前述放电电极和前述接地电极之间,自前述放电电极的放电部朝向前述接地电极,在垂直于前述气体的方向,产生诱起形成二次流的离子风,藉以在前述气体流路和前述集尘过滤层之间,生成螺旋状的气流。
本发明的集尘装置,其中前述接地电极的开口率,是设定成比前述集尘过滤层的开口率大。
本发明的集尘装置,其中前述接地电极,具有65%~85%的开口率。
本发明的集尘装置,其中前述集尘过滤层,具有2至300的压力损失的阻力系数。


图1是以剖面来表示关于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集尘装置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II-II线剖面图。
图3是以剖面来表示关于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集尘装置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4是图3的IV-IV线剖面图。
图5是以剖面来表示关于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集尘装置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6是图5的VI-VI线剖面图。
图7是关于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的集尘装置的往横切流路的方向的剖面图。
图8是关于本发明的第5实施例的集尘装置的往横切流路的方向的剖面图。
图9是关于本发明的第6实施例的集尘装置的往横切流路的方向的剖面图。
图10是关于本发明的第7实施例的集尘装置的往横切流路的方向的剖面图。
图11是表示在关于本发明的第8实施例的集尘装置中的放电电极、接地电极及集尘过滤层的配置关系的一例的概略图。
图12是表示在关于本发明的第8实施例的集尘装置中的放电电极、接地电极及集尘过滤层的配置关系的一例的概略图。
图13是表示在关于本发明的第8实施例的集尘装置中的放电电极、接地电极及集尘过滤层的配置关系的一例的概略图。
图14是表示集尘性指数比相对于接地电极的开口率的图表。
图15是表示集尘性指数比相对于在集尘过滤层中的压力损失的阻力系数的图表。
图16是表示集尘性指数比相对于在集尘过滤层中的压力损失的阻力系数的图表。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集尘装置2外壳3放电极主部(放电电极)4放电极放电部(放电电极)4a前端5接地电极6集尘过滤层7电源8流路9室D放电电极的前端和接地电极之间的距离S互相相邻的放电电极的前端彼此之间沿着接地电极展开的长度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来详细地说明关于本发明的集尘装置的实施例。再者,本发明并不是被限定于此实施例。
实施例1图1是以剖面来表示关于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集尘装置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II-II线剖面图。在实施例1,如图1和图2所示,集尘装置1,具备外壳2、由放电极主部3和放电极放电部4所组成的放电电极、接地电极5、集尘过滤层6以及电源7。
外壳2为圆筒状,在其内部形成使包含粒子状物质的气体流过的流路8。在流路8的中央部,配置沿着流路方向延伸的放电极主部3。放电极放电部4从放电极主部3往横切流路8的方向,被形成朝向接地电极5延伸的刺状。
又,放电极放电部的前端4a们之间,是往横切流路的方向,互相地隔开。具体而言,从放电极放电部4的前端4a降下至对面的集尘极的垂线的交点P、及从相邻的放电极放电部4的前端4a降下来的垂线的交点P之间的距离S,理想为大于或等于0.8D,小于或等于3D。
在本实施例中,放电极放电部4,是从放电极主部3上的相同位置,放射状地设置四个;进而,在放电极主部3上的多个处所,也同样地设置。此处,距离S为小于或等于0.8D下的情况下,由于相邻的放电极放电部4之间的干扰,电晕电流无法充分地确保,因而无法产生充分的离子风。又,由于离子风本身也互相干扰,无法充分发挥功能。另一方面,若距离S为大于或等于3D,反而会增加离子风无法有效地作用的区域(死空间(deadspace)),因而集尘装置1的性能低下。
再者,以往的集尘装置,为了利用接地电极的表面来将气体中的粒子状物质集尘,是使用所谓的接地电极=集尘电极的表现。相对于此,在本实施例中,是将接地电极和集尘电极分别使用。
实施例1的集尘装置1,利用将高电压施加给放电电极,产生被从放电极放电部4往接地电极5飞出的离子诱起的离子风。此情况,接地电极5由于是以开口率大的材料形成,虽然具有将被包含在气体中的粒子状物质的一部分集尘的功能,但是实际上被包含在气体中的粒子状物质的大部分,路过接地电极5。被包含在气体中的粒子状物质,会随着气体一起被导引至被配置在接地电极5外侧的集尘过滤层6,在该集尘过滤层6,大部分的粒子状物质被捕集。如此的集尘装置1是利用接地电极5将粒子状物质连同气体一起吸引,再利用集尘过滤层6捕集粒子状物质。因此,此处将接地电极5和集尘电极加以区别。
接地电极5仅从各放电极放电部4的前端4a离开相同距离D,而被设置在外壳2的内侧。接地电极5是使用具有使粒子状物质通过的开口率的导电性网状物,具体而言,是使用金属网等的导电性材料。再者,只要是具有使粒子状物质通过的充分的开口率且为导电性材料,能够使用将金属线织入平织物中的金属网、冲孔金属网或是多孔金属网。
又,接地电极5除了金属网以外,也可以使用利用蚀刻而设有微小的开口的膜、和是利用电铸而成形的网状金属箔。又,当使用平织物等的金属网的情况,为了使电场不要集中于局部,构成金属网的金属线的粗细选择为不要过细。
例如,为了回收被包含在柴油引擎的排气中的粒子状物质,而应用集尘装置1的情况,接地电极5的开口率,通过设为65~85%左右,根据实验可知,与开口率50%的情况相比,粒子状物质的补集率大幅地提高。
在接地电极5与外壳2之间设置集尘过滤层6。为了使二次流有效地作用在与气流正交的剖面上,集尘过滤层6的结构如下在沿着横切气流的流路剖面的方向具有适当的开口率,同时在沿着流路8内的气流方向也具有开口率。亦即,为了在相对于流路8内的气流在直角方向确保二维流动的循环,被导引至集尘过滤层6的气体也需要可以与流过流路8内的主要气体相同方向的运动。
因此,利用集尘过滤器6在主要气体流动的向量方向也具有开口率,包含粒子状物质的气体,通过从主要气体被导引至集尘过滤层6的二次流,沿着气流三维地一边螺旋状旋转一边在主要气体流动的流路8和集尘过滤层6之间循环。而且,在该过程中,被包含在气体中的带电的粒子状物质,在集尘过滤层6之中,机械地或是静电地被集尘。
再者,集尘过滤层6,不问是否为导电性、非导电性,皆是以气体可以通过的多孔材料形成,捕集被包含在气体中的粒子状物质。作为集尘过滤层6的材料,只要具有通气性,能够使用积层的金属网、多孔陶瓷、玻璃纤维制的填充材等的各种材料。又,根据集尘对象的气体的温度和成分等的条件,需要考虑作为集尘过滤层6所使用的材料的耐热性,同时对于腐蚀的使用环境等的条件,在选择集尘过滤层6的材质方面,也应加以考虑。
集尘过滤层6的厚度,应该根据集尘过滤层6的压损和被要求的集尘性能来决定。虽然与所使用的材料的空隙率也有关连,理想为气体通过的压损尽量低。因而,使用较薄者。但是,为了使与主要气体正交的剖面内的二次流的图型为有效,并使设置集尘过滤层6的部分和主要气体流过的流路8之间的对流成为有效,接地电极5和外壳2间的距离,需要一定程度。
也就是说,在实施例1中,是将集尘过滤层6大致填充接地电极5与外壳2之间的空间的状态加以例示出来,但是根据使用条件,也有应该将集尘过滤层6的厚度设定成比接地电极5与外壳2的间隔距离薄的情况。如此的情况,在被配置成邻接接地电极5的集尘过滤层6与外壳2之间,可能存在空间。
电源7,其一方与放电极主部3连接,另一方则与接地电极5连接。高电压施加在放电极放电部4与接地电极5之间。此情况,将放电极放电部4侧接至负极,将接地电极5接地。通过放电极放电部4被接至负极,在放电极放电部4的前端4a所产生的电晕放电的起点附近的气体的气体分子会被离子化。
被离子化的气体分子,伴随着通过电场所产生的移动,从放电极放电部4的前端4a朝向接地电极5,也卷入周围的气体而在流路8流动。结果在与主要气体的气流垂直的剖面内,通过离子风而形成气体的二次流,此二次流被吹向接地电极5。
因此,在流路8流动的气体,通过此离子风而朝向接地电极5被加速,通过接地电极5而流入集尘过滤层6的内部。流入集尘过滤层6中的气体,在集尘过滤层6中流动的期间,粒子状物质被捕集,再从相邻的通过放电极放电部4而被吹着离子风的位置之间的位置,再度通过接地电极5而回到流路8的内侧。
若使在与主要气体的流动交叉的剖面内中的放电极放电部4的前端4a彼此之间的距离S,比在沿着流路8的长度方向剖面内的相邻的放电极放电部4的前端4a间的距离短,则在垂直于主要气体的流动的剖面内的通过离子风所产生的二次流,与在沿着主要气体的流动的长度方向剖面内的通过离子风所产生的二次流相比,变成更为显著(增加势力)。又,由于在放电极主部3上设置多个放电极放电部4,所以在集尘装置1中流动的气体,通过在与主要气体的流动垂直的各剖面中的离子风,往横切流路8的方向,重复地通过集尘过滤层6而使气体循环。结果,沿着流路8流动的气体,通过利用离子风而使其对流,变成以螺旋状地在流路8内流动。
因此,即使是与现有的长度相同的流路8,由于气体利用集尘过滤层而有效地被捕集,所以粒子状物质的捕集效率佳。也就是说,若为相同性能的集尘装置1,由于能够缩短流路8,所以能够使集尘装置1变小。
如此的实施例1的集尘装置1,在与主要气体的流动交叉的流体剖面内,能够产生对主要气体的流动影响少的而起因于离子风的二次流,并且巧妙地利用此二次流,可以显著地提高集尘性。而且,集尘装置1是使粒子状物质带电,而利用静电力捕集粒子状物质,并使在流路8流动的气体,如图2所示,通过离子风使其对流,利用使气体反覆地通过集尘过滤层6,也能够使难以带电的微小粒径的粒子状物质,更多量地捕集在集尘过滤层6中。因此,集尘装置1能够有效率地捕集粒子状物质。
实施例2
图3是以剖面来表示关于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集尘装置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4是图3的IV-IV线剖面图。再者,对于具有与前述实施例中所说明的部件相同功能的部件,标上相同的符号而省略重复说明。
在实施例2,如图3和图4所示,集尘装置1,具备多个放电极主部3。这些放电极主部3在横切流路8的方向,间隔地被配置,且沿着流路8延伸。又,这些放电极主部3,在横切流路8的方向,排成一列。接地电极5被配置成从两侧平行地夹着这些放电极主部3并排的列。
放电极放电部4被形成从各放电极主部3朝向两侧的接地电极5延伸的刺状,并被设置在各放电极主部3上的多个处所。被设置在相邻的放电极主部3上的放电极放电部4的前端4a之间,在横切流路8的方向,间隔地被设置。
具体而言,相对于放电极放电部4的前端4a与接地电极5之间的距离D,从放电极放电部4的前端4a往接地电极5降下来的垂线的交点之间的距离S,理想的是配置成0.8~3D。电源7是被设置成可以将相同电压施加至各放电极主部3与两侧的接地电极5之间。
以上构成的集尘装置1,若包含粒子状物质的气体在流路8内流动,则与实施例1的集尘装置1相同,通过从放电极放电部4的前端4a朝向接地电极5所产生的离子风,在流路8流动的气体,如图4的箭头所示,往横切流路8的方向对流。集尘装置1由于反覆地使气体通过集尘过滤层6,故能够效率佳地捕集粒子状物质。
再者,实施例2表示集尘过滤层6充填在接地电极5和外壳2之间的全部空间内的状态。但是,根据与实施例1中的说明相同的理由,依照使用条件,也有需要将集尘过滤层6的厚度设定成比接地电极5和外壳2之间的间隔距离薄的情况。如此的情况,在被配置成邻接接地电极5的集尘过滤层6和外壳2之间,有可能存在空间。
实施例3图5是以剖面来表示关于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集尘装置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6是图5的VI-VI线剖面图。再者,对于具有与前述实施例中所说明的部件相同功能的部件,标上相同的符号而省略重复说明。
在实施例3,如图1和图2所示,集尘装置1与第2实施例中的集尘装置1相同,具备多个放电极主部3。这些放电极主部3,沿着流路8的方向,间隔地被配置,且往横切流路8的方向延伸。从放电极主部3朝向接地电极5延伸的放电极放电部4,被设置在各放电极主部3上的多个处所。
从被设置在相同的放电极主部3上的放电极放电部4的前端4a往接地电极5降下来的垂线的交点之间的距离S,相对于放电极放电部4的前端4a和接地电极5之间的距离D,理想的是配置成间隔为0.8~3D。
再者,实施例3表示集尘过滤层6充填在接地电极5和外壳2之间的全部空间内的状态。但是,根据与实施例1中的说明相同的理由,依照使用条件,也有需要将集尘过滤层6的厚度设定成比接地电极5和外壳2之间的间隔距离薄的情况。如此的情况,在被配置成邻接接地电极5的集尘过滤层6和外壳2之间,有可能存在空间。
相对于实施例1、2中的集尘装置1的放电极主部3,是在流路8的上游侧和下游侧,利用分别被导出至外壳2外的处所而被支承;实施例3的集尘装置1的各放电极主部3,则是利用贯通形成流路8的外壳2的二处所而被绝缘地支承。又,被设置在相邻的放电极主部3上的放电极放电部4彼此之间的位置关系是在流路8方向一致。
如以上般地构成的集尘装置1与实施例2的集尘装置1同样,使包含粒子状物质的气体,如图6的箭头所示,往横切流路8的方向对流。结果,气体在流路8内螺旋状地流动。集尘装置1由于反覆地使气体通过集尘过滤层6,故能够效率佳地捕集粒子状物质。又,集尘装置1其放电极放电部4由于被设置在往横切流路8的方向延伸的放电极主部3上,故在横切流路8的方向,容易设定放电极放电部4的前端4a彼此之间的距离S。进而,根据在流路8内流动的气体的流速,能够容易修正沿着流路8方向的放电极放电部4的距离。
实施例4图7是关于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集尘装置的往横切流路的方向的剖面图。再者,对于具有与前述实施例中所说明的部件相同功能的部件,标上相同的符号而省略重复说明。
在实施例4,如图7所示,集尘装置1,具备多个沿着流路延伸的放电极主部3,并在横切流路8的方向隔开间隔。又集尘装置1的流路8通过被平行地配置的集尘过滤层6,该流路8被分隔成三个室9,在中间的室9中配置三个放电极主部3;在左右两侧的室9中则分别配置二个放电极主部3。因此,集尘装置1的状态是流路8利用集尘过滤层6而被分隔成多个室9,并在各室9中,配置至少一个放电极主部3。
又,分隔互相相邻的室9之间的集尘过滤层6,在任一个方向,气体可以通过。也就是说,此集尘装置1的形状相当于使实施例2的集尘装置1的从集尘过滤层6往内侧的部分,夹着集尘过滤层6而邻接并多排排列,并以一个外壳2覆盖的形状。
在分隔互相相邻的室9的集尘过滤层6与放电极放电部4的前端4a之间,配置接地电极5。电源7分别与各接地电极5和各放电极主部3连接,施加用来产生从放电极放电部4朝向接地电极5并离子风的电压。
又,被配置在互相相邻的室9内的放电极放电部4的前端4a,其所指示的方向是往横切流路8的方向并从相互面对的方向错开。具体而言,互相相邻的室9的放电极放电部4的前端4a,就横切流路8的方向而言,是朝向被配置在相邻的室9内的放电极放电部4的前端4a彼此之间。也就是说,相对于被配置在相同室9内的放电极放电部4的前端4a彼此之间的距离(间距)S,被配置在相邻的室9内的放电极放电部4的前端4a是位于错开(偏离)半个间距的位置感。
在相同的室9内,于横切流路8的方向,从互相相邻的放电极放电部4的前端4a往接地电极5垂下的交点之间的距离S,与其他的实施例的情况相同,相对于放电极放电部4的前端4a和接地电极5之间的距离D,理想为0.8~3D。因此,在互相相邻的室9内,分别有一个一个的放电极主部3的情况,各个的放电极放电部4的前端4a,是相隔与放电极放电部4的前端4a和接地电极5之间的距离D相同或是以上的距离,并配置成朝向横切流路8的方向。
又,放电极放电部4,与在实施例2中的放电极放电部4相同,是被设置在相同的放电极主部3上的多个处所。此情况,放电极放电部4在相同的室9内的互相相邻的放电极主部3彼此之间以及互相相邻的室9内的放电极主部3彼此之间中,是在沿着流路8的方向,一致地摆齐在放电极主部3上的位置。
如以上般地构成的集尘装置1,若包含粒子状物质的气体在流路8内流动,则通过从放电极放电部4的前端4a产生的电晕放电而使此气体中的粒子状物质带电,而吸引至接地电极5。又,通过从放电极放电部4的前端4a朝向接地电极5产生的离子风,使气体朝向接地电极5加速。在横切流路8的方向被加速的气体,通过接地电极5,流入集尘过滤层6。分隔互相相邻的室9的集尘过滤层6,由于使气体在任一个方向皆能通过,故进入集尘过滤层6的气体,会照原样地流入相邻的室9内。
在气体流入侧的室9内,放电极放电部4是被设置在从气体流入位置错开(偏离)的位置,亦即是被设置在从面对相邻的室9的放电极放电部4的位置错开的位置、或是朝向相邻的室9的有放电极放电部4的位置之间。而且,同样地,也从气体流入侧的室9的放电极放电部4产生离子风。通过此离子风,从气体由相邻的室9流入的位置错开的位置、或是气体流入的位置之间,气体往相邻的室9流出。
也就是说,通过放电极放电部4产生的离子风,如图7的箭头所示,气体在互相相邻的室9彼此之间循环。如此,利用气体在横切流路8的方向循环,气体可以反覆地通过集尘过滤层6,所以即使是利用静电力没有被吸引至接地电极5的粒子状物质,被捕集率也提高。又,由于气体从一方的室9往另一方的室9流动的位置是交互地设置,所以能够有效率地使气流循环、搅拌,使包含在气体中的粒子状物质,通过集尘过滤层6的机率高。也就是说,能够有效率地捕集粒子状物质。
再者,在此实施例4中,被配置在左右端部的室9的外壳2侧的集尘过滤层6,是显示出填充接地电极5和外壳2之间的全部空间的状态。但是,根据与在其他实施例中的说明相同的理想,根据使用条件,也有将集尘过滤层6的厚度设定成比接地电极5和外壳2的间隔距离薄的情况。如此的情况,在被配置成邻接接地电极5的集尘过滤层6和外壳2之间,可能存在空间。
实施例5图8是关于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集尘装置的往横切流路的方向的剖面图。再者,对于具有与前述实施例中所说明的部件相同功能的部件,标上相同的符号而省略重复说明。
在实施例5,如图8所示,集尘装置1与在上述实施例4中的集尘装置1和放电极主部3的配置相异。也就是说,此集尘装置1的放电极主部3是被设置成与在实施例3中的集尘装置1的放电极主部3相同的朝向。而且,在各室9中的各放电极放电部4的配置以及互相相邻的室9彼此之间中的放电极放电部4的相对配列,是与实施例中的集尘装置1相同。
因此,此集尘装置1,拥有在实施例3中的集尘装置1所具有的效果以及在实施例4中的集尘装置1所具有的效果的双方的效果。
实施例6图9是关于本发明的实施例6的集尘装置的往横切流路的方向的剖面图。再者,对于具有与前述实施例中所说明的部件相同功能的部件,标上相同的符号而省略重复说明。
在实施例6中,如图9所示,被配置在左右端部的室9的外壳2侧的集尘过滤层6,是显示出填充接地电极5和外壳2之间的全部空间的状态。但是,根据与在实施例1中的说明相同的理由,根据使用条件,也有应该将集尘过滤层6的厚度设定成比接地电极5和外壳2的间隔距离薄的情况。如此的情况,在被配置成邻接接地电极5的集尘过滤层6和外壳2之间,可能存在空间。
就本实施例的集尘装置1而言,集尘装置1是利用集尘过滤层6将流路8分隔成格子状,而形成多个室9。在各室9内,分别配置一个放电极主部3。放电极放电部4是被设置成与被配置在互相相邻的室9内的放电极放电部4没有面对面。也就是说,放电极放电部4,是被设置在各放电极主部3,且呈现从互相相邻的一方的室9朝向另一方的室9延伸的刺状。而且,相对于气体流进来的方位的室9,放电极放电部4是被设置成朝向90°方位的相异的另一个互相相邻的室9。又,电源被连接至各放电极主部3和接地电极5,施加用来产生从放电极放电部4朝向接地电极5的离子风的电压。
如此构成的集尘装置1,是利用集尘过滤层6将流路8分隔成格子状而形成复数个室9,且被配置在互相相邻的室9内的放电极放电部4的前端4a是被配置成没有互相面对面,而利用离子风使气体在横切流路8的方向循环,使得气体在流入室9内之后可以朝向90°方位的相异的另一个互相相邻的室9流出。利用离子风而从被配置在与外壳2连接的位置处的室9朝向外壳2被加速的气体,进入沿着外壳2被设置的集尘过滤层6内,通过集尘过滤层6的内部,再从离子风没有吹到的部位回到流路内而循环。因此,能够有效率地利用离子风而在遍及流路剖面全体使气体有效率且毫无遗漏地在横切流路8的方向循环。
再者,在本实施例中,被配置在左右和上下端部的室9的外壳2侧的集尘过滤层6,是显示出填充接地电极5和外壳2之间的全部空间的状态。但是,根据与在实施例1中的说明相同的理由,根据使用条件,也有应该将集尘过滤层6的厚度设定成比接地电极5和外壳2的间隔距离薄的情况。如此的情况,在被配置成邻接接地电极5的集尘过滤层6和外壳2之间,可能存在空间。
实施例7图10是关于本发明的实施例7的集尘装置的往横切流路的方向的剖面图。再者,对于具有与前述实施例中所说明的部件相同功能的部件,标上相同的符号而省略重复说明。
在实施例7中,如图10所示,集尘装置1是将实施例6中的集尘装置1的室9的配置,置换成六角格子状也就是蜂窝状。在各室9内,沿着流路8的方向设置一个放电极主部3。放电极放电部4是被形成从各放电极主部3往横切流路8的方向延伸的刺状,其前端4A是被配置成朝向分别隔开120°的三个方向。也就是说,相对于构成室9的六个面,放电极放电部4是被配置成朝向每隔一个面的三个面的方向延伸。
放电极放电部4沿着流路8被设置在放电极主部3上的多个处所。放电极放电部4的前端4a彼此之间的距离S与横切流路8的方向相比,若设置成使在沿着流路8的方向变短,则流路8内的气体,在横切流路8的方向,变成积极地对流。又,互相相邻的室9彼此之间的放电极放电部4的前端4a是被配置成没有互相面对面。电源被连接至各放电极主部3和接地电极5,施加用来产生从放电极放电部4朝向接地电极5的离子风的电压。
若气体在如此构成的集尘装置1的流路8中流动,通过从放电极放电部4的前端4a所产生的离子风,气体在放电极放电部4的前端4a所指的方向,朝向互相相邻的室9被加速。被加速的气体,通过接地电极5和集尘过滤层6,流入相邻的室9内。从相邻的室9流进来的气体,通过朝向与流进来的室9的方位夹着60°方位的相异的另一个互相相邻的室9延伸的放电极放电部4所产生的离子风,而往放电极放电部4的延伸方向被加速,使气体流出至与流进来的室9的方位夹着60°方位的相异的另一个互相相邻的室9内。又,从被配置在与外壳2连接的位置处的室9朝向外壳2被加速的气体,进入沿着外壳2被设置的集尘过滤层6内,通过集尘过滤层6的内部,再从离子风没有吹到的位置回到流路内而进行对流·循环。
如此,实施例7中的集尘装置1,与实施例6中的集尘装置1相比,能够形成更多的循环流。因此,集尘装置1能够有效率地捕集被包含在气体中的粒子状物质。
再者,此实施例7被配置成邻接外壳2的集尘过滤层6是显示出填充接地电极5和外壳2之间的全部空间的状态,根据与在实施例1中的说明相同的理由,也有应该将集尘过滤层6的厚度设定成比接地电极5和外壳2的间隔距离薄的情况。如此的情况,在被配置成邻接接地电极5的集尘过滤层6和外壳2之间,可能存在空间。
又,在实施例6中,各室9的剖面是例示出正方形的情况,而在实施例7中,各室9的剖面则例示出六角形的情况,但是室9的剖面形状,并不被限定于这些形状。进而,在这些实施例中,是显示出在各个室9内配置一根放电极主部3的例子,但是放电极主部3的数量在各个室9内,并不被限定为一根。例如,如实施例4或实施例5,在矩形剖面的各室9内,配置多个主电源3的组合,也是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再者,各实施例中的接地电极5,也可以仅配置在不想发生离子风的方向的部分。也就是说,在实施例6和实施例7中的集尘装置1的接地电极5,即使是没有设置成可以包围放电极主部3,仅配置在面向放电极放电部4的集尘过滤层6和放电极放电部4之间,而没有被配置在气体从互相相邻的室9流进来的范围处的情况也可以。
又,在各实施例的说明中,虽然没有提到将集尘装置1所捕集到的粒子状物质去除至系统外(装置外)的方法,但是捕集到的粒子状物质,例如若为碳之类的可燃性物质,则可以采用将加热器组合在集尘过滤层6内,而通过使粒子状物质完全燃烧,加以除去等的装置。又,当然也可以使用现有的湿式EP之类的装置。例如水等,将集尘过滤层6与清净化装置组合来将粒子状物质去除至系统外。
实施例8图11~图13是表示在关于本发明的第8实施例的集尘装置中的放电电极、接地电极及集尘过滤层的配置关系的一例的概略图。图14是表示集尘性指数比相对于接地电极的开口率的图表。图15是表示集尘性指数比相对于在集尘过滤层中的压力损失的阻力系数的图表。再者,对于具有与前述实施例中所说明的部件相同功能的部件,标上相同的符号而省略重复说明。
本发明的集尘装置,如上述各实施例所说明,系着眼于在与主要气体的流动交叉的流路剖面内,能够产生对主要气体的流动影响少而起因于离子风的二次流,使粒子状物质带电而利用静电力捕集在接地电极5,同时通过离子风使在流路内流动的气体对流,以三次元的螺旋状旋转,气体反覆地通过集尘过滤层,因而能够将难以带电的微小粒子直径的粒子状物质,更多量地捕集在集尘过滤层。
此情况,接地电极和集尘过滤层的开口率(空隙率、压力损失)对于放电电极有大的影响。在实施例8中,使接地电极和集尘过滤层的构成明确化。
首先,说明放电电极、接地电极及集尘过滤层的配置关系。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二个集尘过滤层6被配置成互相相邻,在各个表面上设置接地电极5,放电极放电部4是被配置成其前端4a相对于各接地电极5间隔规定距离。而且,左右的放电极放电部4的前端4a指示的方向是往横切流路的方向并且互相错开而没有面对面。再者,从放电极放电部4的前端4a往接地电极5垂下的交点彼此之间的距离,理想为作成与上述各实施例的情况相同。
因此,包含粒子状物质的气体若在流路8内流动,通过从放电极放电部4的前端4a所产生的电晕放电,使气体中的粒子状物质带电,而吸引至接地电极5。又,通过从放电极放电部4的前端4a朝向接地电极5而产生的离子风,使气体朝向接地电极5加速。在一方的横切流路8的方向被加速的气体,通过接地电极5和集尘过滤层6,流入另一方的流路8内。在气体流入的另一方的流路8中,于错开该气体流入的位置处设置放电极放电部4,自此放电极放电部4也同样地产生离子风,被加速的气体,通过接地电极5和集尘过滤层6,流入一方的流路8内。亦即,通过各放电极放电部4所产生的离子风,气体在互相相邻的流路8彼此之间循环,利用一边以三次元螺旋状旋转一边移动,此气体反覆地通过集尘过滤层6,粒子状物质因而确实地被捕集。
首先,在图12所示的例子中,二个集尘过滤层6被配置成互相相邻,接地电极5则被设置在该各个表面上放电极放电部4是被配置成其前端4a相对于各接地电极5仅间隔规定距离。而且,左右的放电极放电部4的前端4a指示的方向是往横切流路的方向且互相面对面。
因此,包含粒子状物质的气体若在流路8内流动,通过电晕放电使气体中的粒子状物质带电,而且通过离子风,气体朝向接地电极5加速。在一方的横切流路8的方向被加速的气体,通过接地电极5而流入集尘过滤层6。在另一方的流路8内,放电极放电部4是被设置成面对一方的流路8的放电极放电部4,自此放电极放电部4也同样地产生离子风,被加速的气体,通过接地电极5而流入集尘过滤层6。亦即,通过各放电极放电部4产生的离子风,气体在各个流路8内,利用一边以三次元螺旋状旋转一边移动,此气体反覆地通过集尘过滤层6,粒子状物质因而确实地被捕集。
又,在图13所示的例子中,二个集尘过滤层6被配置成互相相邻,接地电极5则被设置在该各个表面上;放电极放电部4是被配置成其前端4a相对于各接地电极5仅间隔规定距离。而且,在左右的集尘过滤层6之间,设置间隔板10。
因此,包含粒子状物质的气体若在流路8内流动,通过电晕放电,气体中的粒子状物质带电,而且通过离子风,气体朝向接地电极5加速。在横切各流路8的方向被加速的气体,通过接地电极5而流入集尘过滤层6,并通过各放电极放电部4产生的离子风,气体在各个流路8内,利用一边以三次元螺旋状旋转一边移动,此气体反覆地通过集尘过滤层6,粒子状物质因而确实地被捕集。
如此的放电极放电部4与接地电极5和集尘过滤层6之间的配置关系有多种,除了上述例子以外,也可以将互相相邻的二个集尘过滤层6构成一体、或是使集尘过滤层6和间隔板10密接、或是设置间隙者,并不被限定于这些形态。
如此构成的集尘装置,其接地电极5的开口率,理想为65%~85%。在此,集尘装置中的集尘效率η,能够通过的下述德国(Deutsche)的公式来算出。再者,w为集尘性指数(粒子状物质的移动速度)、f为每单位气体量的集尘面积。
η=1-exp(-wxf)根据此公式可知,集尘性指数w越大,则集尘效率η越高。
图14所显示的图表,是表示集尘性指数比相对于接地电极的开口率的图,是根据实验求出使接地电极的开口率变化时的集尘性指数比的变化程度。因此,如图14的图表所示,能够确保比300高的集尘性指数比的区域,是接地电极的开口率为65%~85%的区域。此情况,接地电极的开口率若比65%低,则无法使气体中的粒子状物质确实地与离子风一起导入集尘过滤层,而无法有效地利用离子风,无法期待大幅的提高性能。相反的,接地电极的开口率若比85%高,则例如在以金属网构成的情况,由于细小直径的金属线是稀疏地被配置,所以可供给离子风的充分的电流没有流过,故其表面电位上升而会到达火花放电,产生性能上的限制。再者,根据图14所显示的图表,集尘性指数比,是以现有的结构亦即铁板的接地电极的集尘性指数设为100作为基准值,来进行相对比较,所以开口率为0%时的指数显示出100。
此情况,理想为将接地电极5的开口率设定成比集尘过滤层6的开口率大。亦即,接地电极5是用来承受从放电极放电部4来的电晕放电,使粒子状物质带电而将其吸引者;另一方面,集尘过滤层6是用来捕集带电的粒子状物质;因而对于接地电极5而言,需要作成尽量可能地将粒子状物质导入集尘过滤层。但是,集尘过滤层6是通过叠层的金属网或多孔的陶瓷等所构成,代替开口率而以空隙率来表示较为适当;此情况,只要将接地电极5的空隙率设定成比集尘过滤层6的空隙率大便可以。
又,上述集尘装置,其集尘过滤层6中的压力损失的阻力系数,理想为设定在2~300。此处,如前所述,集尘装置中的集尘效率η能够根据下述的公式算出。
η=1-exp(-wxf)根据此公式可知,集尘性指数w越大,则集尘效率η越高。
又,集尘过滤层中的压力损失ΔP能够根据以下的公式算出。利用使压力损失系数适当化,能够确保高集尘性。此处,ξ为压力损失的阻力系数、γ为气体比重、V为集尘过滤层的通过流速、g为重力。
ΔP=ξ×γ×V2/2g再者,压力损失的阻力系数ξ是将压力损失ΔP以mmAg算出的资料。
图15和图16的图表,是相对于集尘过滤层中的压力损失的阻力系数的集尘性指数比;图15是使用飞灰粉尘作为粒子状物质的情况的资料;图16是使用柴油排气粉尘作为粒子状物质的情况的资料;基于上述压力损失ΔP的公式,根据实验而求出改变压力损失的阻力系数时的集尘性指数比的变化程度。因此,如图15和图16的图表所示,能够确保高集尘性指数比的区域,系压力损失的阻力系数为2~300的区域。
亦即,当压力损失系数小的情况,通过离子风所产生的二次流而被诱起的气体,能够充分地导入过滤层,而可能达成所要达成的目的;但是,由于过滤层的空隙率极度地过大,亦即由于作为过滤层的空隙过大,所以粒子状物质没有充分地被捕集而照原样地再度回到气体中,所以无法达成充分的效率。又,相反地,在压力损失系数大的情况,通过离子风所产生的二次流而被诱起的气体,无法充分地导入过滤层,因而无法达成充分的效率。
再者,在图15和图16所显示的图表中,集尘性指数比是以铁板的接地电极的集尘性指数设为100作为基准值,来进行相对比较。此情况,压力损失为无限大,但是将压力损失的阻力系数设为100000时,将集尘性指数设为100。
如以上所述,本发明的集尘装置,是使气体中的粒子状物质带电并且通过离子风,沿着主要气体的流动,在气体通路和集尘过滤层之间循环,一边使气体对于集尘过滤层反覆地通过一边捕集粒子状物质,对于有效率地捕集气体中的粒子状物质的集尘装置是有用的,特别适用于处理含有微细粒子的气体。
权利要求
1.一种集尘装置,其特征为具备作成筒状的外壳;接地电极,其在前述外壳内,被设置成具有规定的间隙,且形成含有粒子状物质的气体的流路;集尘过滤层,其被配置在前述间隙内而邻接前述接地电极;以及放电电极;其被施加电压时,在前述流路中,往横切前述流路的方向,以其前端互相分隔的状态下,在与前述接地电极之间,于垂直前述气体的方向,产生诱起形成二次流的离子风;前述接地电极具有使前述二次流沿着与前述流路内的前述气体的流动交叉的流路剖面内而通过的开口率;前述集尘过滤层除了具有使前述二次流沿着与前述流路内的前述气体的流动交叉的流路剖面内而通过的开口率,并具有使流入此集尘过滤层内的气体,可以沿着前述流路内的前述气体的流动的方向而流动的开口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尘装置,其中,前述放电电极具有沿着前述流路延伸的放电极主部;及从该放电极主部的多个处所,往横切前述流路的方向,朝向前述接地电极延伸而被形成刺状的放电极放电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尘装置,其中,前述放电电极具有在横切前述流路的方向间隔地被配置多个并沿着前述流路延伸的放电极主部;及从该放电极主部,朝向前述接地电极延伸而被形成刺状的放电极放电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尘装置,其中,前述放电电极具有在沿着前述流路的方向间隔地被配置多个并沿着横切前述流路的方向延伸的放电极主部;及从该放电极主部朝向前述接地电极延伸而被形成刺状的放电极放电部。
5.一种集尘装置,其特征为具有包围使含有粒子状物质的气体流动的流路全体的外壳;利用沿着前述气体的流动方向而被配置的集尘过滤层,分隔前述流路而在前述外壳的内部,构成多个室;往横切前述流路的方向,以其前端互相间隔的状态,将放电电极的放电部配置在前述室内;利用接地电极覆盖面对在各室中流动的前述气体并且至少与前述放电部的前端相对的前述集尘过滤层;通过电压被施加在前述放电部和前述接地电极之间,在垂直于前述气体的方向,产生诱起形成二次流的离子风;前述接地电极具有使前述二次流沿着与前述气体的流动交叉的流路剖面内而通过的开口率;集尘过滤器除了具有使前述二次流沿着与前述气体的流动交叉的流路剖面内而通过的开口率,并具有使侵入此集尘过滤层内的气体,可以沿着前述气体的流动的方向而流动的开口率。
6.一种集尘装置,其特征为具有包围使含有粒子状物质的气体流动的流路全体的外壳;利用多个室构成前述流路;前述室之中的互相邻接的室之间,是利用面向在各前述室中流动的气体而配置的接地电极及被这些接地电极夹着的集尘过滤层所构成;将多个放电电极的放电部,在前述流路中,往横切前述流路的方向,其前端互相间隔地配置,而这些放电电极的放电部是通过电压被施加在前述接地电极之间,而在垂直于前述气体的方向,产生诱起形成二次流的离子风;前述接地电极具有使前述二次流沿着与前述气体的流动交叉的流路剖面内而通过的开口率;集尘过滤层除了具有使前述二次流沿着与前述气体的流动交叉的流路剖面内而通过的开口率,并具有使侵入此集尘过滤层内的气体,可以沿着前述气体的流动的方向而流动的开口率。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集尘装置,其中,邻接前述外壳的室和前述外壳之间的边界部分,是利用面向在各前述室中流动的气体而配置的接地电极及被配置在此接地电极和前述外壳之间的集尘过滤层所构成。
8.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集尘装置,其中,前述室是利用集尘过滤层被分隔成格子状而被形成。
9.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集尘装置,其中,前述室是利用集尘过滤层被分隔成蜂窝状而被形成。
10.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集尘装置,其中,通过自前述放电电极的前端朝向前述接地电极所产生的离子风,前述气体流动在互相相邻的前述室彼此之间循环。
11.一种集尘装置,其特征为具备使含有粒子状物质的气体流动的气体流路;接地电极,其沿着前述气体流路被设置,并具有沿着与此气体的流动交叉的流路剖面内而通过的开口率;集尘过滤层,其是被设置成邻接前述接地电极,具有沿着与前述气体的流动交叉的流路剖面内而通过的开口率,同时还具有使流入内部的气体沿着前述流路内的前述气体的流动的方向而通过的开口率;及放电电极,其前端是在前述流路内被设置成与前述接地电极隔开规定的间隔;利用施加高电压而在前述放电电极与前述接地电极之间,自前述放电电极的放电部朝向前述接地电极,在垂直于前述气体的方向,产生诱起形成二次流的离子风,由此,在前述气体流路与前述集尘过滤层之间生成螺旋状的气流。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集尘装置,其中,前述接地电极的开口率是设定成比前述集尘过滤层的开口率大。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集尘装置,其中,前述接地电极具有65%~85%的开口率。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集尘装置,其中,前述集尘过滤层具有2至300的压力损失的阻力系数。
全文摘要
一种集尘装置,将接地电极(5)配置在外壳(2)内,并形成使包含粒子状物质的气体流过的流路(8),邻接此接地电极(5)的一方,配置集尘过滤层(6),而在接地电极(5)的另一方,往横切流路(8)的方向,以其前端(4a)相互地分隔的状态下,配置多个放电极放电部(4),该放电极放电部(4)被施加用来产生对气体诱起形成二次流的离子风的电压;并对接地电极(5)设定使二次流沿着与气体的流动交叉的流路剖面内而通过的开口率,另一方面,对集尘过滤层(6)设定使二次流沿着与气体的流动交叉的流路剖面内而通过,并且沿着流入内部的气体的流动的方向而通过的开口部。
文档编号B03C3/41GK1791468SQ20048001334
公开日2006年6月21日 申请日期2004年8月26日 优先权日2003年8月29日
发明者富松一隆, 永田真之, 加贺见守男, 上田泰稔 申请人: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